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

在佛門裡面很重視這個。做住持的、或是當家的監院、知客,心量大,不管好人壞人他都能去服眾,容忍他,改善他,這個寺廟就會興旺。如果做當家、做住持的很挑剔,不能包容人家,不能以德來服眾的話,這個寺廟就慢慢的沒落。所以在寺廟裡面,住持、當家、知客這三個角色很重要還有一個就是管理財務方面的庫房,這四個角色如果是有心量有德有量寬宏大量,這個寺廟就會興旺。看一個寺廟的人眾多寡,就看出這個寺廟的方丈住持、當家、知客、庫房他的量有多大,人眾就有多少。做住持的、做當家的能夠委屈自己,他就能夠處眾,不會為了小事抓狂,不會挑剔別人,能夠犧牲自己就能夠處眾。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可礙可分,是名色受陰。觸所礙,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蚊、若虻、諸毒蟲、風、雨觸,是名色受陰。復以此色受陰是無常、苦、變易之法。

五陰,有的時候我們翻成五蘊,《心經》裡面是寫「五蘊」,那《阿含經》是寫「五陰」。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聰明人依理智行事,領悟較差的人憑經驗,愚人憑需要,走獸憑本能。

 

 這句話很有意思喔。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所說的正法,是真正的讓我們瞭解自我身心的如實相。身心的這種運作的如實相,你瞭解的話,你隨時就能夠化解。你瞭解你的問題在哪裡、你執著在哪一點,那一點就是造成你生命的困擾。你瞭解這個結在什麼地方,你把它一抽,這個結就開了。解鈴還需要繫鈴人,是不是。

到底什麼繫縛你呢?不是外在的人事物,是我們錯誤的知見、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行為。所以佛陀在《華嚴經》一再強調:「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次,尚未成道的釋迦牟尼佛跟他的舅舅,兩個人入海去採珍珠,回程的時候,舅舅先上岸,這個外甥比較慢上岸。這個舅舅從海上回來的時候,經過一戶人家,這戶人家就想:「哦!採珍珠的人回來了。」就拿了一個盤子出來,想換取珍珠。因為這一家人不知道這個盤子的價值,就說:「唉呀!你採這麼多珍珠,賣給我們好不好?」以前的人不像我們用金錢買賣,是以物易物。「我家裡有一個祖先留下來的寶物,跟你換一些珍珠好不好?」

釋迦牟尼佛的舅舅說:「好啊!拿出來我看看。」因為這個盤子放太久了,一大堆灰塵,他就用那個刀子把它刮一刮,發現它是寶啊,是一種很寶貴的寶物,價值連城。他心裡想:「我所有的珍珠也沒有辦法買這個盤子啊!」可是他很狡猾,他故意把這盤子丟在地上,說:「你這個髒盤子,送我我都不要。」說完,掉頭就走。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這次講《阿含經》,我們就是選《雜阿含》裡面的〈契經〉,我們選『五陰誦』,來瞭解佛陀來到世間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做為一個學佛者(不是一個佛學者),一個學佛者不把佛法當作一種知識的研究,而是從研究佛法當中來淨化我們的身心。

在我們平常遇到的三寶,我們覺得馬上我就該怎麼去修、怎麼去學,那麼一個師父教一個法門,所以讓信眾無所適從。每一個師父有每一個師父的教法,入門不同,觀點不同,修法不同,往往就造成很多的困惑。可是,我們從原始佛典探討起來,學佛法不是說馬上我就該怎麼去修、怎麼去學、怎麼去證悟,而是很老老實實的先認識自己的身心,瞭解我們的身心是怎麼運作。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智翰法師問:在正見當中,善與惡的定義是什麼?各宗教對善惡都有它的定義,在我們佛教它的定義是什麼?因為有很多人說我認為是善,別人不見得認為是善;我認為是惡,人家也不一定認為惡。請長老為我們說明。

普獻長老答:善惡的定義,得從時間和空間來講。從時間上來講,比如這個事情目前對大家有益處,可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對大家有壞處,會引起副作用,那還是屬於惡。從空間上來講,對我有利益,對別人就沒有利益的,這也不叫作善;對我這一家有利益,對別人會傷害的,也是屬於惡。所以我們是透過空間跟時間來談,對一切眾生身心會受到傷害的,這個不叫做善。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阿含經‧五陰誦》裡面,我把它摘錄一些,我們一起來念。

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若諸沙門、婆羅門以宿命智,自識種種宿命,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已識、當識、今識,我過去所經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還沒講到《阿含經》選要的時候,我先講佛法跟一般宗教、哲學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世間上所有的人,不管東方、西方,歐洲人、亞洲人、美洲人,幾乎所有人類有一共同的特色:人會反省,會有追求真理的要求,人會去想瞭解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來到這個世界?來到這個世界又有老病死的折磨,家庭事業人際種種的折磨?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尤其是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可貴,就是人會去追求答案,如果動物的話,牠吃飽、睡覺就夠了,牠不會去想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問題。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要告訴各位的就是:為什麼我這次特別選《阿含經》來跟大家分享?

因為多年來我常常遇到一個問題,信徒常常會問:「師父!我們聽經聞法到處都有機會,電視、網路,書本結緣的一大堆,可是很多寺廟、很多師父告訴我們的什麼法門都有,各種法門經過實驗以後,煩惱還是煩惱,生死還是茫然。」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