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次講《阿含經》,我們就是選《雜阿含》裡面的〈契經〉,我們選『五陰誦』,來瞭解佛陀來到世間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做為一個學佛者(不是一個佛學者),一個學佛者不把佛法當作一種知識的研究,而是從研究佛法當中來淨化我們的身心。

在我們平常遇到的三寶,我們覺得馬上我就該怎麼去修、怎麼去學,那麼一個師父教一個法門,所以讓信眾無所適從。每一個師父有每一個師父的教法,入門不同,觀點不同,修法不同,往往就造成很多的困惑。可是,我們從原始佛典探討起來,學佛法不是說馬上我就該怎麼去修、怎麼去學、怎麼去證悟,而是很老老實實的先認識自己的身心,瞭解我們的身心是怎麼運作。

「佛」這個名詞叫做「覺者」,佛是覺悟的人,到底他覺悟什麼呢?第一,是自覺,自己對自己的生命了了分明,沒有絲毫的差錯,徹底瞭解了生命的如實相,這是佛陀之稱為佛陀。那麼有自覺的功夫以後,才知道怎麼樣去斷煩惱了生死。第二,是覺他,讓眾生也能分享佛陀那個自覺的內容、自覺的這種功德,讓眾生的生命得到安祥自在。這種自覺、覺他的功德圓滿了,就叫做覺行圓滿,或者三覺圓滿,那就是佛。

所以我們親近三寶,不是說我聽到某一個法門,我就死心塌地這麼一門深入, 我就能夠解脫。在修學佛法的過程,分四個階段:信、解、行、證。信,該相信的是什麼?因果業報、六道輪迴、四聖諦、聖凡的差別善惡,相信這些,然後去求勝解,去瞭解它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佛法僧三寶到底講什麼道理。信、解,然後才談到修行。我們學佛法的人如果不能勝解因果業報輪迴,你一下子就想說我要修到明心見性;我唸佛、我持咒、我誦經,我就消了多少業障,我就得到什麼感應;修學佛法的過程不是這樣子的。

在《華嚴經》就講到:「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我們常常會說:你不瞭解我,你誤解我。請問各位,我們瞭解自己多少? 我們對自己的生命瞭解多少?所以華嚴經才有這句話。你連自己的身心實相你都不瞭解,你說要去修行?太難了。各位會不會開飛機?你不知道它的性能,那麼一架飛機給你,隨你去,你跑到飛機裡面,你亂摸機器,飛機會飛嗎?萬一飛起來也是很危險,不曉得怎麼降落!

所以,我們第一個要瞭解的是自己的身心。身心實相你瞭解了,它是怎麼運作的,然後你才知道怎麼樣去預防煩惱的產生,煩惱來的時候才知道怎麼去化解。這樣子才是學佛法,才能夠很踏實的一步一腳印,達到我們想追求的:身心的淨化昇華、煩惱的消除、智慧的增長、福德的增長。這是我特別選阿含經,來講我們身心的如實相。

就像你家裡的車子,你知道這部車子怎麼發動怎麼開,油門、剎車、方向盤你摸清楚以後,這部車子就幫你做生意,讓你去上班,省時省力,幫你賺錢。如果你不瞭解車子的性能,你開出去很危險。你亂踩剎車,亂加油門,也不知道紅綠燈,那是很危險的事情。

所以我一再強調,我們學佛法一定要瞭解主修是什麼。「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主修。副修呢?誦經、持咒、唸佛、禮懺、做善事、佈施,這些 每一樣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假如說你的主修不及格,副修修的很好,還是留級。所以《心經》才會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們再三的跟各位分享:學佛法,方向對了,方法對了,一定會有它的成果。方向錯了,方法錯了,學來學去,煩惱增長,業障增多,這就太可惜了。所以我們一再強調的,就是要從自己的身心當中去瞭解生命的運作,然後在生命的運作當中,一切能夠如法如律,讓身心安定、身心安祥,這是我們學佛法的人最起碼的,就是瞭解自我的身心。

 

上次我們講過,我們身心不是一個單獨永恆不變的什麼。因為我們已經養成習慣了,我們執著身心當中有一個永遠不變的靈魂,這個靈魂叫做佛性,叫做自性,叫做真如,叫做真心,好像這個真心真如永遠不變,它會教我們看東西、聽東西、觸摸到東西,見聞覺知。幾千萬年、幾億萬年來,我們已經養成那個習慣,執著我們身心當中有一個靈魂,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什麼,那生也是由它帶著來,死也是它帶著走,帶著業力去投胎、去轉世、去受報。那麼,我們第一步已經踏錯了。

我想講一個一般人常常會聽到的一首詩,各位聽聽看。「生命誠可貴」,下一句「愛情價更高」。接著呢?「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句話大家聽起來,蠻對的、蠻好的,是不是。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子,「生命誠可貴」,好像生命是單獨存在的一個什麼。「愛情價更高」,什麼叫愛情?五蘊當中是哪一個?受啊,感受。情人眼裡出西施,你對於這個人有好的感受,你就產生感情;那是五蘊當中的「受」。我們有這個色身,當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把外在的世界納入我們的生命當中,可是我們現在把生命當成是單獨存在的一個東西,愛情是另外一個東西,變成兩個了。然後,「若為自由故」,請問這個自由是色受想行識的哪一個?「想」跟「行」。你想像我什麼都是不要人家管,我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我很自由。自由,就是我想要的、我的意志行為,所以是想跟行,你才會說我要追求自由。

 所以隨便一句話,馬上就發現我們所說的愛情、所說的自由,這一切一切,也就是我們的身心當中這個五蘊不斷交互作用,產生的一個假象;然後在這個假象之外,我們去假設有一個生命。

各位看過天上的彩虹嗎?請問天邊的彩虹是永遠存在的嗎?不是。是種種的濕度、溫度、氣壓,有水氣、有陽光,在春夏之間,現出了一道彩虹。它不是永遠固定的一道彩虹在那邊,但是當有那個氣壓、溫度的時候,加上陽光的照射,就讓我們看見彩虹。我們會想像說彩虹永遠存在,只是被雲遮蔽了,當雲散開,我們就可以看到彩虹。不是喔!是在某一種條件的時候,才出現彩虹。

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這個很重要哦。有一天你到深山裡面去,耶!奇怪,怎麼我的頭髮會飛起來?可怕不可怕?這時候你怎麼辦?這是表示天空中充滿著高壓電,幾萬伏特,這個時候你趕緊要下山逃亡,為什麼?馬上就要打雷了。請問這個電是固定存在空中嗎?沒有,它是在一個溫度、壓力種種條件之下,氣流磨擦,產生幾萬伏特的電,即將要爆炸了。這個時候你身上感覺輕飄飄的,衣服飄起來,頭髮往上飄,你趕緊下山就沒事,因為等一下就「轟!」,打雷了。

我們能想像說電是永遠存在的嗎?不行,它是因緣和合的。我們身心也是如此。

在我們這個色身當中,我們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眼、耳、鼻、舌、身,還有意,意根就是我們腦神經。我們的六根接觸到外在的世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對六塵一接觸的剎那,馬上產生了感受。我眼睛看到這個世界的人物山川,馬上我就感受舒服不舒服。我的耳朵聽到人唱歌,我不喜歡聽的,我很難受;我喜歡聽的,樂受,很快樂的感覺;那不好也不壞的,就叫做捨受。

就是說,我們透過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還有身體、還有我們的意根腦神經,它不斷的跟外在的世界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接觸,一接觸的時候,萬分之一秒就產生了感受。那麼在這感受當中,我們把它分成三種:一種是感受很舒服很好的,我喜歡的,那你就產生了樂受,快樂的這種感覺。在樂受當中,我們馬上就產生貪愛,希望它保持久一點,讓我享受。另外一種,如果是不好的感受,你就產生討厭、排斥的心理,這是苦受;然後我們就產生了瞋恨、排斥。還有一種,這個感覺來了你不知道,感覺走了你也不知道,迷迷糊糊的,心不在焉,食不知味,視而不見,這個就叫做無明。當你身上產生感受的時候,你一點都沒有感覺,沒有察覺,因為你的心很粗,粗心大意,所以感受來的時候不知道,感受走了你也不知道,這個捨受就讓我們增長無明。

剛才我們吃飯的時候,希望各位吃飯當中能夠瞭解:我咀嚼,我不斷的咀嚼,然後產生了一個味道,甜酸苦辣我都清清楚楚,但是我沒有產生貪愛,也沒有產生瞋恨,我只覺得說有這個味道、這個感受產生,我瞭解了,但是我不會說:「唉呀!今天香積菩薩煮的飯好難吃喔!」、「今天煮的好好吃喔!」那麼你就是在修行。你瞭解這個味道,夠了。這樣子的話,透過這個感受,它時時都在發生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時時都可以修行,任何時刻我們都可以修行。為什麼呢?感受不斷的產生,在產生的過程當中,我瞭解感受產生、感覺產生,然後我的念頭裡面沒有貪愛,也沒有瞋恨,我只是讓這感受產生、感受消滅,清清楚楚就可以了;那這就叫做修道。

所以,修道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可以提起你的正念,你保持正念,這個時候就能夠讓我們遠離煩惱。

我們談到五蘊,佛陀一再強調你想瞭解佛法,第一個你必須先瞭解你的身心的運作。我們的身心,是不斷的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去追尋種種的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不斷的把外在世界納入我們的生命當中。從根、境接觸中,產生了感「受」,產生了「想」像分別,然後就「行」,我們就採取愛憎取捨這種意志行為。產生意志行為以後,我們就會來一個價值判斷,對於這個感受、對自己的色身、對這個想像、對這個愛憎取捨,就認為有一個我在感受、我在想像、我在受用,這個給我多好,這個我不要,把它排斥,有一個「我」來價值判斷。

我們千萬年來、億萬世以來,都是在這個六根六塵接觸當中,無緣無故的(不是無緣無故哦,是有緣有因),就產生了我執我見,這個是對受想行的一種認知來一個判斷,這個判斷就是我們的生命觀、價值觀,這也就是我們聖凡交關的一個差別點、關鍵點。

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講。有一次,尚未成道的釋迦牟尼佛跟他的舅舅,兩個人入海去採珍珠,回程的時候,舅舅先上岸,這個外甥比較慢上岸。這個舅舅從海上回來的時候,經過一戶人家,這戶人家就想:「哦!採珍珠的人回來了。」就拿了一個盤子出來,想換取珍珠。因為這一家人不知道這個盤子的價值,就說:「唉呀!你採這麼多珍珠,賣給我們好不好?」以前的人不像我們用金錢買賣,是以物易物。「我家裡有一個祖先留下來的寶物,跟你換一些珍珠好不好?」

釋迦牟尼佛的舅舅說:「好啊!拿出來我看看。」因為這個盤子放太久了,一大堆灰塵,他就用那個刀子把它刮一刮,發現它是寶啊,是一種很寶貴的寶物,價值連城。他心裡想:「我所有的珍珠也沒有辦法買這個盤子啊!」可是他很狡猾,他故意把這盤子丟在地上,說:「你這個髒盤子,送我我都不要。」說完,掉頭就走。

不久,這個外甥也從海上回來,也經過這個地方。這對母女知道他是採珍珠的,說:「年輕人,我家裡有一個祖先留下來的寶物,我想換珍珠,你有沒有珍珠?」這個外甥說:「有啊!我採了很多珍珠。你的寶物拿來看看,」一個拿珍珠,一個拿盤子來。這個外甥,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他那時候還沒有成道。他一看盤子,他很老實,說:「老婆婆啊!我告訴你,你這個盤子很珍貴,我所有的珍珠給你,你的盤子給我。」這對母女正想要有珍珠,「好吧!你的珍珠給我,我這個祖先留下的盤子就送給你了。」那麼各取所需,就這樣子回家了。

那釋迦牟尼佛的舅舅到了街上以後,不久就回頭去找這戶人家,「請開門啦。」這對母女說:「做什麼啊?」「你那個盤子不是要賣嗎?我這個珍珠給你換吧。」這對母女說:「沒有了,盤子被一個年輕人換走了,他一大堆的珍珠給我,我不要珍珠了。」

這下子這個舅舅就想說太可惜了,那是無價之寶啊,竟然被別人換走了。他 很難過很難過,一氣之下跑到河邊,急火攻心,吐血而死。

我們眾生,就是說透過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觸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產生了感受,產生了豐富的想像,然後產生了意志行為,最後來一個價值判斷,這個價值判斷把它當作是他最愛的東西,是他的至愛,當作是他生命當中最寶貴的,一旦得不到的時候,他絕望了,吐血而死。

各位!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往往也是如此。鳥為食亡,人為財死。我們說一個人守財奴,他不是單單愛那個錢,你把那個錢換成一間房子,他不覺得這個價很值得,他愛的是色受想行識的識、那個價值判斷。就是說,這個東西很有價值,我得到了,我滿足了。所以我們講守財奴,不是守財、守這個金錢,不是喔。不管股票、房地產,也不管是什麼,他覺得這麼最有價值、是生命中最重要部分,那一旦失去的時候,他就是絕望而死。

在我們人生的過程當中,譬如說年輕人有感情了,非君莫嫁,非卿莫娶,一旦結婚的時候新娘不是我,就自殺了,那就是在生命的運作當中,不瞭解我們在生命的舞台上有這色受想行識五蘊,不斷的在交互作用當中,讓我們產生了一個幻覺。這個幻覺就產生了「二」;佛經裡面有個名詞,叫二法。什麼是二法呢?有一個主觀的我,有一個我感受到這個世界的人事物,這個人事物受我支配、受我利用、被我享受,那就是我人生最高的價值。我擁有越多,擁有越多被我支配、被我享受,那我人生有價值、生命有意義、人生是彩色的。我們凡夫平時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這個習慣是千生萬世、萬世千生養成的,我們很難一時去突破。

我們研究佛陀當時所說的法,這個法不離開我們的身心。就在我們身心當中,日常生活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的時候,你如果能夠瞭解這個生命的運作過程,清清楚楚、分分明明的,我們就不會被色受想行識這個五蘊去矇騙受害。

這個部份比較沒有故事,各位聽起來會不會想瞌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