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修副修與動修

普獻法師//講述   2005年於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

  1. 玖、發菩提心

一、觀有為法

 

修學的次第,首先是認識一切「有為法」。佛陀說法,總是先講到外在的世界、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因為它是有形相的,對我們影響最大。

如何認識有為法呢?我們來參考《八十華嚴》十地品的一段經教。

「菩薩摩訶薩,住第三地已,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不淨、不安隱,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非於現在住;又觀此法,無救無依,與憂與悲苦惱同住,愛憎所繫,愁慼轉多,無有停積,貪恚痴火,熾然不息,眾患所纏,日夜增長,如幻不實。見如是已,於一切有為,倍增厭離,趣佛智慧。」

觀有為法的如實相,也就是「無常觀」,破「實存感」。

有為法的特質是:「無常、苦、不淨、不安隱,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非於現在住。」

一切有形的物質,包括山河大地等,都是在快速的變化當中:生——住——異——滅——生——住——異——滅。換個形容詞,叫做不清淨、不安穩、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並非從某個地方開始(生)了,就永遠保存(住)下去而且此時此刻也正在剎那剎那的變化。

佛陀用慧眼觀一切法都是無常——在迅速的變化、快速的生滅當中。但是,因為它變化得太快太快了,以致我們凡夫產生一種「好像永遠如此」的錯覺,誤認為它永遠保持原狀、永遠不變,以致產生許多困擾,所以佛陀說這是「苦」。

我們凡夫見到什麼、看到什麼、碰觸到什麼,總是很自然的產生實存感——它永遠如此、永遠不再變化。例如,我們看到山河大地,似乎都是老樣子,去年看如此,今年看也是如此。去年看那棵樹是翠綠翠綠的,今年還是翠綠翠綠。以前去阿里山,看到山形陡峭、林木蓊鬱,現在去阿里山,似乎也沒什麼改變。這就是「實存感」。

肉眼所認識的世界,就像這張桌子,從前年、去年、直到今年,我們看到的都是如此,所以,我們覺得它沒有改變。其實,如果用科學加以分析,它是由一團一團的分子或原子所構成,而且這些分子原子都不停的在運動之中。

科學界早就肯定物質是不穩定的,多年前,科學家已經利用「氣泡室」觀察到許多核反應情況,並且進一步用它來研究物質中「不穩定粒子」的行為。但是,科學家瞭解這些現象之後,就沒有煩惱了嗎?煩惱還是煩惱呀!因為他僅止於藉儀器觀察宇宙的物理現象。

佛陀講世間無常,是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是生生滅滅、不是實存的,所以不可能永遠保有如果你想依靠這些生生滅滅的事物,一定會失望(苦)。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不僅僅觀察外在世界的生滅無常,最重要是從觀察身心的生滅變化中實際的體驗無我。這就是我常常跟各位強調的修行佛法的重要原則——方向、方法。

各位如果把嬰兒期、一歲、兩歲、三歲、四歲、直到六、七十歲的照片,放在一起比較,會很訝異,這彎腰駝背白髮的老人,居然曾經是這麼一個小不點,歷經兒童期、青少年期,然後結婚生子,由壯而老而病,這時才發現這個變化太大太大了。其實,這變化是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時每一刻都在進行的,所以叫做「剎那生滅」。

可是,僅止於從意識上的瞭解還不夠,一定要透過四念住實際去體驗,證明我們自己真的只是一團一團的四大(地水火風)所組成。

佛法把最小的原子稱做極微、或叫鄰虛(接近虛空了)。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是四類不同特性的原子,也就是快速生滅的一種波動,或者堅硬、或者柔軟、或者濕潤、或者流動。

以上是讓各位瞭解到一切有為法,包括內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都是在不斷的快速變化當中。

眾生面對這些有為法——物我、自他、心境的緣起性,無法如實了知,無法妥當處理,所以產生三種偏激的心理:自體愛、境界愛、後有愛。

自體愛又稱為「我愛」——愛著色心和合的五蘊,認為這是我、這是我的肉體。

由於「我愛」,認為「我」是自由支配者(主宰),就會進一步產生「我所愛」——心對外在的世界產生連線,希望一切事物歸屬我,擁有越多越好,這就是「境界愛」。例如:認為這是我的身體、我的意見、我的名譽、我的家庭、我的衣物、我的事業、我的朋友、我的國家等,而深深的愛著不捨。

自體愛與境界愛,是一種相依共存的連鎖反應,有此必有彼。當外在的一切變動的時候,我的心也跟著變動如果我喜歡的繼續屬於我,我就很高興一旦不能得到我希望中的事物時,我就很難過。其實,我所關涉的愈多,自我所受的牽制就愈深,成為外界的奴隸。

「後有愛」是一種深刻的永續生存欲——希望我永遠存在,希望家庭、國族能永續繁衍下去;死了,也希望到天堂或到極樂世界去,再不然投胎轉世也好。總而言之,我不甘願自己從此消失,不論如何,我要讓自己繼續存在。

有了自體愛、境界愛、後有愛,一大堆問題就這麼產生了,《華嚴經》形容為「無依無救,與憂與悲,苦惱同住,愛憎所繫,愁慼轉多,無有停積。」

我們想斷煩惱、了生死,可是,我們卻不斷的在火上加油,——不斷起「貪瞋痴的習性反應」,所謂「貪恚痴火,熾然不息」,所以就「眾患所纏,日夜增長」。

問題要如何解決呢?社會學家主張增加生產,他們認為有了豐富的物質以後,人人得到溫暖,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然而事實證明,愈富裕的國家憂鬱症的個案愈多。美國的憂鬱症比例大概百分之二十六,日本也非常高,大陸隨著經濟發展,精神病患也愈來愈多。可見,物質的溫飽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因為人不只是靠物質生活,還有精神生活,如果精神調適不得當,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現代人一窩蜂哈韓、哈日,聽說某個明星來,哇!衝到機場,擠擠擠為了買票,命令父母親去排隊這些父母親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好吧當「孝子」去替孩子買票。有些人哈名牌,有些人哈骨董、哈美食、哈名車等等。今後如果有人問你哈韓或哈日,你就說:「我是哈佛的!」我也是哈「佛」的。

拼命向外哈(追求)什麼,只是助長貪瞋痴的火焰。佛的智慧才能讓我們清涼自在。佛風一吹,貪瞋痴的火焰自然熄滅。所以,哈佛是最明智、最時髦的,只有哈佛才能對治煩惱、解決身心問題。

請問各位:世間一切有形的東西、看得到的,包括金銀珠寶、財富、名位等,怕什麼?怕火燒、怕水淹、怕風吹、怕地震,還怕小偷強盜,也怕國家徵收。身邊的人終會離去,健康會逐日走下坡,種種讓我們害怕的因緣,隨時會席捲一切幸福而去。

那麼,世界上有什麼東西,不怕風吹、不怕地震、不怕火燒、不怕被搶、國家也沒有辦法徵收,可以永遠陪伴我們的?智慧!智慧是最寶貴的資財!別人偷不走,國家也沒有辦法徵收,如影隨形,永永遠遠的陪伴著我們。

智慧可以清除貪瞋痴!讓你覺知諸法的實相,讓你明辨是非、明白因果業報、避免造惡業,面對生死時,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假如你家裡亂糟糟的,住起來一定不舒服;當你把環境清掃乾淨,讓一切物品各就各位的時候,看起來清爽,就住得舒服、快樂、安心。同樣道理,用智慧把內心的貪瞋痴清掃掉,才能安詳自在。

 

二、欣求佛智

 

「見佛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至無畏城,不復退還,能救無量苦難眾生。能隨眾生的根性欲解,所行有異,諸聚差別,亦隨受生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為說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樂,而得解脫。」

佛陀的殊勝智慧,值得眾生趣求。

這裡用「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形容佛陀智慧的殊勝。無等無量,就是無法量化,不能去秤斤論兩。無雜,就是沒有貪瞋痴,就像經過鍛煉的鐵,雜質排除掉了,就變成不鏽鋼。無惱無憂,就是不再有生老病死的煩惱困擾。

「到無畏城不復退還,能救無量苦難眾生」:生老病死的現象,對有智慧者來說,已經不構成困擾,所以能無礙的往來於三界,救度無量的苦難眾生。

信佛學佛,首先要瞭解身心世界的無常、有為有漏、不究竟,即使再多的財產,再漂亮的臉孔、再高的地位,終歸無常。

台語有一首很傳神的打油詩:「第一憨點煙吹風,第二憨撞球相碰,第三憨選舉運動。」最近許多人罹患了「登閣熱」,大家又為選舉吼來吼去,你想組閣、我也想組閣,整顆心就在名位當中滾來滾去,卻不顧民間疾苦,不去思考如何使臺灣更清淨。部分民眾拼命抱怨政府施政不當,覺得社會虧欠他,卻不知自己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不願盡責任與義務。如此,上下各持私心,為滿足私慾而拼鬥,當然就製造出種種苦難,包括經濟不景氣,以及飽受登革熱、禽流感等疾病的威脅。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大家對身心世界的錯誤認知,誤以為事事物物都永遠如此,以為我能掌控一切,希望一切永遠屬於我,以為這樣就是我的能力,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希望別人用掌聲來肯定你,希望用外在的人事物來證明你。其實,智者不需要別人證明!心靈空虛的人,才需要用外在的人事物來填補缺憾。

講一個笑話。有一位任軍職的先生,升了將官,肩上別了一顆星,很興奮的回到家,希望與太太一起慶祝。可是,太太看看穿著軍服的他,不但沒有向他道賀,還哭喪著臉。

先生覺得很掃興,就問:「你看我今天穿這套軍服怎麼樣啊?」太太也很不愉快的回答:「有什麼好看的?我去美容院做了頭髮,又穿了這套衣服,你卻連看都不看一眼!」

原來如此!夫妻倆人的注意力都只在自己身上,都等著得到對方的掌聲。

眾生因為內心空虛,總是想在「無常」當中抓住「永恆」的快樂,甚至抓住一個掌聲、一個小東西,立刻得到滿足,卻也都立刻又陷入另一個欲求之中,所以一定都是以失望收場。

轉眼就髮蒼蒼、視茫忙了,妄想心還是沒完沒了,用種種的方法去證明自己的能力、肯定自我,美其名為自我突破。例如,這個月的業績比上個月好,明年一定要賺得比今年多,拼命賺啊賺啊!某某人都是開名車、用名牌,我也學他瘋狂採購、拼命刷卡,最後絕對會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

我們需要的不多,但是,想要的太多太多了!從無常當中成就智慧的人,幾乎是鳳毛麟角啊。

由於我們執著這個身心是永永遠遠如此、不再變化,希望今年不會死、明年不會死、十年二十年不會死、永遠都不會死,這種永恆感,蒙蔽了我們的理性,所以流浪在三界中,再多的真理(無常)顯現,我們都不會警覺。耳聞多少名人身敗名裂了、病了、死了,眼見多少親戚朋友離開人間了,可是,就哀傷了短短幾個小時、掉了幾滴眼淚,一轉頭老毛病又復發了。

我們研究佛經,口說無常無常,念了百千萬遍的無常,可是老毛病還是照樣的復發,原因是:我們僅止於聞、思而已,並沒有親自去證悟、未曾去實踐。換句話說,我們多半在聞、思方面下功夫,而主修部分下的功夫顯然不足,難怪對煩惱使不上力。

有一對新婚夫妻去辦結婚登記,拿到結婚證書的時候,男方說:「這是妳的長期飯票!」女方說:「這是你長期洗衣機的保證書!」雖然是玩笑話,但雙方就吵起來了。

各位!這種「得到保證書就會怎麼樣」的心態,有沒有問題?為什麼有了這張結婚證書我就要長期養妳?為什麼我只是你的長期洗衣機?一張結婚證書就是永遠都要幫你做什麼的保證嗎?結婚證書真是夫妻關係的保險單嗎?

一切問題都出在「觀念」。只不過是觀念的角度,卻讓兩個相愛的人因此惡臉相向。

在所有的觀念當中,首先要訓練自己的「無常觀」: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所以,你為對方服務的機會很難得,即使結為夫妻,相聚的時間也不多,頂多三、五十年,何不好好招待他、好好服侍他?再說,配偶、孩子、親人,都是未來的佛菩薩,你現在好好侍候他們,就是侍候未來佛菩薩啊。這樣想,你就會「歡喜做,甘願受」了。

人隨時都會死啊!今天還活著,並不保證明年不會死、後年不會死。不要以為死神永遠會從你的身邊繞過去。這個觀念,不是教你消極、悲觀、厭世,而是教你珍惜生命、珍惜你的家庭、珍惜你與家人相聚的時間,因為你奉獻的機會不多了。生命是這麼無常,要趕緊修學,不然就來不及了!

佛陀講的無常觀,是非常有意義的、積極的。,可惜我們嘴巴唸了這麼多無常以後,竟然忽略了無常原本的真義。

剛才跟各位分析過:修學的核心(主修)是菩提心的安住、以及戒定慧的修學。怎樣安住菩提心呢?首先從外在的世界去瞭解宇宙間無常生滅的現象觀察世間一切有為法的「無常、苦、空、不淨、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這是從粗顯觀入細微,目的是透過思辨、觀察,瞭解一切有為法並不足以做生命的依靠,如果把生命與希望寄託在有形的物質上,鐵定會失望。

雖然我們尚未證悟到一切是無常、如幻如化的真理,但是從聞思當中,我們可以得到「勝解」,這種勝解力會慢慢引導生命轉向——「於一切有為倍增厭離」而後「趣佛智慧」,也就是轉而追求佛陀的無上智慧。這是學佛的正常道。

眾生的根性千萬差別,佛陀的智慧「能隨眾生的根性欲解,所行有異,諸聚差別,亦隨受生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為說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脫。」

譬如為聲聞行者說四聖諦,為緣覺示現十二因緣法門,為大心眾生開示菩薩乘法門,令等覺妙覺聖者趣入如來地,以種種不同的法門來令眾生得到解脫,也可以隨眾生的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為說法。

每一個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價值觀當中,活在他自己認為最值得以生命去追尋的理想之中。但是,世間的一切取捨,都是「有為有漏」。佛的無上智慧,才是我們生命的最高座標。

譬如,玄奘大師為什麼要冒生命的危險到印度取經?他認為這樣值得呀!沿途熟悉印度各地的語言風俗,然後把完整的佛經帶回來,做最如實的翻譯,將法味分享給眾生,讓法義在中國宏通。他覺得這樣有意義,所以他不顧生命危險去做這件事。

我們世間人,只要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都會不惜代價去達成。例如,最近有人花了幾千萬美金到太空去繞一圈,我們覺得很無聊,但是他認為值得。還有一位女士,立誓要遊渡世界上七大海峽,在游泳的過程中,由她的丈夫駕著另外一艘船在旁邊保護她,他們認為這是值得驕傲的、破世界紀錄的壯舉。

每一個人都有許多追求希望有好的父母、追求心目中的配偶、希望兒女成龍成鳳、希望事業發達、希望財富愈多愈好、希望身體健康。一旦樣樣都如己意時,心卻安不下來,始終無法脫離煩惱,始終被生死困惑。

有沒有已經解脫了煩惱的人?我們的生死問題要如何解決?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已經實際體證,並將他的經驗流傳給世人了。他所說的法,透過經、律、論的記載,一直到現在還被世人拿來研究與實踐。不是只有我們中國人在研究,世界各國都有人在研究、在接受,表示佛法有它的理論依據與價值。

佛陀一再強調:除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外,還要進一步「自淨其意」。意思是:一定要靠你自己的智慧抉擇,然後付諸於實踐,並且淨化自己的內心,才能解決你的問題。

佛陀並不是教我們去依賴什麼來解決問題。佛陀一再強調:我們所以痛苦煩惱,是因為我們的內心裡面有許許多多不淨的種子——瞋恨、貪愛、無明,把內心淨化了,問題就不存在了。就像一個杯子裡面裝了毒藥,只要把毒藥倒掉、把杯子洗淨,就可以裝水喝了。這個淨化的動作,要你自己完成,沒有人可以幫你,佛陀也不能幫你。

佛陀針對我們病苦的癥結,開立了藥方,教我們作心靈的手術,徹底根除內在的貪瞋痴。而「四念住」是最實用的、最基本的,是人人必須施行的心靈手術。這種心靈上的手術,是我們自己對自己開刀,無法假手他人。

人類的痛苦癥結是一樣的,東方人有貪瞋痴煩惱,西方人也有貪瞋痴煩惱,那麼,解決煩惱痛苦的原則,一定是同樣有效的、任何人都可以修學的,不因宗派而有分別,不需透過種種儀式,不作偶像崇拜的,合乎邏輯的、可行的方法。佛陀發現的這個方法就是四念住。(關於四念住,可再複習前面的部分。)

佛陀的殊勝智慧,能依眾生的根性欲解、諸業習氣,而為說法。下面接著分析:眾生的根性與習氣特質是什麼?菩薩用什麼角度來看待眾生的業習呢?

 

三、悲憫眾生

 

「菩薩如是,見如來智無量利益,見一切有為無量過患,則於一切眾生生十種哀愍心。何等為十?所謂:見諸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見諸眾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煩惱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見諸眾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見諸眾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

菩薩思惟一切有為法有無量的過患(無常、苦、不淨、剎那生滅、眾患所纏 ),又見如來的無上等正覺智慧有無量無邊的利益,是人生當中最高最究竟的生命座標,接著就是觀察眾生而不捨離」——從十個角度觀察,眾生對有為法的過患不能覺知、生命沒有方向,因而生哀愍心、慈悲心、度化心,希望引導眾生朝向解脫正道。

其實,眾生並不是沒有方向,而是非常堅持錯誤的方向:念念不離貪瞋痴,步步朝向五欲,跟財色名食睡結了很深的緣,所以受盡苦惱。有些人也曾經想出離,卻沒有毅力,不知道解脫的正確方法。

前面一再強調,學佛要把握三個重心——我跟世界、我跟眾生、我跟自己。下面就是談到:菩薩從十個角度看到眾生的無知,而生哀愍度化心。

 

(一)見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

 

各位跟誰一起來到這個世界?當然是一個人來!我五十歲的時候,就曾經深深的感觸:「三界流浪漢,六道獨行俠,堪忍建道場,娑婆是吾家。」

我們都是三界六道的「流浪漢」,在三界當中來來去去,在六道裡面浮沉。投胎的時候一個人來,走的時候,也是單獨上路,都是獨行俠

但是,因為我們不斷的在娑婆世界輪迴、投胎轉世,所以,娑婆世界的一切時空都可以建道場。換句話說,娑婆世界就是我成就道業的地方。

現代人怕孤獨,加上心靈動盪不安,所以時時想找一個伴——人也好、事業也好、物也好。希望跟人來往,卻怕受到傷害、惹來是非。如果覺得人家對他的態度不夠理想,例如,希望他讚美我、他卻不讚美我,希望他關心我、他卻不關心我,就怨嘆失望。如果人家對他多一些關心,又懷疑人家跟他交往有什麼目的。

既然找不到理想的朋友作伴,就養寵物,養狗、養貓、養鳥、養魚等等。例如養一隻狗來作伴,狗不會講是非,還會察言觀色逗你玩,偶爾罵牠打牠,牠還是忠心耿耿。

不願意養寵物,就搜集古董、古畫、火柴盒、石頭、桌子、椅子、洋娃娃、郵票、各國錢幣等等,愈奇怪的東西,愈成為搶著收藏的目標。媒體報導,美國有一個人自己並不看書,卻收集很多很多書,有一天書牆倒下來,把他壓在下面,幾天後才被人發現。

我在國外弘法的時候,一位信徒陪著我出去,他兒子下一道命令:「老爸!你要記得喔!」我問他:「你兒子說什麼?」他說那是他們的秘密,原來他兒子交代他去垃圾桶撿火柴盒、香煙盒。

有一位信徒,很興奮的展示他家裡的一塊地毯,他說這是很名貴的收藏品,是某某國家幾百年前的古物,質感很好,請我踩上去享受一下。我心裡有點發毛:「這地毯裡面不知道藏著多少塵蟎?」真不想踩下去,又沒有神通飛過去。

有人向我介紹他家的椅子是某某朝代的,很高興自己擁有這一張稀有的真(珍)品。反正我對骨董外行,分不出真假,純欣賞而已。何況,椅子只要能讓我盤腿休息,什麼朝代根本不重要。

有人請我去一個收集佛像的地方參觀,裡面還有好多其他藝品,但是,我幾分鐘就全部看完了。他們指著佛像櫥窗:「師父!有木雕的、有玉的、有金屬的,也有水晶的,你要哪一尊?」我想:我連自己這肉體都保不住了,哪有餘力再去保哪一尊?

眾生孤寂無奈的心靈,總想抓到一個什麼,作為依靠、當生命的舞臺。例如,當一個什麼長也好,掛上一個什麼委員、什麼代表的名份,好像人生就有意義了,整個人的價值感就被提升了,就能避開無常的逼迫了。

一旦生前的舞臺演得不夠滿意,就在宗教方面尋求另一個寄託:生前我比不上人家、受種種的折磨,死後總要有一個好的去處——天堂、極樂世界、他方世界或是寄望來生能大富大貴、聰明、拿博士學位等等。其實,那些「遠期空白支票」,你看到幾個人實際兌現了?

這裡不談它的對錯、利弊,只是說明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出現因為我們眾生的心孤獨無依,所以拼命的追求可以填補空虛的東西,把這些外在的事物(物質、名位、宗教等)當作生命的寄託,卻不知它的本質是無常的,執著它反而帶來更多苦惱。

看到眾生的孤寂無奈,我們應該生慈悲心。

 

(二)見眾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

 

貧窮困乏包括三個部分:物質層面、生理層面、精神層面。

先從「物質」的缺乏方面來講,譬如,我們在街上看到一些遊民,穿得破破爛爛、全身髒兮兮的,走到哪就睡到哪。有些看來已經六、七十歲以上年紀的人,卻還推著車子、或騎著老舊的三輪車,到處作資源回收,說得俗一點是撿破爛。有些人已經彎腰駝背,吃力的推著車子,有時候為了撿沿路掉落的紙板空罐,險象環生。看到那個景象,我常常感慨萬千,那是誰家的父母啊但是,有些人卻跟我講:「師父!你別看他這樣子,他很有錢呢,他兒子是當什麼長的耶。」不管真相如何,我還是覺得他很可憐:這個年紀了,應該坐下來念佛、享享清福了。

第二部分的貧窮困乏,是「生理」方面的缺憾,六根不全,譬如眼睛瞎、手腳不方便,甚至智力損傷、精神失常等,他們的人生歷程往往比一般人辛苦。

第三個是屬於「心靈」上的困乏心靈的飢渴症。譬如,知識上的不足、心靈的不安。有些人在心靈上非常空虛的時候,就尋求五欲的刺激來滿足自己,所謂飢不擇食,吃喝、嫖賭、吸毒等,樣樣都來。有些人沉醉在聲色場所,有些人整日盯著網站玩遊戲,或是參加什麼派對,或是整日守在電視機前面,或是租一些暴力、色情的影片,看到兩眼發紅還不願去睡覺。或是拼命打手機、打電話聊天,或是到百貨公司去血拼,把信用卡刷到爆。

有一則新聞報導:一位太太跟丈夫吵架,就到郊外去自殺,但是,由於吞服的安眠藥劑量不夠,只在山上沉睡了兩三天,又醒過來,肚子餓得發慌,就慢慢爬下山,爬到半山腰的一戶人家,看到狗盆剩下來的飯,抓起來就吃,主人聽到狗叫,出來一看,是個蓬頭垢面的女人在吃狗食。

針對眾生飢渴的心靈——有一顆不安的心、孤獨無依的心加上有錢有閒、喜新厭舊的個性,生意人就製造了一些迎合眾生口味的花樣,來刺激購買欲。例如,東西吃過幾次就不想吃了,去過美國就想去歐州,時常換口味永遠追求新鮮感。有人唱戲,就有人看戲,所以會有PUB、卡拉OK、柏青哥之類的設施。你說師父沒去過裡面,為什麼知道這些?媒體上有報導呀!

為什麼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難道努力讀書就會找到漂亮的配偶?難道努力讀書就會賺很多錢?我認為它真正的涵義是:讀書能使人充滿智慧,顯現從容自在的氣質具備良好的謀生能力也就是鼓勵我們不要陷入生理的、物質的、心理的貧窮困乏多讀好書能變化氣質。

書,提供我們許多專業知識技能記載了聖賢的智慧哲理,當我們品嚐、吸收這些營養時,猶如一個已經吃飽的人不必再去吃零食」,不需要追求吃喝唱跳等等刺激了。這個「顏」就是你的氣質具備了知識與技能,謀生能力自然增強謀生能力強的話,當然物質生活就不匱乏,所以說「書中自有黃金屋」。

面對眾生身心方面的貧窮困乏,不可憤恨激動、責備他們為什麼老是吃喝唱跳、認為他們無聊。應該這樣想:「噢!原來他們是心靈上的貧窮困乏。」接著生一個悲愍的心,想想應該怎麼樣去拯救他、幫助他。

 

(三)見眾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

 

「貪、瞋、痴」叫三毒。「三毒火然」是眾生的可憐之處。眾生動不動就起無明火,脾氣暴躁,這就是瞋。見到好的,就希望佔有它,見到不好的,就歸於你我的東西,你不能動,你的東西,我想要,這就是貪。貪、瞋從哪裡來?從痴來的。

什麼叫做愚痴?未經淨化的心念,都是帶著缺陷的——心念不統一、沒有連慣性、沒有相關性,就叫做愚痴。

心念的活動,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一下想過去、一下想未來,一下想自己、一下想別人,在古往今來當中飄動。如果我們能把快速的心念活動狀況記錄下來,將會很訝異的發現:我們的前念跟後念根本就缺乏連貫性,而且沒有相關性。

小時候想當老師,長大以後想當將軍,那還是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如果就當下這一念來分析,前一秒鐘想去陽明山玩,後一秒鐘立刻改變主意,覺得還是花蓮比較漂亮。一下想到過去某某人曾對不起我,起了一個怨恨的念頭,一下子又想到某某人對我有恩;這恩與怨根本是兩回事,不具關聯性。

嚴格說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精神障礙者」,具有不統一的心念。這種缺陷的心,力量薄弱——對善法缺乏修習力、對煩惱沒有制伏力。

那些被醫生診斷為精神疾病的人,起了非理性的念頭以後,往往馬上付諸實踐,不懂得踩煞車,讓情緒左右行為,以致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有些人無法按照一般的要求標準去應對世間的人事物,以致造成心理壓力,甚至出現自殘的行為。

其實,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心念也是飄忽不定,幸運的是我們比較有自制力,動了念頭之後,能比較迅速踩煞車,避免進一步做出不理性的、傷害性的行為。遇到狀況,我們會有一種克制的力量:「不行!算了!」但是,嚴重的精神障礙者動了念頭以後,不顧後果,馬上行動。例如,他看到這個人可疑,身邊有什麼就抓起來砸過去;遇到困難時,愈想愈傷心、或是愈想愈生氣,突然起個念頭不要活了,立刻就付諸實踐。

所以,我們這些「正常人」,在相對比較之下,精神障礙的程度只是比較輕一點不是真的沒有障礙

如果一部車子走走停停,開了一公尺就停下不能動,經過修理,走了幾十公尺又故障了,這部車子可能報廢啦至少也要進廠大修了我們凡夫的心念也像故障的車輛,走走停停,忽然失控往東邊衝去,忽然又朝西撞過去,還可能起火燃燒,連連闖禍。

「一致」及「專注」是成功者的必備條件。

人的思惟模式,如果能前後一致,每一個念頭都是具有連貫性能與前面接續下去,第一個念頭針對這個問題的關鍵點,第二個念頭也專注在這個問題的關鍵點,第三個念頭也不離這個問題的關鍵點,那麼,它就可以產生很大的作用力。

科學家多半具備非常專注的心,所以能發現新定律、發明新產品。他們面對研究的內容,白天思考晚上也思考,隨時隨地都專注在他的研究主題上。據說,科學家二十四小時都在想一個問題,所以他們發現新定律的時間,往往是在醒來那一剎那。

成功的人的特色之一是「專注」。例如過去的禪宗大德,一個疑情:念佛者是誰?誰?誰?誰?就這麼誰下去,開悟了。那是一念接一念、一念接一念,念念相續、相連貫。就像一部車子開動以後,馬達不能停司機要專心掌握方向盤,從臺北經過高速公路,不停的前進,才能順利抵達屏東。

心如何產生斷煩惱的力量呢?《楞嚴經》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各位有沒有看過水刀?當水被擠壓、透過很小很小的洞向外噴出來的時候,力量很驚人,可以切鋼板、可以切紙、甚至可以切牆壁。我沒實際試過,是一位擔任工程師的信眾說的,他說他在國外專門研究這個東西,他說那個水刀就是把每一滴的水連在一起,用很強的壓力把它噴出來,連續的噴,牆壁就會被切割開來,連鋼板都可以切斷。

所謂「滴水穿石」,水滴慢漫的滴滴滴,久而久之,石頭都會被穿孔。同樣道理,「都攝六根」就能「淨念相繼」而斷煩惱!假如我們的六根不斷向外攀緣,心意都是中斷的,當然不能發揮強而有力的斷煩惱的功用。

思考缺乏連貫性與相關性的心,就稱為「無明」。導致無明的原因是什麼?缺乏智慧,不瞭解身心的無常、無我,因而錯覺有我(實存感)這個錯覺,造成他對過去不斷的執著、對未來不斷的憧憬,以致不斷的在貪(向心力)與瞋(離心力)兩股漩渦之間打轉。

如果再進一步解釋無明,那就是一種邪知邪見。所謂邪知邪見就是對自我身心的一種錯覺——對內在身心、外在實物的一種實存感。有了實存感(錯覺)以後,很自然的,就會產生貪愛與瞋恨的行為——好的,我想擁有不好的,我打擊排斥它所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我們內心就在貪愛與瞋恨這兩股旋渦之中轉轉轉,停不下來,所以永不得自在。

由於長期的熏習,貪愛與瞋恨的感受不斷的從心靈的表層進入內心深處,因此,我們的內心深處沉積了無數貪瞋痴的種子,雖然我們誦經、拜懺、念佛、持咒、祈禱,但是,那些儀式只是讓心靈的表層暫時獲得某種程度的寧靜,而這些貪瞋痴的種子並沒有枯萎,依舊糾結於內心最深處,伺機而動。

剛才講過,眾生感覺孤獨無依,所以大家在參加各種宗教儀式的時候,看到這麼多人在一起,首先會產生一種認同感、有伴、不孤單;然後,大家一起專注在誦經念佛、持咒拜懺的時候,表層意識(表層的風浪)暫時得到平息,往往感覺特別喜悅祥和、寧靜莊嚴。

表層意識只佔我們整個心靈的百分之五,所以,暫時得到平息的心靈只佔百分之五。這百分之五的內心平靜,就讓我們感受到那麼深的喜悅,如果我們連內心裡面那百分之九十五的貪瞋痴也淨化了,得到百分之百的清淨,那才稱為法喜充滿。

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要我們徹底的連根拔除內心的貪瞋痴——「自淨其意」的原因。這是我們信佛學佛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我們雖然請教過許多人,聽了很多佛法,懂得很多知識,心理學也涉獵了,佛學的座談也參加了,還是沒有辦法降伏煩惱,內心依舊充滿著貪瞋痴三毒火然。「火然」就是還不斷的在燃燒也就是說:貪瞋痴還在活動,好像一座藏著滾燙泥漿的火山,又像一座隨時會爆炸的火藥庫,隱藏著危險。

菩薩看到眾生內心深處的貪瞋痴火不斷的燃燒,產生種種的感受,引發習性反應,導致苦難不斷;所以菩薩產生悲憫心,發願去攝化眾生,解決眾生的痛苦。

我們修學佛法,如何善用「見眾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的技巧呢?

我們見到一個做壞事的人,千萬不可以動念頭詛咒他當你動了這個讓他受到怎樣的惡報的念頭時,就是動了瞋恨心,又熏習成為你內在深處的種子,加深了你的瞋恨習性,這叫「現行熏種子」,將來又會造成自己身心更嚴重的迷惑、困擾、痛苦。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有不可理喻的行為、三毒火然的時候,我們應該這麼想:「真可憐啊!他內心深處的貪瞋痴正在發動!他正被內心的貪瞋痴所控制!他因為缺乏福德智慧,就像古代被剝奪了自由的奴隸,只能任由老闆支使。所以,我應該幫助他獲得身心的自在!」

 

(四)見眾生繫諸有獄生哀愍心

 

「諸有」是指欲有、色有、無色有,也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總稱為三界。「有」是指迷因而起的迷果,是「有漏」的。

欲界的特色是男女欲,異性之間互相吸引,佔有欲特別強。色界的特色是禪定。外道也有禪定,外道定最高可到非想非非想天,一入定就八萬四千大劫,但是佛陀說,這種定不能開智慧這麼深的定很吸引人,所以又叫三昧酒,就像醉人的美酒,令人迷戀在佛法來講,還是不究竟的、還是一種執著,不能開智慧。

世間人通過了財色名食睡的關卡以後,出了欲界就進入色界面對禪定的關卡;如果又到了無色界,就更可能被最深的定迷住了。可見,我們眾生不是陷在欲界,就是迷於色界,要不然就卡在無色界。所以,「三有」好像牢獄一樣,將眾生牢牢的禁閉在那邊,逃不出來。這也就是說,世間的人即使修道,頂多只到非想非非想定,經八萬四千大劫,依然墮落。

菩薩看到眾生因為缺乏智慧,始終陷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束縛當中不得自在,覺得很可惜,因而生哀愍心。

 

(五)見眾生煩惱覆障生哀愍心

 

這是我們面對被煩惱欲望所覆障的眾生應有的心態。

「煩惱」能惱亂眾生的身心,增強眾生造業的動力,令眾生於現在、當來,感受憂悲苦惱的果報。

煩惱的形容詞很多,例如:隨眠、纏、結、使、縛、瀑流、取、繫、蓋、垢、惡行、火、熾然、漏、稠林等。這裡講「煩惱稠林」,是形容眾生的煩惱形形色色例如「根本煩惱」——貪、瞋、無明、慢、疑、見。其中的「貪、瞋、痴、慢、疑」,又稱為「五鈍使」。「見」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又稱為「五利使」。五利使與五鈍使,合稱「十使」。今天我們沒有時間解釋這些煩惱的內容。

菩薩觀察眾生被重重煩惱所包圍、覆蓋、障礙,身心不得自在,所以生哀愍心。

 

(六)見眾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

 

這是講到菩薩憐憫眾生沒有觀察諸法實相的能力。眾生對自我的身心,以及外在的世界,不能深入的觀察瞭解,只是看到表相,被萬法的外相所迷惑,所以菩薩對於眾生生哀愍心。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可以從體、相、用三個角度來觀察。顏色青紅赤白、大小、方圓、高低、美醜、胖瘦,這是「相」——形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各有其「用」——作用,例如桌子有桌子的用途,椅子有椅子的用途,地板有地板的用途,千差萬別。

用,千差萬別相,也是千變萬化,所以是假有——無實。例如,因為有燈光、有書本、有桌子,所以桌子上出現了影子。這影子有形態、有遮蓋作用,所以我們把書本放在影子的地方,字體就看不清楚了。但是把書本拿開、或把燈關掉,影子就消失了。可見,影子是因緣和合而出現的,雖有形態、有作用,但是沒有實體。

世間的一切都是「緣生法」——因緣生、因緣滅,只是暫時的假相、暫時的作用。可是,凡夫因為沒有智慧,不善觀察,只看到宇宙間種種的形態、以及作用的差別,就執著為實實在在的如此、執著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實體,因而煩惱、造業、受苦。

菩薩看到眾生不善觀察內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枉受種種痛苦,故而生哀愍心。

 

(七)見眾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

 

如果你以為斷七情六欲是信佛學佛的最終目標,那就錯了!一般人對「欲」有一些錯誤的概念,誤以為信佛學佛就是把欲望趕盡殺絕,所謂業盡情空,所有的業都沒有了、情欲也沒有了,就會成佛。

「菩薩」又稱為「覺有情」——覺悟的有情、覺悟的眾生——有情識的覺悟的眾生。換句話說,菩薩還是有感情,但是他的感情不再造成自己以及別人的困擾。

如果你希望自己也能追求覺悟的人生,成為「覺有情」,這種「願欲」稱為「善法欲」,是修道必備的動力。舉精進為例,精進是屬於善法。精進要如何成就?所謂「信為欲依,欲為勤依。」我們相信這些真理,想得到它的好處,就會努力去爭取,那麼它就成為修道的一個動力,那叫做善法欲。

眾生沒有善法欲,念頭都繞著財色名食睡打轉,轉來轉去還是走老路始終做欲望的奴隸,每一個念頭都是五欲妄念,強烈的執著追求五欲雖然每一生每一世都交了昂貴的學費(賠上生命),還是無法覺醒,千生萬世還是繞著欲望打轉。

發願追求真理、瞭解生死輪迴、努力成就智慧與悲心,這種希聖希賢、成聖成賢的決心,就是善法欲,是成就道業的動力。一個學佛的人,如果連「善法欲」都沒有——不學習做人,而是標榜所謂的業盡情空,就像木石無心,這種從有心變成無心的方法是錯的。

如果我們僅僅以解決目前吃喝用的部分為滿足僅僅為了滿足飲食男女等五欲刺激而打拼,這與一般動物行為有什麼差異?如果我們以為人生就是如此也這樣教育下一代,這種教育就叫動物教育。

其實,人類跟動物不一樣的特質是:人類有希聖希賢的心理,不願沉醉於迷迷糊糊的生死,肯定有一種值得追求的覺悟的人生,願意朝向覺醒的人生前進。我們之所以信佛學佛,就是因為不甘於庸庸碌碌過一生,而想追求覺悟的人生,這就叫做善法欲。

菩薩看到眾生沒有善法欲,所以生哀愍心。

 

(八)見眾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

 

有些人雖然能體會人生的短暫,有感於人生的苦、空、無常,所以也想尋求解脫之道,但是,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奇奇怪怪的新興宗教、五花八門的教派,讓一些想尋求智慧解脫的人無所適從。有些新興宗教,甚至設下許多似是而非的陷阱,一旦掉進去以後,就不能自拔,喪失修學正確佛法的機會。

有些不是信仰佛教的家庭,往往禁止家人接觸不同的信仰,當然也不准接觸佛法;甚至有些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家庭,也不准眷屬信佛學佛,這都很麻煩。所以,有些人是偷偷的來學佛,很辛苦。我曾經遇到一些太太,先生認為拜佛沒有用,不允許她信佛,所以,她來皈依、拜佛、聽經,都是偷偷摸摸的。這還算不錯,至少還有勇氣學佛,換成一般人多半就算了。

所以,菩薩對眾生這種「失諸佛法」的現象,生哀愍心。

 

(九)見眾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

 

我們由於無明,不斷的出現妄念,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死,無限的念頭就招感無限的生死,隨著生死流頭出頭沒。

所謂滴水成涓,本來只是一滴水,可是累積起來就不得了。林木比較多的地區,下雨之後,水分就慢慢的滲透滲透,進入泥土中,樹根也慢慢的吸收水分、儲藏水分。然後,再一滴、一滴、一滴,慢慢的把水分透過樹葉釋放出來樹葉上凝結的水珠又掉落到地面,滋潤土地,讓草木成長。這就是森林涵養水土的原理,也就是我們說「森林是水的故鄉」的理由。

如果雨水無法被土地和林木吸收,不能形成正常的水利循環系統,就會嚴重的沖刷山區,形成土石流,造成農作物的損失,甚至導致都市的淹水、人畜的損傷。

同樣道理,我們眾生動了前後不能連貫的、彼此不相關的無明妄念,就會造作惡業。許多妄念累積累積,就形成業力的洪流,成為生死流——招感生死,一生又一生,隨著生死流浮沉漂盪。

各位!我們今生在這邊見面,來生會在哪裡見面?希望也能在這邊見面啊!物以類聚,所以學佛的人不會孤單。有這麼好的道場,你信佛、我也學佛,大家一起修學,具備正知正見,意氣相投,來生就會再相見。

眾生因為沒有學佛、沒有發願、缺少智慧,所以流轉在無限的生死中,作不了主。菩薩看到眾生這樣隨業流轉生死,就生起哀愍心,發願幫助眾生出離生死洪流。

 

(十)見眾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

 

「方便」是指適應環境根性的方法,是基於智慧與悲心而採用的善巧方便,最終目的是導歸究竟解脫。

其實,解脫沒有捷徑,只能依照佛陀所說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的大自然法則,靠自己的力量,按照正確的方法、循正確的方向,從「自淨其意」中獲得解脫。

方便不是隨便!眾生體驗到生死的無奈、瞭解生死的苦腦,想盡辦法避苦、求解脫,但是眾生的根機不一,如果用究竟法門,不一定能被信受,所以必須先用方便去接引,然後導歸到究竟解脫法。如果採取的方法不正確,當然也就徒勞而無功。

例如,曾有信眾要我加持,我說我不會加持,他們不相信,因為他們聽說只要請有修行的師父摸一下頭、或是從某個部位點一下,就能夠消災免難或者開智慧。你相信嗎?

有些活動主辦人還會給我香板,要求我打他們,幫他們消業障。我說:「本山人沒有那麼大的本事!怎麼可能一棒打下去就消業障?你們這麼沒有正見,我這一棒打下去,來輩子你們會來報復,划不來。」我不願意用這種方式,可是他們硬是要求我打,逼得我只好冒險充當打手。

很多人不願意腳踏實地去修學,總想快速的得到什麼境界、或者獲得什麼加持,我給它一個名詞叫「麥當勞文化」——一手交錢、一手拿貨,馬上塞進嘴巴吞下去。這種走捷徑、求速成的習性,導致沒有機會深入正法。

五花八門的怪招,都是為了迎合眾生的口味例如,幫你點一盞燈,用什麼東西替你熏一熏,用火燒掉某些東西,讓你身上配戴什麼飾品,吃些什麼東西,或是在某個部位這麼拍一下在頭上插什麼東西等,說那樣做就可以達到消災、消業障的目的。

菩薩看到眾生想求解脫,卻找不到「解脫方便」,因此生哀愍心。

以上是訓練我們用十個角度來看待眾生。對於一切眾生,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高低、美醜、男女,菩薩都要生出悲憫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