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修副修與動修

普獻法師//講述   2005年於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

四、勇猛精進

 

「菩薩如是見眾生界無量苦惱,發大精進,作是念言:此等眾生,我應救,我應脫,我應淨,我應度,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應令調伏,應令涅槃。」

念佛要「淨念相繼」才有力量,猶如車子要加油才能繼續往前開所以,當我們用十個角度來觀察眾生而生哀愍心以後,接著就要發菩提心度眾生。

要這麼想:這些眾生都是我多生多劫以來的父母、兄弟姊妹、同學朋友,對我有恩所以,我應該報答他們,我應救他們,我要讓它們解脫煩惱,我要淨化他們的身心,我應該去度化他們,帶領他們向善,讓他們安住在覺悟的道路上,令他們得到法喜,希望他們具備正知正見,還要使他們調伏煩惱、降伏貪瞋痴,然後令他們都進入涅槃。

涅槃不是死亡,而是功德圓滿、智慧圓滿,生死煩惱解決了。

我們常常很順口的說「成佛度眾生」,而且一般人的觀念也認為成了佛以後才能度眾生。請問各位:今生我們如果無法成佛,是否就不能度眾生了?

舉個例子來說:是否拿到博士學位以後,才能到幼稚園或小學任教?其實,二年級的學生就能教一年級的學弟學妹了,三年級的學生就比二年級懂得更多東西了,甚至同一個班級裡面就有好幾位小老師——某個科目特別優秀的同學,就會被選為小老師,幫忙指導其他同學。

所以,有人要我講經,我都說好,教學相長嘛。今天這堂課,我也是抱著教學相長的態度,來這裡跟各位一起學習的。講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你們給我這個學習機會,我總要認真準備,透過思惟、演說的過程,受益最多的還是我自己。

《楞嚴經》有一句話很值得我們注意:「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自己還未得度、還沒有成佛,但是,因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悲心驅使,而去攝化眾生,這就叫做「菩薩發心」,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教學相長。佛是覺行圓滿者,成就自覺功德之後,又能出現在世間,成就覺他的功德,那叫做「如來應世」。

一般人誤認為:一定要自己先得度了、覺悟了、圓滿了,才能度眾生。其實,修行要多生多劫才能成就,我們不可能今生成佛。那麼,眼前這些父母兄弟姊妹師長朋友,都是我們多生多劫以來的恩人,他們已經歷了無數次的生死,我們都沒有辦法度他們,如果今生又失之交臂,豈不是太遺憾了?

我們要學習菩薩「自未得度先度人」的發心,作為自己淨化與昇華的動力。就像我們的左腳跟右腳是互為增上的,左腳向前跨一步、右腳才能向前跨一步我們勸人家戒菸,自己必須先戒掉抽菸的習慣;我們希望人家不要惡口兩舌,自己必須先謹言慎語。

度眾生的使命感,能督促自己精進,兩者互為增進,有益於道業的增長。因為,當我們有利益眾生的念頭的時候,首先就要檢討自己:是不是有同樣的毛病?是不是有同樣的煩惱?對於佛經裡面所講的道理,如果能在內心裡面轉一轉,多多少少有一些相應,那麼道心就會慢慢的增長。

「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為,如是愍念一切眾生,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欲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濟,令住究竟涅槃之樂?」

這是反問我們自己:既然眾生被欲望所束縛深陷於煩惱中,想求解脫,卻被種種邪說所迷惑,有許多陷阱與障礙,那麼,我是不是應當把利益眾生的責任扛起來?用什麼方法才能讓他們獲得解脫呢?

「如是厭離一切有為,如是愍念一切眾生」,就是剛才講過的:先觀一切有為法是無常、苦、不淨、不安穩、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然後對眾生生哀愍心,接著研究如何去攝化他們。

憑著勇氣與悲心,靠一張嘴巴講講,在心裡動動念,都不足以利濟眾生。那麼,什麼樣的力量,才能夠真正的利益眾生呢?

利益眾生的方法有兩類,一類是給予物質方面的救濟,一類是從心靈方面予以提升轉化。兩者必須相輔相成。物質的救濟不究竟雖然能讓眾生暫時得到基本的溫飽,但是無法消除他的妄想心、煩惱心。智慧才能究竟利益眾生在給予物質的救濟之後,還必須加上心靈的提升、心境的轉化,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大般若經》裡面講到,學佛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就是時時刻刻保持菩提心——成佛利益眾生的心。佛陀的智慧叫做「一切智智」。眾生的煩惱無量無邊,眾生的心性千差萬別,並不是用一般的知識就可以解決的,一定要佛陀的智慧才有辦法令眾生獲得究竟解脫。

接著,還是要「淨念相繼」,繼續想這個問題。

「便作是念: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這是朝著一個方向去追追追,追出一個答案。眾生墮在無明煩惱大海中,要如何令這些眾生究竟離苦得樂呢?一定要有無障礙解脫智

什麼是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的相對境界是「有障礙」,相對於佛陀的解脫、無障礙,我們是處處有障礙。「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因為我們的內心裡面,藏著許許多多貪愛、瞋恨、無明的種子,所以,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碰觸到什麼,都以貪愛瞋恨的習氣來對應,一再惡性循環,造成更多的障礙。

我們老是記得某某人許多年前曾經罵我、某某人曾經在許多人面前批評我,記了十年、二十年,此生都不會忘記,甚至來生都還不願意忘掉,這就是障礙。說了那一句話的那個人,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你卻還被那句話壓得喘不過氣來,這就是障礙。如果他不只罵我們,還曾經傷害我們、曾經偷拿我們的東西、或者曾經騙我們的錢,那麼,我們心中那顆瞋恨的種子會長得特別強壯、發芽也特別快,這就是障礙。

無障礙解脫智是怎麼來的呢?「不離一切法如實覺」——要覺悟一切諸法的如實相。

但是,我們這種散亂、不安的心,根本不可能覺悟諸法如實相所以,一定要修習「無行無生行慧光,才能覺悟諸法如實相。

無行無生行慧光從哪裡來呢?來自「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能夠訓練我們的心的專注力念佛、持咒、修觀等方法,都可以讓心達到某個程度的專注。但是,這些方法一定要透過「善巧多聞」才能成就。

換句話說,「多聞熏習」還要不離「善巧」——有抉擇正法的能力、深度與廣度兼顧的佛學品管(QC)。也就是說,不論親近善知識、聽聞他人說法、或者自己深入經藏,都要把握「四依」、「四悉檀」、「三法印」。

「四依」是修學佛法的四個原則: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四悉檀」是佛說法的四種範疇,也就是佛度眾生的四種方法: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三法印」是佛法的三個特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善巧」是指對「法」的分辨、抉擇能力,要有能力分辨:是否符合三法印?什麼是真正的正法?什麼是相似的佛法?什麼是深的法?什麼是淺的法?

每一位法師講經說法的「層次」不同,你一聽,應該能馬上分辨出來它用的哪一種悉檀。講因果、業報、輪迴,是屬於世間悉檀、生善悉檀講無常、空、無我,是屬於第一義悉檀。

信徒最喜歡世間悉檀,像因果、業報、輪迴,但是,不論聽了幾百會幾千會多聞,那些故事頂多讓你產生一個警惕,依舊沒有辦法了生死。換句話說,雖然你到處聽經,卻只限於講因果報應輪迴故事,並沒有聽到無常無我的道理,還是算孤陋寡聞,不是真正的多聞。

有能力抉擇符合「三法印」、「第一義悉檀」、「四依」的法,而且常常聽聞,才能稱為「善巧多聞」。換句話說,「多聞」還要加上「善巧」兩個字,成為善巧多聞,才能發揮解脫的力用。

「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勤求正法——善用時間於聞法、喜法、樂法,是聽聞佛法的一種重要態度。

「倍於正法勤求修習」,是更加倍努力去追求正法,精進超過一般人。

請各位記住一句話:聽聞佛法的目的,不是為了知識的滿足,不是在玩弄知性的遊戲,而是為了淨化我們的心靈,提昇我們生命的層次,解決生死煩惱問題。可惜,現在很多信佛的人心態卻扭曲了——我念多少經、持什麼咒、拜多少懺,就會獲得感應,希望業障消除、事業發達、財源滾滾、身體健康、子女孝順、女兒找到好丈夫、兒子娶得好媳婦,甚至希望感應到佛菩薩示現給我看。很多人設法證明佛菩薩有或沒有,其實,佛菩薩不需要我們去證明他的存在。

求感應的心態,無益於煩惱的解脫,只是增長貪心罷了。你會把這個貪心又深藏於內心深處,現行熏種子。萬一你誦很多經念、念許多佛號,卻還是煩惱、苦難、生病的時候,你就會生瞋恨心:「佛祖無靈感!我布施那麼多錢,還買魚蝦鳥獸來放生,結果卻沒有獲得保佑我不要信佛了!」多可怕的瞋恨心啊!因為我們的內心深處藏著瞋恨的種子,不如意的時候,馬上就順勢爆發出來,這叫「種子生現行」。

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種子又引種子——貪又引起了瞋、瞋又引起了愚痴、愚痴又引起貪,沒完沒了。

聽聞佛法,不是操弄名相,也不是玩弄知識。所以,用這個名相解釋那個名相、以這一部經解釋那一部經、拿這個論來解釋那個論、用這個論去通那部經,都不是聞法的最終目標。

有些人專注於歷史的考據,仔細地分析佛教發展過程的文物等等,覺得它最重要這種情形也不能說他錯,因為歷史跟佛經的出現有關係,透過文獻的研究來整理佛經,可以讓知識分子覺得合理、願意接受,也可以讓佛法久住世間,功能也是滿大的,但是還不能發揮真正的力用。

剛才曾經比喻:如果這個杯子裡面裝滿了毒,我們要想辦法把毒倒出來,把杯子洗乾淨,杯子才能再裝水喝。同理,學佛的目標在「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說,聽聞佛法的最重要目的在於「淨化日日夜夜糾結在我們內心深處、干擾生命自在的貪瞋痴」。所以,聞法——「解」之後,還要能「行」——「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如此解行並重,才能夠真正的淨化蟄伏在我們內心的貪瞋痴三毒。

如果你生病了,醫生開了藥方,你努力研究這帖藥方,也去請教其他醫生,別的醫生也認可這個藥方不錯,你又去翻閱很多醫藥文獻,證明這個藥方很不錯;證明它不錯以後,又拿著這個藥方到處炫耀,誇讚你的醫生多麼高明,跟別人比較方子,說別的醫生開的方子不如你的醫生;然後,把這帖藥方供奉在佛像前,繞一百零八圈,頂禮膜拜,讚歎這醫生高明,讚歎這藥方高明,祈求使我健康吧!請問:你會獲得健康嗎?當然不會,因為你沒有把藥吃下去嘛。

這個地方教我們要解行並重:聞法(有藥方)之後,還要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這就是去實踐(親自服藥)。

《華嚴經》說:「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我認為這句話非常重要。依照佛陀所說的法去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瞭解佛法,然後講給別人聽、跟別人分享,並不能使你的身心淨化。雖然你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但是不淨的心理還是存在。一定要透過一個正確方法的實踐,將內心的雜染清理乾淨。

佛法是解行並重的宗教,是生命哲理的實踐。我研讀佛經、修學佛法,都是把握這三個原則3P:人道的(personalism)、當下的(present )、實踐的(practical)。

第一個應把握的原則是:人道的、人間的、人文的。也就是依人道來談佛法。談了一大堆關於天上、地獄、餓鬼等等,此世界、他方世界,畢竟跟我們現在的人間關係較小,不容易瞭解也不容易因此而建立出離苦惱的因緣。所以,未來對於佛法的宏揚,必須重視人道的、人文的、人間的實際利益。

第二個應把握的原則是:現在、此時此刻、今生。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把握不住未來的還沒有到,我們也無法把握我們能把握的是現在、當下、今生。未來我會生到哪裡、來生我會怎樣大富大貴,這都是「遠期支票」,不一定能兌現。不如拿現金——當下就要降伏其心、安住其心。

第三個應把握的原則是:可實踐的、可做到的、可以完成的。例如,佛法談到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念三千,理論上我們也能說得頭頭是道,卻猶如鸚鵡學語,實際上要怎樣才能「剎那九世,一念三千,理事俱融」呢?我們怎樣達成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呢?

以上三點是我研究佛法的立場。佛法必須把握站在人的立場可以被實踐」的部分來加以宏揚。

法沒有秘密,也不是某部分眾生的專利,而是可以被每個人瞭解、實踐的。所以,佛所說的一切法,是以我們人可以瞭解、能夠實踐的法為基礎,包括三個P─ personalismpresent practical。這樣,我們學佛的人才不會將時間體力耗費於沒有意義、不能真正獲得利益的雜事上。

 

五、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者,所謂:
發大悲心,普救一切眾生故;發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間故;
發安樂心,令一切眾生滅諸苦故;發饒益心,令一切眾生離惡法故;發哀愍心,有怖畏者咸守護故;發無礙心,捨離一切諸障礙故;
發廣大心,一切法界咸遍滿故;發無邊心,等虛空界無不往故;
發寬博心,悉見一切諸如來故;發清淨心,於三世法智無違故;
發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

這一段對於何謂發菩提心解釋得很清楚,我們可以藉這幾個原則來檢討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

「發大悲心,普救一切眾生」:所有眾生都是我關懷的對象。不論中國人外國人、黑種人白種人、貧富、貴賤、男女、老少、美醜、高矮,都是我關心的對象。各位!這個心不容易發呀!我們必須設法增長智慧,才有能力關懷眾生。

「發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間」:要讓所有世間眾生離苦得樂。「發安樂心,令一切眾生滅諸苦」:讓眾生滅生老病死煩惱苦。還有發饒益心,令一切眾生離惡法發哀愍心,守護有怖畏者發無礙心,捨離一切諸障礙發廣大心,一切遍滿法界發無邊心,等虛空界無不往發寬博心,悉見一切諸如來發清淨心無違三世法智無違發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

怎樣修學菩提心?簡單講,菩提心可以透過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去修學。

怎樣安住菩提心?經常用前面講的十個角度去「觀眾生苦」,自然會生悲愍心,進而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願意承擔攝化眾生的責任。

每天,我們誦經也好,做善事也好,所修的一切功德,都要迴向一切眾生。原諒一切傷害我的眾生,也請求眾生原諒我過去因無知而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對於有形、無形的一切眾生,都要去關懷。有時候我掛單的地方剛好在骨灰塔旁邊,我就念《大悲咒》、《往生咒》、《金剛經》,迴向給這些好兄弟,願這些好兄弟也能消三障諸煩惱、得智慧真明了。

 

拾、修八正道

 

前面談了許多凡夫的生命特質——貪瞋痴習性,那麼,要如何避開瞋恨行、貪愛行、無明行呢?這就必須修「八正道」了。透過八正道來降伏貪愛、瞋恨行,正是《金剛經》所說的「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陀開示「苦、集」——發現問題,之後,一定要開示「滅、道」——處理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就是八正道,也就是我們談到的「主修」的部分——戒、定、慧。

主修的部分有三方面:第一是「正語、正業、正命」,這是屬於「戒」的範圍;第二是「正念、正定」,這是屬於「定」的範圍;第三是「正思惟、正見」,這是屬於「慧」的範圍。

修行的第一步是「戒」——學習過道德、規律的生活。在家居士是持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

「戒殺生」是「尊重生命」,不但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一切眾生的生命。當我們動殺念、不淨的念頭時,伴隨而起的是瞋恨心,生理也會產生一連串的變化,讓我們難過不安(苦受)這是一種大自然的法則,跟信仰無關。

同樣道理,偷盜的行為、邪淫的行為、妄語的行為、沉迷於酗酒等不良嗜好,都會引起樂受、苦受、捨受,熏習我們的貪愛、瞋恨、無明,使我們內心不穩定,加劇內心的混亂,災難就這麼產生了。

道德、規律的生活,是所有宗教的基本守則,正派的宗教絕不可能叫信徒做殺盜淫妄酒的行為。

如果有人問:什麼是善的行為?什麼是惡的行為?答案很簡單:會造成別人身心傷害、痛苦的行為,都屬於惡的行為。

譬如,這個人喜歡喝酒、而且酒後會鬧事,雖然我拿酒給他喝他會很高興,可是,喝得醉醺醺的時候,開車會出車禍,會打罵妻子兒女,所以,幫他買酒等於是助紂為虐。

有些人誤解了宗教本身的教義,因而用恐怖性的手段來宣揚教義,其實,這是侵犯別人的身心、傷害別人身心的行為,是犯戒的、不被允許的。

道德的、規律的生活,包括:正語、正業、正命。

「正語」就是「修口德」。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講話之前,先想想你說的這些話是否有意義?有影響力嗎?對人有利益嗎?會不會造成傷害?如果這句話對這個人是白講的,甚至會造成不良影響,就不要講。守正語這條戒律,既不必花錢,又能避免是非,是很值得的。

「正業」就是「正當的行為」。有人誤以為佛教是懶人哲學,誤以為做事就會犯戒,所以藉口偷懶。曾經有一個人說他不敢掃地,因為掃地會把螞蟻掃死。我問他: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吃飯?他說當然要喝水、也要吃飯。我告訴他:水煮沸了,會把細菌殺死米煮熟的時候,也會把細菌煮死,那你為什麼還要喝水吃飯?懶人的藉口特別多呀!

這個地方是以人道的立場來談正當的行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應該要作的事、基本的責任。像各位,要上班、要發展事業、要照顧兒女、要吃飯、要打掃環境、要洗衣做飯、要睡覺。所以,動你的手做應當做的事,動你的口講正當的話,都是正業啊。

「正命」就是「正當的職業」。佛弟子應該避免從事傷害眾生身心、違背善良風俗的職業。有些職業不一定是國法所禁止的,但是依據佛法,卻不屬於正當的職業,這就是以殺盜淫妄酒等,來解決生活所需的職業。

例如:屠宰、漁獵,或是被雇殺人,或製造殺生的器具等;以偷盜、搶劫,開設淫窟、酒家,買賣春藥為生的;或最近風行的,以說謊為職業的詐騙集團等,都是與殺、盜、淫、妄、酒有關的職業,是佛法所禁止的。

有的人不知道而從事這些職業,有的人是明知不合佛法,但礙於是祖先的遺業、或為了生計改變不容易,還是做下去。可見,依法而行,必須具備相當的正見與勇氣,不論在家或出家眾,都要互相勸勉啊。

「精進」是包括「戒、定、慧」——精進持戒、精進修定、精進修慧。

明明知道要過道德規律的生活,可是,因為我們擁有一顆散亂心,這顆散亂心會使我們犯戒,甚至讓我們對善法的學習造成很大的干擾,做任何事情都是三五分鐘熱度、虎頭蛇尾。所以,佛陀要我們加修正念、正定。

「正念」是:心能夠專注於善法,會達到清淨的正定的效果,進而產生智慧的專注。

心的專注,有好的專注跟不好的專注。小偷在偷東西的時候,有沒有專注?非常專注!他非常注意觀察有沒有下手的機會,注意看誰拿手提包。蛇要捕捉青蛙的時候也會很專注,很專注很專注的盯著獵物。貓想捉老鼠的時候,悄悄的、很專注的守在洞口。但是,這幾種專注都不會開智慧,只會成熟一個偷盜行為、或者引起殺念,所以都不叫正念。

這裡講的正念是指:能夠產生清淨的正定的那種專注。

那麼,我們要如何專注?讓心專注於何處呢?

專注在我們的呼吸!因為呼吸是每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停息的事件,是時時刻刻、每一分每一秒、有意識無意識的、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實」。

各位,你知道我的手相是什麼樣子嗎?智慧線是長還是短?不知道。因為我的手不是你的手。你手掌的紋路我也不知道,因為你的手不是我的手。要去想像別人掌心的紋路,很難啊!

同樣道理,佛陀不曾叫我們去「想像」外界的什麼,而是教我們「就自己身心當下的實相」作觀察。你我的身心當下的實相,就是自己的呼吸。

我只是像一個觀眾,很專心地了解我現在的呼吸狀況:看著它一出一入、一出一入。猶如站在河邊,觀看水的流速:快,知道快;慢,知道慢;乾淨,知道乾淨;骯髒,知道骯髒。

我們只是當一個冷靜沉著的忠實的觀眾,而不做演員,不做激情的演出。也就是說,不要動念頭:「噢!水流快一點!水流慢一點!水乾淨一點!水髒一點!」換句話說,千萬不要動念頭:「呼吸長一點!呼吸短一點!」或是動念頭希望呼吸很細、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那是練呼吸、練氣功,越練越生氣的那個功。佛陀並沒有叫我們練氣功!

佛陀是教我們練「正念」——正確的覺知自己身心當下的實相。請注意!不是「我想要的」現象,也不是「我想像的」事相。

各位!靜坐的時候,想像佛陀放光加持,或者觀想頭上有一朵蓮花,或者觀想蓮花上面有唵阿吽,或者想像我這個身體的五臟六腑,觀想皮包骨、骨纏筋、充滿屎尿的樣子,或者是觀成一堆白骨不論觀成什麼結果,那些都是「我想要的、我想像的」事相,很難!而且不是佛陀要求的方法。

佛陀的要求是觀察當下發生在我身心當中的如實相,這個如實相,不是過去的,不是未來的,而是當下的。不要理會你一秒鐘以前的呼吸,也不要去想像未來的呼吸會怎麼樣子,只要專注於當下的如實相——入息、出息息長,知道息長息粗,知道息粗。清楚的覺知呼吸的快慢、長短、粗細,甚至注意到呼吸的溫度,乃至使用一個鼻孔或兩個鼻孔,也要清楚。溫度的變化,談到受念處的時候再講。

所以,正念就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專注的安住於呼吸,了解它的種種狀況。不要摻雜其它的法門。

各位喝過純牛奶嗎?多半是喝木瓜牛奶、咖啡牛奶、巧克力牛奶,那都已經失去原味啦。佛陀的「法」原本是純淨的,流傳了兩千多年,已經加入很多調味料,變質了,難怪我們修來修去,這一顆心卻老是安定不下來。

我們大家的福報還算不錯,至少我們今天還能夠從經典中找到修學的依據,我們應該感謝古聖先賢將純淨的法門宏傳下來。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福音,依照正確的法門去修正念——安住於呼吸,這樣才能得到正定。

「正定」就是心息相依——心跟呼吸緊密結合在一起。

當我們的心慢慢變細的時候,就能夠直接從表層意識穿透、穿透,直達我們內在煩惱的根源,找尋到根本煩惱——瞋恨的、貪愛的、無明的癥結,了解心的千千結是如何糾纏在一起的。

修行是一種心靈的手術。一般的手術一定是透過別人來操刀,由別人幫你消毒、注射麻藥、劃開組織、清除膿血。但是,修行是由自己向自己開刀——透過呼吸直接觀察內心深處的貪愛瞋恨的結,然後解開它、清除它。這就是心靈的淨化過程自淨其意的過程。

當我們透過呼吸進入內心深處的時候,這些我們多生多劫熏習而成的貪愛瞋恨的種子,就會開始不斷地浮現到表層意識來,這時候,會產生許許多多的感受——瞋恨的種子會讓我們產生苦受,貪愛的種子會讓我們產生樂受,產生類似觸電的舒暢感覺。所以,靜坐觀呼吸的過程,就是自己向自己內心深處去動刀,這一刀劃下去,有膿有血(貪愛瞋恨的種子),要把它全部挖出來。

這個過程,我再說明如下

先觀呼吸,慢慢慢慢…,我們的心的覺知能力會愈來愈強,所能覺察的資訊會愈來愈微細。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到自己正不斷的產生各種感受,腿痠、腳麻、腰痠、背痛,甚至感覺頭部幾乎要爆炸、要粉碎,有時候全身好像被鐵絲纏得緊緊的,有時候感覺萬箭穿心,箇中滋味,每一個人都不相同,必須親自實踐、親身驗證。

由於每一個的想法、做法不同,多生多劫造的業也不同,所以每一個人的反應絕對會不相同。但是不管怎樣,所產生的感受大致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苦受、一種是樂受。

當你多生多劫的那些業障種子開始浮現,讓你全身非常難受的時候,你要「相應不理」——察覺它但是保持平等心善取其相而不執著——了解自己現在有這種感受產生了,但是不作反應(不起貪愛行、不起瞋恨行、不起無明行)。

這就是消業障的原理。換句話說:每一次每一個苦受、樂受產生的時候,你都能清楚覺察只是覺察而不起貪瞋痴反應,就消了一分的業障。

透過專注呼吸而產生苦受樂受的時候,都能清楚覺知但是不作貪瞋痴反應,就好像我們自己剖開病兆讓膿血排出,每一次排出一點,直到清理乾淨為止。養成這種習慣,你會發現你的耐性愈來愈好,智慧愈來愈增長,煩惱愈來愈少,心境也愈來愈輕鬆,這時候就會得到輕安的感受,但是你不會貪著它,還會產生正思惟。

佛教不是叫你什麼都不想,而是教你「正思惟」。正思惟是正確的想,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對於應該如何保持覺知、又不失平等心去斷煩惱了生死,已經能夠作正確的評估了。

接著就會得到「正見」。正見什麼呢?正見「我們生理、心理的感受,都在快速變化、生滅當中」;從這快速變化生滅當中,你會發現到無常故無我,然後從無我當中進一步的了解到不生不滅,那就是涅槃。(二〇〇五年講於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