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因為疏忽而漏失講座第11集。從第12集的起頭判斷,漏掉的開示內容為知見圓明褔德眾多身相具足」三個主題。)

在圓證法身功德上,我們講了知見圓明褔德眾多身相具足,現在我們要講的是法音遍滿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佛陀說法,不是像我們有一個能說的我、有一個法被我說、有眾生來接受,佛沒有這種念頭,沒有這種概念。我們是有能說的、所說的、以及眾生,三輪不空。佛陀的說法是應眾生的根基,很自然的流露無思普應,不是經過思考而說,完全是自然的流露,悲心、智慧的一種流露。所以,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如果說有人說如來在說微妙甚深的法,約第一義諦來講,這就叫謗佛。因為那就有一個佛、有一個法、有一個接受法的眾生,而在佛的心念裡面沒有這個,所以即為謗佛。

 

接著,在究竟菩提裡面,證到法身的功德,其中一個殊勝是信眾殊勝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慧命須菩提」,慧命是形容年高德長、智深戒淨,這個地方是形容須菩提的智慧是最高最高。在佛經裡面我們可以看到解空第一的是須菩提尊者,他的年紀很高,是有德的長者。以智慧為命,叫做慧命。我們眾生是視錢如命,那學佛的人是以智慧為命,能得到智慧真的是最開心的事情。我們是以五蘊和合的這個色身為我們的身,但是佛陀是以法為身,證到諸法的實相。以法為身,以慧為命,叫做法身慧命

 

須菩提就問了: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因為前面說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那有些人聽起來會覺得這是矛盾的,明明佛陀在說法,為什麼說法者無法可說?為什麼沒有法可說呢?須菩提就問佛陀這些事情。

 

佛說: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第一個意思是說,能相信甚深法門的眾生,不是普通的眾生,他是已經轉凡成聖的眾生。甚深法——沒有說法的人、沒有法可說、也沒有接受法的人,能夠相信這個法門的人,彼非眾生」,都不是普通的凡夫眾生,那都是已經轉凡成聖的聖者可是,「非不眾生」,他們有這五蘊和合的身心,也不能說他不是眾生。這是第一個講到聖者。

 

第二個,講到眾生的話,眾生也是個假名,沒有實在的眾生,是種種因緣之下有這個眾生相,假名為眾生。我們有前世的業力,加上父母親的精血,然後讓我們感受到五蘊和合的色身那我們又不能說它沒有,還是有,但是在聖者的眼光看起來,這凡夫也沒有固定的凡夫如果是有固定性的凡夫,凡夫永遠是凡夫,眾生永遠是眾生的話,那不能成佛了。

 

幸好我們是空性的,隨時都可以變我們心念正了,發菩提心,行六波羅蜜,有這個因緣,我們就能夠成菩薩,最後成佛。如果是說我們這個人身,去做壞事,它就墮落地獄、餓鬼、畜生。所以,凡夫身也好,佛身也好,讓我們了解到一切是空性的。所以佛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

 

我們曾經講過,我們能認識存在的一切是透過名相,名相是一種空洞的名言而我們眾生就是死在名言、名句之下。譬如說我現在用壞話罵你,你執著這個壞話汙辱我的人格,你很痛苦;如果我用一句好話來讚美你,你聽了很高興很高興。一下子可以讓你升天堂,一下子可以讓你下地獄,因為你被名相所矇騙。我說你很漂亮,你聽了很高興我說你醜八怪,你聽了很難過,馬上你就落地獄了。

 

所以我們要學佛,你不要說我念多少經、念多少佛,最重要你就是要通達語言性空。別人讚美你的時候,你在天堂別人毀謗你的時候馬上落地獄,因為你不了解語言性空,你就被語言所轉。無形無相的語言會轉動你,那有形有相的更能轉動你,會讓你動心。我們要了解,存在的一切只是暫時有這麼一個型態,暫時有一個作用,不是實質上永遠不變的有一個什麼來讓我痛苦,包括我們痛苦快樂的主體也是不可得,這樣才能超越。

接著講到正覺圓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個是講到佛陀的法身是智慧跟褔德結合在一起所招感的法身是微妙的會說法為執著的眾生來莊嚴這國土。

 

佛證到褔德智慧圓滿這個境界,須菩提就來問:「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你不是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的是沒有能所,沒有能證能得的佛、所證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須菩提的悲心流露,讓後代的眾生真正去了解,再一次的確認。我們的機票不是在旅行前一個禮拜都會再確認嗎,confirm還不夠,還有一個Reconfirm。這個地方就是須菩提為我們去confirm:真的是沒有一個能證菩提的人以及所證的菩提,能所雙亡,這樣才真正的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地方形容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法約的通性、共通性來講,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都是因緣生因緣滅,這種性質是平等平等的但是在不同的因緣、不同的條件之下,一切法的作用是千差萬別譬如人有高低胖瘦、美醜智愚、窮通夭壽,這個還是千差萬別那共通性是什麼?都是暫時的一個假而已,還是在變化的過程,這是它的共通性。

 

所以,只要有這個因緣,好的因緣就會變好,壞的因緣就會變壞,這是一定的當變好變壞的時候,他的感受是絕對不同。像昨天我們要來的時候,在路上看到一個阿婆,年紀這麼大了,推著車子在撿紙板,那你想想看,一天可以撿幾張紙板?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在街上推一輛破車子,看起來真的是很令人心疼再想想,如果這是我的媽媽,你看了會怎麼樣?那是她的業報,她的業報就是這樣。

 

眾生是平等沒有錯,一切眾生都是平等平等的,都有佛性,都會成佛,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這種共通性是一樣的但是,如果我們前生不布施、不做善事,去做壞事,那這生招感窮困的身,畢竟那還是很痛苦。如果我們前生有讀書、做好事,這一生當中受好的教育、家庭圓滿,當然你生活得很好,能夠繼續去追求更高的精神的、宗教的生活。所以褔報不同,這些還是有高下差別。

 

約第一義諦來講沒有高下,是法平等但約世俗諦來講是千差萬別貧富貴賤、窮通夭壽,那真的千差萬別。

 

佛陀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怎麼來的?這一句話很重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不要說一切空就執著空,什麼善事都不做,懶了。不對!雖然一切是空,但是我們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個最基本原則來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而不執著說我在修善法、我能得到多少功德、我能夠感招多少報應。

 

為什麼有些人信佛後來會退失呢?他認為說我念多少經,我的事業就會多順利,我就能賺多少錢。我就碰到這種信徒。師父!我誦經好多年了,怎麼我家裡還是很窮?他以為他誦了經,佛菩薩就會送錢給他。誦經有誦經的功德,你誦經,最起碼這段時間你沒做壞事你誦經這段時間不是很平安吉祥嗎?如果這個時間你不誦經,你跑去吃喝唱跳,萬一發生意外或者跟人家打鬧、損失錢財、傷害身體。最起碼你誦經這段時間就很平安,這不是報應了嗎。

 

你想說你誦經,佛就會送錢給你,那佛不就像貪污的法官一樣,你送錢就判你沒不是這樣子的!誦經有誦經的功德,賺錢有賺錢的方法,謀生有謀生的策略,那個因果你要把它分辨清楚。有些人說我誦這麼多經,還是這麼窮,還是很倒楣,那就是不理解。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來修一切善法,就能成佛,這是悲心跟智慧結合在一起。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是智慧,修一切善法是悲心,悲智交融,這是大乘般若的特色。大乘般若的特色一定是悲心與智慧結合在一起。

 

般若經裡面講到信佛學佛的人必修的三個學分: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無所得的空慧,一個是大悲行。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就是一切智智相應,無所得為方便;「修一切善法就是大悲為上首。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講到善法又怕眾生執著,所以說善法也是如幻如化,也是因緣。譬如你在路上看到玻璃碎片,你把它撿開,怕它刺傷別人的腳,你說做了一件善事。什麼叫善事?有一個玻璃碎片在路上,然後有你的肉體把它撿到另外一個地方埋起來,這麼多的條件組合起來,我說你做了一件善事。如果沒有玻璃,請問善事在哪裡?所以善法也是眾多條件因緣排列組合的當中,我們說對眾生的身心有所助益的是善事善法,對眾生的身心有傷害或無益的叫做惡法。

 

接著又來一個校德,這是方便道中第一次比較功德。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是去校量功德,般若是站在重要的位置,「般若如導,五度如盲」。如果沒有般若,布施就不成為布施,持戒不成為持戒波羅蜜,還有忍辱波羅蜜、禪定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如果不跟空相應,都不叫做波羅蜜因為波羅蜜就是一切究竟圓滿,跟空慧相應的一切善法,才是真正的善法。

 

如果我們以三千大千世界像須彌山王這麼大,如是等七寶聚來布施的話,但因為是著相布施,所得功德還是不如般若波羅蜜、受持四字偈等,不如能夠通達空性的人。雖然是這樣,我們還是要布施,只是布施的一個原則是:不要去執著我的功德有多大。你一天到晚念那個功德,你就我執越來越大,煩惱就越來越多。

 

這是講到究竟菩提圓證法性功德裡面,知見圓明、褔德眾生、身相具足、法音遍滿、信眾殊勝、正覺圓成。這個就是校德。

究竟菩提第二部分是講到示現化身事業」。佛陀化身,第一個是化凡夫眾。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從經典上來看,兩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的北邊,就是現在的尼泊爾,佛陀在藍毘尼園降生。經典裡面說,佛陀降生的時候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讓各位了解,佛陀成了佛不是沒事了,成了佛更忙。因為證到法身了,就是能夠隨著悲願,看哪一個地方眾生成熟,佛陀就示現到那個地方來度化眾生。

 

但是佛陀去度化眾生,絕對沒有這個念頭說:我在度化眾生、我在利益眾生、有這個法被我說、有眾生聽法的人。能說的、所說的、以及這個法,都是不可得。所以說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在我們凡夫的心境裡面,都是實有的、實存的,所以我們做起事來很累,稍微不如我們意,就變成煩惱、疲厭,這是我們眾生的特色。經典裡面講「人」就是勞累。人為了謀取生活上的享受、舒服,拚命去賺賺賺,賺了很多很多,讓你去享受,所以人叫作勞累。如果我們執著有實有的我、實有的法、實有的眾生被我度的話,那一定是疲倦、厭惡、勞累。

 

佛度化眾生不是這樣子。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為什麼呢?假如有實在眾生被如來度的話,如來變成有我、人、眾生壽者如來有我人眾生壽者,就不能成佛。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那凡夫也不是真正實在的凡夫,還是會變化的隨著我們修戒定慧、修六波羅蜜、修六度萬行、慈悲喜捨,從凡夫慢慢、慢慢就可以轉凡成聖。所以,凡夫也沒有永遠的凡夫。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是要很慶幸,就是要看重自己,我們雖然是凡夫俗子來信佛學佛,但是這個凡夫性是可以改變的。我們經常起正念,正知正見,修戒定慧,然後我們的智慧慢慢增長,悲心慢慢增長,我們就會感受到生命的喜悅,生命無價的意義。不要看輕自己,凡夫也有成為佛的可能性,為什麼呢?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假名為凡夫。

 

接著我們來看「示現相好」。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如我解佛所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這個地方的」,有的是念成」的音,念起來就不太順,所以我們還是照著一般的唸法。

 

我們知道成了佛有三十二相,像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們的三十二相比較不明顯,佛陀的三十二相是非常非常的明顯具足。不要以為有三十二相的人就叫做佛,不是這樣子的。佛之所以為佛,不是說他的相好莊嚴而成佛。佛也不是故意去修相好莊嚴,是他的智慧、悲心利益眾生這些圓滿的時候,自然就會有這個現象。

 

就像你去上班,你很認真地上班,替公司賺很多錢,公司老闆就給你很大的褔利,這是自然的現象。如果你胡非亂做,把公司搞垮,那你還要被告,還要上法院。所以,這是因果佛也沒有辦法違背因果——佛陀無量劫以來發大悲願,行菩薩道,他自然招感身相的莊嚴。

 

舉個例子來講,這三十二相裡面講到佛有四十顆牙齒。各位有幾顆?我的話,我自己有三十二顆。佛經裡面說佛的牙齒有四十顆,而且是很緊密,沒有間隙的,就是吃東西的時候不會有殘渣留在齒縫,那就是表示佛不會蛀牙。上次不是有佛牙來到台灣!佛的三十二相,其中竟然還講到牙齒相,這實在是很不可思議。還有舌頭,還有鼻子、手、胸部、腳、腿部,這是隨順印度人的一種美學。你看印度的佛像是三角形的,肩膀寬寬的,腰是小小的,他認為這樣是美。印度的佛像是健美,我們中國佛像是胖胖、褔褔態態的,像彌勒佛就是作成肚子大大的。

 

所以,我們不要在相上來認為說佛相是怎麼樣才是真正的佛相,這個都是多餘的。因為佛一再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能夠見到緣起空性的人,才是真正見到佛的人。

 

那佛為什麼會以三十二相來度化眾生?因為眾生太著相了,所以佛示現來度化眾生,一定是很莊嚴的圓滿相。就怕眾生去執著佛陀你是怎麼修,修成這麼圓滿,那你執著相去修的話就不對了。

 

佛陀還是要以三十二相的圓滿相,攝化眾生的一個方便。但是佛也不會說因為三十二相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連這個概念都沒有。所以這個地方有一句話很重要,說: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你以相來說這個就是佛的話,那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那不是三十二相的人就是佛了嗎?不對的。所以須菩提就說:「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因為佛陀先問可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是以勝義諦來問,但是須菩提回答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是約世俗諦來回答,說成佛的人就有三十二相那佛陀就說:你如果是以三十二相來觀如來的話,那轉輪聖王不就是如來了嗎?所以須菩提說:佛陀!剛才我誤解了,我以為佛陀你是要我以世俗諦來講,我現在了解了,你要我以勝義諦(第一義諦)來回答, 以聖人所理解的境界,那當然就是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那這個回答就正確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大概二十年前,有一個比丘尼念佛念得很虔誠,常常打佛七,大家一起這麼念佛共修,很奇怪的地上地毯就變成一朵朵的蓮花。地毯不是有毛嗎,大家這麼虔誠念佛繞佛,那個地毯很自然的就會捲成一朵朵的蓮花,排得很整齊。他們就把地毯當作寶,不敢再去用吸塵器吸。他請我去看,一看真的是大家在那邊繞佛走過以後,竟然地毯就現一朵一朵蓮花的形狀。

 

後來我就拿金剛經》給他,我說:這一段請你唸一下。他就唸: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他說:法師!這是什麼意思?我說:對啊!你今天念佛念得這麼虔誠,這地上的地毯全部變成一朵朵的蓮花,它那個毛自然扭結成這樣子,那你以為是不是佛來到這個地方幫你加持,是不是佛的氣功把它貫進你們身上,讓地毯變成這樣子,你們就這樣高興!

 

所以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一種修行的觀念。

 

再譬如,我們說:信佛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真正的意義是指什麼?我們發菩提心,信佛、學佛、成佛為我們生命的最高座標我們已經肯定了,生命最佳的出口就是成佛,是唯一最好的一個選擇。如果有這種肯定的人,他必定會勇猛精進,累生累劫發願,累生累世親近三寶、皈依三寶、受持淨戒,然後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這個就叫信佛學佛,憶佛念佛,當來必定見佛」。

 

因為你生命已經定了座標,認為信佛學佛是最有意義的,在人生的追求當中,這是最有意義的追求,這一點你肯定的話,那你的生命就是往成佛的路上一直走。但是,我們把這個忽略了,以為是說我念一句佛號,我將來就會成佛,那這個是完全不同的意義。因為你單單念一句佛號,你不去關心你的家人,不關心你的事業,你對鄰居、對空氣汙染、對水源汙染、資源浪費,這些你都不關心、不關切,你只是知道說我念一句佛號我就會成佛,那跟佛陀所講的大悲願、大悲行、六波羅蜜就不相應。

 

所以,一般以為佛陀的身相這麼莊嚴,我去觀想佛相多麼莊嚴、多麼莊嚴,我的心一天到晚都觀想,觀想久了我會變成像佛這麼莊嚴;你著相了。你為了修這個莊嚴相,所以你整天修觀佛相多莊嚴,沒有錯,這個可以讓你遠離一切是非恩怨煩惱,但是你著相修的話,對現實人生來講,沒有多大的幫助、沒有多少助益。

 

佛為什麼這麼莊嚴?他行六波羅蜜,他有悲心,拋頭顱灑熱血去關心眾生,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而修一切善法,然後持戒莊嚴,定慧均等,悲智交融,他才成為這麼莊嚴的身相。那我們也要修這些學分,一一的去修圓滿,自然就會得到莊嚴的身相。這個圓滿的身相不是說我刻意去修的,它是很自然的,我按照佛陀所開示的學分,我都把它修完了,自然就會到達這個相。

 

所以這個地方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陀的法音圓滿,色身非常莊嚴,那麼有這種色身莊嚴、音聲好聽的人,那不是佛了嗎?不是這樣子的。所以說: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現在我們佛教徒修行佛法,往往就是執取經典裡面某一句話,而沒有把它前後的相關性讀通,就會造成這個困擾。

 

再舉一個例子,譬如我們想去美國,我們是動個念頭再去美國,你能不能一天到晚念布希、布希、布希,可以嗎?你不會念布希。你想去美國,目的做什麼?你要學到好的技術、好的學問。那趕快去打工賺點錢,趕快補習英文把托褔考過,托褔考過以後再選間好的學校,然後去辦簽證,這些都必須弄好了,你就去美國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念布希布希布希,黏著那個布希,最後就報銷,你去不了了。你去好好去賺錢,英文弄好,托褔考通過,網路去選學校,對方就給你一個,你就可以辦簽證去了。

 

我常常講一個笑話,我們要去參加宴會之前,要洗澡、化妝、梳梳頭,你能不能到現場才去化妝?我們可以說某某人要結婚,那天我到你家去化妝,有沒有人這樣子的?不行!

 

我們現在人就這樣子,我這生當中什麼業障、什麼什麼我都不管它了,我就是念阿彌陀佛,我到阿彌陀佛的世界以後,我就一切都是清淨了。哪有這麼好!是你打理乾淨才赴聖宴阿彌陀佛這麼莊嚴的法宴,不是你隨便就可以去的。你要去參加一個宴會都知道打扮打扮自己,那你要參加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的宴會,你起碼戒定慧、四聖諦、八正道這些要把它修一修。參加宴會之前要先打扮,要往生極樂之前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都要修,知道嗎?你不修,你說我往生極樂再修沒有這回事!

 

所以我們研究佛法不要斷章取義,斷章取義就很麻煩。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這是講到什麼呢?我們還是要回歸到現實的因果現象。佛陀有三十二相,他是修很多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有悲心願力,他自然就會招感到三十二相。所以,「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說沒有三十二相又能成佛,這樣子講也是錯的。你沒有三十二相,就是你沒有修善法你沒有修善法,當然你就沒有三十二相。他修了這些善法,他自然就招感這三十二相,你不要有三十二相也不行,那是否定因果。你修了這麼多的善法,自然就招感三十二相的莊嚴相。你要成佛,你就必須具足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從哪裡來?修六度萬行。

 

所以這個地方是不否定因果,不能否定因果的。我們信佛學佛的人,雖然一切是空,空才能建立因果。那因果是不空的,你造了這麼多善事,你自然就會有這三十二相。

 

須菩提!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也是一個校量功德。如果我們以滿恆河沙七寶來布施的話,如果有另外一個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就是他真正證到無我的法,這樣的人比那些用恆河沙七寶去布施的人功德還要大。

 

無生法忍得成於忍的忍,不是忍耐的忍,這個忍是肯定、確信、的確如此。譬如某人講某某事情,我沒有看到我不相信我的確在現場我看到了,我的確相信,我的確感受到了,感同身受,這個叫做忍。佛法裡面這個」字就是肯定、確信的意思。

 

此菩薩勝前菩薩功德。何以故?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因為證到無我的人,他不會去貪著褔德。雖然他不斷做這些善事、做褔德,但是他不去執著,為什麼?他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而修一切善法。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般凡夫講到如來,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好像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如來,從這個地方死了,從那邊轉生過來,投胎人間來度化我們,我們去接受佛陀的法這是一種執著。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這是講到證到法身的菩薩,他處在三千大千世界裡面,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在他的眼光看起來,微塵也好,世界也好,都是如幻如化。世界是如幻如化,人也是如幻如化,動物、礦物、植物,所有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科學界認為說這個微塵最小,還有一個最小的分子、原子、電子,最後還有一個最後的什麼。在佛的眼光裡面,沒有最後的一個什麼,最後一個也是因緣生因緣聚合而有這麼一個現象而已。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就是最後最後有一個什麼最小最小的,無以名之,佛經裡面叫自性見。認為有永遠不變的一個最終最極的一個點,那叫做一合相。由最小這個點累積起來,變成大的形體出現,這是我們眾生習慣的思想方式。但是佛陀也否定了最小的一個點,世間的一切都沒有這個東西,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這個是講到無我。前面一直講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是一個假的名詞。為了攝化眾生,佛陀也說我、你、他,在世俗的境界裡面,必須這樣來區別,來讓我們認識、認同,方便我們的生活起居。但是,約勝義諦來講,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言,不是有實在的一個我、人、眾生、壽者,沒有。否則的話,變成一種執著,就是變成一合相。

最後就講到怎麼樣去受持這部經,也是一個流通分。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這是接剛才上面所說的,就是對法的認識,最後應如是受持讀誦。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就是再用比較的,如果用無量阿僧祇劫七寶來布施的話,如果有發菩提心的眾生,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這四句偈是指什麼呢?就是空無我。簡單講就是空去我執我見的這種無所得的空慧,都在這四句偈。用七寶來布施,如果你還是有「我」的話,就會造成煩惱如果你是以無我而修學善法,那這功德就超過了。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但是,要怎麼去受持呢?了解一切法的空性。所以這個地方最後就是以易解的空(容易理解的空),去了解很難理解的空。很容易理解的空是什麼?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我們知道夢是很空洞的,夢、幻、泡、影這一切都是很空幻、虛幻的,由這個容易理解的空性的東西,去理解那甚深難通達的空,這是善巧方便。以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來修空無所得的這種境界。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最重要這一句:信受奉行」。不是聽一聽、了解名相、背一背就算了,最重要還是要信受奉行。

這是很簡單的把印老的般若經講記這麼念一下,跟各位結個法緣,將來有機緣,因緣成熟時,我會再來。(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