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一棟最高的大樓101,請各位翻開《靈山法語》一百零一頁。

【法語】自我的內心經營著兩家公司:「煩惱有限公司」及「快樂無限公司」。「煩惱」人人討厭,自作自受,所以是有限公司;「快樂」人人喜歡,可以與人分享,所以是無限公司。

這是告訴我們:你是快樂或是覺得很痛苦,快樂是你想出來的,痛苦也是你想出來的。萬法唯心,你的心怎麼想,你的生命不是光明就是黑暗。所以,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我們要學習在這個環境當中,得到知識、得到經驗、得到耐力。如果你面對鏡子,你希望鏡子裡的人是微笑的,你必須先自己微笑;你如果哭喪著臉,那你看到的就是不好的境界。

所以,佛法很強調心的作用。宇宙間一切的力量,大概可以分成三種:一個是物理的;一個是生理的;一種心理的。

前幾天有信徒來,說:佛教講萬法唯心,又講緣起,是不是有衝突矛盾?為什麼講因緣生,可是又講萬法唯心?

我認為是這個樣子的,在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三方面交互作用當中,心的作用是最大。舉個例子來講,前幾天有信徒來,說這個地方(元光寺)改變很多,他幾十年前來,還沒有前面這一棟。我說這個是因緣生,因為常常要辦活動,裡面佛堂很窄。這是物理、生理種種,產生了我們需要更大的一棟建築物,所以也是因緣生。可是在因緣生當中,也是當時一個心念,說我們要辦活動,必須有大的空間。所以,心理的作用是最大的。

「萬法因緣生」這是一個總綱,但是在所有作用當中,心理的作用是最大的。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時時刻刻要注意自己的心念。

我常常發現,很多人誤解佛經裡面所說的。譬如說我們念一句佛號就夠了,念到死;我們誦一部經就誦到死,太多經會分散我們的思想妄念;我念一句咒,我就終生受持。就這麼一經一佛一咒,我發現這個會把佛法逼到一個小小的死胡同,這在佛教發展過程中是很不理想的現象。

我認為說,念佛也好,念經也好,念咒也好,實際上就是你時時刻刻能夠覺察自己的心念起伏,善念、惡念交替作用當中,你能夠分辨它的善惡,了解到它的功能、它的影響。所以我們講「念佛」,就是時時刻刻都能夠覺醒、覺醒的心態。我現在在吃飯、我現在在走路、我現在在做事……我都能夠清清楚楚。

舉個例子來講,你到外面去上班,你一回來,你家的可愛小孩抱著你,親親你,你抱著他,你親親他,你那個感受產生了,這是生理作用,加上心理作用,你感覺很溫馨。有個和樂的家,孝子賢孫、賢妻良母,你馬上感受到那種溫馨。好了,感受產生的時候,你有沒有覺察?然後,這個孩子總不可能讓你抱整天,他有他的活動空間,他離開你的懷抱,感受一下子又沒有了。你能夠了解這個感受的生、滅,這也就是我們保持正念的方法。

昨天有個信徒說:「師父!我們要怎麼修行?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看到花花綠綠的世界,要如何保持心不動?完全都不動念呢?」我說:「如果照你這個方法去修的話,我們最後會變木頭、變石頭,木石無心。木頭、石頭看到什麼,它沒有什麼感覺。」信佛學佛如果是要修到一點都沒有感覺、沒有知覺,那木頭不是成佛了嗎?

學佛來講,知見很重要!他以為修行就是六根門頭所見一切都如如不動。不對的!而是說你時時刻刻知道是非善惡、大是大非,你都要清清楚楚。所以,先分別一切法;學佛法一定要先分別是非善惡。尤其是對自己內心裡面的起伏,善念惡念在內心交替作用當中,知道這個是善念、這個是惡念。

然後,一般人又害怕有一天要死亡。只要你肯定了善惡的價值,你這一生造了這麼多善業,你沒有去謀財害命、傷害他人,你那個善念善業,很自然的你未來的生命出現是比這一生更美滿。沒有什麼好怕的!

以前我念中學的時候,參加基督教門諾會,裡面講到一句話:「信就得救」。我覺得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你只要信因果就得救了,知道嗎?你相信世間有因果、有善惡、有業報,你自然會離惡向善;如果你還是有僥倖的心理去做惡的話,表示你還不相信因果。

有一次,信徒問釋迦牟尼佛:「我還沒有信你之前,我做了很多壞事,惡有惡報,不知道將來我有什麼報應,很可怕!但是這個惡業已經做了,怎麼辦?」釋迦牟尼佛就說:「你去拿蒺藜的種子來,你把它分成二包。然後你找一塊地,地是一模一樣的,你在中間畫一條線,你把這兩包蒺藜分別種在東西兩邊。那麼東邊是天天澆水、拔草,照顧得很好,西邊你不要拔草、澆水、施肥,不管它。」過了一陣子,東邊的種子長出葉子了,然後長出刺來了;西邊沒有照顧的也發芽了,可是慢慢的枯死了。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問他:「你種的蒺藜種子現在長得如何?」他說:你叫我澆水的那邊長得很大。佛陀叫他去抱它,他說不行不行,被它刺到會很痛。佛說那麼西邊的你也去抱它,他一摸,枯乾變成灰了。

釋迦牟尼佛就講:你過去無知,你造了惡業,但是你從此不再犯,不再去造惡業,這個惡業會重報輕受。就像西邊的蒺藜,雖然也會長,但小小棵的,甚至乾旱也就死了。

那我們離開受報的時間還有一段,這段時間你真心懺悔,去做善,身口意業時時刻刻都可以覺察自己起心動念,這個叫做念佛。念佛是這樣子的念!但是我們現在人以為念佛是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菩薩,想求智慧就念文殊菩薩,念佛的名號,然後對自己心念的起伏善惡完全都不知道。有些人經也不念,咒也不念,什麼都不要了,念一句佛號就夠了;那有些人專門持咒;這個都是有所偏!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我們內心裡面許許多多的煩惱,這個煩惱會使業報提早出現。就像一顆種子放在泥土裡面,你把它澆水、施肥,很快它就發芽。煩惱也會引爆業報,把你的業提早引爆。如果你的煩惱少,正念多,那麼這個種子即使種在很好泥土上也沒有用,因為缺乏水;它雖然會開花,可是小小的。

佛陀一再強調,每一個人的命運,就是時時刻刻你當下心念的善惡,一念善念能逢凶化吉,一個惡念就小事變大事,大事變災難。所以,能夠解決你問題的人就是你自己,是你自己善念惡念去決定的。

【法語】煩惱有限公司本著「自私佔有」的經營宗旨,以「無明」為生產動力「貪瞋癡」為原料,製造出身煩心惱的產品,由「心懷不軌」的推銷員大力推銷。因為產品有害身心,人人討厭,所以銷路奇差,幾乎全被打回票;外銷不成,只好內銷讓自己受用。公司老是賠本,但因無明不斷,「本」也只有賠個不完。

這個是在說誰啊?是在說我們喔。你一天到晚起煩惱,看到那個人討厭,看到這個人也不喜歡,在任何環境所有的人事物都引起你的痛苦、煩惱,這就是你的無明,貪瞋癡在不斷增長煩惱。

因為我們是透過六根觸對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外在世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我們一天到晚就是六根六塵在接觸,產生了作用,顯出我們生命的豐富內涵。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時候,馬上就產生了感受,那這個感受好的就是樂受,不好的就是苦受。你對這快樂的感受希望多一點久一點,那就是貪、貪愛;不好的感受,你希望趕快結束、離開我,排斥它,這是瞋恨心。那感受產生的時候你沒有覺察,你不知道感受已經產生,感受變化你也不知道,感受消滅你也不知道,感受轉換你也不知道,那叫做無明。我們就是被這貪、瞋、癡原料,讓我們一天到晚煩煩惱惱、苦苦惱惱,不斷添加不好的元素進去。

譬如以修定的人來講,我現在要打坐,我打坐最好能入定,入定以後我有神通,有了神通我就能夠如何如何,請問這是什麼心?貪心。我現在要打坐、要入定,但是外面吵得我不能打坐,有鳥叫、有什麼干擾,我很煩,這是什麼心?是瞋心。你希望能靜下來得到定,這是貪心;但是事與願違,有某種因素不能靜,種種的條件配合不來,你又起了瞋恨心;貪愛、瞋恨的源頭就是無明。

我常常講,日常生活當中,只要你動了一個無明的念頭、貪愛的念頭、瞋恨的念頭,就像我們背著瓦斯,別人一點點火花就讓我們爆炸。你想想看,一個人背著瓦斯走,那多危險啊!所以,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我們修道的機會,因為我們六根六塵接觸的當下產生感受,你能夠察覺清清楚楚,因為感受也是無常。諸行無常,你能了解它的無常生滅,你就不會受到傷害,而且增長我們覺察的力量。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你不要說我到深山裡面,我就能夠入定,入定以後我就有神通;如果你有神通這個求,那就是貪心。神通搞不好會變神經,知道嗎?有些人就希望修到有神通,幻想一大堆,變神經了。有一個人要來山上出家,要我教他神通,我說我不會教,我教你以後我會神經,你也會神經。後來他就不跟我出家了,因為他出家的目的是要能修神通。

我們修學佛法,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我們修道最好的教室,而不是到深山、到某個地方才能修道,那社會的人就永遠不能修道囉?所以,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皆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真正信佛學佛的人,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任何人事物,他都能夠全然的接受,然後能夠引發他的智慧,這個叫做學佛。

我發現我們佛門弟子喜歡說:我是某一宗某一派的,這個經典我喜歡,那個經典我不喜歡。《金剛經》講得很清楚,「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覺得那一個法門好、那一個法門不好,有一個好、不好,就不如我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而是說你的根性跟這個法相契相應,前輩子你修過這個法門,這 輩子你看到這個法門很喜歡。有些人喜歡讀華嚴經,有些喜好讀楞嚴經,有些人讀法華嚴經,有些喜歡金鋼經、地藏經、普門品,每一個人是不同的。 也不是說你讀什麼經,你的根性就高,不是這樣子的。是你前輩子跟這個經有緣。

有一次我在台南演講,一個信徒說:「普獻法師!我到處去參訪,有人叫我念金剛經,有人叫我念地藏經,有人叫我念法華經,有人叫我念華嚴經,請問你叫我念什麼經?」我說我沒有開悟,我也不知道。我反問他:「你平時誦經念佛持咒,什麼最能安心、最能攝心?讓你的心安下來的是什麼?」變成我問他。

他說:「我什麼經都沒有辦法念,念一念都會打瞌睡。我只會念往生咒。」我說:「好啊!你就專門持往生咒。」

結果他講出一段過去發生的事情。有一天一大早他就在台南市的公園持往生咒,那時天還暗暗的,四下無人,突然間一大堆陰界眾生就跪在那裡,他心裡話:「這不是人,是陰界眾生。怎麼對著我跪?我又沒有出家。」後來他繼續持往生咒,就看到陰界眾生一個一個向他頂禮膜拜走了。

我們每一個人前輩子修過什麼法門,如果你今生接續上去就修得很快。所以,我們不要認為我念這部經是對的,你念那部經不好,或是如何如何的。經有大乘小乘、圓滿不圓滿嗎?沒有。經就像是藥,感冒就吃感冒藥,肝臟病就吃肝病的藥,藥無貴賤,能夠對治就是好的。

不管你修什麼法門,要記住因果業報輪迴;這樣子還不夠,你要相信諸行無常。很多人自稱我相信因果、我相信什麼,可是他又做壞事,這是不相信因果。有些人自稱是佛門弟子,我認為作為一個佛門弟子要相信因果業報輪迴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是諸行無常法印。不要以為我歸依了、我受戒了,我就是三寶弟子,如果你對諸行無常這個法印,你都不去深刻思考的話,你會把你的心、把你的生命投資在財色名食睡的爭取,而忽略了生命的短暫、珍貴、寶貴,忘記修行了。

佛教徒常常說末法時代,一般人都把它當成宿命論。佛出世的時候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這樣子講起來佛法是宿命論。現在我們離佛二千多年,是末法時代,那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現代人修行就不能得道;這樣子講起來,佛法不就是宿命論了?照字面上來解釋的話,「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這是宿命論。

現在我們來研究:什麼叫末法?因為我們眾生最愛、最貪戀、最執著的,就是我執——這是我的生命、我最重要、我很行……。那要讓我的生命很豐富很光彩,所以我要有很多財富,我有很高的地位和名聲,還有食和睡。你想想看,我們眾生一天到晚都在我執我見、我的生命、我的靈魂、我的名譽去打轉,在財色名食睡打轉。有一天至親骨肉離開世間了,我突然間就發了一個露水道心,「噢!人會死,人生無常,趕緊要修道。」好了,跑了佛堂,讀讀佛經佛書以後,這個哀傷的事情過了,露水道心沒了,又開始在我執我見下功夫,財色名食睡下功夫,這個就叫做「末」法。

各位認同嗎?我們講的末法是這個意思。你整天在財色名食睡、在我執我見上去打滾,你就是在「煩惱公司」裡面去增長你的無明煩惱。末法是這樣子的。

下面還有一句怎麼講?「唯有依念佛得度」。剛才講了,念佛,也就是你時時刻刻能夠覺察自己的身口意,是善是惡,你要清清楚楚,那麼你就是在念佛。你時時刻刻了解生命的無常,隨時人都有死亡的可能,你有這個無常的觀念,你會對你的道業趕緊去下一番功夫。

所以,「唯有依念佛得度」意思是說,你時時刻刻都能覺察自己的心念,心念的起伏、生住異滅,你都能夠清清楚楚,那麼這種人是得度的。而不是叫你不要去做事業、不要去賺錢、不要去上班、不要去開車、不要去送小孩去上課,那些都是麻煩的事。你還有這個「麻煩」的念頭,那你就是在經營煩惱公司。現在不是都隔代教養嗎,兒子媳婦都要上班才能唯持家計,那孫子怎麼辦呢?公公婆婆帶。你要帶得很高興,你不要說「哎呀!我業障深重,活到七老八老,還照顧兒子孫子一大堆的。」

什麼事都引起你煩惱,你就是在經營「煩惱有限公司」。什麼事情你都歡喜心接受,行所當行,受所當受,做所當做,快快樂樂的,清清楚楚的,法喜充滿的去做,那麼你就是經營「快樂無限公司」。

【法語】快樂無限公司,則本著「利他奉獻」的經營宗旨,以智慧為生產動力,「慈悲」為原料,製造出「快樂」的產品,讓「樂善好施」的推銷員隨喜推銷。因為產品人見人愛,有益身心,不用推銷,自然銷路奇佳,供不應求。分公司如雨後春筍,不斷成立。只要推銷如法,人人都將成為自己的分公司,彼此可以互相支援的回饋,是註定永遠盈餘皆大歡喜的公司。

你看這世界上很奇怪的事情,你煩惱痛苦的時候,只有你一個人在哭;你快樂的時候,你跟人分享,那別人和你一起歡笑。快樂、煩惱,其實都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你看一個公司、一個家庭、一個單位、或什麼地方,其中有的人很受歡迎,因為他時時帶給大家喜悅。他也不是搗蛋,他只是很幽默的,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

我們一生當中兩件事情:一個是做事,一個是做人。哪一個比較難?做人。要能夠和人溝通,以自己的德學德行,引導別人向善向光明,人家很樂意親近你。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是這樣子的,身心健康,熱誠奉獻,然後有慈悲心,很自然的人家覺得信佛學佛的人很不錯,喜歡跟我們在一起。

世俗有句話:「第一顧腹肚,第二顧佛祖」。我們的身心都沒有照顧好,一天到晚生病,人家就說「信佛學佛的人吃齋吃素又受戒,修得那麼好,為什麼一天到晚病縐縐的?」讓佛祖沒有面子!信佛學佛的人,第一個身心一定要調好,不要像一般人脾氣那麼暴躁;第二,飲食有度,生活正常,然後把家經營成美滿的家庭。事業也不一定要做得很大,最起碼要對自己的員工有慈悲心,善待他們,讓人家感受到信佛學佛的人是一個正常人,更是一個正人君子。

講到這裡,我們台灣最近發生許多食安的問題——花生油裡面沒有花生,芝麻油裡面沒有芝麻,添加很多不好的東西進去,吃了對人體不好。所以,我建議訓練我們自己有排毒的功能。要不要吃藥?我告訴各位一招,這是經典教我們的:「不可數數食」,就是讓自己每天有一段時間饑餓。早餐吃完了,一直到中午吃飯前這段期間,什麼都不要吃,零食也不要吃,糖果、餅乾、汽水、可樂,隨手可以取到的東西都不要吃。你要學聰明一點,要有智慧。為什麼?佛是沒有講清楚,那我們研究結果是這樣子:

兩頓之間如果讓他饑餓,這饑餓當中會讓我們五臟六腑去修復,然後排毒。如果你不斷吃、不斷吃,我們身上這個醫生會說:讓你這個「夭鬼」去病吧!這麼「夭鬼」,整天吃,它就不幫你治病了。

所以我常常幫他們授八關齋戒。你們一定想晚上不吃一定很餓!餓就是幫你治病。一個人整天吃,病就會愈來愈多,尤其是晚上吃多很糟糕。晚上我們吃了很多東西,四分之一是維持我們的生命,四分之三是送給醫生維持醫生的生計。晚上吃多,對身體很不好。所以釋迦牟尼佛說過午不食,有他的道理。經典裡面沒有詳細解釋為什麼要過午不食,我研究的結果是這樣子的。當時經典寫的都是很簡單,我們研究結果,它有它的理由。

所以,晚上吃得再好再營養,四分之一來維持我們的生命,四分之三是送給醫生維持醫生的生計;一個是生計,一個是生命。

我常常講:身安而道隆!你有修沒有修,最起碼你把身體修好。不管你有錢沒有錢,地位如何,士農工商不管,第一個要修的就是身心要調好——調身、調心、調呼吸、調飲食、調睡眠,就這五種。如果你隨便吃,作息隨便,不按時睡覺,生了一大堆的病,人家會說:你信佛學佛的人吃素受戒,怎麼搞的一天到晚看醫生?當然有些是業障病。

我建議各位,如果你們受五戒、八戒的話,要再增加一條戒:不吃冰。你想身體健康,千萬不要吃冰。還有不能吃糖,也不能吃炸的東西,炸的東西千萬不能吃。「吃糖吃糖,愈吃愈荒唐」,要記住這句話。喜歡吃糖的人很快髮白面皺,因為糖使你皮膚老化、牙齒蛀、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一本《nature》雜誌,裡面刊登一篇「Sugars on your body.」你們可以拿來念一念。它說我們吃糖,不管什麼糖,吃進去以後,你的肝臟、腎臟要花很大的力氣消化吸收排泄,造成肝疲勞、腎疲勞,嚴重不嚴重?可是我們一天到晚都吃糖、吃「毒藥」,糖果、餅乾、汽水、可樂、咖啡,不生病才怪。

所以學聰明一點,該吃、不該吃的都能夠很清楚,因為病從口入。今天要跟你們授一個戒:不可以吃冰,不可以吃炸的,還要戒吃糖。這個要傳下去,傳給你的孫子。你看孩子蹦蹦跳跳一刻都不能停下來的,那就是吃糖吃壞了。

我在阿根廷的時候,有一個信徒請我到他家看地理風水,其實我也不懂,但是他一直要我到他家去看。他說:「奇怪!我的孩子在台灣好好的,為什麼到阿根廷以後,幾乎整天蹦蹦跳跳的,打哥哥、打弟弟、打妹妹,也跟鄰居吵架,是不是我們家風水有問題?」我一到他家,我說我要先看廚房。他覺得很奇怪,看地理一定要從客廳先看,怎麼從廚房先看?

我說:「你的冰箱打開來看看。」他的冰箱裡面有那個很甜很好吃的,連我都沒有辦法控制的東西,是一種用牛奶去做的,很甜很香很濃稠,愈喝愈上癮。我說:「你的小孩蹦蹦跳跳,主要原因就是吃了這個東西。」他冰箱裡面放了四大罐。

有一次,一個在科學園區工作,姓賴,他到元光寺來,我剛好在廣場,他一看到我就跪下來頂禮師父,爬不起來了,我去牽他,他太太趕緊過來,我們兩個人把他扶起來。我說:「賴先生!你是不是喜歡吃糖?」他的太太一直笑,「師父!他的口袋裡面都是糖果餅乾,都是甜的東西。他非常喜歡吃糖。」我說:「你已經髮白面皺,腳無力了,這個糖傷害你這麼大。」現代很多人換膝關節,這跟我們的吃糖有關係。

所以你們以後受戒的時候,要增加什麼戒?戒糖、戒冰、戒炸。只要是炸的東西千萬不能吃,但是東西炸過特別香、特別好吃。這是我們現代的人的悲哀,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到你喜歡吃的東西,甚至你投錢進去東西就出來,自然就塞進嘴巴了。這是現代的人的悲哀!我們學佛的人要學智慧。病從口入,病是你吃進去的。

我講一件最近我們寺廟的事情。有個大老闆四十幾歲了,賺了很多錢。他來元光寺,一直在找一對標語。因為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蓋起來,就在左邊第一個柱子裡面,現在已經用木頭包起來,以前是水泥柱,上面我們有釘個標語,標語寫:「有補天地曰功,有關於世教曰名,有學問曰富,有廉恥曰貴,是謂功名富貴。」當年標語是釘在左邊第一個柱子,他看了以後就背起來,就按照標語的意義去經營他的公司。

「有關於世教曰名」,譬如對世間人立一個典範,對社會教育有幫助的,叫做名;「有學問曰富」,不是說你有幾千萬億萬才是富,有學問、通達種種的知識,來奉獻這個社會,這叫做富;「有廉恥曰貴」,貴就是有廉恥,不去做壞事。你看那個壞人被抓,他就用報紙遮臉,怕被人家拍照。所以,一個人能夠正確的方法去追求功名富貴,是值得我們來效法。

這個老闆就本著標語去經營他的公司,公司在大陸,經營得很成功,是一家陶瓷公司,產品主要銷德國、俄國為主。他想拍一部生平紀錄片,他認為這句話影響他很大,所以他從山下一步步走上來,請了中影公司,派二十幾個人跟拍,他一面走一面拍攝,最後就到了我們寺廟來,然後由我跟他對談,拍一個紀錄片。很有意思!

我們這一生當中,有時候這部經的某一句話影響你一輩子、生生世世,有時候也許別人一句話,你永遠記得,尤其別人的什麼典範,給你一個啟示、啟發。所以,最好的教室就是我們身邊周遭的一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觸對的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一切,如果你有正知、正見、正念,隨時都能啟發你的智慧良知。你不要以為我要在一個很好的環境去修學,我要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來教導我,我要遇到一個生命中的貴人,事實上,日常生活當中一切一切都是我們的貴人。

我到了新加坡,有個許哲女士,活了百歲,沒有結婚。她說:「師父!你的演講錄音帶我把它拷貝送人,算不算盜版?」我說:「沒有!這是功德一件,你自己出錢拷貝來送人。」她還請我吃飯。後來她跟我講她的事情,說以前她很有錢,穿得漂漂亮亮,打扮得光鮮亮麗,唱歌跳舞樣樣都很行,以這樣來顯出生命的價值。

有一天,她吃太多了,大魚大肉的,從飯店出來的時候,天氣很冷很冷,一直想要嘔吐,突然看到一個老人穿得很少,一直發抖,「小姐!我好幾頓沒吃了,救救我吧。」

她一想,自己豐衣足食,吃喝唱跳,而外面這個世界竟然這麼多窮困的人。她回家以後,從此就把那些塗在臉上的東西全送給朋友了,然後穿樸素的衣服,開始行善。她也去學護理,到過寮國、尼泊爾去當護士、做義工。後來住在新加坡,專門救濟那些窮困的老人,辦慈善的工作。

我想,飯店門外那個老人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度化她的。這種人你要跟她說法,你要怎麼說呢?菩薩只好化身為一個饑餓的老人,快要餓死了,激發他一個善念。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很多的老師——有些來罵你,有些譏笑你,有些是讓你看起來會瞧不起他,實際上我們的善知識太多了。

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都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只是因為我們都用煩惱來看待,有煩惱就造業、受苦。如果你用歡喜心、法喜的心來面對,一切一切都是幫助我們修道的增上緣,都是生命中的貴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信佛學佛的人第一個就是找善知識,事實上,身邊周遭都是喜知識。

「養兒方知父母心」,以前父母親對我們如何如何,我們覺得很討厭,現在你自己養了兒女以後,小孩半夜吵你,不跟你講理,你才知道當年你小時候父母就是這樣子把你拉拔大的,你才知道父母對你的用心。所以,兒女也是我們的善知識。妻子、丈夫都是我們的善知識;身邊周遭的朋友、同事也都是善知識,就看你用快樂還是煩惱來面對它。

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字很重要,叫做「轉」,轉煩惱為菩提。有一次我到德國演講,我想這個「轉」字很難翻譯,後來我靈機一動,就在黑板寫了二個字,一個是desserts,點心。如果音念重一點,變成沙漠dessert。另一個字,把desserts顛倒寫,變成stressed,壓力、煩惱。我們信佛學佛的人隨時可以轉煩惱為菩提,就是一個「轉」字,一個念頭而己,轉過來。任何世間人事物,都是在點醒我們,都是啟發我們,只是我們用煩惱的心態、無明的心態,所以造成我們生生世世養成一個習慣,每天都是在煩惱當中打轉。我們已經打轉幾次?沒有辦法計算!所以我們這輩子不能再迷糊下去,不能再繼續經營煩惱公司,一直在添加貪瞋癡原料,不行!

信佛學佛的人,「六根門頭好修行」。六根觸對六塵產生了感受,這個感受好的你會起貪愛,不好的你會起瞋恨,感受來不知道,感受去也不知道,那叫做無明,你一天到晚在增長貪、瞋、癡,那就麻煩了。好了,開始學佛了,那六根對六塵觸對的當下,了解感受的產生;如果你不了解也不對,那叫做木石無心,也是不對的。所以我們是先分別一切法,不做分別想。因為我們所面對的身心世界的一切一切都是諸行無常,都是時時刻刻變化的一個過程,那我們信佛學佛就是在這動態當中,去消減我們的煩惱。

我也出版一本書,叫做《主修副修與動修》。我們的主修是什麼 ?副修是什麼?動修是什麼?我們的主修就是要去「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主修方向你找對了,那副修是怎麼進行?誦經、念佛、持咒、懺悔、行善,這是副修。最重要的還有一個動修,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時時刻刻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湼槃,轉穢土為淨土,把這些惡的念頭轉成善的念頭,轉怨家變成親家,這就是功夫。

有一個老和尚度了一個徒弟,這個徒弟有點懶,他就跟徒弟講:我們好好去化緣,我們將來把這個破舊的寺廟改善一下,也可以容納幾百人,多好,香火鼎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要趕緊到外面去托鉢化緣。

徒弟說:師父!今天那麼冷,我們不要出去,休息一天好不好?

師父想一想,說:好啊!我們袈裟收起來,好好來睡覺好了。

這個徒弟覺得很奇怪,師父平時很嚴肅,怎麼今天特別好呢?他也睡不著了。兩個師徒在床上睡睡睡,老和尚就說:你現在感覺如何?徒弟說剛剛睡的時候很冷,現在睡了一段時間以後覺得很暖和

師父說:這個暖和從哪裡來的?是從棉被來嗎?

徒弟說:棉被才不會,是我身上的暖和。

師父說:你剛要睡下去時也是很冷,可是你睡了半個小,你看看慢慢暖和了。所以,暖和是從你的身上發出來的,不是棉被產生的。你就是沒有心,沒有那個誠心,將來建寺廟要何年何月,你沒有那個指望,所以你就懶懶散散,垂頭喪氣的。那人家看你垂頭喪氣,人家也不會布施給你,因為你的誠心不夠,所以我們的寺廟很難完成。

徒弟一聽以後,從此他就很誠心誠意、很認真的去化緣,終於寺廟建起來,老和尚也往生了,他就接辦起來。

所以我們講,一切因緣生。這個人對我不好,也許前世因緣的關係,但是我的誠心不夠,我的慈悲心不夠,我的德行不足,所以不能去感化他。會有這個結果,是因為我,而不是他。如果我的德行夠,誠意足,熱心也足,一定可以感化他。不能感化他,不是他闇鈍、愚癡、業重,是我的德行、悲心、誠意不足。我們常常會怪罪對方不好,事實上學佛是怪罪自己,福報不夠,德行不足,沒有慈悲,沒有善巧方便。所以,一切問題不是出於別人,是出於我自己。

【法語】兩家公司的宗旨及性質儘管截然不同,但是它們卻有一個共有的老闆,就是每一個人的心。有的人日子過得很苦惱,人緣差,做事老是碰釘子,這是因為他對煩惱有限公司的投資較多,自然回收的煩惱也較多,此乃必然的因果

你每天是怎麼過日子?是煩惱懊悔過日子呢?還是法喜充滿,時時刻刻都是在增長你的智慧、增長你的道心?這是一念之間的改變。所以我常常講,我們不能改變世界的時候,改變我們自己,從自我的內心去改變。學佛不是一面地要求別人對我如何,不是這樣子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