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第2集
2016-11-10~13平鎮湧光寺佛七,共7集


我們常常會自稱為佛法僧三寶的弟子,那麼《八大人覺經》告訴我們,做為一個佛門弟子最起碼的門檻,就是我們的知見上了解身心世界的無常性,一切是快速生滅變異,有這種體驗才能稱為是佛門弟子。


所以,不是說我相信佛,一切問題就解決了。佛告訴我們,生命有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用相信就可以解決的,不是你信就得救,是需要有智慧,要用智慧了解身心世界的真實相,生命的癥結才能解開。所以,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只是入佛門的第一步,一定要有智慧才能得度。從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這是進入佛門的最初、也是最後的一個階級。


今天我們來講「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對身心世界、宇宙萬事萬物,我們有某一種錯誤的認知,這種錯誤的認知就導致你的行為、你的想法、你的人生觀、你的價值觀全盤皆錯。我們眼前所看的山河大地、人物山川,在潛意識裡面,我們都是在物相的背後想像有一個實質、一個本質,好像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體在那邊運作。這是人類問題的核心點,你能夠突破這個,你才是佛門弟子。


依佛陀用智慧來觀察,一切現象界的背後,找不到最原始最根本最初始的一個什麼,找不到。因為一切都是在快速快速的生生滅滅,剎那剎那的變化現象之下,找不到一個主體。所以經文講「虛偽無主」,這是點出我們生死的根本煩惱所在,也是世界一切問題的核心。戰爭、經濟掠奪、物質掠奪,所有世界問題的核心,就是人類在有形的事事物物的背後,我們去假設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體。


佛陀以他的智慧告訴我們,有形的一切一切,都是隨著因緣生生滅滅,隨著種種不同的條件,不斷的排列組合。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集集散散、散散集集的過程當中產生的假相。因為我們不能看透識破這個假相,就被這個相所迷惑了,產生強烈的執著。強烈執著的背後,也就是貪瞋痴這種煩惱根本,就這樣永遠交纏在一起,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這是佛法跟其他宗教很大的分岐點,不是要我們先建立一個偶像崇拜,對教主以及種種儀式盲目的崇拜信仰。佛法很重視「信智合一」——信仰當中充滿智慧,智慧當中充滿著信仰,你理智上的信仰是可以經得起考驗的。你所相信、所信仰的這個道理,可以用我們的智慧去證明;你所信仰的道理,又作為我們人生規範的準則,這個就叫做信智一如。信仰跟智慧結合在一起。


如果信仰當中沒有智慧,就叫做迷信。很多知識分子說宗教信仰是迷信,實際上,世間迷信的人太多太多了。會傷害身心的,你還沉迷其中,那才是迷信。


如果你要我舉出迷信的例子給你看,譬如抽菸,世間人說飯後一根菸,快樂似神仙,請問這是迷信?還是智信?迷信喔。你抽菸,你的肺部受傷了。丈夫抽菸,太太、兒女吸二手菸更嚴重,你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本來良田千畝可以種五穀給人吃,現在你把良田變成菸田,種菸來戕害世間人。你看上層社會的人一坐下來,高級菸一包幾百元,抽起菸來好像得意洋洋,這是不是迷信呢?這是真的迷信。


喝酒算不算迷信?也是迷信。吃檳榔算不算迷信?也是迷信。都是在傷害你的身心,可是你以為這樣顯出你的地位。迷信太多太多了。穿衣服要什麼牌子,一套幾十萬,你都願意買來穿。信徒告訴我,現在年輕人穿一雙鞋子幾千塊,叫做名牌,這也是迷信。


浪費物質,滿足你的虛榮心,對身心也沒有什麼助益,這些我們都歸納為迷信。信佛學佛就是要破除一切的迷信。
那佛法所說的迷信,除了外在物欲的衣食住行、飲食男女、吃喝玩樂以外,最大最大的迷信,就是在這個五蘊四大和合的身心當中,你時時刻刻去保有很深很隱密的那個我執我見,這是最大最大的迷信根源。有了我執我見,自自然然產生我愛我慢——我的觀點是對的,我的想法是對的,我的生命是永恆的,一切為「我」勞碌奔波,你樂此不疲。


這是佛陀發現到:人類一切問題的核心點,在於對身心當中迷信、著迷了。亙古至今,人類永遠不敢面對這個真相。所以世間有很多的知識、很多的宗教,都是一再強調自我的存在價值——自我實現、自我成長、自我超越。這個月的業績比上個月多一點,我很高興;這個月業績降下來,我垂頭喪氣。都是為了這個「我」。別人講話侮辱到我,傷害到我,我跟他拚到底;我有些地方比你好,比你高,比你有錢,我的房子、我的妻子、我的兒子都是比你多,你又產生自高自大、自傲自慢。


佛陀的偉大,就是他發現到人類一切問題的核心點,叫做我執、我見、我愛、我慢;就是缺乏智慧去對身心徹底的認知理解。所以,做為一個佛門弟子,我們要對自己的身心徹底地翻開來看,你認為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我,到底那個我在什麼地方?我在哪裡?什麼叫做我?那麼,你的智慧漸漸開展了,你的智慧增長成熟了。


當你了解無我的時候,你並不是否定生命,而是你不再對生命強烈的執著貪戀,為這個「我」去犧牲別人、破壞別人、傷害別人,你不再有這個行動了。因為無我,你才產生大悲,同體大悲,這是佛法當中很重要的思想。如果你都是不斷修出一個我相人相眾生相的話,老實說,你不是一個佛門弟子。如果你信佛學佛以後,我執、我見、貢高我慢這些習氣愈來愈降低,那麼你開始踏入佛門,登堂入室了。


所以,《八大人覺經》一開始就對身心世界的如實理解,這是我們從迷到悟的一個起步。


接著,就告訴我們「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一切問題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身心不能如實理解,在這身心當中,我們去推想、去審視、去觀察,我們認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這就是一切罪惡的根源。透過我執我見、自我的觀念,你的行為造作出來,一切都是帶著「我」去從事。


舉例來講,有人拿了幾百萬去鄉公所,公所的人問:「你要做什麼?」他說:「我要做好事。」「那你有什麼要求?」「沒有什麼要求。只要找一個記者來拍照,我要當一個好人好事。」鄉公所的人說:「我們要找記者來很難。」你就捐幾百萬,要找記者來拍照,還要登報紙,要好人好事代表;你是為「我」嘛,是不是。


佛法深入研究以後,發現我們都是為了這個「我」而奔波而忙碌,即使是做善事,也希望能夠公開,也希望報章雜誌媒體給你廣播有好人好事這件事情。所以,不論做惡事、做善事,都是跟「我」有關係,即使是好事,結果也引起煩惱。

所以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但是,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心也是善源,那麼你表現出來的就是善業。當時一念的善念,就造成你善的行,成就善的事,然後你得到善報。


我講一個真人真事的故事。一個鄉下故娘要出嫁了,她也不認識對方,奉父母之命結婚,鄉下人就是這麼單純。婚嫁當天,新郎派車子去迎娶,從鄉下載到台北,經過三重市跟台北市交界的中興橋,突然間在橋的中間有車禍了,有個小孩子受傷流血。這個新娘一看到不得了,救護車也還沒有來,這個穿著白色禮服的新娘不顧一切跳下車來,就把孩子抱起來,趕緊送到醫院去。


她把小孩送到醫院去以後,她又到婚禮現場。一到夫家,新郎的家人就很不高興,今天是大喜日子,你一身的白紗禮服都被鮮血染紅了,不吉祥!新郎一家人就不要這個新娘,覺得娶到這個新娘不吉祥,不要她了。新郎也很迷信,就不要這個媳婦。這個新娘被送進洞房,左等右等。這個時候男方他們就開家庭會議,就跟媒婆講:「我們不要這個新娘,把她退回去。」媒婆一聽,完了,婚事取消被退回去,這個女孩沒面子,一定會上吊自殺,怎麼辦?

最後是新郎的堂弟,年紀跟他差不多,只是經濟比他差。這個堂弟人很老實,覺得新娘心地這麼善良,如果退回去,她自殺了,實在太殘忍了。堂弟就想到一個辦法,一肩扛起這段婚姻。這個堂弟趕快衣服一換,借他哥哥的西裝一穿,就進入洞房了。


新娘從未看過丈夫的模樣。以前的人結婚,婚前互相沒有見過面,只是奉父母之命就嫁給誰。所以新娘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丈夫,就迷迷糊糊跟他結合一起。這個堂弟把她帶回家去,生子,家庭和樂融融,添丁添福添壽,興旺起來了。


過了幾年以後,原來的丈夫得到肝癌很嚴重,在病床上,即將死亡。後來先生就老實跟她講:「你當年要嫁的那個人,現在躺在醫院即將死亡,你去看看他好不好?」「什麼?當年我是嫁給他?」「當時因為你穿著新娘裝染血,他不要你了。現在他即將死亡,你總是去看看他,安慰他一下。」結果她去醫院看他,原來丈夫是這一個,就是嫌她,迷信她穿著新娘裝上面有血跡。


我們眾生就是都為「我」打算。結婚第一天,你穿新娘裝,你身上有血跡,對我不利,我不要你當太太。這一念好不好?不好。那他堂弟呢?管她血跡不血跡,能娶到這麼賢慧的老婆,現成的。這個堂弟傻里傻氣的,傻人有傻福,天公疼愚人,結果出了好子孫,兒女一個個都很有成就。就當初一個善念、一個惡念,結果完全不一樣。


所以,經文告訴我們心是惡源,我們要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心也是善源。遇到什麼事情,你用善心善念去面對、去看待,你的生命就會加分。你總覺得別人看不起我,別人在說我的閒話,別人在說我的是非,你都想不好的,所以你討厭人,你懷疑人家,嫉妒人家,你的命運就愈來愈糟糕。你心胸開闊豁達,講義氣,講慈悲,講智慧,你的生命就不斷發光發亮。


所以,這個心很重要。當我們六根觸對六塵的時候,你那一念心是善、是惡、是貪戀、是著迷、是被外相所迷惑,就決定你的命運,決定你的一切。


經文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所以我常常告訴大家,我們時時刻刻要念的一部經,叫做「心」經。你時時刻刻知道自己心裡想什麼,為什麼這樣想、這樣想對己對人有什麼好處壞處,你都要仔細去檢點。你這一念是善念,善因就得善果;你這一念是惡念、是不好的念,它的結果一定是不好。為什麼?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你的心地是真的,你的婚姻、事業、健康,就慢慢變成真的。你的心地最初最初一念是惡的,慢慢地當初那種惡念、貪念就造成不好的結果。


我們學佛的人要好好念這部「心」經,要善加觀察自己的心靈,時時刻刻去觀察自己的心念。善念來,知道;惡念來,也知道。怎樣去排除你的惡念,怎麼樣去增長你的善念,這樣子你就漸漸遠離迷糊的生命、迷糊的生死。


我們要知道,世間一切都是快速變化、無常、集散的過程,你被這些假相迷惑了,你就種下痛苦煩惱的根源。所以,時時刻刻用你的理性智慧去觀察身心世界如實相,你才不會永生永世迷迷糊糊過日子。糊裡糊塗生,糊裡糊塗死,這種生命是我們佛教徒最忌諱的,我們但願過著一種覺悟的、覺察的、有智慧的、有悲心的那種生命。學佛是提高生命的層次,而不是往下沉淪。這是佛弟子第一個條件,要有這種理性智慧去觀察身心世界,觀察心靈內在的世界。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我們講過,我們最貪愛最著迷的就是「我」。我的生命、我的妻子、我的兒子、我的孫子、我的財產、我的房子,那叫做我所。以自我為中心,產生對外在一切的貪戀執著,那叫做「我所」,或者叫「境界愛」。有了我愛,你就對這個境界產生貪戀執著,這些都是聽我指揮,被我擁有、被我支配、被我佔有、被我利用、被我享受,這個叫做境界愛。


然後,我們的生理有它的使用年限,多久不一定,有些人七、八歲就走了,二十歲、三十歲走的也有,有的八十歲、九十歲。這個色身的使用年限,也是看我們怎麼使用它,你過度使用,過度勞累,過度浪費,你的使用年限就不久——福報享盡,業報來臨,你就提早出局。


生理上有使用年限,心靈上有沒有年限?沒有。像瀑流,從高處沖下來,有水花、有霧氣,很漂亮。我有看過尼加拉瓜大瀑布,很壯觀;還有南美洲的伊瓜素大瀑布,實在是很壯觀。可是你去分析,這個水是一點一滴從山上水滴成河,成河以後就成流,然後沖下斷崖,形成那麼壯觀的瀑布,其實它只是一點一滴的水沖下來。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前念接後念,前念後念、前念後念,不斷連續在一起。這個形體上有使用年限,心靈上沒有年限,無限。所以,你不能說死亡就沒有了,不是的。我們因為有前念後念,根本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只是糊裡糊塗的念,糊裡糊塗的人生。在佛法來說這是不理想的,我們要把它轉成正知、正見、正念、正行,清清楚楚的,叫做法身慧命。


可是,眾生就是沉迷在物欲上,為了這個「我」,認為生命的價值在於獲得更多,擁有、佔有、支配、使用,為我服務,為我享受,為我支配。佛陀告訴我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我們身心被物所役,做欲望的奴隸,一生都在追求很多的財富、很高的地位、很多的名聞利養,這個就是我們庸庸俗俗凡凡碌碌的眾生相。


所以信佛學佛的人數不多,全世界只有百分之七的人信佛,這個都是頂尖分子。有智慧的分子不多,都是庸庸碌碌的,反而那些人比較多。擁有很大的財富,三妻六妾,高人一等,但是依學佛的人來看,那是多欲為苦,生死疲勞。


用「疲勞」二字來形容,很有意思。第一個,你早上工作,下午工作,晚上加班,累不累啊?很累!你拚了你的生命去擁有很多財富,為子孫還不夠,還為子子孫孫,每一個孫子、每一個曾孫都要有一棟房子,都要有多少錢給他,你覺得這樣子很光榮,他們就會孝敬我。疲勞不疲勞?很疲勞。第二,就是迷迷糊糊生、迷迷糊糊死,也叫做疲勞。不知道生命價值所在,不知道追求生命的真實相,這也是一種疲勞。


這是說明凡夫的生命現象,都是迷迷糊糊的,為這個「我」勞累,千生萬世還不能覺醒。原因是什麼?沒有智慧。生死疲勞,就是從貪欲所起。貪欲從哪裡來?從沒有理智、沒有智慧而起。


但是佛經裡面又講,一切眾生「依食而住」——眼睛也要吃,張開眼看這個青紅赤白的世界。你眼睛整天閉著,它會瞎眼。你耳朵塞起,耳朵功能沒有了,就成耳聾。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吃」東西。所以佛經裡面還講到,色聲香味觸法、財色名食睡五欲,也是讓我們生命存在一種動力,叫做五欲功德。


我們要修道,必須要藉著健康的身心去成熟我們的智慧,所以不要把五欲當成罪惡。對衣食住行種種,一個原則:「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你不能說我修行修到不吃飯不穿衣,我挨餓受凍,我就會開悟。沒這回事!苦行不能得道。適度的吃,適度的穿,適度的睡,適度的休息,反而讓你身心健康,你才能悟道。


過去釋迦牟尼佛也修苦行。你看釋迦牟尼佛的苦行相,皮包骨,肋骨一根根都可以看到,我都有那個佛像。有沒有悟道呢?沒有。後來佛接受牧羊女供養他羊奶,他吃了精神百倍,在菩提樹下開悟了。所以,修行並不是對自己刻薄,不吃不喝不睡,勉強去打坐去拜佛,把身體弄壞了。


有個比丘,人家帶他上來元光寺。他五十幾歲,我錯以為他六十幾歲,快七十歲了。髮白面皺,瘦瘦巴巴的,好像風一吹身體就會倒下來。陪他來的居士跟我講,這個比丘很用功,日中一食。我說有沒有樹下一宿?他說沒有。因為《佛遺教經》說「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就日中一食。我說他有沒有托缽呢?沒有。


我說:「對呀!你不是一切要仿造古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嗎?印度的環境可以,因為那裡很熱,兩件衣服就可以穿一年,樹下坐著,蚊帳一掛就可以睡了。」


他為了日中一食,一天只吃一頓,身體瘦成那個樣子,皮包骨,講話沒力氣,走路彎腰駝背,你一摸他的手,手腳冰冷冰冷的。我以為六十幾歲了,他說才五十幾歲。頭髮白了,身體很差,怕冷,要穿很多。


我說:「我們修道還是要藉用健康的身體。你一天能夠早上吃一頓,中午吃一頓,晚上不吃,過午不食,這就很不錯了。你弄到日中一食,這句話把你整慘了。你現在身心不佳,體力不濟,請問你怎麼打坐?」


古代的出家人不必建房子,不必張羅兩頓飯,托缽就好了,日中一食就夠了。當時的信徒也護持,在路上供養。當時的修道人吃飽飯後,飯食經行,經行完了,盤腿子用功,一打坐入定,根本就不想吃。他在定境當中,身體沒有什麼消耗,一天吃一頓夠了。


依我個人的體驗,如果你生活在法喜當中,你不想吃不想睡,可是你精神飽滿,一天吃幾口飯夠了。這是過去我在山上靜修用功的體驗。那是在法喜當中,可以這樣子。所以,適度維持熱量,該吃該喝該睡,適度的,讓生命維持健康狀態,對修道來講是有所助益。你很勉強,過分虐待自己的身心,造成生理營養不足,那麼你的精神體力也是沒有辦法去體悟真理。


所以,修行不是比苦行——你一天拜一百拜,我一天拜二百拜;你一天拜三百拜,我拜五百拜,我超過你;你一天誦十部經,我一天誦二十部經,我勝過你。這個不算修行,知道嗎。各人有各人的時間,有你的家庭、事業,你如何去調適,這是很重要。吃東西也是一樣,適度的吃,對身體健康有幫助。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就是我們吃素的人寒性食物要少吃,像水果、甜的,寒性要少吃一點,對修道有幫助。社會上不是有漸凍人嗎?我一直研究這個問題,漸凍人是沒有藥醫的,那漸凍人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凍呢?就是喜歡吃冷的、寒性的,冰水、冰淇淋、冰牛奶、冰咖啡,喜歡吃冰冷的,喜歡泡冷水澡,這個都是有問題。你身體機能被破壞以後,是沒有辦法恢復的。世間的萬事萬物一定要靠陽光,有溫暖。你看樹木,有陽光就欣欣向榮。我們身體也是一樣,需要有熱能。所以你吃東西要知道它的寒熱性。多吃些薑對身體有幫助,炒菜的時候放點薑,吃起來比較不會那麼寒。


我們修行,要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心、調息,叫做五調。但是要記得少欲無為,就是適度的吃,適度的睡,適度的修行方法,中道。要恰到好處,不能懶懶散散,又不能整天吃喝拉撒。該吃吃一點,該睡要睡。晚上十點到二點叫做中夜,一定要睡。佛經說「中夜誦經,以自消息」。


所以,修行一定是中道而行,少欲無為,身心才能夠自在。你說不吃不喝不睡,這個變成外道了。動物也有不吃不喝的,像蛇、青蛙,冬天三個月不吃不喝。你不吃不喝不睡,那你修行變成動物了。修行是很理性的,對五欲是適度去受用,去維持身心健康,對身心、對修道是有所幫助的。(2016-11-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