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地品-歡喜地-5集】

2016-12-06-普獻法師-晨間開示

 

菩薩之所以能夠成就歡喜地,遠離種種恐怖事——死、不活、惡名、惡道、大眾威德,這種生命是很積極很樂觀的,一切得失不會造成他生命的困擾。下面就告訴我們,要成就生命是光明的、是充滿著希望的,有些什麼條件?

 

  • 淨信慈愍無疲懈

佛子!此菩薩以大悲為首,廣大志樂無能沮壞,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所謂:信增上故,多淨信故,解清淨故,信決定故,發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無疲懈故,慚愧莊嚴故,成就柔和故,敬順尊重諸佛教法故,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足故,

 

這個地方說「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哪些善根呢?

第一個講到「信」——信增上故,多淨信故。佛法裡面講,信能夠產生一種特殊的力量。你相信,你會產生一種欲望,譬如你相信到台北可以賺很多錢,很多朋友會幫忙,你相信了,你就會急急忙忙想到台北去賺錢。所以「信為欲依」,你有這個信心,你相信你確信,你就產生一股力量想去達到、想去獲得、想去完成,這是欲望。有了欲望以後,「欲為勤依」,勤是很精進努力的。你想要達到某一個目標你想要得到什麼,這個強烈的欲望就會讓你勇猛精進,日以繼夜,不計疲勞,早出晚歸都可以。因為你的信心,你內心所希望的你想儘快得到,你就會努力了。所以經典講信為欲依,欲為勤依。

但是不是僅講信就可以了,「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你相信三寶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昇華,你相信因果業報輪迴,很自然你就會離惡向善。你相信這些道理,不是說相信就可以了,你要用你的智慧去證明你所相信的道理的確如此,這在佛經裡面叫做信智一如。你所相信的道理不是很表層的相信,而是真正的親證,是證到的一種境界佛法裡面叫做「智信」,是智慧的信仰。

世間人會相信奇奇怪怪的東西,什麼天神、鬼道、陰界眾生,這個死無對證,叫做迷信。你相信賭博可以賺很多錢,你迷信了,你一直賭博、賭博,傾家蕩產了。「迷信」你愈信你愈著迷。抽菸的人說飯後一根像是神仙,他相信抽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他拼命抽拼命抽,最後肺腺癌死了有些人說喝酒忘記一切最快樂了,他拼命喝酒喝酒,家庭事業完了。你看美國有一個歌星Michael Jackson,就是酒把他傷害了很多電影名星吸毒、喝酒種種的刺激,他認為那個就是最快樂的事情

你愈相信你愈著迷,你愈著迷你就愈深信,陷入其中,這個叫迷信一般人說拿香拜拜求佛菩薩叫迷信,佛經講的迷信是說讓你的身心著迷,不能產生智慧,然後你的身心又受到傷害,那叫做迷信

所以佛法講我們信仰一件事情的話,要理事不二。什麼叫理事不二?理能成事,你所相信的道理能成為事實事能顯理這個事實又能夠顯現你所說的理,這才是真理。

宇宙間必然的這些因果現象,叫做理事不二,是永遠不變的一種真理。譬如肚子餓了,一個簡單方法就是吃飯,吃飯是因,結果肚子飽。你相信吃飯會飽,可以解決餓的問題,你相信,那你就去吃飯吃了飯以後,肚子飽了很舒服,你吃飯這件事也顯現這個道理是對的。肚子餓了,解決方法就是吃飯、吃個東西,不管吃什麼,吃了你肚子會飽。所以,理能成事,事能顯理,那叫做真理,永恆不變的真理,

我們修學佛法第一個是信,而這個信你要透過修行去證明你所相信的道理的確如此。所以佛法的信仰是一種智慧的信仰——透過智慧的思惟、分辨,然後親自證悟,這種信仰叫做智信。有些人以為說我要修學佛法,一下子我就證到諸法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佛法來講,如果你的信心沒有建立,你想開悟成佛是不可能的。

龍樹菩薩就講過一句話:「信戒無基,妄想取一空,是名邪空」。如果你不相信因果業報輪迴,然後你不能持戒嚴謹,你沒有這個基礎,你想去證悟到空性、想轉凡成聖,那是不可能的。修學佛法一定要建立在正信信仰三寶、因果、四聖諦,然後要持戒,很嚴謹的從戒、定慧去證悟到三寶所說的這些道理。所以佛法講的信不是浮浮泛泛的信仰,跟著人家迷迷糊糊的信

佛法講的信它的性質是心淨為信——你相信某一種事理,這種事理可以讓你的身心清淨昇華淨化,可以讓你智慧增長、悲心增長、人格成熟,這種信仰才是佛法所要求的淨信。如果你的信仰會造成你身心財產種種的損失,那不是好的信。

所以這個地方說我們修學佛法第一個就是信增上故,多淨信故你的信是跟智慧結合在一起,智信一如。你相信了佛法僧三寶,佛所說的苦集滅道、種種轉凡成聖的方法你相信,你也這樣去修,那才是真正的信增上。你只是說別人念什麼經我就念什麼經,反正我懂不懂沒關係,我就這麼念,別人拜你也拜,別人持咒你也持咒,你迷迷糊糊的不曉得它是什麼意義,那就很可惜佛法是說所有的道理你必須親自去證悟的確是如此,那種信心才不會退,否則人家一兩句話就把你信心打退了。

信仰來自哪裡?來自於解清淨故你瞭解清楚了,你的信心就堅固。就是你要真正去理解以後,信仰才能夠堅固。終於信決定故,你所相信的道理不再動搖了。

接著,不是只有對三寶的信心而已,還要「發生悲愍故」。我常常講,我們修學佛法第一個是淨化自己的身心,淨化自己的無明煩惱,但是最終目的是悲愍眾生。眾生糊裡糊塗生、糊裡糊塗死,為了一點芝麻小事大動肝火,甚至國與國間戰爭,人跟人惡鬥,拼得你死我活,在菩薩來看實在太可憐了。所以修道不是僅僅為了自己,也要想怎麼樣去拯救人類,那你這個修道才有意義。

我們常常說,修道先學做人懂得去尊敬任何人,好人壞人我尊敬他,他有他的人格,不要去誹謗他,你誹謗別人就是造口業,將來自己會很麻煩。造罪的人他自己要去承擔惡果,你用不著去替他宣揚你替人家宣傳他的惡,當下你的心念就是惡。我們要用悲愍心對一切眾生,不管什麼樣的眾生,我不能度化他、感化他。那是我的德行不足,你不要覺得別人不對。儒家有句話:「歸咎於己,一切反躬自省反求於己,道理就是這樣子。

學佛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悲愍心,然後是成就大慈故」。慈就是給予快樂、給予智慧、給予歡喜。你總是自私自利的,一切為了我,你這樣學佛的話是不能成佛的。我怎麼樣使眾生離苦得樂遠離種種的迷信、有智慧、身心成熟,這是我們修道的人要注意的地方。

心無疲懈故」:一般人三分鐘熱度,訂一大堆功課,我要每天誦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持多少咒、打坐幾次,三天兩天以後丟光光了,疲勞懈怠了。學佛不是這樣,學佛是細水長流的,慢慢慢慢的增加。我今天念多少佛誦多少經拜多少佛,我不要貪多,一點點嚐到甜頭了,明天增加一點,後天增加一點,天天增加一點,後來就發現修行是這麼快樂

修行不是工作,修行是讓你的身心茁壯你把修行當作一種功課,我每天要完成這些,那只是交差了事,那不是修行。你用什麼心來誦經?我今天訂的功課不念不好意思。佛菩薩也不要你念給他聽,對不對。你要把修行當作是生命的一種安養安息,讓你的生命茁壯有力,而不是說這是必須完成的功課,沒有做好像對不起自己的誓言,那這個修起來很累。你歡喜心去修行的話,你就不會覺得很疲勞,然後產生懈怠。修行是細水長流,不但是這一生每天每月這麼修,來生也這麼修,要有這種信心。

慚愧莊嚴故」:就是我們修道人要具有慚愧的心。

各位大德,幾千萬年前我們跟釋迦牟尼佛一起扮家家酒,你們還記得嗎?都忘記了。人家早就成佛了,我們還在迷迷糊糊的,一下發脾氣,一下嫉妒人家,看到人就討厭。幾千萬年前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玩過家家酒,跟他有了緣,所以我們這輩子跟他出家學佛。就是遙遠遙遠以前已經種下這個因,所以這輩子你東跑西跑,最後跑到佛門來了可是我們現在還是苦苦惱惱的。佛的法身遍滿虛空法界去度化眾生,我們生命就在這個狹小地方,執著這個肉身是我,我最重要,你瞧不起我,你誹謗我,你傷害我,一天到晚做「我」的遊戲,實在慚愧至極啊!

生老病死一天一天逼迫我們,歲月無多了,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要生慚愧心。古道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你看看我們就是斷腸人一樣,眼睛一閉,呼吸一停止,不曉得到哪裡去,渺渺茫茫的,真慚愧啊!

在修道來講,慚愧」是必修的一個學分。慚對自己,愧對別人。尤其我們出家修道人,你說我吃十方的,別人來供養我,你憑什麼吃十方?你憑什麼德行?老實說我們是沾老佛爺的光不要以為你剃頭出家,就有資格坐在這邊,你們要頂禮膜拜、四事供養那是沒有慚愧心啊

釋迦牟尼佛本來可以活一百歲,他說我八十歲就要走,我留二十年的福報給後代子孫,讓那些徒弟們衣食無缺的去修道。所以我們要生慚愧心,我們今天在這邊點點滴滴衣食住行,龍天護持,釋迦牟尼佛讓我們安安心心在這邊修道,我們何德何能來享受佛陀的福報,享受眾生的布施,要生慚愧心

善心所裡面,其中一個就是慚愧心。一個人不知道慚愧,覺得自己了不起,我剃度出家了,我就受人家頂禮供養你的福報有多大啊人家這樣頂禮供養,你福報不夠的話,那可麻煩了。經典你不讀便罷,你愈讀會覺得自己實在是很慚愧

成就柔和故」:就是身心很低調很柔和的一種態度。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不可一世,瞧不起人。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學會謙卑千萬不要講那種很粗重的氣話講話柔和,人家聽起來能夠接受你講氣話,人家一聽就討厭。「柔和」兩字對我們出家人很重要,身口意三業要很柔和。你看石頭硬硬的,你用拳頭捶下去,手就受傷了。橡皮很柔軟,你怎麼捶都沒關係。我們一個人也是這樣子,把自己當作很笨,什麼都不懂,沒有智慧,沒有福德,我今天只是靠三寶的福德,吃老佛爺的福,我們才能夠安心辦道

生慚愧心身心柔軟就是身段要柔軟,身段愈柔軟,你才修道修得起來;你覺得自己了不起,我出家了,我剃度了,我受戒了,你們要供養膜拜我,這個就錯了。

敬順尊重諸佛教法故」:今天我們能夠披如來的袈裟,受到在家信徒的敬順尊重,老實說我們的本事是不足以來接受人家這種供養,是沾了佛陀的光。所以修道人自己常常要反省,我們何德何能,不事生產而能夠安心辦道,老實說都是老佛爺給的福報、三寶的加持。老佛爺流傳這麼多好的法門,這些法門能使我們的身心淨化昇華,也能使眾生離苦得樂遠離種種的迷信有智慧所以愈學佛愈瞭解佛法,你就知道佛法僧三寶的可貴、可貴在什麼地方這個就是敬順尊重諸佛教法。

那我們現在怎麼辦呢?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日日夜夜時時刻刻念佛持咒,生慚愧心。今天一天過了,我是煩煩惱惱過日子呢?今天是懶懶散散過日子?今天是發脾氣跟人家鬥氣呢?還是心很平靜,誦經念佛持咒迴向給一切眾生?晚上要睡覺了,你有沒有念念佛持持咒,觀想佛放光加持?還是帶著一肚子的煩惱睡覺?經文告訴我們: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修行是日日夜夜的。

親近善知識故」:你以為善知識是三頭六臂,身高一百八叫做「高」僧事實上,善知識就在你的身邊。有些故意來折磨你、辱罵你、侮辱你,那都是善知識來考驗,知道嗎?如果你不知道所有的人都是善知識的話,你看到這個討厭,看到那個不喜歡,看到他就火大,你修行是永遠修不成的。

善知識不是永遠對你和言善語、恭敬你,他有時故意折磨你。古代慈明禪師去參學的時候,老和尚一見面,用一盆冷水潑在他臉上,「你這個臭小子,你來幹什麼!」同參道友聽說某某禪師很厲害,「走,我們去跟他學。結果見面禮就是一盆冷水潑上來,冬天冷得要死,這些同參道友全部跑光光了但是慈明禪師不走,他就在門廊的地方盤起腿來這麼坐。老和尚又拿著竹子要揍他,「你不是我們的人眾,為什麼你住到我們寺廟裡面?你出去」又把他趕出去。

好了,他就站在寺廟外邊托缽,等老和尚講經說法,他再跑進來聽,老和尚又把他趕出去。最後他還是一樣當乞丐在外面托缽,一直等初一十五老和尚上堂說法,他又跑進來聽。這個老和尚就想:「我把你趕出去,打你、揍你、冷水潑你,別人都跑光光了,就剩下你一個。」這時老和尚才說「進來進來,我傳法給你。」

這是過去佛門中有這麼一個公案。你看這個老和尚在冬天用冷水潑他,拿竹子打他,不准他在寺廟裡面掛單,把他趕到外面去,但是他有那個信心,後來老和尚感動了,就傳法給他。閩南話說:吃苦就是吃補,你吃不了苦,你就退心了。所以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有時候會打你、罵你、毀謗你、折磨你,這一點苦你都受不了,完了。

常愛樂法故」:你覺得這個法可以使我轉迷為悟、轉凡成聖、轉穢為淨法的可貴在什麼地方你愈深入理解愈深入研究的時候,哇,法喜充滿。

求多聞無厭足故」:你不要說我讀一本經就夠了,我念一個佛號就夠了,我持一咒就夠了,現在佛門裡面常常就有這種人,你問他:「你怎麼修行?」「我就念六字阿彌陀佛就好了。」佛法變成只六個字。有些人沒有念佛,「我就念一個咒就好了。」這不是學佛,這個叫學懶,知道嗎?學懶,不肯深入經藏。因為你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你不讀經,你怎麼知道佛陀的偉大崇高、佛法的奧妙。

所以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足故不要以為說我一輩子就念一部經,什麼我都不念了,什麼都不研究了這不是學佛。天天念三皈依有什麼用呢?三皈依講得很清楚,皈依法就是深入經藏,智慧才能如海。智慧要從哪裡來?就三寶嘛。三寶門中福好求,你在穩定的三寶當中,大家互相尊敬、互相勉勵、互相照顧,在這個環境當中你的心性慢慢就調伏了。

學佛的人不能好高騖遠,時時刻刻要檢點自己的心:我執我見是愈來愈多呢?是愈來愈煩惱呢?是不是愈來愈瞧不起人家,見這個討厭,見那個也不喜歡?是不是討厭的心一直放在心裡面?你看到什麼都是討厭,最後連自己你也討厭了,可憐不可憐啊這就是學佛的方向弄錯了。所以六波羅蜜裡面第一個就是修布施,把你的體力精神去服務眾生利益眾生,把「我」看淡看薄了,你的我執我見就少了;我執我見愈少,你生命的負擔就愈輕,你就愈來愈輕鬆。你一切都是為了「我」——怕別人傷害我,總是希望別人關心我、尊重我、包容我、對我好——你這個「我」愈來愈大,你生命的重量就愈來愈重,負擔愈來愈多

你愈學佛愈痛苦,這個不是學佛佛法教我們放下、放下、放下,你挑著擔很累,放下就自在了。昨天有一個信徒在看書,他背著一個背包,我說:「你放下啊!你要看什麼書你去找,你把背包放下來。」終於他把它放下來了。你一面背著這麼重的背包,一面要找書,很累嘛。

所以我們學佛應該是輕鬆、快樂、沒有仇敵,見到的人你生歡喜心,那才是學佛。菩薩之所以能夠證到歡喜地,他就是拋那些使心裡不高興、痛苦、束縛的全部要把它拋到太平洋去;你捨不得拋棄,你生命的負擔就愈來愈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