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講 菩薩有十種清淨慈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慈何等為十?

等心清淨慈,普攝眾生無所揀擇故

饒益清淨慈,隨有所作皆令歡喜故

攝物同己清淨慈,究竟皆令出生死故

不捨世間清淨慈,心常緣念集善根故

能至解脫清淨慈,普使眾生除滅一切諸煩惱故

出生菩提清淨慈,普使眾生發求一切智心故

世間無礙清淨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

充滿虛空清淨慈,救護眾生無處不至故

法緣清淨慈,證於如如真實法故

無緣清淨慈,入於菩薩離生性故。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慈。

︽華嚴經卷第五十八||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我們講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定,信佛學佛的人都知道首先就是布施、持戒,然後忍辱、精進,有這四個基礎以後,才可以到修﹁定﹂。修學佛法在種種不同的風格當中,有些區域的修行方法是重定,因為定可以產生神通,定可以離欲這種重定的風格很容易變成一種消極隱遁的佛法,所以大乘佛法首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有了這四個基礎以後,才修禪定。這個禪定也是不離開眾生而修,不是那種孤寂的定甚深的定離欲的定

所以我們今天來研究一下,有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基礎以後,要如何修慈悲喜捨?這是佛陀當時要弟子們修的四無量,可以遠離種種的煩惱,也可以攝化眾生。何等為清淨慈?

一、等心清淨慈,普攝眾生無所揀擇故

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定,首先要以平等心觀一切眾生,對所有的眾生男女老幼,不管是東西南北種族、國家以及膚色、階級,在菩薩的眼光來看都是平等如果以差別心來看眾生,真是千差萬別但是從眾生的共同性來看卻是平等。舉個例子來說所有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所有眾生都不願意被殺害,所有的眾生都不願意被人家侵占,這種種的需求都是平等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眾生都有成佛可能性,這個覺性在佛來說是平等一切眾生只要按照正確的方向正確的方法,都可以達到轉凡成聖成聖成賢的這種境界從這個角度來看眾生是平等的。

另外在無常的定義之下,所有的眾生不管有錢沒錢、貧困或富貴窮通夭壽,無常一到的時候,生老病死一切都要接受業力的安排,所以從這些來看也都是平等。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切眾生都是我們前生前世的父母兄弟姐妹同學朋友,對我都是有恩就眼前的士農工商,所有的眾生也是對我有恩。

再從菩薩的角度來看,因見眾生苦,發大悲心因大悲心,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即使跟我非親非故的人,因為痛苦災難引發了我的大悲心、菩提心,最後成佛。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諸佛菩薩就不能證到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是眾生賜給菩薩的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菩薩去攝化眾生,看待一切眾生都是平等,以等心清淨慈來攝化眾生。

二、饒益清淨慈,隨有所作皆令歡喜故

這些眾生對我都有恩,我應該盡心盡力、隨分隨力隨時隨地讓眾生的身心得到受益,隨有所作皆令歡喜我們講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益的,就去好好的從事,令眾生得到受益這個是饒益清淨慈。

三、攝物同己清淨慈,究竟皆令出生死故

攝化眾生,把眾生當自己這樣的同等重要,我們自己想離苦得樂,也要想辦法讓眾生離苦得樂金剛經裡面就講到:「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在所有攝化眾生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用物質的救濟方法利益眾生,但是物質的救濟畢竟是有限,精神的、心靈的這種救濟才是最究竟。攝化眾生不是僅僅肚子餓了送飯給他吃,寒冷了送衣服給他穿就夠了,最重要的是從他的心靈內心深處啟發他的覺性,啟發他的精進,啟發他自立的精神,最後讓眾生轉凡成聖,徹底的解決了生命的問題如果僅僅是物質的救濟,畢竟不是很究竟我們不是說這個不好,唯有讓眾生去除迷惑,遠離生死困惑,最後達到究竟涅槃,那才是任務完成。

攝物同己,這個「物」是指眾生,把眾生跟自己看成一模一樣,同等的重要,然後要令眾生轉凡成聖,遠離迷惑,從真實當中得到自在。

四、不捨世間清淨慈,心常緣念集善根故

阿含經裡面就談到這句話,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從天而得也」。然後,又講到「人身難得」,人的身體是非常尊貴非常難得,人的身體是一個寶︱寶器,成法的「法器」從這個地方讓我們瞭解到,佛陀出現在人間,又在人間成佛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他方世界,所以修道不是捨開這個世間到那一個他方世界我們常常講信佛學佛的人,一個是方向,一個是方法,方向對了,方法對了,這個答案就找到了。如果我們修道目的為了遠離這個世間到那一個世界去,這方向就是脫離了現實的人生,所以經典裡面就說:「不捨世間清淨慈」修道不是捨離這個世間,移民到那一個世界去,不是這樣的。

因為在這個世間才能夠「心常緣念集善根故」,在這個世間才能夠修集種種的善根,最後成佛。如果在天上怎麼去修布施?在天上飲食男女吃喝唱跳的,怎麼去修禪定?佛菩薩都是在人間成佛的。這個是告訴我們修行的方向跟方法,在現實的人生當中去解決現實人生的問題,而在現實人生當中去超越

五、能至解脫清淨慈,普使眾生除滅一切諸煩惱故

化眾生攝化眾生,首先可以透過物質來跟眾生結緣,但是這不是根本辦法,一定要令眾生能夠除滅一切的諸煩惱。煩惱簡單來講就是身煩心惱身心不安定,身感覺很煩,心覺得很氣惱、很惱怒,心不能安定下來,情緒不能控制下來,妄念不能降伏下來,所以身煩心惱。

我們來研究什麼使身煩心惱?就是貪愛、瞋恨在還沒有轉凡成聖之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聲香味觸法),時時刻刻都在接觸,因為沒有智慧,所以產生了愛憎取捨,認為好的越多越好認為不好的排斥、打擊、消滅,就這種心理讓身心不得安寧像漩渦一樣,貪愛是向心力,瞋恨是離心力寧靜的心海就被這兩股漩渦一種向心力一種離心力,弄得暈頭轉向,身煩心惱。

我們進一步再來研究為什麼有貪愛、瞋恨的心理原來在身心當中有一種錯覺,錯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我靈魂,這個靈魂上天堂也是,下地獄也是,投胎轉世還是,這就是煩惱所在。

在我們的身心當中,一直想有一個,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即使死了,這個我還是存在這是一種錯覺,這種錯覺給他一個名詞叫做無明,或者是愚癡有的時候簡單寫一個」。「怎麼寫?知道的,再加一個」部,就是我們瞭解錯誤了。

在還沒有轉凡成聖之前,先天上不必人家告訴我們,很自然的在潛意識裡,對自己的身心,自己時時刻刻告訴自己這就是我,我的身體,我的名譽,我的財產,我的權位,我有多少這個東西」。然後有了以後,就有我所」│歸屬於我的被我利用的有的時候我們冷靜的想一想,什麼叫做我?身體是我?還是心理是我?你身體是我,它會老、會病、會痛、會折磨我們你說心是我,一顆心是我呢?高興的心難過的心胡思亂想的心一下東一下西,到底一顆心是我呢?千變萬化無所知。

通常要表達我的時候,怎麼表達呢?用我有父母我有妻子我有兒女我有財產我有桌子我有房子我有別墅我有車子我有什麼公司,而那些東西跟你何關?

你說你有房子,房子是房子啊﹗我要的是你拿一個給我看啊那你要表達我的時候,你就會說︰我住在某街道,第幾巷第幾號那一棟別墅,那只是硬梆梆的一棟建築物而已

所以常常我們要表達的時候,沒辦法表達,只說我的名字叫什麼,當什麼里長、鄰長結果我們所講的一切一切都是跟毫無相關的事物,我們的身心、家庭、財產那些都是暫時歸你使用,暫時性的,只有使用權,卻沒有永遠的所有權為什麼呢?因為當你不能呼吸的時候,這些都要改名字了。現在是在你的名下,有一天你不能呼吸了,所有的都不是你的。所以生前就要好好規劃,這個給大兒子,那個給二兒子,然後這個給大房,那個給二房。

眾生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無明、愚癡因為無明、愚癡產生了顛倒,不是清淨的以為是清淨不是快樂的以為是快樂不是永久的以為是永久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卻牢牢固固的去堅信身心當中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一個真我一個絕對的我。有了這個以後,自然就產生了貪愛、瞋恨習慣性的反應從最根本的貪癡,接著就產生了貢高我慢邪知邪見偏見常見斷見這六種的根本煩惱然後產生大隨煩惱、小隨煩惱、中隨煩惱

所以我們談到利益眾生,除了物質的救濟以外,最根本最究竟的就是能夠普使眾生除滅一切諸煩惱,這個叫做能至解脫清淨慈。解脫什麼呢?解脫煩惱為什麼說「清淨慈」?這是有道理的因為這種行為必定跟般若智慧相應,跟空慧相應,才能達到究竟,所以這個地方的清淨就是「智慧」的意思。慈悲必須跟智慧結合,才能產生清淨的慈悲,才不會引起煩惱。世間的人做善事反而引起痛苦煩惱,為什麼呢?就是沒有跟般若智慧、空慧相應,所以不叫做清淨慈。這個地方特別的用「能至解脫清淨慈」,也就是說這種慈悲心跟空慧相應,才能真正的使眾生除滅一切的煩惱。

六、出生菩提清淨慈,普使眾生發求一切智心故

信佛學佛有所謂的「發心」,世間人叫做「動機」我們做一件事情最初那一念稱為動機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目的是什麼想達到的成果是什麼一般人都會先估計一下,思考清楚

首先我們要瞭解,為什麼要攝化眾生?而攝化眾生最終的目的又是什麼?也就是金剛經所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攝化眾生、引導眾生,透過物質的布施,用種種的方法引導眾生最終目的就是把這份智慧、這份愛心傳給眾生然後這個眾生又跟我們一樣去攝化其他的眾生,這個就叫「燈燈相照」。就像在黑暗的世界當中有盞蠟燭,用這一盞蠟燭再找另一根蠟燭點燃然後又再點燃其他的蠟燭。《華嚴經裡面稱做「無盡燈法門」。現在很多場合裡面常用「無盡燈法門」來做活動把燈關掉,主持人先點燃第一盞蠟燭燈,然後大家的蠟燭就這麼亮起來,這原本就是佛經裡面的無盡燈法門。

舉個例子世間的人把錢存在銀行裡面,有了利息以後,這利息沒有領出來用,利息又當本金繼續存著,所以本金越來越多,利息也越來越多,這個叫做利滾利或稱為複利計算。我們有這份攝化眾生的心,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這些眾生又發菩提心去攝化其的眾生,這叫做利滾利或複利計算。

所以用這份愛心、慈悲心來引導眾生走向光明的、成佛的、成聖成賢的覺岸這是要使眾生發「求一切智心」,才能使眾生真正的得到受益。如果用物質布施,肚子餓了給他東西吃冷了拿衣服給他穿,但是這衣服穿久了會膩啊又要換一件新的衣服,所以物質的救濟只是一種救急世間有一句話叫「救急不救窮」。當你最困難的時候,唯有衣食能救你的性命,醫藥能救你的生命,但是不能救你一輩子,要靠自己獨立成長然後才能去照顧別人這樣叫做一切智心成佛的心、度化眾生的心大慈大悲的心有智慧的心。

七、世間無礙清淨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

我常說: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不能改變別人,別人也很難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們能掌控的是自我改變,自我的態度自我的想法自我的行為,這些都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所以,信佛學佛的人首先要先消除敵對的心理,也就是說菩薩在這個世間沒有任何人事物會傷害他之所以會讓他受到傷害,是內心裡面有敵對的心理,所以才會受到傷害如果以一切都不是障礙,一切都不會傷害到我,一切都是幫忙我成道幫我修道幫我消業障的,我們先轉變觀念,這稱為免疫力。有了這個免疫力,外在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在幫我修道,甚至是佛菩薩派來測試考驗我的種種的橫逆不如意,這一切一切不是折磨我,而是在幫助我,是讓我成道的逆增上緣,這樣子叫做「無礙」,一切沒有什麼障礙了。

無礙」,不是說要到那一個世界那一個地方才沒有障礙,不是這樣子的。是在內心裡面先不存障礙,世間的障礙就不成為障礙。一般是因為心裡面罣礙所以有罣礙故,就有恐怖顛倒然後就在生死輪迴當中造業、受苦、起惑成為一種惡性循環。所以,首先必須先解除、釋放掉內心裡面的障礙種種觀念一切都是無礙,一切都是幫我們修道的,這樣子心性的光明,就能夠平等普照一切眾生,稱為世間無礙清淨慈

八、充滿虛空清淨慈,救護眾生無處不至故

這是修慈心定的時候,心就像虛空一樣,就像空氣一樣,往四面八方去放射,讓慈心接觸到一切的眾生,使眾生的身心能夠獲益。讓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是在我的心念當中得到利益。

你說:這不是很空洞的想法嗎?可是要知道,凡夫一個念頭跟著一個念頭,有的時候是脫節、背道而馳的,但是菩薩慈無量定的時候,是念念都是在念眾生,觀想所有的眾生冤親眷屬,過去、現在、未來所有十方,超越了種族、國界、膚色、男女,這個心念就普及到世間的一切一切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一切眾生都在我的慈光當中,慈悲的念頭所及,讓他們身心都能夠得到受益這樣稱做慈心定。為什麼呢?因為我這顆心充滿了虛空清淨,然後能夠去救護眾生,無處不至。

我們看西遊記,孫悟空一翻筋斗就十萬八千里事實上,孫悟空是代表我們的內心世界,內心是強而有力的,我們念念都是間斷,念念不同,前念後念不相同,如果集中心念,同一個心念,產生的力量就很大了就像火箭,它共有四節,一起升空,當第一節燃燒完了,由第二節接著,第二節燒完了換第三節繼續燒,這樣子一節一節的,用同樣力量就這麼推上去了。如果第一節燃燒完了,而第二節又接不上,這個火箭就會掉下來眾生的心念也是如此,前念後念南轅北轍,不能讓它產生作用

經典裡面說「寂淨光通達」是指眾生的心真正能夠靜下來,前念後念前念後念都是一樣,都是停留在同一個念頭上,這時就產生特殊的作用。

但是,眾生的心念是不斷的攀緣過去那些貪愛、是非,甚至那些光榮的歷史,不是想過去,就是憧憬未來,十年、二十年以後,三天、五天以後會如何過去如何如何往事不斷的回味然後又一直想明天、後天、明年、後年,這顆心始終不肯放在現在,不肯停留在現在,所以產生不了作用。念頭時常不肯活在當下,一直攀緣過去,想像未來,把未來想像得非常的美好;如果想的非常黑白就完蛋了會自殺。

所以想的力量是非常非常大如果能停留在當下,那力量可大了。就像凹透鏡、凸透鏡放在太陽底下,當陽光集中在一點上,這一點就會自燃,自己燃燒起來。一個人的心力是有限的,如果能把心念集中再集中,所產生的作用是非常非常的大不要以為心力有限,那是自貶身價、自貶心價佛陀一再的強調,這顆心就是寶,叫做「心寶」。

平常這顆心不要亂用,如果你亂用,當你真正要用的時候迷迷糊糊。就像好好的一把刀,拿去砍木頭、砍石頭、砍鋼筋它缺口了,就沒有辦法用在其它地方。因為平常拿這把刀亂砍亂用,又不肯保養,讓它生鏽,時間久了這把刀會變得很鈍。如果這把刀平常不亂用,使用之前先磨一磨,就會很鋒利,拿來切東西、切菜、雕刻都可以用完之後,把它擦乾淨,擦上一點油,不要讓它氧化,再用盒子裝起來,隨時抽出來都是亮光光、鋒利的。

我們的心就像這一把刀平常東想想西想想想過去未來,人我是非恩恩怨怨,這顆心就這麼亂糟糟,變成缺口的刀一樣,變成一把生鏽的刀,我們叫做很鈍,鈍根。如果懂得保養,很小心的使用,不要隨便亂砍,這刀就是很利根,如同非常鋒利的寶劍。

有的時候去參訪某位高僧大德,還沒有開口,這位高僧大德就把你的心看得一清二楚,知道你需要什麼兩三句話就把答案點出來,直指人心,給你指點迷津了。這就是他的心刀保養的很好,鋒利無比,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心的作用是非常大

一般人因為不了解這個心有這麼好用,一天到晚就讓它像孫悟空一樣,一下東一下西,十萬八千里的亂跑。現在動個念頭到美國去,一下動個念頭又到歐洲,速度比火箭還來得快。我們就是不會用它,也不會保養它,更不懂得如何保管它

那麼應該怎麼樣去磨利它?當然就需要透過止觀,透過止觀這個石頭來磨我們的心。「止觀」,有些地方寫三摩地,或者是奢摩他毗婆舍那。摩地就像石頭,可以把刀子磨的很鋒利,就會讓我們的心光產生。然後,對事理清清楚楚,而且不會對身心產生錯覺,直接瞭解到身心的無常無我經典裡面怎麼講「諸行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聖弟子住無我想,遠離我慢,順得涅槃」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次第。要讓這顆心真正的瞭解身心的無常無我,當然必需透過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經過這些來護持,心就能夠徹底的瞭解身心無常無我。可是眾生不瞭解為何必須要透過止觀才能瞭解到身心的無常無我

一切都是無常無我,可是眾生就這麼無明、執著,所以眾生真的是非常的可憐。

因為無常,而產生了大悲心,這就跟慈相應了這裡講清淨慈,因為這個慈是跟智慧相應,所以是充滿虛空,慈悲救護一切眾生無處不至。

九、法緣清淨慈,證於如如真實法故

這是透過「慈無量定的修學,進一步證到諸法的真實相。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修行有主修跟副修,主修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雖然我們瞭解萬法無常,但是最後還是回歸於身心,照見身心的無常,才能夠度一切苦厄。

十、無緣清淨慈,入於菩薩離生性故

我們平時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不是跟眾生沒有緣,不是這樣子的。在凡夫的心境裡面有一個我有一個眾生、有一個我去化眾生,菩薩的利益眾生,是任由這個緣去化眾生菩薩化眾生的當下沒有一個我跟眾生,沒有我在眾生,沒有眾生被我所,那叫做無緣所以這個地方的無緣,不是我跟你有緣沒有緣的緣,不是這個意思,是沒有被這個「我」操縱的那種慈悲的行為,就叫做「無緣大慈」。


修四無量定裡面,第一個是慈無量定這個地方就講清淨慈,是值得修學的一個法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