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地品-歡喜地-16集】

2016-12-19-普獻法師-晨間開示,共18

初地菩薩的特色,前面講到首先重發願,就是生命有一個座標,生命有定位了,朝這個方向去走但是,這個願力要在實踐當中才算是功德圓滿,所以初地菩薩除了發願以外,有實際的行為表現,其中之一就是修行大捨。「以深重心住初地時,於一切物無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捨,凡是所有一切能施。」六度波羅蜜裡面,初地菩薩是布施波羅蜜圓滿。

這個地方所舉的例子:「財穀、倉庫、金銀、摩尼、真珠、琉 璃、珂貝、璧玉、珊瑚等物,珍寶、瓔珞、嚴身之具,像馬、車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園林、臺觀、妻妾、男女、內外眷屬、及餘所有珍玩之具,頭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無所惜。」就是內財施跟外財施,一切都可以施捨。最不可思議的,頭目、手足、血肉之軀,這些也都可以布施。因為一個修道者瞭解到,我們最愛最愛的這個血肉之軀尚且是無常變化,身體尚且保不住,你再把外在的一切去牢牢執著的話,那叫做顛倒。

話說有一個有錢人,他一生搜集很多古董,捨不得吃捨不得用。臨終時,他不會講話了,他的手就比二的手勢,人家就想他比二什麼意思呢?就找第二個太太來。二太太來的時候,他還是照樣比二。後來大家就想,你要死了,你一直比二什麼意思?又找第二個兒子來,然後找第二個孫子,他還是一直手比二。大家想到沒有辦法了,請大老婆來。大老婆看到他比二,她說:「他的意思是說油燈點兩盞太浪費了。你看看,要死了還去執著他的財產

眾生對身外之物就是染著黏著所以人要死的時候,最重要是旁邊有人去跟他開導這是你一生當中最重要的關鍵時刻,你心心念念一個人,心心念念一個物,心心念念一個什麼,你將來就變成守屍鬼。

台北有一個老和尚,幾乎每天都很辛苦在趕經懺,趕經懺存一點錢,就買整棟五層樓的樓房。金額不夠的時候,就要信徒你參加一份吧,一個房間給你,大家一起來這邊修後來有好幾個信徒住進去,一個人一個房間,下面作佛堂,他就住在這棟樓房。他要走的時候,就叫人家把他抬到五樓,從五樓一層一層的下來他一直摸那些桌子椅子,「這個是我多少錢買的,民國幾年買的。」第五層摸完了,就到第四層;第四層摸了,到第三層、第二層、第一層。所有東西這麼一直摸,到最後一層,沒有東西摸了,他說「讓我躺下來吧」,就走了。這個老和尚我還見過面。

就是說一個人要離開這個世間,就執著他生前最愛的東西。有時候你買一棟房子,人住得不平安,那我們就瞭解這棟房子最先擁有的這個人,他就是不肯離開這個房子。叫做什麼?地基主真的有這回事。你跟他的子孫買房子,可是這是祖先建立的家,他會覺得子孫不肖,把祖產賣掉,他心裡就憤憤不平了然後這個陌生人又住到我的家,這是我建的房子,你住在我這邊,你也不跟我通知一聲,也沒有跟我拜拜,他不高興了。這是民間的一種傳說、習俗

我還看到有些信徒的孩子不平安,為什麼?因為老奶奶很疼這個孫子,老奶奶死掉了還是一直念這個孫子,他看孫子很可愛,要去抱他,結果陰陽不能調和,這孩子就哭呀鬧啊,看什麼醫生都沒有用。後來人家跟他講,這是祖先疼孫子,常常來看他,磁場不同,陰陽不調,小孩子就不安。

我的意思是要告訴各位,生前你執著人、執著什麼,那可麻煩了。而初地菩薩對身外之物,他都能捨。包括自己的頭、目、手、足、血肉之軀,所有都能捨,那真的是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你才能夠通身自在。例如,不管你拿一個什麼金項鍊鐵項鍊掛在身上,掛重,你要睡覺都不能睡你只好把這些項鍊脫下來,你可以睡得很舒服。

在我們臨命終時,你掛念什麼?你思念什麼?你染著什麼?你黏著什麼?這是重要關頭,要看開那就是要有智慧。你生前養成習慣,世間的一切,外在的、內在的,是諸行無常,只是暫時被我擁有、被我管理、被我照顧、被我使用,沒有永遠永遠歸屬於我。「我」尚且不可得,何況「我所」!初地菩薩有那個智慧,對這些身外之物以及內財頭目手足,他都可以施捨

一切身分皆無所惜,為求諸佛廣大智慧。所有一切是無常的,最重要是什麼呢?諸佛廣大智慧。世間的這些東西,別人可以偷可以搶,但是智慧別人搶不走。世間的東西,地震、水災、風災、火災、不肖子孫,或者國家徵收、強盜來偷搶,都可把你拿走,但是我們所修的智慧、所修的福德,它是生生世世跟著我們。所以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智慧跟福德你造的福、你修的智慧,它是永遠跟隨著你,別人要搶搶不去,要拿拿不走,這是你的福德。

以前苗栗縣的謝縣長他家遭小偷了,他幾十萬元放在抽屜裡面,一打開就可以看到,小偷進去翻箱倒櫃的,就這麼也沒偷到錢就走了。他覺得很奇怪,家裡被翻得亂糟糟,他就報案了。後來小偷抓到了,他就問:「抽屜有錢,你怎麼不拿?」小偷說:「我沒有看到錢」縣長有那個福報,有護法神守在那邊,小偷雖然抽屜打開看,看不到錢,他沒那個福報。你看,有些人有那個福報,到什麼地方福報就跟他到什麼地方。

前輩子積存的金銀珠寶,我們帶不過來,但是前輩子修的智慧,這輩子可以帶過來。最近我看報紙登了,台灣有一個大學生通達七國語言,最近他申請美國史丹佛大學,史丹佛大學一看,一下子就把他錄取,全額獎學金。 大陸有一個小孩子,五六歲而已,你出再難的問題,你用電腦算了老半天,他不用,他看一看馬上答案寫出來。佛法講人生是無常,但是這輩子我們的知識經驗,我們修來的福德智慧,它是永遠跟隨著我們世世生生都可以享受,這是帶得走的。所以初地菩薩心中所求的是諸佛廣大智慧。

 

    1. (五)無疲厭

佛子!菩薩以此慈、悲、大施心,為欲救護一切眾生,轉更推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無疲厭故,即得成就無疲厭心。

 

在菩薩的生命當中,最重要就是要得到佛的那種廣大智慧,所以對世間的這些寶貝他都能夠捨。他的捨目的做什麼呢?為欲救護一切眾生」,培養大悲心來救護眾生、利益眾生。但是,在利益眾生的當下又有差別,你用物質給予救濟,他肚子餓給他麵包吃,他冷了給他衣服穿,這是救急,暫時需要如此,最重要是什麼呢?讓他有智慧。他之所以這麼窮困,就是慳貪不捨。我們用財物去布施眾生,這是跟眾生結一個緣而已,最重要是要讓他遠離邪知邪見,擺脫無明,得到正知正見,他的生命才會有根,才不會墮落。所以我們要有世出世間的那種智慧,從思想上去救濟眾生,這才是最根本的。

儒家也有這種思想,說衣食足而後知禮儀。一個人在挨餓受凍當中,他的行為是很可怕的, 那時候他的那種心叫做飢火焚心。你看,飛機掉落在深山裡面,什麼東西都沒得吃了,只好吃什麼?吃人肉,世界上有這種紀錄喔。他為了生命的存活,不管什麼,反正先死的人他的肉我就直接咬來吃。所以我們中國人講,豐衣足食後,才知道仁義道德。佛法裡面首先就是以財、以身外之物來布施,解決眾生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不要挨餓受凍,然後我們還要給他智慧上的,讓他的心能安住在正法上。

 

    1. (六)知諸經論

得無疲厭心已,於一切經論心無怯弱無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經論智。

 

這個時候菩薩就會專心去修智慧。「於一切經論心無怯弱」,就是深入經藏才能夠智慧如海成就一切經論智」。三藏十二部裡面的經、律、論,一般來講經是著重在定,論是著重在慧,律藏著重在戒。

 

    1. (七)善解世法

獲是智已,善能籌量應作不應作,於上中下一切眾生,隨應隨力,隨其所習,如是而行,是故菩薩得成世智。

 

那麼有經論的這種智慧,才能利益眾生,也才能夠瞭解自己內心的世界、自己所修行是對還是錯。「善能籌量應作不應作,這就是戒。你深入經藏,知道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以及修行的方法,禪定的入定、出定、住定,這些你都清楚了然後你有這個智慧,對一切眾生上等根基、中等根基、下等根基,你才能夠「隨應隨力,隨其所習,如是而行」,就是成就世智

這是初地菩薩的心路歷程,首先能捨,因為瞭解世間的內在外在一切都是無常,所以能捨然後去追求無上的智慧。那就是必須深入經藏,才能獲得無上智慧。所以,修行的過程中,第一個先能捨,第二個你要把你的生命去追求佛的智慧。那怎麼辦呢?你就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們看現代人修行佛法,單單說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這不行的,一定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才能夠對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根基說不同的法,讓他得到利益。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法無高下,講經說法不是要講到很深很深,人家聽不懂,念一大堆名相來服人家,不是的。要瞭解眾生的根性,他現在需要什麼,適當的、切當的,他真正能得到受用。講法的人跟聽法的人,他有一種默契,那就不會浪費時間生命。從經典當中,你才知道什麼應做、什麼不應做,你自然就能夠持戒莊嚴。

 

    1. (八)慚愧

成世智已,知時知量,以慚愧莊嚴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慚愧莊嚴。

 

有了智慧,就知道怎麼樣去自利利他,是故成就慚愧莊嚴。

佛經裡面的「慚愧」是慚對自己、愧對他人。我們跟佛菩薩、跟大善知識比較起來,我們的智慧福德差得太大太大了;這是自慚。愧是愧對他人,你想想看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依靠陽光、空氣、水、森林、以及士農工商,這麼多條件提供給我們,才能活在這個世間。有警察來維持治安,有醫生來維護健康,有學校來教育,有善知識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所以我們很愧對這些施主。

慚愧,慚對自己、愧對他人,這是我們學佛人一個很基本的態度。我們見到這麼多大善知識,見到這麼多佛菩薩,他們已經成就了,我們幾千萬年前跟釋迦牟尼佛扮家家酒、玩遊戲,可是釋迦牟尼佛早已成佛了,我們還漂蕩在三界當中,到現在還迷迷糊糊,真是慚愧啊!多生多劫來喝了母親多少的奶,吃了多少飯,可是到現在還是迷迷糊糊,真是愧對眾生,愧對施主。很慚愧

所以佛門裡面如果罵一個人:「你這個人沒有慚愧心」,這是很嚴重的一件事情。覺得自己了不起,我什麼都很行,我如何如何,我就該吃該享受,你們來服侍我;這是沒有慚愧心。我們要生慚愧心,何德何能我們接受十方施主的供養,何德何能我們能活在世間,有陽光照射、有警察維持治安、有醫生看病、有工人建房子,所有一切眾生對我有恩有利,可是我拿什麼去報答人家!就跟他們嘻嘻哈哈嗎?

修道人要有一分能耐,隨時都要準備好,就是瞭解眾生的根基,適時的一句話給他終生受用。這種利他的心,時時都要記得清清楚楚。那你就要多看書、多讀經、多打坐、多念佛、多拜佛,用慚愧心來讓自己道心堅固起來,遇到任何境界你都能大而化之,叫做堅固力。

 

    1. (九)堅固力

於此行中勤修出離,不退不轉,成堅固力。
    1. (十)依教修行

得堅固力已,勤供諸佛,於佛教法能如說行,

 

我們讀這麼多經論,經典裡面所說的道理不是這麼聽一聽,左耳聽右耳又出去了,不痛不養,不是這樣子的。經是諸佛菩薩捨棄生命、捨棄一切去修行的經驗,這些經都是千錘百鍊的智慧,我們讀經是以慚愧的心、尊重的心、重法的心去讀,讀了要去修去學,然後去印證的確如此,然後我們的身口意業才不會犯錯、有過失。那麼我們身心清淨了,才能引導眾生走向覺悟的光明的道路。

所以出家人真的是要好好地用慚愧心來面對一切眾生,面對諸佛菩薩,只有在精進當中,你才能瞭解佛菩薩的偉大崇高,他的人格、他的智慧是我們時時刻刻不可以忘記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