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法念處

【復次,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法,隨觀諸法?在此,諸比丘!比丘安住於法,隨觀諸法,即依五蓋觀察諸法。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法,依五蓋觀察諸法?
諸比丘!比丘內心有貪欲時,了知我內心有貪欲;內心無貪欲時,了知我內心無貪欲。了知未生之貪欲生起,了知已生之貪欲滅盡,了知已滅盡之貪欲,於未來不再生起。內心有瞋恨時,了知我內心有瞋恨;內心無瞋恨時,了知我內心無瞋恨。了知未生之瞋恨生起,了知已生之瞋恨滅盡,了知已滅盡之瞋恨,於未來不再生起。內心有昏沉睡眠時,了知我內心有昏沉睡眠;內心無昏沉睡眠時,了知我內心無昏沉睡眠。了知未生之昏沉睡眠生起,了知已生之昏沉睡眠滅盡,了知已滅盡之昏沉睡眠,於未來不再生起。內心有掉舉追悔時,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追悔;內心無掉舉追悔時,了知我內心無掉舉追悔。了知未生之掉舉追悔生起,了知 已生之掉舉追悔滅盡,了知已滅盡之掉舉追悔,於未來不再生起。內心有疑惑時,了知我內心有疑惑;內心無疑惑時,了知我內心無疑惑。了知未生之疑惑生起,了知已生之疑惑滅盡,了知已滅盡之疑惑,於未來不再生起。】

法念處,也就是我們在『心事知多少』單元的時候,所講的五十一個心所。我們心靈裡面所有的心理狀態,最重要的就是五蓋,五種蓋住我們心性煩惱。可是我們會覺得奇怪,法念處的內容跟心念處竟然大致差不多,那有什麼差別呢?

心念處是講心理的狀態,法念處是比較強調他的自相跟共相。就是說這個心理狀態的自相——它自己的那個相狀,就是它的特性、它的作用、它的現起、它的近因,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它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它的共相——一切法的共相就是無常無我。所以,法念處是強調內心狀態的自相跟共相,這是略略的不同。

那麼,我們看到法念處也是談到五蓋。佛經裡面這個名詞有特別的意義:蓋,就是說把他蓋覆住了。比如我們的眼睛用布把它蓋住,眼睛就看不到東西。當我們內心是這種狀態的時候,我們就不能了解宇宙身心的真實相,就像眼睛用布矇住,變成瞎子,看不到這個世界。我們內心在五蓋的蓋覆之下,會讓我們失去智慧。

哪五蓋呢?第一個是什麼蓋?「諸比丘如何安住於法?依五蓋觀察諸法。諸比丘內心有貪欲時,了知我內心有貪欲」,這個跟剛才的經文差不多。第一個是貪欲蓋。在我們古代的名言裡面,有一句話叫「利令智昏」,一個人貪著利益的時候,就失去了理智,所以貪欲是一種蓋,蓋覆我們的心性,把智慧打退了。那麼,我們要對付貪欲蓋,就要修不淨觀。

比如說我們會貪戀我們的身體,我們想吃什麼來補,吃什麼來讓他壯,吃什麼讓他長生不老;然後對這個生理上的一切,貪淨、貪快樂,就想去找尋刺激。眾生因為貪淨、貪樂,所以顛倒了,就會有一種貪欲的行為。

我常常講,我們這個身體即使照顧得再好,吃好睡好用好,眼睛要看電視,耳朵要聽四聲道,睡要睡席夢思、黃金床、太空床,就是盡量滿足它,廿四小時照顧得這麼好,視覺、聽覺、觸覺所有一切都滿意它,但是最後我們的身體給我們什麼?我們照顧它這麼好,它送我們三個禮物:老、病、死。說起來這個身體真的是很無情,各位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呢?廿四小時每一時每一刻,我們照顧得這麼好,用什麼膏來塗臉,用什麼膏去塗頭髮,想盡辦法,又是冷氣、暖氣,又吃維他命、穿什麼綾羅綢緞,又怕它走路,這麼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它送給我們老病死,所以是最無情最無情的。

然後我們去仔細的觀察,會發現說我們吃這麼好這麼香的東西,它竟然排出來的東西是不好的味道;然後你看我們耳朵裡面,可以掏出什麼東西;鼻子內挖出什麼東西;吃東西不小心,嘔吐出來什麼東西;那佛經裡面叫做不淨觀。事實上,如果是透過慧眼來看的話,這個身體只是一層皮包住它,只是血液、肌肉、骨頭,還有血纏筋、筋纏骨,只是這樣子而已。如果我們這樣用慧眼來看,很自然的這個貪欲會消除;是暫時伏住而已喔,不是消滅。所以,滅貪欲的一個方法,就是不淨觀。

第二個是從飲食去下手。飲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很重要的。我們吃東西不要吃太重口味的、太刺激性的,也不要吃太多,適量的維持生命,你這樣吃的話,比較不會起那些淫欲什麼之類的。我們中國有句話「飽暖思淫慾」,就是這樣子。所以為什麼我們修道人不吃蔥蒜?它會刺激我們的賀爾蒙,然後蔥蒜吃多的話,眼睛視力也會受傷害。一般人說吃蔥蒜身體多好多好,暫時治病可以,常吃的話會生病。所以,要從飲食上去下功夫。

第三個是去親近這些善知識。

第四個,在我們的言語、言談之間,要講一些有意義有道理的話,不要去講那些什麼大家樂、沒有意義的。

有一次坐計程車,司機問我說:「師父,你出個號碼給我。」我說:什麼號碼?他說:「你隨便講都可以。」我怕我隨便講,萬一他投資一大筆下去,他沒有中的話,我會被殺死掉。他說:師父,你隨便講一句話或者是講一個數目字給我。後來我就跟他講,我說:「本分」。糟糕了,他說:「好!本分,本五劃,分四劃,就54。」後來我不敢坐他的車子了,萬一他沒有中的話,我完蛋了。所以在言談之間要很小心。他們以為出家人什麼都懂,連號碼名牌也來問我,我跟他講「本分」,是說你好好做計程車司機,你就能安心過日子,千萬不要去玩那個東西。

那麼對瞋恨心呢?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修的,叫做慈心觀。就是去觀察自己的父母,我們要讓他快樂,他那快樂的樣子。眾生快樂,我就快樂,用這樣子去觀察。當然,男性就是觀察男性的長者,女性就是觀察女性的長者,你覺得說我一定要讓他歡喜快樂,幫助他。

你經常用這個慈心觀,先觀自己的至親骨肉,一定要讓他離苦得樂;進一步觀那些跟我無親無冤的人,也要讓他快樂;再進一步觀傷害我的人,我也原諒他,我要讓他離苦得樂。如果我們修到所有一切眾生我都能讓他離苦得樂,他們那種快樂的樣子,我這樣一定下來就可以觀想出來的話,那這個慈心觀修成了。佛經裡面說「百毒不中」,百毒不傷,慈心觀就是修這個慈悲心。

那如果是說我們去積這個恨,某某人傷害我,我不能原諒他,這樣不會去傷害他,會先傷害自己。我們只要有一點點不能原諒別人的心,我們的生理機構、賀爾蒙、神經系統、循環系統都會受傷害。所以,有些人對自己的父母親友、朋友同學,過去傷害過我們的,如果我們念念不忘,有一個冤結結在內心裡面,會生病的。各位要記住:所有過去傷害我們的人,我們原諒他;如果你不能原諒的話,病就會一直跟著你,這是肯定的。過去的就像死掉了,不要再去想他了。別人對我們不好的,要忘掉他;但是別人對我們好的,要記起來,趕緊去報答他。這是慈心觀裡面各位要注意的。

滅瞋恨心的第二個方法是什麼?就是去思惟一切眾生就是自己業的主人,是自己業報的主人。

我造了什麼業,我就必須受什麼報,現在受這個報是理所當然的。我自己沒有智慧,所以造了惡業;我造了惡業,所以我今天要受這個報,不要去怨天尤人,都是自己的業力在操縱,那業力是我自己造來的,所以我不應該去瞋恨眾生。

第三個方法,我們要思考思惟的就是說,如果我們動瞋恨心的話,這個瞋恨心就好像我們送一個禮物給別人,別人不願意接受,這個禮物我們還是收回來。當我們動瞋恨心,別人不會感受到,而是我們先受到傷害。就像前面我們講過的,我們用手去握那個熱紅的鐵條,我們手一握,還沒有去打人,我們的手已經燙傷了。

另外,就是我們親近善知識。還有講話的時候,不要用那個很刺耳的字眼來形容,不要用那種太尖銳的、傷人的、不好的文字來形容。

以前那個弘一大師因為他的字很好,看起來就是沒有人間的煙火味,有一個人就希望說:老法師!你能不能寫這個字典裏面的字,你就一字一字這麼寫,我再來編排,留給後代人寫(臨摹)

起初老法師就答應了。以前不是王羲之有千字文嗎,他就想按照這樣子去寫,後來他寫一寫,他不敢寫了,為什麼呢?因為有些字眼是比較低俗的,寫到我們人體的,寫到不好的,比如說不好的那種男女行為、不好的狡詐奸滑行為,他覺的這樣一寫,好像傷到自己的心靈了,所以他就不敢寫。

在我們用字、談吐當中,那些很尖銳的、很低俗的、很不好的、會刺激別人心念的那個字眼也不可以使用。這是讓我們斷除瞋恚蓋的一個方法;最重要是修慈心觀。

我建議各位,如果我們要打坐,我們可以先合掌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後我們我們請求所有被我傷害眾生,過去被我傷害的眾生,我有意、我無意去傷害的眾生,請求他們原諒我。然後,我們也原諒所有一切眾生,他有意無意之間,透過身口意來傷害我,明的暗的,所有這一切我都原諒他。第三個就是說,我所修的這一切功德,我願意跟一切眾生分享。你要打坐的時候,先這樣子做、這樣觀想,你才開始打坐。誦經之前,你也這樣子;誦經後,你也這樣子觀想一下、唸一下。就是所有被我有意無意傷害的,我請求他的原諒;所有傷害我的,我都原諒他;然後我所有一切功德、我一切的法喜,我都迴向給一切眾生分享,這樣子可以慢慢消滅我們的瞋恚蓋。

貪、瞋,再來就是昏睡的蓋。這個地方講到昏睡蓋,他沒有寫癡。

昏睡蓋:我們聊天的時候精神百倍,一打坐會點頭稱讚,是不是?這個就是最大的毛病。不修行還好,一修行馬上就想睡覺,很多人有這現象,包括我本人。後來我想盡辦法去克服它,洗冷水、用手捏自己的臉皮和眼皮、大腿這麼捏也不行,後來就站起來走一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站起來走一走,因為行動當中的確是不容易睡。

那佛經裡面告訴我們對治昏沈的一個方法就是吃。如果我們吃太多蛋白質或者是脂肪,尤其吃動物性脂肪的時候,很容易讓你昏沈。世間的人大魚大肉以後就想睡覺,有沒有這現象?你們過去有沒有這經驗?所以動物性的脂肪、澱粉你吃太多,不行的,飲食會影響到我們的生理。我們吃東西就是適可而止,營養很均衡的,蔬菜水果,青菜豆腐湯,吃了保平安,你在質量上稍微去調配一下。太重的口味、太多刺激性的東西,不要去吃它。在巴西有一個信徒說,他一天要喝三大杯的咖啡,他說沒有咖啡簡直就是一天到晚想睡覺。我說:不行,你這樣吃下去,你身體會受傷害。

這是談到從飲食上來對治昏沈。就是適量的、多樣性的。請問少量多餐好不好?一般人都注重少吃多餐,不對的,要少吃少餐才對。你不要一天到晚說我少量多餐,那不好,變成一種貪。一天裏面,早上吃一吃,中午吃一吃,晚上實在太餓的話,泡個什麼東西喝就好,越簡單越好。你不懂得吃,就一輩子受到吃的傷害。所以昏沈的第一個對治方法,就是飲食,飲食要特別小心。

二是做光明想。比如說日、月、電燈這些。經常就是覺得法喜充滿、光明照生。即使要睡覺,你也可以做光明想;你慢慢躺下來,觀想佛陀放光加持。盡量做光明想,可以對治昏沈。

改變姿勢,經行走路,這樣子也會對治昏沈。很想睡的話,你乾脆就站起來;你坐著會想睡的話,你站起來就不容易睡覺。然後親近善知識。還要注意我們的言談,言說很重要。

另外就是掉舉。心很散亂的時候就不要修觀,我們就單單修止,把這個心灌住在這個呼吸,入息出息、入息出息,就注意在這個息跟皮膚的接觸點,就是人中這個地方,把心注意在這個接觸點,這個心容易定下來。如果心跑出去了,收回來;跑出去,收回來;你慢慢收一次兩次三次,這個心就會聽你指揮,你就定住了。這是對治掉舉。

還有一個蓋覆我們心性的是:疑。你在修,修修修,唉呀,修這麼簡單,只是注意呼吸,這個有效嗎?修這個能開悟嗎?這就是疑,對這個法門懷疑了。那你就想:如果別人修沒有效果,那別人一定不會修,可是這個法門傳了兩千多年,有人在修,那一定會有效果,只是我沒有恆心而已,我只要堅持下去,繼續修。

懷疑的還有很多,比如說懷疑因果業報輪迴,都懷疑。所以我們在國外弘法的時候,你一下子跟眾生說三世因果、業報輪迴,他們很難接受、很難相信。我大部分都是反其道而行,不要跟他們一下子講三世因果、業報輪迴、前生來世的,他說這些看不到,天堂地獄這些都看不到,他不相信。

怎麼辦呢?靜下來,注意呼吸。奇怪了,你心靜下來,心沉殿、沉殿,過去生過去世的那些業障一一會浮現出來。當它要浮現出來的時候,它是在生理上讓你感受酸啦、 痛啦、麻啦、癢啦,甚至痛不欲生,一個一個的展現出來,這個時候他就會相信,喔,因果業報這麼可怕。甚至過去動過的念頭,過去所做的一切動作,所有一切一切,一一的從內心裡面重新浮現出來。所以在國外弘法,很少直接跟他談三世因果,而是直接就讓他們靜坐,去靜下心來的時候,所產生的這些現象,他自然就會深信因果。所以,在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如果我們對三世因果、業報輪迴不相信,你多()坐,坐久了你會發現一一的在你身心上展露無疑。

這個是對治疑。我們就是多看一些經書,多聽聞善知識的開示,然後自己多打坐,慢慢、慢慢就會從這個定境當中看到世間種種現象,就會了解了。

這是講到這個法念處。法念處還有講到十二處、十八界,還有很多,我這邊沒有把它列出來,主要就是我們內心裡面的五十一個心所,比如說大隨煩惱、小隨煩腦、根本煩惱。六種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見。我們以前有講過五十一個心所了。把五十一個心所研究清清楚楚,我們就知道我現在這個內心的、內涵的世界是什麼樣的狀態,是善心所、是惡心所,是昏沈是掉舉,還是散亂。這些狀態我們都能清清楚楚,當這些現象出現、產生的時候,我們就知道用什麼方法去對治它。

這是講到四念處。心到底要擺在什麼地方?首先是擺在身念處,身念處包括我們的行住坐臥,細一點的話就包括我們的呼吸,有動態的、有靜態的。如果我們專注身體的狀態,或專注呼吸,就是修定;如果你去觀察這個身、呼吸是無常無我,那你就是修觀。我們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清清楚楚,我現在是修止還是修觀。你修止,你就專心修止,就是定住一個境界,定住在呼吸還是什麼部位。行動當中,我這個行動的動機、變化、過程、結束,我都要清清楚楚,這是動態的修行。

通常,身念處我們特別推薦的就是:觀呼吸,靜下來觀察呼吸。因為我們的呼吸就是內心的一面鏡子,心很難去控制、很難去掌握,那麼我們掌握呼吸,很快的心就會靜下來。然後觀察我們的感覺,就單純的觀察感覺,很快的我們的心也能夠靜下來;這是修止。但是修觀就不同了,要去觀察呼吸、觀察這個感覺是無常無我、緣起如幻,這時候就是修慧。

止、觀要配合,怎麼搭配呢?如果你的止太深,很容易掉進昏沈的現象,很容易睡著。因為你的定太強了,不能開智慧,甚至會讓你沉迷在定境當中,變成外道定,那就很麻煩了。所以在止的過程當中,我們就專心的修止,但是不能沉迷在止,止到一個程度,馬上要去觀它的無常無我,那就止觀相應。

我想舉一個例子比較容易了解。我們台灣有很多颱風,颱風來的時候不是都會先發布海上警報嗎,就是警告那些捕魚的人趕快讓漁船靠港,等風平浪靜了,這些船又會開出去捕魚,否則他一直靠港的話,他就無以維生。

那我們修行也是這樣子,你心很散亂的時候,那時候你就專心修止,停留在呼吸上,只注意呼吸,不要去觀無常無我。但是,如果心能夠定下來,心息相依,心跟呼吸相依,這時候馬上跳開,去觀察這個呼吸或者是感受的無常、緣起無我,這樣才能開智慧。所以,定太深,不能開智慧,甚至會讓我們走偏,偏入外道定。但是,如果慧強定弱呢,也不行,你定不夠,觀不起來,觀無常無我觀不起來。所以定慧要均衡。定慧如果不均衡的話,智慧不能開。

用簡單一句話,就是說我們修行就是生理變化的一種過程,你修到某一個程度,他身體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那時候你就要用哪一個法門來去對治它。那某些法門暫時對你來講根本沒有用,因為你的生理上沒有發生變化,你心理上也沒有變化,所以有些法門你用不上。等你修到某一個程度,你生理上發生變化,心理上發生變化,這個時候要用四正勤、四神足、還是五根、還是五力、七菩提,你要用哪一個你要很清楚,它是很靈活運用的。

前面我們所講的就是,國王最安全的地方是皇宮,那我們生命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去觀察我們的生理現象、呼吸的現象、感覺的現象、心理的狀態、以及心理的內涵,那麼這個就要四念處的修行方法。

四念處,簡單的報告到這個地方,接這我們要講四正勤。修四念處的最重要的一個先天條件,就是四正勤。四正勤就是精進法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