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受念處

我們已經大致的把動態修行方法跟各位介紹了,現在我們要介紹的是受念處。

我們的生理是不斷地發出信號,我們的五臟六腑、皮膚隨時都發出信號,甚至我們的心理狀態也會透過生理來發出信號。舉個例子來講,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對我們傷害很深的人,當我們看到他的時候,我們沒有接觸到他,但是我們一看到他馬上會很難過,是不是。這個人傷害我這麼大,甚至我現在沒有看到他,我一想到那個人就會咬牙切齒,那個意念一產生的時候,你整個生理會發生變化,叫做心理影響生理。

我們的六根,前面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接觸在外在世界的時候,一定會感受;然後第六意根,你去憶念的時候,也會產生感受。感受一產生,我們就要很小心了!所以談修行,那是時時刻刻,我們生理的變化、心理的變化,包括呼吸、包括行住坐臥,我們都要面面俱到。所以修行的方法,就是一個生理變化的過程,這個生理變化的過程,它起初是很粗糙的,因為我們的心很粗,我們只是對很粗的生理變化可以掌握,然後慢慢慢的心越來越細了,生理的這種微細的變化我們也能夠察覺地清清楚楚;受念處的修行方法就是這樣子。

假如我們現在靜坐,身體上會發出一個反應是什麼呢?痠啦、痛啦、痲啦、癢啦,種種不舒服。各位現在這麼聽講坐久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覺,是不是?所以你會想改變姿勢。為什麼會改變姿勢呢?因為一切的感受,它的本質是苦的,叫做諸受皆苦。舉個例子來講,如果你是走路來的話,你走到這個地方,一坐下來的時候,舒服不舒服?很舒服。可是你坐了一個小時,你舒服嗎?不舒服,只想移動,改變那個感受。當你站起來到後面走動,起初你覺得很舒服,可是走了五分鐘十分鐘,腳痠了,你會感覺那個快樂沒有了。所以,受是無常的,無常故苦。一切的受都是無常,不管任何的感受都是無常。

「無常故苦,苦故無我,聖弟子住無我想,遠離我慢,順得涅槃」,這是阿含經一再強調修行的方法。那我們一般人就是去追求那種感受,好的感受會讓你產生貪戀執著,不好的感受就讓我們產生瞋恨打擊排斥,我們的心就是經常被這個受影響,作受的奴隸。我們一直想追求好的感受,對好的感受不斷地貪戀執著,越多越好,甚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會不擇手段;那不好的感受呢,我們就會強烈地排斥打擊,這樣子就是被這個受奴役,我們做他的奴隸了。

我想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講。比如我們吃東西,醫生都告訴我們吃七分飽就好了,可是我們吃東西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個味道嚼起來很有勁,正合我的口味,我們就不小心多吃了,多吃就噸位增加,產生麻煩了。所以我們常常就是受這個感覺來支配。

我一直在改正自己的毛病,其中就是改正貪吃這個毛病,就吃東西吃七分飽,然後我發現這樣子的話,生理、心理都影響很大。如果我們少吃東西,精神會特別好;多吃東西則會怎麼樣呢?會昏神。因為東西吃得越多,你要消化、吸收、排泄,就會耗掉我們的能量。所以我最近感受最深就是:少吃東西,少吃以後精神好,不會昏昏欲睡。這個就是不要去做感覺的奴隸。過去我有壞的毛病,吃這個菜很好的口味,那就多吃;多吃以後就肚子飽脹,然後很想睡覺。後來我發現這不對啊,這是增長貪愛心。隨時注意自己是被這個受感覺操縱了。

累世累劫,多生多劫以來,我們一直被這個受矇騙,我們好貪圖這些感受,沒有開出智慧來,很冤枉。在我們行住坐臥當中,隨時都有許許多多的感受讓我們感受,那我們怎麼去修呢?

比如我現在看到一個不好的人事物,我產生不好的感受。我們不可能木石無心,看到什麼都如如不動,不可能的,知道嗎。我們看到一切好的、不好的,所有的境界一出現的時候,他一定會產生感受。平時我們養成的習慣是,產生好的感受或不好的感受,就會附加一個意志作用,給它打擊或者給它貪戀執著;那我們現在修行,是說這個感受產生了,我們去注意這個感受,了解感受產生了,然後我們會發現這個感受在我們內心當中在掙扎,我們就盯著感受,不斷地去看著這個感受,為什麼呢?因為感受也是無常,它會變化。我們在潛意識裡面有一個無常這個念頭。這個感受本來沒有的,現在因為接觸到這個境界,它產生了,所以它也是緣起的,那緣生必定是緣滅,它也會展現無常。我發現這個感受來了,然後感受變化,然後感受消滅了,這樣子就是透過感受來修行的一個方法。

我們是隨時都會有感受,比如你坐久了,痠了、痲了、癢了。我閉關的一種經驗是:一打坐,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分鐘、四十分鐘、五十分鐘,糟糕,腿痲了,怎麼辦呢?喔!你來了,腿痲了,我知道,我了解,繼續注意呼吸。疑?奇怪了,這個腿痲痲到什麼時候好了,不知道,它自動消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臉部,尤其臉部左邊,我感覺特別癢,癢得很可怕的癢,癢到你的手就一直想去抓,但是我還是克制自己,「喔!癢來了」,我還是注意呼吸。哎!後來癢什麼時候消失,我也不知道。這是我的經驗。

所有一切變化,知道他來,那我把心拉回到呼吸,定在這個呼吸,慢慢、慢慢它就會變化,慢慢它就會消失。如果我們去反應它,動手去抓一抓,那完了,你就會一輩子不是臉癢就是手癢、腳癢,一個一個出現來整你,整得你七橫八豎的,心就亂了。所以,利用生理的現象來修行,我們不要被受來矇騙。

我再舉個例子。請問吃飯能不能修行?也可以修行。我們一般都是「坐三望四」——嘴巴還在咬,手又想挾哪個東西了,那這個不叫修行。修行是:這個東西放進我的口裡在咬,這個咀嚼的動作我清清楚楚;它產生什麼味道,飯有飯香、菜有菜香,這個味道產生了,我知道。

咀嚼動作我知道;味道產生我知道;吞嚥的動作我知道;從食道一直到胃,流動的感覺我知道;停在胃裡面我知道;那這個就叫做修行。

如果我們狼吞虎嚥,劈里啪啦就這麼吞進去,那不叫做修行,不叫做品嚐人生。修行也是一種享受,但是這種享受會讓我們開智慧。所以我們品嚐茶,就叫品茗,而不是牛飲,這麼灌進去,那不叫作喝茶。日本人把這個叫做茶道。茶道是我們禪宗裡面開展出來的,到日本以後就變成茶道。還有花道、還有劍道,一大堆的道。

也就是說,從四念處當中去展開生活的樂趣,去展現生命的一種智慧喜悅,這是身念處、受念處修行的一個方式。我們去品嚐生命中生活的一種樂趣,在這個樂趣當中展開了智慧;體驗它的無常性、無我性,那就是屬於智慧了。

所以吃飯不簡單哦!每一口每一口的動作,經過喉嚨、經過食道到胃,那種感覺都清清楚楚。

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你的手觸摸到的,你穿衣服、走路,行住坐臥,隨時隨地,一切動作、一切感覺,我們生理發出的信號,都要察覺得清清楚楚。還要包括一切動作的動機、開始、變化過程、終了結束,這一切過程我們都能夠保持清清楚楚,這樣就會跟定慧相應,跟止觀相應。這是談到身念處、受念處的一種修行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