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修副修與動修

普獻法師//講述   2005年於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

捌、念住法門

一、佛陀的遺教

 

釋迦牟尼佛臨終交代的四件事情,特別令佛弟子感到語重心長、印象深刻。

第一,經首安「如是我聞」。

第二,以戒為師。如來入滅了,學眾必然產生無所依止、無師可稟承的悵惘,所以佛陀交代大眾:當以律(戒)為所依止。戒的意思是「學」——行為、習慣、道德、性格的養成。有些人誤以為不信佛就可以不受戒律的約束,其實,持戒並不是佛弟子的專利,因果業報是一種大自然法則,是宇宙間的真理,任何人都不可以犯戒,犯了戒就會受報應。換句話說,傷害別人的結果就是傷害自己。

第三,默擯惡性比丘。對於犯錯的僧眾懲處方法是:七眾弟子都不要跟他往來、不要跟他講話,讓他生慚愧心。

第四、依四念處嚴心而住。阿難問佛:您老人家不在時,我們應該怎樣修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回答:比丘們應當「依四念處嚴心而住」——修學四念處來降伏貪瞋痴。

四念處,我們都會背: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最初我也這麼背,也按照這個方法修,一直想觀受是苦,可是好像又不對勁。到底什麼地方不對勁?難道所有的「受」都是苦嗎?各位坐了半小時以後,站起來伸伸懶腰,感覺很快樂啊!走得很累時,坐下來不是很快樂嗎?怎麼會苦呢?有些樂的感受真是很舒暢的。

我們背了許多佛學名相,研究許多佛經,以論通經、以經來解釋論,甚至研究種種方法,可是,對於佛陀所說的「念住」法門,卻不曾實際的運作,生死還是生死,煩惱還是煩惱,永遠使不上力。

舉個最實際的例子,如果我們生病了,找到一位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仔細診斷後,開了藥方,我們把藥方背得滾瓜爛熟,並且把藥方供在神桌上,天天向它頂禮膜拜,繞行神桌一百零八圈,祈禱疾病快點痊癒,卻不肯服藥,請問:病痛能消除嗎?

身念住應該怎麼修?受念住應該怎麼修?

觀身心無常的正確修法應該是:觀「受」無常。無常的意思就是不停的生生滅滅。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是用念住法門來教導眾生。而這個法門非常單純,不管你信佛不信佛,不論你相信因果不相信因果,沒有任何儀式,不分宗派,只要是正常人、想離苦得樂的人,按照這個方法修,就可以解決問題。

可惜,這個法門流傳到現在,卻被現代人拿去分宗分派,標記成某一宗某一派。許多人不願踏實的依法修學,反而提倡變相的一師一道、一門深入、一經一論等似是而非的思想。

有些人認為研究某一部經、持某一種咒、讀某部論就夠了,強調某一部經念了多少遍以後,就可以得到什麼效果,念了多少咒以後就會改變什麼業力,拜多少懺以後就會使病痛消除。請問:佛陀平時是這樣教導弟子的嗎?佛陀臨終時是這樣交代的嗎?佛陀時代的修學有很多儀式嗎?今日教界所注重的一大堆儀式,讓我們煩惱消除了嗎?

人類的痛苦都是一樣的,中國人會煩惱,外國人一樣有煩惱,我們的煩惱和他們的煩惱是類似的我們患的跟他們的病也大同小異,那麼,我們所用的,他們也可以派上用場。同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是全人類的福音,是全人類的治病良藥。可惜,佛陀這最原始、最單純的法,被後人加上複雜的宗派意識,變質了。

經過宗派的隔離,佛法慢慢的沒落下來了,往往忙於繁瑣的儀式,卻無法將貪瞋痴從根拔起,治標不治本,煩惱老是無法斷除。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真是枉費了我們信佛學佛的一番苦心。

 

二、依四念處住 

首先談修學方向的把握先舉一段經文作說明。

 

(一)正知正念

「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如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八十華嚴》第三十六卷十地品

這是修學的大方向:透過觀身、受、心、法,實際體証身心的如實相,進而了斷貪瞋痴三毒。

除世間貪憂,就是除世間的貪瞋痴,也就是一切造成我們困惑不安的煩惱。其實,如果完整的表達,應該寫成「除世間貪憂、瞋憂、痴憂」,這裡省略了瞋和痴。

我們之所以信佛學佛,目的是要離苦得樂、揭開生死的迷網、瞭解生死的真相。那麼,就要把握「瞭解自己」這個大方向,而不是想像宇宙間有一個萬能的什麼會拯救我們,也不是用祈禱的方法,也不用祭拜等方法。方向如果錯了,你不可能遠離世間貪憂、瞋憂、痴憂。透過對自己的如實瞭解,才能夠解決問題。

如何認識自己的身心?現代人多半透過各種測驗或解剖來剖析身心,但是,佛陀告訴我們的,不是用解剖的方法也不是用分析的方法,而是透過「觀內身、外身、內外身,循身觀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對自己的身心,實際的經驗、體證。

所以,佛法不是悲觀、也不是樂觀,而是「實觀」——專注於對自己的身心感受做深度的理解,也就是如實瞭解身心的實相。

下面這段經文所講的也是同一個方向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樓國劍磨瑟曇城中。爾時,佛呼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如此開示:『諸比丘!此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之唯一道路,此即四念處。四者何耶?於此,諸比丘!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安住於受,隨觀感受,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安住於心,隨觀心識,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安住於法,隨觀諸法,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巴利藏長部第二十二經《大念處經》

這個地方所講的,與前一段四地菩薩所修習的觀法,以及《阿含經》「諸行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者亦無我所;聖弟子住無我想,遠離我慢,順得涅槃」,方向完全一致,都是「向內」如實瞭解自我身心,而非向外求。欲息滅貪瞋痴、證涅槃,必須精進修習四念處——正觀身、受、心、法,安住於身、受、心、法,才能捨離貪瞋痴憂惱。

但是,這一段除了講修行的方向,還進一步列出該方向之下的條件——熱誠、正知、正念。

「熱誠」的意思是「勇猛精進」。我們雖然勤於研究修行的方法,但是多半止於「知」,對於「行」的部分則不夠熱誠,缺少勇猛精進的動力,都是懶懶散散,有也好、沒有也好,難怪世世生生以生命當學費,卻仍然不能斷煩惱。

我們今生好不容易得到學佛機會,不可以再繼續打混仗,應該立刻下決心:「生死事大!每一個生死都是昂貴的學費,多生多劫來我已經交了無數的學費,此生我不能再被當掉!生命的學費不能白交!所以,我要勇猛精進來處理生死大事。」

「正知、正念」是「如實瞭解身心」的方法——安住於當下,而不是念過去,也不是念未來。也就是對「當下的身心實相」能夠如實瞭解。

我瞭解我身心當下的如實相,我瞭解我的呼吸是入息或出息,我知道我的念頭是善念或惡念,這是「正知」。我們的念頭往往是善念與惡念夾雜出現,所以還要有「正念」。剛開始修學,必須透過正知來維持正念,直到時時刻刻都是正念,才能度一切苦厄。

佛陀即將入涅槃之前,阿難尊者請問佛陀四件事,其中一件事是:未來的人應該怎麼修行?怎麼安住身心?佛陀回答「依四念處而住」。遺憾的是,佛陀臨終交代的這麼重要的「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的方法——四念處,卻慢慢、慢慢變質了。

原來很純淨的淨化身心的法門、遠離貪瞋痴煩惱的法門,經過兩千五百年的流佈,經過人為的質變、量變以後,演變成許多宗派,加進許多儀式,已經跟佛陀最初開示的那種單純的修行方法有太大的落差。

這些變質的法門,猶如煩惱的素材,我們不斷的朝火堆添加(煩惱的)素材,煩惱的火始終在燃燒、燃燒。難怪,我們以懇切的心來修學,希望斷煩惱、了生死,卻始終使不上力!

今天佛門當中所弘揚的修行方法,差異性很大,讓人不知如何做抉擇。有些地方特別注重打佛七、念佛,有些專打禪七、參公案,或者拜什麼懺、誦某部經,或者極力推廣放生,或者說禮拜了幾拜就產生什麼特殊效果,或者持什麼咒多少遍就可以消多少業障,要不然就用火供,要不然就請師父灑淨水,或者來一個打香板消業障的儀式,或是請師父摸頭加持,如果這樣還不過癮,就來一個什麼草插在頭上。

面對形形色色的法門,要如何篩選呢?

不妨用幾個原則來做檢驗:它的內涵是否緊扣「主修」——菩提心、戒定慧?它是否有助於如實瞭解自我的身心,增長我的正知、正念,讓我「身心清淨,超越愁悲,減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如果不符合這些原則,那麼,失之毫釐差一千里,一切努力都將徒勞無功。

 

(二)解行並重

確立了方向,還要有正確的實踐方法。

《華嚴經》三十五卷:「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這是說明「解行並重」的重要。

佛陀所說的法,不是止於知識的滿足,也不是一種知性的研究,並非透過宗教或宗派比較學就能奏效;也不是背了多少經、誦了多少咒、念多少佛,就能消除煩惱。換句話說,佛法一定要具備實踐的步驟——要從我們的身心當中實際去體證。

佛陀說無常、苦、空、無我,這是聖言量,是佛陀親證的真理,而不是我們親自證得的真理。我們說無常、苦、空、無我,只是鸚鵡學語、人云亦云。

當你沒有親自體驗、實踐的時候,師父說的、善知識說的、古德所說的,通通不是你的東西,與你不相干。師父說的、善知識說的、古德所說的,猶如一份地圖,你我拿到這份地圖之後,還得親自出發,才能抵達目的地。

真理必須透過我們身心的親自驗證。譬如,大人說被火燒到會很痛,但是小孩子不曾被火燙傷過,所以任由大人怎麼警告,孩子都不覺得玩火有什麼可怕,直到有一天他真的被火燙到了,從此他才真的知道火的厲害。

真理的體證,無法透過瞭解、轉述、跟人家分享而來,所以《華嚴經》講如說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說一丈,不如行一尺;說一尺,不如行一寸。」道理就在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