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七十三 入法界第三十九】(108)

請翻看華嚴經第七十三卷,這是善財童子參訪救護一切眾生夜神。他看到這個夜神現種種身來度化眾生,善財就問了你這些神通智慧是從什麼時候發菩提心來修菩薩行那夜神的回答很有意思

菩薩智輪遠離一切分別境界,不可以生死中長短、染淨、廣狹、多少,如是諸劫分別顯示。何以故?菩薩智輪本性清淨,離一切分別網,超一切障礙山,隨所應化而普照故。

我們眾生要了解世界的萬事萬物,所涉及的三方面是:存在的有無、品質的好壞、數量的多寡,這是眾生思惟的模式。第一、存在的有無,是不是真的有這回事、真正有這個人、有這件物質。第二、品質的好壞,它的本質是好或不好。第三、數量的多寡,它的數量是多或者是寡。

譬如說一間寺廟,的確存在有這個寺廟,我們會說它什麼時候建的,也許是一百年前,有一百年的歷史了。那麼一寺廟有它的道風,是趕經懺過日子呢?還是誦經拜佛研究呢?個個寺廟的道風是不同的。然後裡面的住眾,十個、二十個、三十個、五十個,有些大寺廟上千人。這就是我們眾生的思惟模式。

善財童子問:你什麼時候發心?什麼時候開始修行?你才有這些神通呢?善財童子用世俗的眼光來衡量菩薩修行的這種悲願發心,所以夜神的回答是當頭棒喝,「菩薩智輪遠離一切分別境界」。菩薩的思惟方式跟世俗不一樣,世俗是從時間空間,從存在的有無、品質的好壞、數量的多寡,你這樣子的話,就不能悟到諸法的空相,諸法的本來面目你就沒有辦法體悟。

不可以生死中長短、染淨……,生命長短活了幾年幾百年在生死當中造業,有染淨的差別所作的事情是多還是少……用這個觀念來了解菩薩,那是永遠不能了解的。何以故菩薩的智慧悲心不是用有限來衡量的,因為菩薩不執著一切,本性清淨,離一切分別網」。

在我們凡夫的習慣,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吃了什麼、感覺到什麼,在見聞覺知當中,我們馬上就產生了分別妄想心,好壞、喜歡不喜歡。菩薩的內心中沒有差別的概念,菩薩的智慧是離一切分別網,超一切障礙山。「隨所應化而普照故」,隨眾生的需求,契機契理的去度化他。接著有個譬喻:

譬如日輪,無有晝夜,但出時名晝,沒時名夜。菩薩智輪亦復如是,無有分別,亦無三世,但隨心現教化眾生,言其止住前劫後劫。

譬如日輪,無有晝夜,但出時名晝,沒時名夜」。太陽出來了,我們說是白晝;太陽下山了,我們說是夜晚。我們在地球上的人感覺太陽出來,然後十二點的時候日正當中,到了下午就日落西山在地球上我們感覺是這樣子可是如果你在太空來看的話,太陽不動。

就是說,在我們生活的空間,如果沒有科技發明,我們是不了解的。科技發明了太空船,到外太空一看,原來不是太陽繞我們地球這麼轉,是地球繞著太陽轉,轉一圈叫做一年。地球一面自轉又公轉,它自轉要二十四小時,速度很快,可是我們一點都沒有感覺,這是我們的業力。太陽出時名晝,太陽沒時名夜,這是給我們一個錯覺。

菩薩智輪亦復如是,無有分別,亦無三世。我們說過去現在未來,這是眾生的妄想分別,我們加以一種界說,一種語言上的施設為了促進了解,所以我們講出種種的語言,來說明過去現在未來。已經過去的,我們說是昨天還沒有到的,我們說明天。你說我們明天幾點見面,經過睡覺,一到天亮,我們不會說明天,我們會說今天幾點見面」。站在昨天說的明天,就是今天。

中論因物而有時因為一種物理上的變化,給我們產生了時間的概念,去假設時間有前後性。地球這麼自轉一,我們感覺是一天,如果它不轉的話,怎麼去顯示一天呢?所以是物理變化產生了時間的觀念。那麼我們覺得一天太大了,把它分成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又太大了,把一小時分成六十分,一分鐘分成六十秒。

眾生了解存在的一切,大概透過存在的有無、品質的好壞、數量的多寡,去認識世間。佛陀不是這樣子,他是直觀諸法生生滅滅的當下,沒有實在的生,也沒有實在的滅。

如地球不動的話,你有晝夜的觀念嗎?沒有,永遠都是白天就沒有夜間的概念。因為地球在動,時候太陽看不到,我們說是夜間。這個晝夜,不是有單獨存在的白天、有單獨存在的黑夜,它都是一種物理變化給我們這個概念。太陽照到的時候叫做白天太陽照不到黑暗的時候叫做夜晚。實際上沒有實在的夜,也沒有實在的白晝。

菩薩無有分別,亦無三世不生也不滅。這個世間本來是一種幻象,我們眾生執著,所以我們貪生怕死。我現在還呼吸,叫做生我不能呼吸了,叫做死。有實在的生那個東西嗎?有實在死那個東西嗎?你呼吸停止就叫做死,死是一種現象那死了就沒有了嗎?不是,死了又會生。為什麼?因為我們生前想了很多、說了很多、做了很多,善惡交雜,產生業力,死亡就是生的開始一死,馬上就是另外一個因緣,因為生前造的身口意三業的能量,就推動我們的生命繼續𨒂續下去。

所以,生不足喜,死也不足悲因為生就是慢慢走向老病死死亡並不是結束,死亡又是一個新生命的出現。小寶寶出生,然後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畢了業,找一份事情做結婚生子了,人家就叫你爸爸媽媽幾十年以後,你兒子生了子,就叫你爺爺奶奶。

在眾生的生命空間、生命時間,就產生了多采多姿的人生。有些人心情不愉快生病、受傷害了,度日如年有些人事事如意,很快樂的,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一下子就過了。哪裡有一個時間?沒有那個時間的。時間是隨著我們的心念來顯示,你心情愉快,一天很快就過去了你心情不愉快,這一天很難過。所以我們不要想像有單獨存在一個時間。

世間人所犯的一個最大毛病,以為有一個時間,我們在時間當中,一個格子跳過一個格子,再跳一個格子。我們把時間劃成一個格子一個格子的,從第一個格子跳到第二個格子,好像時間是固定的,這是世間思維模式當中最大最大的錯誤。

譬如日輪,住閻浮空,其影悉現一切寶物及以河海諸淨水中,一切眾生莫不目見,而彼淨日不來至此。菩薩智輪亦復如是,……為欲化度諸眾生故,而於諸趣隨類受生實不生死,無所染著,無長短劫諸想分別。何以故?菩薩究竟離心想,見一切顛倒,得真實見,見法實性,知一切世間如夢如幻無有眾生,但以大悲大願力故,現眾生前教化調伏。

這是譬喻。太陽升到空中,中午了,很多江河、水池、或者是湖裡面也映現太陽晚上的話,它就現出月亮它有那個因緣就現出來了。菩薩也是一樣子我們以為菩薩來度化眾生,其實菩薩是如如不動眾生有這個需要,他用種種神通示現在你身邊周遭,但是菩薩的心境裡面沒有一個我來度眾生,也沒有一個實在眾生被我度化,只是順其自然的,很自然的在引導眾生離惡向善。

菩薩的心境跟我們是不同的我們的心境會隨著物理變化,隨著身邊周遭的人事物,內心起起伏伏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子呢苦惱又生出來了。為什麼?沒有智慧。有煩惱就代表沒有智慧。這是眾生累世累劫生生世世已經養成的習慣,去執著這個身心,在身心背後有一個靈魂。

昨天有兩個男眾帶一個女眾來,她講到最後就講到靈魂我覺得很好笑,佛法是不談靈魂。她大談靈魂,我還沒有去破她,我想第一次見面,好吧,讓你去發揮吧。她說色身是假的,靈魂才是真的這也是一種無明。

我們之所以痛苦煩惱、生死輪迴,就是執著靈魂為我,薩伽耶見。我做善事,我在修行,我修禪定,你傷害我,你毁謗我,你使我不高興;永遠都是內心起伏當中過日子。菩薩修行,這世間的一切都不會擾動他的心,因為菩薩知一切世間如夢如幻,沒有實在的生,沒有實在的死,只是暫時的一個假象而已。

譬如船師,常以大船,於河流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眾生無有休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波羅蜜船,於生死流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眾生無有休息;雖無量劫修菩薩行,未曾分別劫數長短。

我們要了解菩薩的本來面目的話,可以用這樣子去理解,菩薩就像船師以前沒有大橋,靠船師用大船把這一岸的人載到對岸去,再把對岸的人貨載過來。船一下東邊,一下西邊,它會不會停留在中間?不會。它時時刻刻一下東一下西,不會停在中間的。

菩薩度化眾生,這個地方形容的非常好,說以波羅蜜船,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波羅蜜船,在一切眾生無限生死大海當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

也就是說,菩薩不像我們這樣迷迷糊糊的在生死當中,糊裡糊塗來,糊裡糊塗去,菩薩的生命不是這樣子。菩薩也不會說我了了生死,我不再來這個世間,我到涅槃的彼岸有一個涅槃被我證到,我就不生不滅了,菩薩的心境沒有這個概念。不住中流,菩薩就像船不停地來來往往去利益眾生而度眾生無有休息。雖然是無量劫在修菩薩行,未曾分別劫數的長短這是菩薩的心境。

佛法常常講萬法唯心,世間一切的好壞美醜,都是我們眾生心念去分別。你肚子餓的時候,你要一條蕃薯還是要黃金?一條蕃薯你會飽黃金你吞下去會死。夏天拿棉襖給你穿,你會熱得要命,討厭死了冬天穿起棉襖很溫暖。夏天的汗衫穿起來很舒服,那你冬天只穿汗衫的話,你受不了,太冷了。所以世間的東西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沒有什麼東西最好,沒有什麼東西最壞。就是在時空當中,隨著眾生需求,適當的適合的,那就是好的。

世間沒有什麼美醜好壞,那都是眾生心分別。菩薩有這個智慧,他來度化眾生,他不覺得勞苦勞累我們眾生心念是好累好累,多講幾句話就很辛苦了。菩薩沒有這個概念。

如幻化人,肢體雖具,而無入息及以出息、寒、熱、飢、渴、憂、喜、生、死十種之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如幻智平等法身現眾色相,於諸有趣住無量劫教化眾生,於生死中一切境界,無欣無厭,無愛無恚,無苦無樂,無取無捨,無安無怖。

魔術師變化一個人,也會走路,也會講話,事實上你駡他他也不會高興,你稱讚他他也不會難過,因為他是化的。就好像我們講機械人那菩薩有這種智慧,以平等法身現眾色相,於諸有趣住無量劫教化眾生」。菩薩在這生死當中,也沒有歡欣,也沒有討厭,也沒有貪愛,也沒有瞋恚,也沒有苦,也沒有樂,也沒有貪取,也沒有捨離,也沒有什麼恐怖了,在菩薩心境沒有這些。

人類內心當中最大最大的迷信,就是執著身心世界是實實在在的。我們因為執著實在、執著實有,就有得失悲歡,煩惱就產生了。一切問題就是執著,執著身心為我,執著法界的一切是實實在在的。在佛的眼光來看,這一些都是因緣所生法,暫時的一個假象,有它的形態,有它的作用,但是沒有永遠不變的一個本質,它的本體找不到的。

日常生活當中,什麼事情你都用「我」的概念———我做這件事情,我的功德很大,那你的煩惱就很多了。所以金剛經才會說「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而修一切善法」。不是叫你不要做你要去做,但是你要用無我的心去做,才能成就無漏的功德。只要你有「我」這個概念,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煩惱。沒有跟般若智慧相應,就不叫做波羅蜜跟般若相應,一切所作所為都是波羅蜜超越一切執著,超越一切煩惱得失,超越了。2016/6/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