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師父一起讀金剛經-12

普獻法師講述 2016-8-5,於元光寺

 

‧化主無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化主無相,能度化眾生的是佛,佛也是不可以三十二相來見。

我們通常會形容佛福慧圓滿,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要一百劫才能修得身相莊嚴。所謂三十二相,從頭上來講,譬如無見頂相、眼如牛王、四十齒相,牙齒有四十顆,不會蛀牙,都是很平整的,吃東西也不會有東西塞在那邊。還有,佛的胸部很飽滿,手臂長……。總之,這三十二相就是佛陀拋頭顱灑熱血去服務眾生、利益眾生,以無我相無人相來修一切善法,很自然就招感這個相。

我記得剛剛出家的時候,在臨濟寺,有一個軍官退休了就出家住在寺廟裡面。台北那邊各方來的人很多,老和尚是大陸人,所以收了很多大陸籍的弟子,很多軍官退休後就出家了。有一位少將在那邊出家,後來他做當家,這個軍官脾氣很不好,滿臉橫肉,臉看起來很可怕。有人就告訴他:「某某人,你動不動就拍桌子大罵,臉橫橫的,人家看到你就害怕,你為什麼不去閉關呢?」好了,就有人幫他封關,先閉關半年吧。

老和尚跟他講:「你好好的念佛誦經持咒,然後拜懺,懺悔業障。」奇怪,半年以後出關,整個面相都改了。這半年內都沒有人跟他講話,一個人在關房裡面,每天就這麼誦經拜佛、發願懺悔,每天就是看佛像,有什麼苦也跟佛說,有什麼怨也對佛發,不跟人打交道來往,半年後出關容光煥發,橫肉也不見了。

所以相由心生你內心是煩惱也好、善念也好,它就在你的身心當中現出這個相。你今天覺得很快樂,滿面春風的;你覺得一肚子氣,我為什麼這麼倒楣,我幫助人家,人家還要罵我,你滿腹怨氣,你的臉看起來就是憂愁滿面,好像羅剎一樣很可怕。所以不管你有修沒有修,你要修你的心,沒有什麼悶氣,沒有什麼怨氣,沒有什麼好討厭、好喜歡你有愛憎取捨,馬上你的臉上就現出這個相來。舉個例子,這個人你瞧不起他,你看到他的時候,你的眼神不一樣

佛經裡面講輕慢眾生得無量罪。所有的人,不論在家出家、有錢沒錢、地位很高或者是一般平民百姓、老老少少,只要他來到佛門,我們就把他當作是未來的佛菩薩,這樣就沒有錯了。你經常把別人當作佛菩薩來恭敬,因為你起了謙卑的心,你那個貢高我慢的相就會隨著謙卑的心去轉,慢慢你的面相就會改。一個人最可怕的是覺得自己最了不起,我什麼都會、我什麼都懂,你們都很差勁你有這個念頭的話,你的相就會改變,羅剎相就現出來了。

你看很多寺廟的老和尚,識字不多,可是他就這麼慈悲,任何人來他都一無所求的,端一杯茶跟他供養,這是未來的佛菩薩任何人走了,走了就走了,也不會再去跟你牽牽扯扯的。很奇怪,我發現這些老和尚面帶慈祥,你見到他就覺得很可敬可愛,為什麼?相由心轉他就是那分道心那分謙卑的心。

這是講到佛的三十二相。但是佛講三十二相又怕我們去執著,我要修什麼法門,我要得到什麼相。你刻意去修那個相也不對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一切法不執著,而又能夠隨時隨地隨緣去利益眾生;你是這種心,很自然就現這個相來。

相不是刻意去求,因為相由心生,我們要對心下功夫,這顆心時時刻刻清清楚楚,不要迷迷糊糊,然後能夠有謙卑的心,多讀經、多拜佛、多持咒。不管它什麼相,你只要有謙卑的心、慈悲的心,多誦經多念佛多持咒,幾年下來你的相貌就大不相同。

不要說什麼,以前來照顧老和尚那個護士,以前頭髮長長的,看起來不起眼,也實在一副業障相,這次我們到彰化遇見他,他剃度出家了,很莊嚴。因為剃度出家以後,每天就是拜佛誦經念佛持咒,沒幾年你看那個相整個都變了,相由心生。所以不是刻意要去修什麼相,是修我們的心,心能轉相,心能生相。這是教我們不要去著相修。

 

‧比較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經典裡面一層一層去比較功德,最先是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接著說恆河沙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現在不是財布施,因為身外的財布施還不會傷害你的生命,現在是用命來布施,那更很難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用身命來布施,而且不是只有一個身命,死了再生,死了再生,以恆河沙的身命來布施,這個功德是很大,因為這是內財施。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佛教史上有記載的,就是在魏晉朝代全國大飢荒,飢荒到什麼程度呢?把自己的兒子送給你,你的兒子送給我,我殺你的兒子來吃,你殺我的兒子來吃。中國歷史上有這麼記載,叫做易子而食。當時有一個法進和尚,他看到這麼多人挨餓,滿路到處都是快要餓死的人,他就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沾鹽巴,這一塊肉給你吃。他就割自己的肉,手的肉、腳的肉、胸部的肉,只要他能割到的地方,他就割了送給飢餓的人吃。後來有人報告皇帝:「皇帝啊有一個和尚割他的肉給飢荒的人吃!」皇帝很感動。因為他的肉都割光了,血也流乾了,後來就死了皇帝就建一寶塔紀念他。

佛經裡面也講到釋迦牟尼的過去生,有一次他看到一隻母老虎沒有東西吃,肚子餓得不得了,就想吃自己的兒子。因為牠生下一堆小老虎,牠餓得一直想要吃,可是又狠不下心、吃不下釋迦菩薩在山上看到了,決定捨身餵虎,就從高山上跳下來,自己捨身給老虎吃。這是釋迦菩薩未成佛之前也有捨己為眾的行為。

依世俗來講,譬如捨家為國、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利益眾生,那功德很大。但是,如果有人在經典當中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其福甚多。就是說,法的布施比財的布施更難得。

你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你用恆河沙的身命來布施,當然可以救很多眾生,但是眾生除了生命以外,很重要的就是法身慧命。眾生有了這個肉報身,如果他邪知邪見的話,很容易造業。所以最重要就是他的知見,他的知見是正的,再怎麼樣子他不會去傷害人他深信因果,深信三寶,他的生命是往上提升的。如果知見錯的話,他會造業,往下沉淪。所以思想的救濟比物質的救濟更高明。

這個地方強調,能夠了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道理,你自己親身也證悟了,把這個道理以及修行的方法去轉授給眾生的話,那麼佛的法輪永遠在世間流傳,眾生的法身慧命永遠不會斷絕,所以比較起來這個比物質的布施更是功德無量。法的布施是很重要的。

 

‧歎深法難遇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現在我們要考試了,請問須菩提聽經聞法為什麼會哭?

依我的研究,我是覺得因為佛陀初初度五比丘都是講了生脫死的方法,認為生命存在是很痛苦的,我們會迷糊造業又受苦,然後無限的生死,讓我們一生一世就這麼糊裡糊塗生、糊裡糊塗死。當時整個印度是瀰漫著這種悲觀消極厭世的思想,所以佛陀最初最初是講苦集滅道四聖諦講解脫,沒有講大悲心。所以阿羅漢叫做無生,不再出現生命了三果就不來了,不來這個世間投胎轉世了。

初初釋迦牟尼佛是講這種,很厭離生死、討厭生命、灰色的人生後來慢慢看見眾生根基成熟了,佛陀開始講大悲法門,要發菩提心,要無我無人無眾生去度化眾生,不要討厭生命來這個世間。所以佛經裡面開始轉了一個方向,說人身難得,能夠得到人身是千生萬劫的福報我們來到世間先淨化自己的身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就不會帶給你很多的苦惱了因為你心心念念是念眾生,心存眾生,但是你志在菩提,你的志願是希望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存眾生,志在菩提,上求下化。

須菩提就很感嘆了,當時佛陀告訴我們人生是痛苦悲哀的,趕快修,斷了我執我見,你就不會再出現生命,你就解脫了。可是後來佛陀又說我們要發大悲心,千千萬萬的眾生前輩子都是做過我的六親眷屬,他們對我有恩,我就這麼一走了之說不過去,所以要發大悲心,用四攝法、六波羅蜜去度化他。然後,又要跟般若空相應,你又不能有那個念頭說我在度化眾生,眾生被我度,我有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我教你修,這就錯了。雖然是無我,但你又是忙著去度化眾生,很樂意去跟眾生結善緣,這個才是真正佛陀出世的本懷。

所以須菩提聽了以後大受感動,原來學佛不是單單為自己了生脫死就好了,最終目標就是跟所有眾生一起成佛。《心經》說:「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意思是:走吧走吧,我們大家一起走向覺悟的彼岸吧。波羅僧揭諦,僧就是一起,僧團的意思。我們一起修,一起修到覺悟的彼岸,不要再迷迷糊糊造業受苦。從心經最後這個咒,我們就了解不是單單為自己而修,是為一切眾生而修一切善法。

聽聞這個法門須菩提就大受感動,跟以前佛陀所說的法大不相同。否則的話,大家修道,修一修破了我見,生死了了,不再來這個世界了,修一個跑掉一個,一個一個走了,這個世間沒有人來度化怎麼辦呢?過去那些大德都是乘願再來的,清清楚楚來度化眾生。

所以須菩提才會讚歎說:「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阿羅漢有慧眼,菩薩有法眼,佛是有佛眼,慧眼就是證悟諸法空以前你都沒有跟我講要發菩提心、要度化眾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而修一切善法,你現在告訴我修行佛法最終目的就是自利利他,帶著這些迷惘的眾生一起走向覺悟的彼岸,須菩提聽起來感覺這個真的是很符合人性,很符合眾生的需求,所以他感動到涕淚悲泣。

須菩提證到空,他是解空第一,不會因為證到空性就不管這個世間了,還是要去利益眾生這一段的道理是這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