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地品—第五難勝地(1)  mp3連結

請翻開第三十六卷,這是講到菩薩從四地要進入第五難勝地。我們來念經文:

 

菩薩摩訶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何等爲十?所謂:
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
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
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
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衆生平等清淨心。
菩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

 

四地菩薩精進波羅蜜圓滿,然後要進入第五地,第五地主要是修平等清淨心。平等是因,清淨心是果。在《金剛經》就有這句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各位眼睛閉起來想一想,假如現在有三根木頭,你把三根擺得直直的,就念「川」;如果擺橫的,我們念「三」;也可以把三根木頭擺成三角形。因為排列不同,我們感覺的內涵、意義大不相同,當擺成三角形時,學過數學的人想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一百八十度。也就是說,同樣三根木頭,擺法不同,透過我們的理解、知識,表現出來的意義就不一樣。

世間的萬事萬物,在某個時空當中呈現這個樣子,在某一個時空當中又呈現那個樣子。舉個例子來說,這本書經過十年二十年變髒變舊了,我不要了,我把它丟到垃圾堆,本來叫做書,現在放在垃圾堆裡面就叫垃圾。垃圾經過風吹雨打日曬,久了以後,這本書爛掉了,你看不到書本的樣子,它腐爛了,變成髒髒的一堆,我們說是肥料。那我們把這個有機肥拿到山上去,放在樹下,被這些花草樹木吸收了,一陣子以後肥料不見了,因為你把肥料施在花草樹木的根部,我們看到的是不斷成長的花草樹木。

原來是一本書,之後變成肥料,然後變成花草樹木的根莖枝葉如果是一棵樹的話,它長得又高又大,木匠就把它鋸下來作桌子椅子;如果是一個雕塑佛像的人,他就把它雕成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變成佛像了。

所以,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從時間、空間去觀察,一切都是在因緣組合當中,不斷地改變它的排列方式,沒有固定永遠不變的一個法。《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存在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在無限的時空交會點,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加上我們當時的心情、感受、看法、態度,就產生愛憎取捨這種情緒上的染著。千生萬世以來,我們就是沒有透過佛法的智慧來觀察萬事萬物,好的就貪染執著,不好的就打擊排斥,就這樣子情緒上起起伏伏。簡單說,我們就是沒有智慧,千生萬世以來做妄念的奴隸,這個妄念不斷地改變,我們的貪戀執著、愛憎取捨也是不斷改變,眾生就是這麼可憐。

我們稱佛叫做「法王」,意思是說他不受任何法的影響,他瞭解這只是暫時的現象,暫時有這種形態、外貌、作用,而這個暫時的現象當中沒有實在的一個主體。就像三根木頭,你擺直的叫做「川」,擺橫的就念成「三」,擺成三角形就會想到它的角度。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在聖者來看是平等平等,一切都是在過渡時期,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一個人看起來有高低、胖瘦、美醜,這是人心理上的一種分別。美永遠是美?醜永遠是醜嗎?不一定。從形態來講有美有醜,可是從心靈上的話,有些人長得不好看,但是心地很善良。你要從哪一個角度看呢?

《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是要我們學習:日常生活中所有人事物,沒有什麼好,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有這個形態作用,你要瞭解它而不被它迷惑,這個就叫平等清淨心。

用平等心來看待萬事萬物的當下,你沒有煩惱,你的情緒沒有高低,「清淨」的意思是這樣子。你不受外在人事物牽動心境、牽動感情,但是又能夠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去面對一切;你的情緒、你的心念、你的念頭是四平八穩的,了解有這麼一回事,但是不受影響,這叫平等清淨心。

記得念中小學的時候,不敢上台,老師就說:你上台嘛,沒有關係你把台下的人都當作是一個個石頭,你就是用平等心去講給他們聽,你對石頭講話就好了。你不要看說這個人比你高、比你好、比你行,你覺得自己能力比他差,你有這個念頭,你就講不好。

依學佛人來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只是暫時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人有高低、有胖瘦、有男女差別等種種形相都是暫時的表相而已。你看看,過去同窗同學天天見面,沒有感覺變化,但是十年二十年沒見面,不得了了,想當年是何等英氣風發,現在一個個彎腰駝背,步履蹣跚,千奇百怪的樣子都出現了。前年我回花蓮參加小學同學會,自小學畢業後,六十年來第一次見面,想想當年那種天真無邪,想想小時候那個情景,真的是感慨很深很深。

聖者有智慧,能夠觀察入微每一時每一刻、前一秒後一秒,我們已經變成另外一個狀態呈現在世間,那是聖者能夠察覺,而我們要經過一年兩年、三年五年才能察覺變化。

所以在面對事事物物的當下,我們內心是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是不平等的;因為不平等,就會有愛憎取捨;有愛憎取捨,你就製造許多煩惱——想要的得不到,你就睡不著吃不下,眾生心就是這樣子。

***

經文告訴我們有十種平等清淨心:

「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

佛經裡面講到,釋迦牟尼佛說法時,說到十方佛有清淨國土,有人就問釋迦牟尼佛:你是不是修得不圓滿不清淨,這個娑婆世界竟是這麼髒這麼亂?一個有神通的長者就說:你不能這麼講,這是眾生共同的業力。你們看娑婆世界是髒髒亂亂的,我見釋迦牟尼佛的佛土是清淨的。於是以指按地,一下子這些比丘、比丘尼看到的世界就不同了。

同樣是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以為佛看到的世界也是這麼髒亂可怕,但是依佛的眼光來看,一切是清淨平等,七寶琉璃種種莊嚴。聖者用平等清淨心去觀一切,一切都是嚴淨的,可以說是讓你賞心悅目。

我們的智慧有差別,觀念有差別,同樣在一個世界當中,有千千百百不同的心情。譬如,如果你是想多了解華嚴經》的話,你會歡歡喜喜來聽經聞法;如果你覺得這段時間讓我睡覺多好,坐在這邊聽經你會很痛苦,如坐針氈因為你心裡想的跟事實不符合,就叫做痛苦。所以心很重要。

那我們就會想:過去的佛菩薩、現在的佛菩薩、未來的佛菩薩,他們所說的法是如何如何?過去迦葉佛、燃燈佛到底說了什麼法,怎麼這麼多人開悟?現在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法,我聽不懂!

你不知道佛佛道同十方諸佛所悟到的境界、所修行的智慧、所修的悲心福德,是平等平等的,你不要用差別心去想過去的佛法、現在的佛法、未來的佛法有什麼差別。沒有什麼差別!

一般人說:我在娑婆世界,我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其他我都不要了。實際上,《阿彌陀經》裡面講到,你到了極樂世界,也是一樣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那你何不現在就修呢?你現在修,你的煩惱就少了。你到了極樂世界,還是一樣修三十七道品。十方世界的佛法,佛佛道同,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你現在修,你現在就得到受用;你現不修,你一直想等我到了阿彌陀佛世界才修,這個就是差別心。

過去現在未來的十方諸佛是一樣的,佛佛道同,法也是一樣平等的。

「戒平等清淨心」:過去的佛菩薩所宣揚的五戒十善、菩薩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跟現在的佛、未來的佛,都是講一樣的法、一樣的戒。

「心平等清淨心」:請問各位,什麼叫做心?心是單獨存在的嗎?不是。心跟色(形形色色的物理世界),它是一種緣起法,色因心而顯,心因色而起,色心互為緣起舉個例子我看過這個東西,我很想要它,我現在動念頭「我想要有這個東西」這個心念是因為你看到這個東西以後才生起的

假設有一尊佛是黃金作的,要幾十兩黃金才作成,而且雕工很細,你看過以後就動念頭:「這個被我擁有多好!我想要擁有它」你起了這個心念,這個念頭不是單獨存在的,是因為有一尊金佛,你看到以後,你也了解黃金很寶貴,也了解藝術上這種雕刻很精細,你覺得很美很有價值,所以你起念頭。你看,這些念頭(心)都是因為有這尊金佛(色)

那我們又會想:為什麼會有這尊金佛?這個問題涉及很大了,可能是一個藝術家受有錢人委託要造一尊金佛所以這尊金佛也不是憑空而有,也是經過別人的心念及工匠雕琢,然後種種因緣排列組合,而有這麼一尊金佛。

所以色跟心之間是互為緣起,只是說在物理、心理、生理三者當中,心靈世界的分量作用大一點。

假如你喜歡搜集古董,看到幾百年前的衣服,雖然破破爛爛的,哇,不得了。有一次我到一個信徒家,不小心杯子的水滴到地毯上,「師父!這是波斯地毯,一百多年前製造的。」在我們看就是地毯嘛,踩在地上有什麼關係呢!但是他當作寶,水滴在上面,他趕緊把它擦乾淨。一張地毯,他用幾萬塊買的,說是百年前的波斯地毯,很有價值那是個人心靈上的判斷不一樣。世間的萬事萬物,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價值觀不同,就顯出它的價值不一樣。

我們的世界是物理、生理、心理三者交織而成,那心靈的世界是佔比較重的比重。物理世界就是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礦物植物生理世界就是我們這個肉體還有心理的世界。對你來說這個古董價值幾百萬,在我看起來一文不值,不如一本經書。我們讀書的人喜歡書,你說古董幾百萬,在我看來不如你送我一本書,因為我需要的是智慧,所以我把書看得比那個古物來得重。各人的需求不一樣,價值就不一樣。

我們要學習平等心,你才能夠把煩惱降到最低點,就是心平等清淨心。

「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你要有平等清淨心的話,你要把這些石頭搬開。哪些石頭?我執、我見、我慢、我愛,以自我為中心的那個觀念要掃掉。第二個是疑,對三寶、四聖諦這些修道的方法,佛陀開示我們如何修如何證悟的方法,你就擔心這個不曉得可可能,這就是疑。對佛陀所說的法,你懷疑它能不能使我們轉凡成聖,那就麻煩了。第三悔有兩種講法:你做好事,後來你懊悔了,這就不好。你說錯話了,使別人難過,回想起來你懊悔了,我不應該說這個話、不應該做這個事傷害別人,這個懊悔好的。所以悔是不定法。

日常生活當中,你的我執我見越來越重,總覺得別人看不起我、別人傷害我、別人羞辱我,你一直牢記著,那就是「見」,就是我執我見。然後,我天天這樣誦經拜佛,不曉得有用沒有用,不曉得佛有聽到沒聽到,怎麼我念這麼多經還是這麼多煩惱,你就懷疑經典不曉得有沒有用;本來是正法,你懷疑它不能修不能證,這是「疑」。還有心性不定,是非不明,老是做錯事再後悔,要不然就做一點善事,之後又覺得捨不得,這個「悔」就會讓你的心不平等不清淨。

我們內心始終不能安定,就是「見、疑、悔」這三個大石頭,把我們壓得生命透不過氣來。

「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我們受無明的困惑,不知生不知死,生從何來死從何去,這來龍去脈我們迷迷糊糊的;我們也不知道是非善惡這就是沒有智慧。智慧從哪裡來?修道來的,修正道。什麼是正道?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要不然就修四聖諦苦集滅道。

在修行的過程中,你要了解修什麼可以得到什麼效果,自己清清楚楚。但是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有一個我修道,有一個道讓我修,我就能夠得到什麼。你如果執著,就是沒有智慧,因為道也是一個過程。就像我們要過河,古代沒有橋樑,有人好心把大石頭一個一個擺在河,我們就用木棍去探測一下水的深淺,然後踩在石頭上過河。你覺得這些石頭這麼好,讓我能夠渡過河,我把石頭搬著走;那不行的

這就是告訴我們你一執著,一切煩惱就來;你不執著,你過去了。

在修道的過程,你修這個法門,你一直執著在這個法門上,你就沒有進步了。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所修的是不太一樣。我記得初出家的時候,我是專門修禮拜法門,禮佛拜經,看不懂的經書就一字一拜或一行一拜,拜了一陣子以後,慢慢讀經就有一點理解。一部經看完了,再換一部經,讀十遍二十遍,不懂,再讀十遍二十遍,讀久了就懂了這是我個人的經驗。再不懂的話,就用拜的。我拜過法華經,也拜過華嚴經

所以每個階段它是修不同的法門,某一個時候專門持咒,或者誦經、拜佛、打坐、修觀,然後你不去執著,這樣子你的智慧才能夠慢慢增長。

這個地方一再強調平等清淨心,就是說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不是說哪一個法門最好,哪一個法門就不好。就像甜蜜,你吃中間很甜,吃旁邊也是很甜。某一個時段你修這個法門,某一個時段你又把法門更換一下,你不要說我一輩子就修這個法門,一門深入,結果一門沒有深入,一門陷入了。

要時時去覺察:這個時候是瞋恨心很重,這個時候懷疑心很重,這個時候煩惱心很重,這個時候妄心很重,時時刻刻去覺察、調整自己的心態。就像一艘船開出去,颱風來了,遇到大風大浪,趕緊要躲進港口避風,等風平浪靜了,才又載人載貨繼續往前航行。如果船一直停靠在港口不動,那些貨那些人怎麼辦?

修行也是這樣子,有時修止,有時修觀。當你妄念紛飛,你就修止;心止下來了,你就要去觀,觀身心無常無我。可是你觀無常無我的時候,定力退了,心又亂了,你又回過頭來修止修定,不修觀你修止,心定下來了,你安在那邊,你是不會開智慧的,必須再觀身心的無常無我必須止觀雙運。

所以我們要知道取捨,某一個時空修止,某一個時空修觀,止與觀,自己要弄清楚。就像走路,左腳、右腳、左腳、右腳,左腳提起向前踩穩了,換右腳提起向前。止、觀是配合的。外道的話,他有止,一定定幾萬年,不能開智慧。那你有觀沒有定,也是不行,因為沒有止的功夫,你那個觀是不能轉成智慧。

我們修行的方法是很靈活、很活潑的,但不離戒定慧。有戒、定、慧,然後解脫、解脫知見。重要的就是平等清淨心。2017/02/07於元光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