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師父一起讀金剛經-22

普獻法師講述 2016-8-16,於元光寺

 

‧ 分證菩提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我們說金剛經分成二大部分, 從第一分到十六分是般若道,十七分以後是方便道。前面部分主要是講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這是人類一切問題的核心。那般若道也說明了,人生最高價值最高意義並不是僅僅身心的昇華淨化解脫就大事已畢了,所以悟到諸法空性後,還是要重返現實人生當中,重新再出發,這個時候要發心就是發勝義菩提心。重新再發心,這個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跟前面有一個「我」大不相同。

我們初初信佛學佛,每天我要誦多少經、念多少佛,好像我念給佛聽,佛就幫我消業障。初初可以這樣子,慢慢的你會發現用功的方法又不同,著重在定慧上的修學,怎麼樣去持戒、禪定、修止觀、得到智慧,這是一步一步的修行方便。

這是重發菩提心,到了七地菩薩以後,就是已經證到無上菩提七地以上就是分證無上菩提。

在人類的追求當中,一個是往外追求。像科學家往外追求,這個世界源頭在哪裡,太陽系之外又有什麼銀河系,幾百萬光年之外又有什麼世界。大致來說,科學家都是向外追求。宗教家也有一種是向外追求的,就是在現實人生當中,人類無法解釋的,我們就假設有一個外在主宰宇宙人生的神、上帝、萬能的什麼,這也是宗教界向外追尋的一個假設。我們現在不管他對還是不對,他有他安撫人心的作用。因為人生短暫的七八十年當中,我們總覺得無可奈何,我們面對許許多多的天災地變,地水火風種種災難,不是我們人力可以勝天如此巨大恐怖的災變的背後,是誰創造的?誰主宰?誰安排?於是宗教家說:哦,那就是上帝、是神。這是宗教上也有向外去安頓的。那佛陀呢,徹底破除一切偶像的崇拜。

你就以為我的命運有一個神來安排、來支配,我買好的東西來供養,他就會保佑我這個就是我們向外去追求。人生當中許多不可去解決的問題,我們都希望祈求外在什麼力量幫我們解決問題。現在我們不說對或不對,就是內心裡面有一種欲求,很難對抗外在力量的時候,自然我們會假設有一個萬能的神在控制、在支配。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也是一樣啊,也是有一個偶像來讓我們來追求,如果我們能夠成佛多好成了佛以後,三十二相莊嚴,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那也是我們心中的一個偶像。只要你心中有偶像,你就不是真正見到佛,不是真正了悟佛法的真義。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把過去釋迦牟尼佛的經驗告訴我們以前在燃燈佛的時候,燃燈佛跟我授記:在干年千萬年以後,你的功德圓滿,你就能夠成佛,那時候你的佛號叫做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我們把它翻成能仁,能夠仁慈的度化眾生。

現在佛就問須菩提我去頂禮燃燈佛的時候,因為地上溼溼的,我就用我的頭髮鋪在泥濘的地上,讓佛這麼踏過去。佛當時跟我授記,若干年後我會成佛,叫做釋迦牟尼佛。須菩提當時燃燈佛是不是有什麼秘笈傳給我,我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是過來人,聖者在證悟的當下沒有一個相對的能所能給予我什麼,有能、所的概念都不對。所以不要以為佛幫我授記時,好像有個秘密傳我一個什麼法,其實不是,只是我見到宇宙身心的如實相。

世界一切一切的如實相,這個如實相無以名之,我們稱為實相。實相,這是很不得已用這個名詞,所以進一步解說實相者無相也」。說無相的時候,你又執著一個空。眾生是說什麼就執著什麼,說一執著一,說二就執著二,說實相就認為有一個真實的什麼,說無相又認為真空、一無所有。我們眾生就是很極端,一個是執著實在的有,一個是執著什麼都沒有,這就是極端。

我們要了解佛陀說法有二種層次第一是隨順世間,叫做世俗諦。依世俗而言,今天你駡我笨蛋,有一個你、有一個我,這是實實在在的,我就生氣了這是實有的觀念。另外一種是實無的觀念,認為什麼都沒有。實有、實無,這兩種都是邊見。佛陀說法,有時候依世俗諦來說——我在燃燈佛所的地方,佛幫我授記,我成佛——這是隨順世俗而說。但是依實際上聖者的心境,沒有一個我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要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想像成實實在在的有或者是什麼樣子,這是不對的。所以須菩提回答實在講起來,佛在燃燈佛所不是有得到什麼,不是有什麼被佛證悟,那種能所是消除的。

修學佛法最困難最困難的,譬如說我們總想宇宙有個本源,把這個本源人格化、神格化,叫上帝、神、創造主, 我們都會把它套一個名詞,在名相的背後我們就牢牢的想像它是什麼樣子、是如何真實,許許多多的經典就來建立這個思想。佛法裡面也有這個思想,說我們有一個絕對的心,叫做佛性,叫做如來藏,叫做真如,我們修行就是要見到真如、見到如來藏、見到我們的佛性,所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實際上這些所說的如來藏、佛性、真心,其實就是一切諸法的本來面目,諸法的空性。

諸法的本來面目,你不能去想像什麼樣子,這個在我們一般人很難去理解因為一般人理解事物的過程,第一個我們會問說存在不存在、有沒有這回事,存在的有無是我們認知事物的第一個條件。第二,存在是大量的存在,還是少量存在,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我們用空間去思考它的大小。我說這張桌子很大,這張椅子很矮,這都是從空間去思考。第三,是質量的好壞,譬如說這張桌子很堅硬,那張桌子一拍就爛掉了這件衣服很耐穿那件衣服水一洗就褪色。

我們認識世間萬事萬物的三個方法存在的有無數量的多寡、質量的好壞。在這三個方法當中,第一個存在的有無也就困惑我們的,我們在萬事萬物的背後總想去找它的源頭,它最初最初是什麼樣子,一直變化到這個樣子。你去尋找這個最初最初,佛法裡面叫做無明,就是沒有智慧。你一直想找事事物物的頭源是什麼,那沒有意義啊。

假設我們一直去追尋生命是怎麼來的,你說因為父母結婚, 我們是靠父母的因緣來的。我們再問那前生如何?再前生又如何?再前生前生又如何?我天天一直問這個問題 ,請問有意義嗎? 前生再前生,無限的前生,沒有意義的。我們要把握的是,我剩下的歲月不多了,我要怎樣去安排,早上該做什麼,中午做什麼,晚上做什麼,我想這個比較實際一點。

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實際一點,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到,你能把握的就是現在此時此刻。現在你糊思亂想,做白日夢,時間就這麼流失了,寶貴的生命就這麼消耗了。我常常講,學佛人一定要分秒必爭否則你這麼空過去,早上東晃西晃找人聊天,時間就這麼耗過了。你每天這麼空過,有一天躺在床上不能動了,你忽然覺悟你以前浪費這麼多寶貴的生命太可惜了,可是你要追回來來不及了

研究佛法最終最重要還是回歸到現實的身心當中,現實中你此時此刻是妄念紛飛?還是寂靜呢?你所有的起心動念是善是惡?此時此刻講話是惡言惡語?還是善言善語呢?這個是你能把握的。自己的行為、舉手投足是善的惡的,這個我們可以把握,也可以控制。

所以,學佛不是一種玄談,不是了解很多的理論,卻在日常生活中跟人家格格不入,瞧不起人,種種的人事上困擾。學佛還是先學做人,跟人家能夠和樂相處,而不是說我念多少咒、我誦多少經、拜多少佛,多麼不得了,你這樣子修行,修千年萬年沒有用。怎麼樣跟人和樂相處,互相尊敬,互相增上,互相照顧,這個比你誦經念佛更重要

你必須回到現實的人生。人跟人之間,不管出家在家,所有的人我們都必須尊敬他。這個很重要,因為經典說的很清楚,輕慢眾生得無量罪,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是我們很容易犯的毛病。尤其是有點本事,很容易有貢高我慢的心,瞧不起人家。然後受不了一點氣,別人對我不客氣,別人對我指指點點,我就覺得受不了,記恨在心,在修道來講這是很麻煩很麻煩的事情。

你有一點點記恨,就病從心起。你心裡對人事物有一點點掛礙,就會造成你疾病的因子在那邊。經常內心不滿、內心不愉快,慢慢從點變成線、變成面,然後擴大成疾病,變成腫瘤了。佛經裡面很重要的一句話病從心起。因為我們的心不健全,生理上這四大就產生奇怪的病。地水火風每一大的病有一百零一種,四大就有四百零四種的病,這都是我們內心不平不滿,一種怨懟的心所產生的。

所以我們學佛法不是理論的探討,終歸還是回到現實人生當中,怎麼樣去淨化自己的身心,怎麼樣和人家和樂相處,時時帶給別人歡喜,時時帶給別人智慧,時時帶給別人知識,讓別人成熟成長。你要別人成熟成長,你就必須自己成熟成長。你自己成熟成長了,很自然的任何人你都能夠包容接納,然後以悲心智慧去利益他、幫助他。

我們學佛的人總歸還是要回到現實人生當中。所以前面講到證到空,不是一了百了。我證到空性,無我了,生死已了,從此我大事已畢,我從此跟世間無關了學佛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拋棄人生,拋棄眾生,這個在佛法來講是不圓滿的。有些地方形容得很難聽,說這是焦芽敗種就是一個人完全為了自己解脫生死,就認為這個是很高明了。不對的,必須重返現實人生當中去度化眾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一個形容詞而已,不要把它當作名詞就是一個覺悟的人,他已經覺察到身心世界一切都是暫時的假相、暫時的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的背後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什麼,找不到的。

所以,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一種狀態。一個徹底覺悟的人,他的心中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但是他又充滿著悲心,隨時隨地都可以為眾生拋頭顱灑熱血,時時刻刻去利益眾生這種狀態是悲心圓滿、智慧圓滿,我們給予一個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你不要去想像說無上正等正覺是什麼樣子,你這樣子去想像就麻煩了。勉強的形容,就是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禪宗說本地風光,這個本地風光是要你親自去證悟。

譬如說九寨溝,我怎麼形容也沒有用,你就是親自到那邊,九寨溝是這樣子的。你可以不可以把九寨溝捏成一團帶回來呢?不行。你就是去看看,你親自到那邊了,九寨溝是這樣子,你了解,你心裡面有這個印象,但是你不能把它捏成一團拿回來。

我們講學佛最後就是要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有一個實在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被我所證,你有這個觀念,你是永遠不能成佛。那是形容一個人悲心具足、智慧具足,對身心世界都不再迷惑,對一切眾生他已經沒有障礙、沒有罣礙,所有眾生對他來講都是讓他成佛的助緣,對一切眾生都隨時存有感恩的心,想盡辦法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那麼,這種聖者到了最圓滿境界,我們說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自己要認清楚,你內心裡有那些不滿的,對人不滿、對事不滿,過去發生的事情人家都忘得乾乾淨淨,你還在記幾年前某某人駡我一句話。叫你背佛經你背不起來,別人一句話你背一輩子,來輩子還再背,真的可憐啊。你只要對任何人事物有一點點怨懟的心、埋怨的心、不滿的心,這個就是煩惱的癥結點你沒有開悟、沒有辦法開智慧的障礙,那個障礙就是這樣子。真正信佛學佛的人是海闊天空。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我們眼前的山河大地、人物山川,一切一切都在演無常法,演緣起法,演無我法。所有一切你現在所看到的,都是很多條件的排列組合而呈現這個樣子,它是在無言的說法。所以無情也是在說法。這個無情的說法你不能去體驗的時候,你被它的相所迷,你著相了,你希望相的源頭有個第一因,在宗教上講起來就是無明了。

我們講一切法皆是佛法,那殺人放火算不算法?也是法,但那是惡法。你破口大駡、動怒生氣,這是惡法。可是經典不是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嗎?它是說一切法的存在都是暫時的假相、幻象殺人這件事情是很不好的,但它也是因緣排列組合而有這個事情,譬如你動惡念,發生打架,傷了對方了。

所以不要誤解釋迦牟尼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他是說,透過時間空間去觀察萬事萬物一切法的存在都是暫時的現象,你要在這當中不被假相迷惑, 那這個法的呈現是幫助我們成道否則的話,我們就是被萬象折磨得身心憔瘁,產生愛憎取捨、貪戀黏著,那就一切法都是障礙你的,

所以前面先講一切法皆是佛法,佛又怕我們執著,好,一切法都是佛法,那我殺人放火做壞事也是佛法」,不對喔,那是惡法,要分清楚。所以說,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我這裡有一封信,這封信是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這是一張紙。請問紙從哪裡來?從樹木。樹木被砍下來作成紙漿,然後曬乾變成一張紙,是名為紙。它本來是一棵樹,這棵樹生長十年二十年,然後砍下來一段時間,再去用機器打碎、打成漿,紙漿經過幾個月以後,曬乾變成紙了你看它要經過幾十年才成為紙。所以佛說紙即非紙,是名為紙

佛說書本即非書本,是名書本。書本也是先有人有那個思想,用紙寫下來,排版印刷,所以我們說是書本。如果記載佛經的,名稱又改了,叫做經本。所以佛說經本即非經本,是名經本

這是錄音筆什麼叫做錄音筆?裡面有幾百個零件組合起來是名為錄音筆。你要找出錄音筆的靈魂,你找得到嗎?找不到,因為它是因緣和合而成的。

一棟房子,我們用木頭、鋼筋把它架起來,叫做房子。房子有沒有一個靈魂?找不到它是一堆石頭、鋼筋組成,由工程師設計,工人把它蓋起來,這麼多的條件合在一起,叫做房子。

所以,我們就生活在名相當中,我們被名相左右了。我駡你笨蛋,你就生氣我說你好聰明好莊嚴,你就高興了我說你像醜八怪,你這個樣子將來會當乞丐,你聽了很難過。我們千生萬世都被文字相所轉啊。凡所有相皆是虛幻,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特別把這句話寫在牆壁上,不曉得多少人看了了解不了解我們就不知道了。

學佛的人不能脫離現實的人生,不是離開人生來談佛法、談修行。人生,就是人跟人在一起才能生活。人生,就是你靠我、我靠你,你尊敬我、我也尊敬你,大家有緣相聚在一起學佛不是說你誦多少經、念多少佛、做多少功德,要先把人做好,做一個正常人。所謂做好一個正常人,就是懂得去尊敬人,不能去輕慢任何人,這是最基本的。一定要尊敬所有人,不管他有沒有讀書、有沒有財產、長得好看不好看,都不能用這些去判斷一個人的價值,這個才是學佛的人。

要學佛,先學做人所以太虛大師說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佛陀的智慧和福德圓滿,他的思想、他的修行方法真的是很高明,所以仰止唯佛陀,我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佛。但是完成在人格,你想要成佛,你先要有圓滿的人格,懂得去尊敬人,每件事情好好去面對。你的人格、道德、知識、悲心、智慧圓滿了,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就是說,是實實在在在現實人生當中去實現,而不是脫離人生去想像,我到深山裡面這麼一坐,我就成佛了,不是這麼一回事的。你看廣欽老和尚在深山住這麼久,最後他還是回到寺廟服務,掃地煮飯,受盡折磨,受盡人家污賴,他都如如不動。所以我們還是要回歸現實的人生,衣食住行、行住坐臥、人我來往這一切當中,能夠適當正確的互相增上、互惠,這個是學佛的人必須。

學佛不是僅僅理論的探討,還是要從生活當中、體驗當中去磨練,把我們過去那些習性糾正過來,不能老是走老路。老路是什麼?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那個不用學就會了。學佛人要走一條新的路,要怎麼樣子呢?先尊敬人,一切眾生都是未來的佛菩薩,都是過去的父母。眼前所有這些人都是多生多劫來的父母兄弟同學朋友,這種善緣你不懂得去尊重去珍惜,你想我要念多少經、拜多少佛、做多少善事、我出多少錢,那是有為有漏啊。

總歸一句,回到現實人生當中好好的過日子,讀經才有意義而不是說你念多少經、念多少佛一切都回歸現實人生之中,人跟人之間能夠和樂相處,互敬互重,互信互愛。

我們前面講的十六分是般若道,現在開始要講的就是方便道,就是悟入空性以後,必須從空出假,回到現實人生去修福修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