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1 普獻法師 晨間開示共四集/2017-09-13/於元光寺

經文:《大般若經》第五百六十七卷第六分〈法界品〉

於是,最勝復白佛言:「何謂菩薩方便善巧?」
佛言:「天王!謂四無量。諸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喜、捨心故,常能利樂所化有情,是為菩薩方便善巧。」
「世尊!云何此四名大?」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具無邊慈、無分別慈、諸法性慈、不休息慈、無惱害慈、廣饒益慈、平等性慈、遍利樂慈、出世間慈。如是等類,名為大慈。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見諸有情具種種苦無歸依處,為欲濟拔發菩提心勤求正法;既自得已為有情說,諸慳貪者教行布施,無戒破戒教受持戒,性暴惡者教行忍辱,懶惰懈怠教行精進,散亂心者教行靜慮,諸愚癡者教學妙慧。為度有情雖遭種種極苦難事,終不捨離大菩提心。如是等類,名為大悲。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作是思惟:『三界熾火,我已出離,故生歡喜;久相纏繫生死之繩,我已斷截,故生歡喜;於生死海尋伺取相,我已永出,故生歡喜;無始所竪憍慢之幢,我已摧折,故生歡喜;以金剛智破煩惱山,令永散滅,故生歡喜。我自安隱,復安隱他。愚癡、黑暗、貪、瞋、慢等煩惱繫縛,久寐世間,今始得覺,故生歡喜;我今已免一切惡趣,復能濟拔惡趣有情令得出離,故生歡喜;有情久於生死迷亂不知出道,我今濟拔開示正路,皆令得至一切智城畢竟安樂,故生歡喜。』如是等類,名為大喜。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普於一切眼所見色,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甞味,身所覺觸,意所了法,不著不離而起捨心,如是等類,名為大捨。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成就如是四大無量,由此名為方便善巧。」

開示:

 

社會上常常流行一句話,叫做「遁入空門」。我們求學的時候,看那些中國有名的文學著作,像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在他們的思想就是說世間亂糟糟的,爾虞我詐,最後就是看破世間,看破名利、五欲,就剃度出家了。甚至還有說順治皇帝後來也是剃度出家,有這種傳說。

中國史上的文學小說,大部分都有這個傾向,認為出家人叫做方外之士,不食人間煙火,獨善其身,做一個自了漢,在深山裡面鳥語花香,自得其樂,也不管世間眾生的死活痛苦,什麼都不要去管它理它。可是從經典看起來,佛菩薩並不是一般人所描述的這樣子自外於人間、自外於社會。最近在看《大般若經》時,就感受很深。

我們這次特別講十地品,初地菩薩是布施圓滿,二地是持戒清淨,三地是忍辱波羅蜜圓滿,四地就是精進圓滿,不再懈怠、懶懶散散;五地就是禪定波羅蜜圓滿,六地是般若波羅蜜圓滿了。《大般若經》也講到這個。六度以後,菩薩必須修什麼呢?修方便、願、力、智

「方便波羅蜜」: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在無邊的生死大海中,去投胎轉世,去利益眾生,但是又不被世間所染著,因為他已經瞭解生命的如實相,他是乘著悲願來利益眾生。就是菩薩以現種種身來利益眾生,他不一定現出家身,可能現國王身、現大臣身、現律師、現老師,以種種不同的身分來度眾生。生死輪迴對他來講,就是給他很大的機會去度化眾生,這就是方便波羅蜜。

「願波羅蜜、力波羅蜜」一般人的志願是說我要當國王,我要三妻六妾、金山銀山。菩薩的願力不是這樣子,他是無窮無邊的大願力去利益眾生,不在名利上打滾。

「智波羅蜜」:《大般若經》裡面又特別講到,菩薩如果證到諸法的空性、諸法的空相,這時候一定要善巧方便的,不會掉入空的境界中跳不出來。你執著空的境界,那種空靈的、自在的、光明的喜悅境界,你對這個境界著迷了,你覺得你大事已畢,沒有善巧方便,執著空了。要瞭解到:空也是諸法的本來面目,本來如此佛來到世間、佛不來世間,宇宙萬事萬物它本性就是空無自性。當你證到這個境界,你要記得你的初發心——你初發心時,你修道的目的就是要利益眾生。

眾生不知道諸法的如實相,就像瞎了眼睛,對宇宙萬事萬物都是用摸索的,要用柺杖,要人牽著他,真的是行動不方便,要不然跌倒,要不然受傷,很可憐。眾生就是這樣子,無明籠罩他的生命,所以動輒得咎,或者爾虞我詐老謀深算,為自身利益喪盡天良,壞事做絕了。眾生有病,病得這麼重,叫做「無明」病——執著身心世界有一個永遠不變、實實在在的主體,這個錯誤觀念導致他的生命全盤皆輸。那麼,菩薩他醒過來、覺悟過來了,看到眾生有病,他不能這樣一走了之。所有眾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都是我千生萬生以來的父母兄弟姊妹,我就這麼一走了之的話,說不過去所以菩薩就是要發大悲願來利益眾生。

我今天就想把菩薩發的悲願修四無量心來利益眾生,跟大家分享。在《大般若經》第五百六十七卷第六分〈法界品〉,特別講到四無量——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佛藏經裡面也有《慈經》,經文短短的。阿根廷那邊已經把它翻成西班牙文,教他們念《慈經》。

 

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具無邊慈、無分別慈、諸法性慈、不休息慈、無惱害慈、廣饒益慈、平等性慈、遍利樂慈、出世間慈。如是等類,名為大慈。

 

人類內心深處有兩個特色,一個是有分別妄想心,所以會去研究種種的知識,有種種創意,發明很多的儀器、工具,發明很多新鮮的事事物物,這是理性方面;還有一個就是感情部分。人類的理性不斷發展,現在所展現出來的高度科技是兩面刃,可以傷人,也可以救人,有利有弊。人類的感情部分,我們這種感情執著,從對自我的一種執著以外,對我的同胞、我這個族姓、我這個國家、我這個膚色民族執著。我們把自體愛擴大出來,但是它的背後還是有一個「我」。我的親人、我的同學、我的朋友、我的同類、我參加的組織團體,都是要加一個「我」的標籤。

所以,在眾生那種感情的昇華擴大中,我執我見就束縛了人類的愛心,偏離某一方面,甚至為了我們的利益可以將對方殺死消滅。一千多年前十字軍東征,六次東征殺死了千萬人,那些仇恨一直延續到今天,這是很可怕很可怕的!就是說,只要你有我執我見,你所作所為的一切都是有所偏失而狹隘的,甚至傷害了別人。對我這個族類、我這個國家,我是英雄,我殺了很多敵人,可是敵人把你看成什麼?就是壞人。佛法的偉大就是告訴我們無我,因為無我而產生那種慈悲的行為,才是最究竟最圓滿。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菩薩證到諸法空性時,他不會貪戀執著空的境界,從此就不管世間了;這個時候他「具無邊慈、無分別慈」。慈,就是給予眾生快樂,給予眾生法喜,給予眾生知識。眾生這麼多,他不會區別說是我的族類、我的同胞、我的同學、我的親戚,菩薩對一切眾生沒有去分別怨親,沒有分別男女老幼、高低美醜、親戚朋友或者是冤家仇人,那種概念沒有。菩薩內心裡面感情的部分透過理性的淨化,所以對一切眾生沒有分別的、普遍平等的、不染著的那種關愛,那是超越人類那種有限的心量,是無邊、無分別的。

接著就說諸法性慈」。為什麼能夠做到無邊無分別的慈悲關愛眾生呢?因為是通過對法性如實的證悟。存在的萬事萬物,包括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所有這一切,佛經裡面用一個字代表,叫做,有時就叫萬法。在菩薩的心境看起來,一切法都是生生滅滅的一個過程,如幻如化,不實在,暫時的,隨時都可以變化,隨時可以改變它的存在方式。

譬如,一碗水放在桌子上,本來這個水我們可以拿來喝,煮了以後就變成蒸氣往空中飄了,你要抓也抓不到。飄到太空以後遇到冷空氣變成雨水又掉下來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就像那個水,從液態的水到氣態的蒸氣,再升到高空變成雨,那雨水掉下來,有時候變成固態的冰雹了,冰雹溶解後又變成水千變萬化,再怎麼變,它的本性永遠不變。它的本性是什麼?就是空性,它沒有永遠不變的一個主體性,找不到。

佛告訴我們,你要瞭解宇宙萬物,不像科學家一樣一樣去研究、去分析,有原子、分子、電子、質子,分析到最後最後,給它一個名詞叫上帝的粒子這是一個空洞的名言,有名無實。可憐啊眾生還是再繼續妄想,要找出最初最初的原始是什麼,這就叫做無明。

佛陀老早就告訴我們,宇宙萬事萬物,你找不到最初最初永遠不變的那個,發生萬事萬物的一個基因,你是找不到的。你去找這個東西,對人沒有什麼意義。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你怎麼去找?就沒有這個東西,你用不著找要緊的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短暫的生命很快就流逝了,我們怎麼樣做好本分的事情,對身邊周遭的家庭社會人類,我能貢獻的是什麼。

你用腦筋一直去追問世間最小最小最初最初的一個源頭是什麼,這是大笨蛋要緊的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怎麼樣心情愉快,帶給別人歡喜,帶給別人智慧,帶給別人法喜對你的父母妻子兒女,對你身邊周遭的人,對你的鄰居、這個社會,你能貢獻的,在這個有限的生命當中,分秒必爭,趕緊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生命很快就會結束。而生命結束不是死亡就斷滅了,這輩子所作的點點滴滴,凡走過的必留痕跡。你多讀書,來輩子投胎轉世了,你很聰明你這輩子廣結善緣,用你的知識、財物去幫助人,生生世世你就遇到很多貴人。

所以在大般若經裡面就說,菩薩發願在惡壞世投胎轉世,因為讓他有機會來服務這個思想我們現在慢慢把它淡忘了。菩薩發願在惡地惡世惡趣去投胎轉世,但是他不迷糊。他對生命的真相如實悟到它的空性以後,他是乘著悲願而來,所以他的投胎轉世是願力轉世,不像我們是業力轉世。我們造了這個業,不得不去投胎轉世,而且是迷迷糊糊去投胎。菩薩有大悲大願大智慧,他會選擇出現生命在那裡,他會觀察什麼地方的眾生時間到了,我去那邊投胎轉世來度化眾生。

經典裡面還講到,有菩薩要度那個眾生,機緣成熟了,過去生中他跟他結了緣,可是這個人就是欲望很高,怎麼辦呢?菩薩就現一個女的,很漂亮很莊嚴,然後跟他來往,來往沒多久就生病,生病的時候這身體馬上就腐爛,腐爛就變一堆白骨。對方一看,這麼一個漂亮的天仙美女,怎麼一兩天之內就腐爛,又臭又髒,變成一堆白骨他突然間覺悟了,修道去了。這個就是菩薩的慈悲、方便。

我們信佛學佛就是要證悟到諸法空相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什麼呢?五蘊——色受想行識,我們的身心,在它的背後你永遠找不到你所想像的那個我。這個不是用嘴巴講、這麼想像就可以,是你親自證悟。透過戒定慧、止觀相應以後,你真正證悟到這個境界了,你生命的問題可以解決,你也可以解決眾生的一切煩惱問題。所以學佛法是不離開我們身心,就身心當下去體悟到五蘊皆空,就是諸法的本性。透過對諸法空的理解,你產生的慈才不會有麻煩。

透過法性空的智慧來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一切都不是固定不變的。眾生再壞,他的壞也不是永遠的,也有變好的機會,只要給他一個機會,他都有轉凡成聖的可能。所以我常常說,學佛的人永遠抱著永不失望的信心,一個是對三寶,一個是對眾生,一個是對自己一切都可以隨著我們的努力而改變。再不好的人際關係 、環境、或者生病等等,如果是固定不變的,那我們就不用努力了。因為一切是空性,可以改變找對方法你就可以改變。

簡單講,諸法性慈就是永不失望的信心對人、事、物,對山河大地,包括自己的一切,都是永不失望的信心找方法讓它改變變好,好又更好。

接著說的是不休息慈,這就是精進了。我們一般人有時候愛心來了,對人家關懷;有時候自己體力差,或者經濟不行,這種關懷眾生的心就退下來了。菩薩是勇猛精進,他不會停止的任何條件,順境、逆境當中,他就是勇猛精進,就是想引導眾生、利益眾生。

無惱害慈舉例來講,我們對自己的孩子要什麼給什麼,要錢給錢,要車子給車子,看起來很慈悲,結果你那種慈養成孩子變成什麼呢?寵壞了,不勞而獲,長大後這個孩子沒有用。菩薩利益眾生,絕對不會造成副作用,對他的身心都有所助益的,這是無惱害慈。

廣饒益慈,就是對四生十類的眾生,你都是用平等心去看待。不單單對人類,也不是單單對我族類,也不是單單對我的親戚,你有這個概念就錯了,就跟佛菩薩的慈有距離了。

平等性慈」:對一切眾生平等的、普遍的關愛,沒有差別。不會說這是我的兒子,我對他好一點,別人的孩子不管他,死掉也沒有關係,我都無所謂。菩薩的慈是對一切眾生都看成像自己唯一的獨子,平等的、無條件的去關心引導他。

遍利樂慈」:有些眾生需要用物質來救濟,有些眾生我們開一條道路給他方便,有些眾生他沒有吃的、沒有喝的、沒有住的,種種這一切,我們能做的很多。普遍對眾生的身心有利益的事情,我們來做,這是遍利樂慈。

出世間慈,這是跟空慧相應了。所作所為當下,你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而修一切善法。當你有一個的概念去做慈悲的行為、慈悲的救濟時,大般若經裡面就形容了,那就像很好吃的東西,色香味俱全,但是裡面有毒,吃的人很高興,拼命吃拼命吃,吃下去以後中毒死了。我們做善事,如果心心念念掛一個——我做善事、我利益你,你要幫助我、你要尊敬我、你要對我好一點,這個不叫做布施。跟空慧相應的那種慈悲,才是真正的出世間慈,超越世俗人在講的這種慈悲了。

講一個親自經驗的北部有一個單位,就是專門救濟窮人苦難,我們就想他收養這麼多孩子,送一些米、衣服給他們,結果他們不要;你如果拿錢給他,他對你很客氣。那些承辦人員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金手鐲,開名車。瞭解意思嗎?你送衣服、送米,這是給孩子吃的你送錢,他們對你就態度不一樣了。真的有這回事。我也看過一篇報導,有人藉著辦孤兒院、救濟院來騙取人家的愛心所以佛法講的慈,最重要是出世間慈——超越世間那種貪瞋痴的慈悲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