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修副修與動修

普獻法師//講述     2005年於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

三、觀呼吸法門

 

有關「方法」的部分,接著看《楞嚴經》第十四卷二十五圓通法門的兩個案例,他們都是修習觀呼吸法門而證阿羅漢果。

 

(一)兩位尊者的經驗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

這一段是孫陀羅難陀講到他的修行經驗——觀出入息。

孫陀羅難陀是佛陀同父異母的弟弟,後來跟佛陀出家。佛陀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而且威儀具足,所以在佛弟子中被稱為「儀容第一」。

這裡先說一段他出家修行的趣事。孫陀羅難陀未出家之前,有一位美麗的妻子,夫妻感情很深。有一天,佛陀與阿難乞食到他家門前,他接了佛陀的缽準備取飯供養佛陀,但是佛陀轉身便走,並告訴阿難:「叫難陀把食物送到精舍來。」

孫陀羅難陀接到命令,只好親自把飯菜送到佛陀住的地方。飯是送到了,可是佛陀卻不讓他回家,而且下令立刻幫他剃頭。孫陀羅難陀就在這情況下被逼出家了。

想到家裡的太太,他失眠了一個晚上,愈想愈不甘心。第二天,佛陀與比丘出外應供,難陀就自願留守門戶,其實,他是想藉佛陀外出的機會逃跑。

佛陀交代他:要關好四邊門窗,還要把地掃乾淨。但是,他剛關好南門,北門就被風吹開了;才關上北門,南門又打開了。更氣人的是:剛掃完這裡,那一頭就髒了,好不容易把那邊掃乾淨了,這邊又髒了。

他想想:「現在不逃,還待何時?」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他剛逃出精舍大門不遠,糟糕,佛陀回來了,他急忙躲到大樹後面。偏偏佛陀卻從這棵樹繞過來,明知故問:「你在這裡做什麼?」他只好從實招來,說他很想念那漂亮的妻子。

佛陀告訴他:回家以前,你先跟我去參觀兩個地方。難陀說:只要能放我回家,就跟您去一趟吧!

佛陀首先帶他到天上,讓他見識何謂美若天仙。哇!每個天女都比他的妻子美麗千萬倍。他看到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有成群的天女,卻不見有天子,便請問佛陀:怎麼這宮殿裡沒有天子?佛陀叫他自己問天女。天女說:「這宮殿是預留給佛陀的胞弟孫陀羅難陀的,他現在正在人間享福,命終後就會到這裡來當天子。」

難陀聽了,樂得輕飄飄的,覺得自己的福報真大。假如不是看到佛陀威嚴的樣子,他真想告訴天女們自己就是難陀,假如不是佛陀在身旁,真想現在就留下不走了。

參觀完天宮,佛陀接著帶他參觀地獄。看到獄卒忙著整治罪人,上刀山下油鍋等慘況,不禁毛骨悚然。但是,有個大鍋子裡面的油是冷的,難陀鼓起勇氣問原因,獄卒說:「這個油鑊是預留給孫陀羅難陀的,他天福盡時,便會到這裡來酬還多生以前的罪業。」難陀聽了,嚇得雙腿酸軟,生怕給獄卒知道自己就是難陀,恨不得立即逃離那裡。

回到精舍,孫陀羅難陀把嬌妻美女都拋諸腦後,精進用功——觀出入息,證得阿羅漢果,出了三界,既不到天上享福,也不必到地獄受苦。

下面是說到周利槃陀伽,他也是修觀呼吸而斷惑出三界的。

「周利槃陀伽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

周利槃陀伽的父親是婆羅門,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叫大路,非常聰明,曾經修學婆羅門教法,後來聞佛教法而證阿羅漢果。小兒子名叫小路,也就是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生性愚鈍,學什麼都不成,父親死後淪為乞丐,後來為了肚子能溫飽而剃頭出家。

但是,小路學什麼都記不住,誰都拿他沒辦法,最後被親教師趕出去。他邊走邊哭,遇到世尊,世尊教他兩句話:「我拂塵!我除垢!」他仍然念了前面就忘了後面,念了後面又忘了前面。

後來,世尊就教他好好安居、調出入息。周利槃陀伽就專注觀呼吸,發現呼吸也是不斷的生住異滅,諸行剎那變化無常。就這樣子,瞭解到無我,得大無礙,斷盡煩惱,證阿羅漢果。

「漏」是指煩惱,斷了煩惱稱為漏盡

以上,是兩位尊者敘述他們自己觀呼吸得道的修行經驗。《楞嚴經》十四卷裡面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除了我們舉例的兩位尊者外,還有其他不同的法門,例如大勢至菩薩是修念佛,觀世音菩薩是觀音聲。

 

(二)觀息法門的特質

 

透過觀呼吸,來瞭解自己內心深處的煩惱根源所在,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最單純、最根本的修行方法。但是,為什麼透過觀呼吸就能夠斷惑證聖果呢?

第一,呼吸既是自主性的、又屬於非自主性的。

我們的生理結構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能自主的,另一個是不能自主的。

譬如,我可以命令自己舉手、也可以命令自己把手放下,我可以自己決定睜開眼睛或閉上眼睛,我要舉起腳走路就能走路,我的臉可以做出各種表情,這是自主性的。有些器官是不能被我的大腦直接控制的,譬如胃腸蠕動、心跳、內分泌。你命令胃腸停止消化,胃腸還是繼續消化,你也無法命令心臟暫時停止跳動。

但是,我們的呼吸是既能自主、卻也是非自主的。除非故意憋氣,否則大部分時候,呼吸都是自動自發的。如果你命令自己停止呼吸,可以憋幾分鐘?大概憋一分鐘就很了不起了。密宗有一種憋呼吸的修法叫修寶瓶氣,連續吸三口氣,最先吸到丹田,第二口氣吸到胸部,第三口氣吸到上腹部,憋到忍不住時再吐出。還是只能忍住非常短暫的時間。

我們的五臟六腑裡面,只有呼吸器官既可以是自主性、也是非自主性的。

第二我們的內心跟呼吸息息相關。

我們的呼吸,就是我們內心的表現。當我們恐懼的時候,呼吸急促;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呼吸很粗重;心平的時候氣就和。所以,我們內心狀態會從呼吸表露出來。換句話說:我們注意呼吸,就等於間接在注意我們的心。所以,利用呼吸來安住這顆心,是最直接的方法。

第三,呼吸猶如內心與外在世界間的橋樑。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與外在世界互動的時候,或者動嫉妒心或者動瞋恨心,動形形色色的煩惱心。可怕的是,貪瞋痴念頭並不是這麼動一動就過去了,接下來是一齣沒完沒了的連續劇。

當我們起瞋恨心時,這個瞋恨習氣會慢慢往內去熏習原有的瞋恨心、加強原有的瞋恨心。當我們的心對外在的世界起了貪愛,又會往內去熏習我們藏在內心深處的那些貪愛的種子所以,我們內在心靈的世界,不斷的在打結。內在的心世界,就是我們煩惱的根源。

解結還需繫結人!我們要如何瞭解內在身心當中的那些結?

色、心交互影響——心理影響生理,生理也影響心理。透過呼吸這個管道,可以檢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安住在呼吸當中,讓我們的心變成愈來愈細,這樣就能夠穿透我們的表層意識,不斷的滲透、不斷的穿透,一直達到我們內心貪瞋痴的根源地方,去檢視我們內心裡面的千千結。

發脾氣的時候會出汗,恐懼的時候會發抖,疼痛的時候肌肉緊張,行動不靈活會發脾氣,悲傷會引起心臟病。這些複雜的過程,都可以透過專注呼吸來一一加以檢視。

這就是佛陀要我們透過呼吸來瞭解內在身心世界的理由。

四、身念住要領

 

下面要跟各位分享《大念處經》中,修行「身念住」部分,有關anapanasati(安那般那念)——觀出入息的方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身循身觀察?於此,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樹下、或空閒處,結跏跌坐,端正身體,置念面前。正念而出息,正念而入息。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出息,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出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入息。」

(一)澄清基本概念

 

盤腿也好,不盤腿也好,只要正身端坐,下顎內縮,胸背挺直,面帶微笑,舌抵上顎,眼睛輕輕闔起來,全身放輕鬆。

這時候,除了感覺心臟在跳動以外,唯一還可以感覺在動的部位就是呼吸,因為它既是可以自主又屬非自主性的,所以,當我們整個身體安靜下來的時候,呼吸不會停止。

經文說:可以在森林、樹下、或空閒的地方,結跏跌坐,端正身體,置念面前。但是,現代人的生活與古人有相當大的差異,依我的看法,如果各位真正想學靜坐,最初還是在自己的一個固定的空間比較理想,譬如樓上的小佛堂、或是一個房間裡面。

在房間裡面,因為沒有風的吹襲,也沒有陽光來照射眼皮,不會受到太冷太熱的空氣、或是人事物等干擾,比較不容易分心。空間盡量單純,除了佛像,不要有太複雜的東西,即使要點香,也點小小的一枝香就好。又不是熏蚊子,何必把整個空間弄得煙霧裊裊,造成肺部的不舒服。

經過一段時日的練習,心已經能夠安定下來了,那麼,你也可以練習在樹林底下、或者樹下、或草皮上靜坐。雖然佛陀是在樹下成道的,但是,你想達到風吹不受影響、太陽照曬不受影響、人聲鳥叫蟲鳴也不起煩惱的功夫,要經過相當時日佛陀在樹下成道之前,可是修了足足六年的苦行!

大家一起共修,效果會更快。原則是:大家修同樣一個法門,不要摻雜許多法門不要摻雜許多儀式。

有人問:我修這個觀呼吸法門,可不可以順便念咒?可不可以順便念佛?可不可以加上觀想蓮花或梵字或佛菩薩?

請不要把觀呼吸法門複雜化!如果觀息時應該「順便加上」各位所說的那些方法,經文應當會記載。既然經文沒有說觀呼吸的時候要順便觀想什麼、要順便念什麼,那麼我們就依照經文所教導的:很單純的、全心全意注意自己的呼吸——出息長了知出息長入息長了知入息長出息短了知出息短入息短了知入息短。

我們的呼吸道有時候會不順暢,有時候是左側鼻塞,有時候則是右邊鼻塞,有時候兩邊的鼻道都很通暢,那些都不要管它,只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中」——鼻孔下來這個溝上,觀察呼吸在這個地方進進出出、進進出出。現在吸入的氣長,我知道是吸長氣現在呼短氣,我知道是短呼氣……。

原先我們的心很粗糙,空氣在鼻腔進進出出,我們並沒有什麼感覺。當我們的觀察力愈來愈進步時,能覺察的事就愈來愈微細,所以,空氣進出我們的呼吸道、接觸人中(鼻下)的時候,就會產生覺受——痠、痛、麻、癢、通暢不通暢等感覺上的差別。我們也會發現:呼出與吸入的空氣溫度不同,例如吸進去的是冷空氣、呼出的是熱空氣。

人餓個三天五天不會死,但是一分鐘不呼吸就很難過而且緊接著引起種種生理狀況。《佛遺教經》講「人命在呼吸間」,所謂「三寸息在千般用,一息不來萬事休。」雖然知道呼吸很重要,但是由於呼吸不必付費,所以我們從來不曾重視它。

佛陀畢竟是智者,他提醒我們「心息相依」——心與呼吸相依為命,可以透過呼吸這個管道,去察覺內心當中那許許多多的不淨煩惱的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