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擺脫宗教的儀式、宗教的信仰、以及宗派的意識,把佛陀最原始、最單純、最純淨的觀吸呼法門,讓每一個想對治散亂心的人來實踐。每一分每一秒都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叫做呼吸。因為呼吸不用錢買,所以我們從來沒有注意過呼吸。我們三天五天不吃飯不會死,可是一分鐘不呼吸就非常非常的難過。

 

佛陀為什麼要我們注意呼吸?

 

第一,它就發生在我們身上,而不是想像。有些宗派、宗教的儀式是要透過想像,一種符號、一種名號、一種咒語、或是一種什麼字句,這個都是透過想像。但是呼吸不是想像,而是發生在自己的身心上。

 

第二,為什麼佛陀要我們觀察呼吸?因為呼吸是我們心靈的表現。當我們內心深處恐懼,吸呼會加速;處在憤怒中,呼吸會很粗,甚至會暫時停止。所以,呼吸是內心的一個表現,是一體兩面。因為心很抽象,抓不到,我們就利用呼吸,觀察呼吸等於是觀察心。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鼻孔以下氣息進出的地方,叫「人中」,就是上嘴唇與鼻孔之間,這個三角地帶就是我們呼吸一進一出的地方。

 

可是,我們很少很少去注意呼吸,因為呼吸不用錢。吃飯要用錢買,我們會省吃儉用,卻從來沒有人說我要省省的呼吸。呼吸一停止,不呼吸了,億萬的財產就要過戶。佛陀說:「人命在呼吸間」。一個有錢人生病了,救護車把他送到醫院,只是讓他呼吸,他就心滿意足了。呼吸這麼重要,可是我們從來沒有去注意它。我們的呼吸是有意識的,也是無意識的我們可以讓它快一點,也可以讓它慢一點,但是我們不動念的時候,它還是廿四小時在呼吸。

 

呼吸,每一分每一秒發生在我們身上,那我們只是一個客觀的觀眾來觀察,入息知道入息,出息知道出息也知道呼吸長、呼吸短知道是一個鼻孔呼吸,還是兩個鼻孔呼吸。不論呼吸長短、粗細、快慢、單鼻孔或雙鼻孔,我們只是一個客觀的旁觀者,千萬不要做一個激情的演員,或故意把呼吸拉很長很細很短很粗,都不要故意,只是自然的觀察。就這樣子把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叫心息相依」,先做到這個地步,那麼散亂心就被我們控制住了。

 

有些人把這個法門(觀呼吸)加入其他法門,就變成很複雜了。有的說我們可以利用呼吸,一面呼吸一面念聖號或是一面持咒、或觀想、或觀相。的確,透過呼吸加上其他的法門,很容易讓我們的心去專注尤其是我們所信仰的神、或者上帝、或聖者,如果我們絕對的信仰,很快的讓我們在專注當中心得到安定可是問題就會出現在這裡,心專注安定以後,我們忘掉了最重要的是要得到智慧。

 

法只是單純的法,複雜化以後,雖然心很容易專注,但是心專注安定下來以後,我們就忘記了最重要的是斷除煩惱的那種智慧,始終就停留在專注這個階段。這個就是一般人信佛學佛十年二十年,只是在訓練專注的心,至於煩惱的根本、煩惱的種子、內心當中的千千結,始終還是存在,沒有從根拔起。

 

所以,為什麼我們修了十年二十年,老是還是煩煩惱惱?我們參加過無數的法會,也誦了許許多多的經,念了許許多多的佛號聖號,也做了許許多多的功德,也研究了許多的經論,這些我都把它歸納於副修。在學校裡面有副科、主科,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這是主科,如果這些主科不及格,不論你跳高跳多麼高,音樂唱得多麼好聽,圖畫得多麼好,這些副科再怎麼好,你就是畢不了業。缺乏了主修,永遠煩惱就困擾我們。

 

佛陀告訴我們修身念住身念住就是觀呼吸。修身念住以後,它的效果就能夠「離一切欲、煩惱、鬥諍、眷屬故」我們能夠安住這個心,就不會被五欲打倒,因為禪定的樂勝過五欲的樂。禪定的樂世間人從來沒有去品嚐過,那個內心光明寧靜喜悅就叫三昧酒,很容易醉人的。

 

智慧勤修,修習積聚一切功德無厭倦故;

 

禪定勤修以後,就必須修受念住,也就是智慧勤修。

 

我們不是單單訓練專注,還要修觀。禪定屬於,智慧屬於。禪定部分,佛陀告訴我們修觀呼吸;智慧部分,佛陀就叫我們觀受。同樣的,受也是廿四小時發生在我們身心當中。每一分每一秒只要我們有生命存在,只要我們意識存在,身心在交互作用當中,就不斷產生感受。

 

感受從哪裡來?透過六根對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六塵只要一接觸,首先產生了認知作用:有這個東西出現了,我看到什麼、我聽到什麼、我聽到什麼、我吃到什麼、我碰觸到什麼。六根六塵一接觸,第一個產生認知作用,認知以後就產生辨別的作用、想像的作用,然後我們把接觸的對象,認為對我有利、對我很好的就馬上產生好的感受。就是經過認知、辨別、想像以後,很快很快的就產生感受。

 

感受分成三種:一種叫樂受,快樂的感受;一種是「苦受」,苦的感受;一種是捨受,不苦不樂的受。譬如我們看到一個人,這個人我不認識,我沒有什麼感覺,沒有什麼好也沒有什麼不好,因為從來沒有跟他發生過關係,他也不造成我的傷害,我也不曾傷害他,這就叫做捨受。

 

如果是一個有恩的人,好久不見,現在突然間碰到了,好高興好高興。經過認知、想像、辨別,我們希望請他吃飯,希望在一起聊天,說出一大堆感恩的話;那是好的感受。也希望我們永遠在一起,你過去照顧我,現在讓我照顧你。我們對樂的感受就貪愛執著。

 

如果是看到一個不好的人、傷害我們的人,仇人相見份外眼紅,一肚子氣,把過去你傷害我的話又回憶一遍,「在大庭廣眾當中,你竟然說我是小偷」,這句話又重新回想起來,於是怒從心生,那種感受讓我們的生理發生很強烈的憤怒,想把他揍一頓。對苦的感受,我們瞋恨、拒絕、排斥。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隱藏著許多的貪愛、瞋恨、無明,我給它一個名詞叫做種子,世間的人給它一個名詞叫做潛意識。在我們內心深處有許許多多種子,不是貪愛就是瞋恨,要不然就是無明的種子。在唯識就講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含藏」的意思,含藏許許多多善的心理、惡的心理,善的種子、惡的種子。

 

然後,只要有外境的接觸,馬上內心深處這個種子就會生現行,種子生現行。譬如說我對某某人有成見,這個人過去對我不好,我對他印象壞透了,這個成見會隱藏在內心深處,每當大家說某某人的時候,我就會免費替他廣告,說他是多麼壞多麼壞。這是從我的潛在意識生起,很自自然然的遇到這種境界,我就會免費廣告。那如果這個人對我有恩,當大家提起他的名字,我就會說這個人多麼好、多麼了不起。

 

就是說,雖然事情已經過了,可是我們內心深處就是有那麼一個印象,這個印象就叫做成見、叫做種子、叫做潛意識。而我們的心,在我們誦經拜佛或各種宗教儀式,甚至研究經論的當下,只能撫平百分之五的內心世界而已。不是百分之五十,只是百分之五。我們持咒念佛誦經研究,這只是在我們的表層意識,只是占所有心靈意識的百分之五而已。

 

所以,當我們參加法會、我們誦經、我們念佛、我們做種種儀式的時候,感受那分安祥寧靜,可是一旦離開道場、離開這些儀式,回到現實人生,內心又是一團糟。為什麼?因為我們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潛意識,裡面累積了許許多多的貪愛瞋恨無明的種子,這些種子時時刻刻在我們內心中打結,而且時時在反應,反應在我們的生理上。反應在生理是什麼現象呢?粗重的就是痠痛痲癢,還有許許多多微細的感受。

 

這些微細的感受,不是我們很粗糙的心靈可以發覺的。所以佛陀要我們學習從觀察粗的感受,慢慢地觀察到細的感受。而且是全身的觀察,從頭到腳、從腳到頭,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按照順序,把生理上由於貪瞋痴的種子所產生的感受,都要把它檢查一清二楚。這個沒有宗教儀式,沒有宗派的差別,只是很單純的去了解觀察自己身心交互作用的時候,所產生一切的感受。而這些感受,不是過去,不是未來,是當下。

 

對當下的感受,我們只是客觀的去觀察,只是當觀眾而不是當演員。千萬要記得,不要去想像有什麼好的感受出現也不要去配對這個感受不好、是什麼瞋恨心理出現的,不要用配對的心理來觀察感受也不要說這個是什麼業障才產生這個感受。只是當一個冷靜的觀眾,把這感受觀察得一清二楚。感受是不斷地在生滅無常變化當中,感受生起,感受變化,感受消滅,然後另外一個感受出現,又是生起、變化、消滅,那麼我只是很冷靜的去觀察它的生住異滅。

 

每當我們這麼觀察感受的時候,百分之九十五的潛意識裡面所有煩惱的根源:貪愛、瞋恨、無明的種子,一一會浮現在表層意識,讓我們非常非常的難受。首先出現的是粗重的痠痛痲癢,這個都是我們過去的惡業、瞋恨心浮現出來,我們只是看著它發生,看著它消滅,那麼就消了一分業障。當這些苦受不能打倒我們的時候,過去生過去世的貪愛種子又出現了,這時我們的生理產生許許多多非常美妙的感受,全身好像通了電流,非常舒暢、輕鬆、光明、寧靜、喜悅,這是最危險的時候,我們只要有一念的貪戀執著,希望它出現,希望這個好的感受出現,那就叫做著魔。有些人見到光、見到佛、見到什麼,只要貪戀執著,都是執之成病。

 

所謂「魔因境有,境從心生」。什麼叫做著魔?有一個境界出現了,而你貪愛執著它,那就是著魔。如果境界出現了,不理它,看著它生、看著它滅,那沒事。境從心生,境是從我們自己內心化現出來的,只要不執著就沒事。禪宗有句話:「佛來佛斬,魔來魔斬」。苦受不執著、不排斥、不拒絕,樂受也不貪戀不執著,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那麼就沒事了。

 

我們不斷去觀察感受,會發現到這個感受是身心交互作用身心之所以交互作用,是因為在我們色身當中有四大地水火風。四大也有四大的特性,地是堅硬的,水是濕的,火是溫暖的,風是動性。我們這個色身的最小最小單位就是四種元素:地、水、火、風,它的特性是:堅、濕、暖、動這八個最原始、最微小、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的單位就叫做微塵,或者叫做鄰虛,或者叫極微。它是極快速的生滅,就像泡沬一樣,不斷地出來、破裂,出來、破裂,每一分每一秒就有幾十萬次、幾兆次的生滅。在微細的生滅當中,我們想找到一個「我」找不到。所以佛陀說諸行無常,接著就說諸法無我。

 

透過無常無我的觀照以後,得到了智慧,這就叫做修慧,是我們修來的。至於我們聽經、聞法、研究,這些是聞慧、思慧,是別人的智慧,是屬於別人的甚至經過思考以後的思慧,也還不是你自己的。這種修慧是我們透過觀察身心的感受,親自經驗的一種智慧,只有修慧才能斷盡所有煩惱的根源,貪瞋痴的根源整個才能斷。

 

所以,為什麼修行一定要靠自己修行,別人替我們不了佛陀說諸惡莫作(就是持戒),然後眾善奉行,然後「自淨其意」,這種淨化身心的工作是沒有人可以替你的,只有靠你自己去修行。否則,有錢人拿一筆錢說你替我修,不就解決問題了嗎?不可能淨化身心的工作絕對只有靠自己,佛陀也幫不了我們的忙。

 

佛陀知道方法,自己淨化身心,他不忍眾生苦,把這個法傳給有緣的眾生。但是經過兩千五百年,這個法慢慢沒落了,演變成宗派的不同儀式來修行所以叫做末法時代就是佛陀的法變成不純淨了,變成宗派,變成儀式了。現代人有聞慧、有思慧,到處聽經聞法,我是屬於唯識宗、我是淨土宗、我是禪宗、我是密宗,把自己歸類於那一宗那一派,就以那一宗那一派所說的為究竟,而跟佛陀的正法毫不相干,這是末法時代一個可悲的現象。現在我們要把佛陀的法還原,原來怎麼修我們就怎麼修,就沒有錯了。

 

如果要詳細修念住法門,可以看大念住經》和《華嚴經十地品十地品裡面的四地菩薩所修的就是這個東西。菩薩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回向以後是十地菩薩。從初地布施成就,持戒、忍辱、精進,然後修智慧,禪定、智慧是四地菩薩修的,也是佛陀臨終時候交待的。

 

佛陀臨終前,阿難尊者問後代人怎麼修?釋迦牟尼佛說依四念住修。這是何等的重要可是我們現代人都忘記了。這是佛陀臨終交待一個重要的修行方法,但是後代的佛弟子竟然忘記了。這個純粹的修行方式,演變出許許多多的宗教儀式:放生、拜山、朝聖、誦經、念佛、拜佛……我不是說這些不好,這些宗教儀式的確會讓我們有認同感,可是法會散了以後呢?我們這顆心怎麼收拾它?這要主修啊!

 

所以我把主修跟副修比喻成什麼呢?一棟建築物空空蕩蕩的,建築物是主修。你有很好的結構,一層樓一層樓的建築物,這個叫主修有了。當然,只有主修,沒有副修也不行。就像我們要有一個建築物,但是這裡面要有廚具、有衛生設備、有沙發椅、有桌子、書櫃,還有床鋪及種種家具。所以,我們要有主修,還有副修。副修是什麼呢?研讀經論、拜佛、念佛、參加法會、護持道場、做善事、造橋鋪路,這些都是副修。

 

還有一種是動修,動修的部分也是很重要。我們一個人不能離群獨居,不能說我有一棟房子、我有家具,什麼都有了,我整天住在家庭裡面,那不行的。我們還是要來到這個社會,來到社會自然會跟人接近,有了接近以後就會成家立業。所以動修部分就是包括我們做家事、上班、奉侍公婆、當義工、參加法會、護持道場,這個叫做動修。

 

但是我們要有主修的功夫,而不是說在動修當中我得到什麼功德,是利用這個動修去服務人群。佛陀說眾善奉行,就是扮演好我們的角色——做好的爸爸、做好的媽媽、做好的老師、做好的公務人員,在社會上看我們的專長做那一個行業,就在這個行業當中我們認真去執行,去造福社會。

 

不論是上班、做家事、奉侍公婆,或是護持道場、參加寺廟種種的法會,我們只是在這些場合當中來驗證我們的心,是不是在動態當中我的心就亂了?還是我能夠安祥的去做這些事情?如果在動態當中,我的心也照樣能夠安靜下來,那麼我的修行方法就是對了,派得上用場了。如果是想在這些法會當中,我想獲得某一種功德來消業障,那我們會失望的。我們參加誦經、參加法會,這是來莊嚴道場、護持道場,一方面自己可以得到利益,也讓眾生感受到那種大眾共修的力量。

 

所以,我們有主修有副修,還有動修(動態的修行)。信佛學佛的人除了研究經論以外,主修的部分身念住、受念住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為什麼要研究這麼多經典?因為經典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修行是錯還是對。我們怎麼去了解認識心理透過唯識五十一種心所或者是百法,認識到原來我們內心這麼複雜,有善的、有惡的所以讀經研究有它的價值,可以是來堅固我們的修行檢驗修行,它也是一張地圖,也是值得研究。各位不要以為說我有主修,整天我就觀呼吸,整天觀我的感受,其他什麼都不要了那就像一間空洞的房子,什麼家具都沒有,吃睡你都不安。所以,主修、副修、動修,這三個鼎足而立,就像寶鼎一定要三支腳才能撐起來。

 

我們這樣子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因為有智慧波羅蜜,所以布施不去執著,持戒也不執著,忍辱也不執著,精進不執著,禪定不執著,這些就成為波羅蜜了。布施當中就包含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五度;持戒也包含了其他五度。持戒如果沒有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話,那我們持戒持不圓滿。六波羅蜜裡面,每一度都包括其它的,這是六波羅蜜中相互的關係。如果我們單單修智慧,而沒有布施、持戒,那也是修不起來;沒有忍辱、精進,那更不用談了。

 

這是講到六種波羅蜜,菩薩修行的第六個學分叫做智慧勤修,就是觀受念住。智慧勤修,積極修習積聚一切功德不厭倦。

 

大慈勤修,知諸眾生無自性故;

大悲勤修,知諸法空,普代一切眾生受苦,無疲厭故;

 

透過前面六種波羅蜜的修行還不夠,還要修大慈、大悲,這是菩提心的部分。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成佛的心、度眾生的心、利益眾生的心、關懷眾生的心、不執著的心。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裡是講到慈、悲兩個字。慈就是給予快樂,悲是把痛苦拔除。眾生沒有快樂的,給他法喜充滿眾生有痛苦,把他的苦拔掉。有這種與樂、拔苦的精神,才是一個菩薩的精神。

 

大悲勤修,就是「普代一切眾生受苦,無疲厭故」,信佛學佛的人要有這一分悲願。我現在講一個故事,讓各位了解什麼叫代眾生苦。

 

有一座寺廟,這座寺廟是在一個湖當中,要去寺廟禮佛的話一定要坐船。可是那個地方就這麼一艘船,這一艘船是屬於寺廟的,如果你要坐過去的話,你要在遙遠的地方用旗子搖呀搖呀,搖多少下,讓這個師父划船過來載你去禮佛。這個寺廟的住持非常有德行,德行高操,許多年輕出家人就跟他學道。學了好幾年,在要離去之前,突然有一天住持身上掛的念珠不見了,這串念珠是年代久遠的一個寶物。

 

方丈和尚就召集所有的出家眾集合,他說:「我們這寺廟在湖的當中,這麼安全的環境裡面,竟然我的念珠不見了。這是鎮寺之寶,到底誰偷去了?我希望一個禮拜以內,很誠實的把它放回原位,就沒有罪。」

 

結果一天過去了,二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就這麼一天天過去,你懷疑我,我懷疑你。你帶著有色眼光:「是不是你偷的?」他也帶著有色的眼光:「你是不是小偷啊?怎麼做這種事情,連菩薩的念珠也偷呢?」大家就在互相猜忌當中,真是吃睡不安!

 

七天過了,大家要離開了。老和尚就說:「你們來湖中修行,功夫也差不多了,你們都是清白的,你們沒有偷,你們該走的可以走了。」可是每一個人都帶著懷疑的心:到底是誰偷的?

 

其中一個瞎眼的和尚他就不走,他留下來繼續在念經。老和尚說:「你為什麼不走?你不走,人家就以為是你偷的。」他說:「念珠沒有,佛心還在呀!我是來這邊修佛心的。那你想想看,這七天當中大家都帶著懷疑的眼光,如果沒有人承擔的話,所有的人都帶著懷疑的心離開這個地方,這個懷疑的情結永遠在他們的身心當中。只好我來承擔。」

 

這時老和尚從袈裟裡面把這串念珠拿出來,他說:「只有你能承擔」就把念珠掛在那個瞎眼的老和尚身上,「你有這種承擔的精神,你就是我傳承的人。因為你承擔了,你有普代一切眾生受苦不疲厭,你有這個精神,你真正明心見性了。所以我這個念珠掛在你的身上,寺廟也交給你。」

 

這是講到菩薩的慈悲,代眾生苦。菩薩為什麼來陪我們讀書?菩薩為什麼要投胎轉世?又來投胎出家,受苦受難呢?為什麼?就是代眾生苦。菩薩自己解脫了,根本就是生死了了,他不再受生死也可以,可是為什麼許許多多的菩薩不斷轉生在這個世間?來到這個世間受到空氣污染、食品污染、社會政治的污染,什麼污染都有,但是菩薩還是要很快樂的過日子?為什麼?因為菩薩有慈悲心,就是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所以菩薩要不斷轉生轉世,投胎來這個世間救度眾生,這是菩薩偉大的地方。

 

佛菩薩永遠沒有離開這世間,知道嗎?各位以為成了佛、成了菩薩以後,永遠一走了之他到了一個清淨的世界,永遠跟我們不再互相來往不是的,那不是佛,不是菩薩。

 

菩薩因為有大慈勤修、大悲勤修,就永永遠遠的陪伴我們身邊。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永遠不會孤單,永遠都有佛菩薩來陪伴。只是我們不願意接受菩薩的指導,菩薩在我們身邊告訴我們這樣不行那樣不行,我們聽了就討厭,我們只喜歡聽好聽的話:你做這功德好大你放生你會長壽。

 

眾生本來在空中飛多自在,因為你要長壽,就把牠抓起來關幾天,送到寺廟裡面,然後唸了一大堆的經文,畜生也聽不懂,自己在那邊你騙我、我騙你的,大家騙來騙去,把這一大堆的生命束縛起來,為的是什麼?為了我能夠增福延壽,讓這麼多畜生受苦。然後,又施放不對的地方,破壞生態,造成污染及許許多多的問題,那就是沒有慈悲心,沒有智慧。為了貪圖個人的增福延壽,而去造成眾生的痛苦,這是違背因果的。現代許多透過放生作為謀利的事業,使佛教受到很大的傷害,然後個人的煩惱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個叫做無明,沒智慧。

 

所以,在菩薩修行的學分裡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一定來一個智慧,還要有大慈、大悲,那麼才成為波羅蜜,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覺悟如來十力勤修,了達無礙,示眾生故;

 

第九個要修的學分覺悟如來有十力勤修」,就是修如來的十力。十力,過去我們已經簡單介紹了,就是知道眾生的因因果果、業報輪迴的現象,以及知道怎樣斷煩惱、對治煩惱,佛陀不會迷迷糊糊的修。做為一個菩薩,要了解佛陀的十力殊勝,所以會努力去修十力。修十力不是要顯神通,是為了攝化眾生。有了十力,十種智慧的力量,才能攝化眾生。

 

不退法輪勤修,轉至一切眾生心故。

 

最後一個學分不退法輪勤修」,等於是前面所說的勇猛精進,也就是談到菩提心的部分。所謂菩提心,就是永生永世以成佛度眾生為生命的最高座標,時時刻刻不會忘記自己信佛學佛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身心淨化昇華,有智慧有悲心,然後要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這是菩薩不退的法輪勤修。

 

為什麼叫作法輪?一個沒有路的地方,挖開一條路了,還是很難走,因為很多石頭、坑坑洞洞的,這時必須用壓路機壓一壓,把路壓平了,再鋪上水泥或是瀝青,然後再壓平,這個路就好走了。我們內心裡面有許許多多的貪愛、瞋恨、不平、憤怒,這些就讓我們的身心很痛苦很難過,而佛法就像這個輪子,把內心裡面的貪愛、瞋恨、習性反應、無明,全部壓碎、撫平了,這樣子眾生的身心就能夠快樂的過活。

 

菩薩有這種不退的法輪誓願,要來轉眾生的心,轉迷為悟,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讓眾生得到智慧,能夠身心自在,這是菩薩最大的心願。就是陪伴眾生參與輪迴,而不受輪迴的痛苦。所以我常常說:「輪迴是好事,生死是機會。」我們參與這個輪迴,但不是迷糊的輪迴;我們受生死,但這個生死不是白白的生死。我們透過生死輪迴,在無限的時空當中去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的當中完成我們成佛的心願。這就是菩薩修的第十種學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