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六十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103)

請翻開第六十九卷,這是善財童子來參訪普德淨光夜神。

修學佛法離不開持戒、禪定、智慧,也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戒成就了,以戒的基礎才能夠修定有定的基礎,修止觀,觀身心的無常無我,才能夠開智慧。這是古仙人道,也就是說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都是走同樣的道路。所以菩薩要說法,一定要通過入定,禪定當中有特殊的智慧。我們來看普德淨光夜神,他最初修初禪的時候,他是怎麼修的

一心不動,修習初禪,息一切意業,攝一切眾生,智力勇猛,喜心悅豫;

息一切意業」:我們最難調控的就是心,有的時候講,有的時候講」。心、意、識,不是三個東西,都是講我們內心的世界,只是用不同的層面來說明它。心有了別的作用,還有集起的作用,把過去的觀念想法收集起來,蘊藏起來。

我們內心很麻煩的是什麼呢?如果不加以訓練的話,它就像一隻野牛、一隻野馬,或者是像一隻野猴子,沒有經過訓練,牠是東跑西跑,從來沒有一刻安寧下來所以我們的心就沒有力量,分散了就像一條牛、一匹馬,沒有經過訓練,牠是不會幫你耕田,不會跟你拉車,不會幫你做事,不會幫你賺錢的,牠只會給你惹麻煩但是經過訓練的牛馬,牠會幫你做事賺錢。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子。一般人從來都沒有注意到這個根本生命的根本就是心心受過訓練的人,當他要安定下來的時候,他當下就能夠安定

世間人為什麼需要許許多多的享受因為有一顆紛亂的心這個妄想紛飛的心,時時刻刻在出餿主意,一下要吃好,一下要穿好,一下要去那裡我們眾生大部分來說來都是跟隨著心念而跑,所謂心動不如行動,心一動,身就動了所以我們累世累劫都是做心的奴隸,做妄念的奴隸妄念一來,就會變成一種欲望,所以也做欲望的奴隸了這是眾生相

所以我們一切問題的根源核心在什麼地方就是沒有辦法調心,我們的心沒有訓練過,像野牛野馬很麻煩這個地方講到修習初禪,息一切意業,就是息這個妄心,把心安住下來

安住心的方法很多,佛門講的安那般那,就是把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因為我們時時刻刻都靠著呼吸來維持生命,呼吸也是生理跟心理中間的一道橋樑,把我們的身心結合在一起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一個很實用很實際,隨時隨地都可以收攝身心的方法,就是觀呼吸

在注意呼吸當中,我們不是要練氣功,我吸很多,我吸氣入丹田,不是這樣子只是很輕鬆的,吸氣知道在吸氣,吐氣知道在吐氣更仔細一點的話,開始吐氣,呼結束了,結束要知道;呼結束的時候,會停一下子,然後再吸,吸滿了也會停一下子,那個零點幾秒是最重要的就是一個開始、一個結束、這個中間你都要清清楚楚

心安住在息,息也安住在心,心息相依,就是一種定境了。那麼你的意就被你降伏了叫做降伏其心、安住其心,這是金剛經所說的。

你的心經過這樣調練降伏以後,才能慢慢產生智慧,攝一切眾生,去攝受眾生。「智力勇猛,喜心悅豫」,從此你的人生是光明的喜悅的,因為你已經能夠控制你的心念了,你的心念隨時都能夠調控了像一部機器,你不知道開關在那裡,這部機器對你來講沒有用你知道什麼時候開、什麼時候關,要大要小你都知道,這部機器可以幫你做事

我們的心念透過禪定訓練以後,它就產生特別的智慧。心如果不受訓練,整天為妄想勞碌奔波,有的時候感覺生命沒有意義所以有些人活得很無奈,活得很無聊,乾脆一死了之這是世間人的悲哀,不知道問題的核心點在什麼地方

修第二禪,思惟一切眾生自性,厭離生死;
修第三禪,悉能息滅一切眾生眾苦熱惱;

這個心經過訓練以後,它能夠產生智慧以外,進一步起大悲心來觀眾生,觀眾生苦起大悲心修第二禪的時候,「思惟一切眾自性,厭離生死」。在定慧等持當中,了解到我與眾生都是五蘊和合、四大和合,在五蘊四大和合當中,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自性,找不到可是眾生的心很粗糙,從來都沒有去觀察自己的身心,隨著妄念勞碌奔波,像無頭蒼蠅飛東飛西的,生命沒有目標,這是可憐的眾生。

這個地方講到修二禪,跟一般所講的修第二禪的時候無尋無伺,沒有粗的分別,也沒有細的分別,這個有一點不相同。因為這個地方是觀眾生苦,自然就不會貪戀在生死當中的一切五欲。厭離生死,就是厭離凡夫這種迷迷糊糊的生死,菩薩不覺得那個是值得貪戀的那修第三禪的時候,他的智慧開展出來了,能夠熄滅眾生的苦惱。

修第四禪,增長圓滿一切智願,出生一切諸三昧海,入諸菩薩解脫海門,遊戲一切神通,成就一切變化,以清淨智普入法界。

修第四禪的時候增長圓滿一切智願」。是菩薩修這個禪定,時時刻刻記住一句話,今是學時,非是證時這是修的時刻,不是證悟的時刻。

你修禪定,你得到定境了,如果你以為這個就是圓滿的,你證悟了,你就停止在一個地方不能前進。譬如,你從台北開車到高雄,半路上有一個交流道風景很漂亮,你停下來以後,你不想走了,你被美麗的風景迷住了,你永遠到不了高雄。禪定也是如此在禪定的過程中,種種美妙的、寧靜的、祥和的、光明的、自在的那種境界,很容易讓人著迷。

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禪定的境界不管怎麼美妙,你不要以為說你就安住在那個地方就好了。我們修禪定最終目的就是要增長圓滿一切智願,也就是達到佛的智慧。有的地方寫一切智智大般若經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時時刻刻我修學佛法,我修學戒定慧,我的最高目的就是要跟佛平等平等,得到佛一樣的智慧。

「遊戲一切神通,成就一切變化,以清淨智普入法界」。這是從定發通。從定開智慧,不貪戀定境,然後又發種種的神通來度化眾生。所以接著就說:

善男子!我修此解脫時,以種種方便成就眾生。

定慧等持以後,必須回到現實人生當中,因為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是我多生多劫來的父母兄弟姊妹,他們迷迷糊糊的,迷於身心,迷於五欲,貪戀生死,所以菩薩就用種種方便、種種智慧來廣度眾生

所謂:於在家放逸眾生,令生不淨想、可厭想、疲勞想、逼迫想、繫縛想、羅剎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空想、無生想、不自在想、老病死想。

這是對自我生命的一種價值判斷,對自我生命的如實了解,不增不減,生命的本質的確是如此。不是我們一般人想像的,有永恆的、有快樂的、有清淨的、有一個我,常樂我淨,這個叫做顛倒想不是永恆的你執著永恆,不是快樂的你以為是快樂的,不是清淨的你以為是清淨的,沒有一個我你執著一個我你對生命有這四種錯誤的認知,你就沉迷在五欲當中

無常想」:一個人如果掉到海裡去,因為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你會拼命掙扎,呼天叫地修道的人就把自己想成好像是掉在海裡,隨時會滅頂死亡,所以努力精進。無常,這是佛陀來到世間告訴我們的第一個法印、第一個真理。從時間來觀察世間的萬事萬物,一切都是在瞬息萬變,快速的一種流變過程,由出現到變化,然後又轉換成另外一個型態。

難怪孔夫子站在河邊觀看流水,他說一句話很有意思,他感慨生命有限,世間的一切就像河水一樣這麼流下去,一切都是在消逝的過程,這麼流變下去白天如此,晚上也是如此。所以孔子也有無常觀四書裡面就有這句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晝夜。」

但是眾生被五欲迷惑了,被妄念牽引,整天就像蒼蠅去追逐不淨的東西所以菩薩用他的智慧來告訴眾生,你們所貪戀的這些財色名食睡是不清淨的,是會讓你的生命消失沉沒

你整天在五欲追逐當中,你會很疲勞很厭倦。不但如此,我們的貪心,貪到一個東西很新鮮很刺激很高興,這個樂很快就沒有了,又要再去追逐一個新的東西。它會不斷地去逼迫你,有了東就要有西,有了南就要有北你要有車子、有房子、有妻子、有兒子、有金子,五子登科以後,你還要有什麼好東西去追的,沒完沒了。那你得到了,是不是你就安心呢不是的,繫縛你,把你綁得緊緊的你得到這些東西以後,你怕失去,日夜二十四小時守得緊緊的,一道門兩道門,怕偷

有一次我到上海,有一個信徒說說要拿一個甕給我看,他放在高高的地方,如果沒有梯子,你是看不到的我說不用看了,我用鐵鎚一敲就破了,有什麼好看他說:你不知道,這個可是五百年前的甕,現在價值很高很高。我說你知道很值錢,你趕快賣掉它,賣掉它你可以去做生意,或是供養三寶、救濟貧窮,你就不必這麼費心機的,整天守著這個甕。你要出去,也看一看這個甕,你回來,也看看這個甕,你的心裡就是這個甕,你把佛都忘乾乾淨淨了。這就是繫縛想,五欲讓你整天去思念。

羅剎想」:這些五欲像羅剎會吃掉你的生命。無常想:沒有永遠不變的。

「苦想」,這些五欲適可而止的來維生是可以的,多了就造成你很苦。你看我們每一個人睡覺,有沒有人希望把一個什麼鐵鎚放在胸前這樣抱著睡?金銀珠寶抱著睡覺,你怎麼睡?不可能的。所以這個五欲,欲深則苦深。超出我們生理需要的東西,那就叫做欲。你說適可而止的衣食住行來維持生命,這是很正常的,多了就是苦。太多太多了,你要保管就是苦。

我們出家的也是一樣,春夏秋冬三四十件衣服,一下要晒,不然會發霉。這輩子永遠穿不到的,你趕快布施出去,否則你要保管它,怕它發霉發臭,你要傷透腦筋,除濕機二十四小時抽呀抽呀。東西適可而止,能夠溫飽,夠了就好,多的就會造成麻煩所以叫做苦想。

無我想」:我是主宰的意思,我想怎麼樣、我想怎麼樣子你想的這麼單純你不想死它就會死你不想它變化它會變化,你根本就做不了主。

空想」:就是一切都是在變化的過程,你不可能把它保存原樣的,永遠不變,那是不可能

無生想」:沒有實在的生,也沒有實在的滅。禪宗有一個公案很有意思,有一個老和尚,信徒生了一個寶貝孫子,大家都來恭喜,老和尚卻嘆了一口氣。老和尚人家都說吉祥的話這個寶寶聰明智慧,將來能夠前途光明,你一句不說,你還嘆氣?老和尚說:我看來看去,世間又多了一個死人。」有生就會死嘛,所以他說世間又多了一個死人孩子慢慢長大,由少而壯而老而病而死,那不是多了一個死人嗎?

然後總結是老病死想」,這是講無常。

這是講到普德淨光夜神從禪定當中得到的智慧。我們大家也好好來檢點檢點:你對什麼東西貪戀執著?越貪戀越執著,就越束縛你,像繩子一樣,一條一條把你的生命綁得緊緊。

對自己的身心真正理解的人,他的生活很單純。所以古來的大德他房間裡面棉被枕頭、一個蒲團打坐以外,什麼都沒有。因為他不需要多餘的東西,他的身心已經超越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種種五欲來滿足,他的心已經安定下來了。他覺悟了,這個生命本來就是無常無我,如幻如化,很快就要走到終點死亡,不必為它忙了再忙。

我常常說,我們常常會罵人家說你這個人無情無義,我幫你這麼多忙,你還傷害我。老實說,最無情無義的就是我們的身心。要吃好穿好又要用好,眼睛要看電視,耳朵要幾聲道的音響,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綾羅綢緞,睡覺要有什麼席夢斯的床,二十四小時怕它冷怕它熱,要冷氣要暖氣,又怕它不夠健壯,要吃點什麼補藥。你看我們最照顧的是誰?就是這個肉體。這副臭皮囊,我們二十四小時讓它吃好穿好用好,最後這個身體送給我們三個禮物:老、病、死。所以最無情無義的不是別人,是你自己的身心,你二十四小時這麼樣照顧它,結果送給你老病死。你只是偶爾對別人好,你就希望別人對你好,太苛求了。

所以禪定的目的就是要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夠度一切苦厄。你對這個身心的如實相正確的理解,你才不會為這個身心忙得焦頭爛額。這是心經上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否則的話,你在這身心當中下功夫,我要修練到長生不老,永遠不死,那你是白費心機,因為諸行無常,沒有一個什麼人能夠千年萬年不壞不爛,沒有2016/5/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