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師父一起讀金剛經-08

普獻法師講述,,2016-08-831,於元光寺

佛,我們講「覺者」,是覺悟的覺者,那我們一般人呢?跟覺相對的就是迷,迷惑。大致說來,迷可以從兩方面來談,一個是迷理,一個是迷事,經典裡面叫做理惑或者是事惑。以現代的名詞來講,知見上、知識上、觀念上的,叫做見惑(理惑);感情上、情欲上的執著,叫做思惑(事惑

昨天我們講到初果須陀洹,證初果時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他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已經了解到它的無常無我空性,所以不被這些迷惑了知見上知道它的無常,感情上不被它迷惑。

初果就是斷三結了。我們今天再重複一下子,三結是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就是對自我的身心不再執著一個我對於因果業報、輪迴、三寶、四聖諦不再疑惑了也了解戒是為了使我們解脫,所以有些地方把戒稱為別別解脫,戒是來使我們身心如法如律,在如法如律當中才能夠修定。初果不再對這種無意義的戒條去執著如果是外道的話,會執著種種的邪見。譬如他看到一條牛生天了,他就想牛為什麼生天,牛是吃草,那他也跟著吃草,他不知道這條牛前輩子造了業,這輩子做牛的業報受盡了,牠就能夠生天。好了,他就持牛戒,牛肉不要吃,牛是聖牛這個叫戒禁取見。

這是講到初果,他的見惑沒有了,身見、疑見、戒禁取結沒有了,但是事惑還是有。什麼是事惑?譬如有一個東西很好吃,我告訴你這個吃了對身體不好,你也了解,可是你就受不了誘惑,非吃不可,那就屬於感情方面的。所以講到二果的時候,最重要就是對欲貪和瞋恨這種感情上的事惑,他慢慢減輕了。到三果的時候,就斷了五下分結。五下分結就是身見、疑見、戒禁取見,加上貪欲、瞋恚。

為什麼叫五下、五上?五下是指欲界的結惑五上分結是屬色界、無色界的。四果是斷五上分結,就是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色貪、無色貪,就是指禪定。一個人知見正了,對欲界的飲食男女、色聲香味觸法、財色名食睡,這些我們叫做色貪,對色界的貪愛沒有了。但是我們還是有一個貪,譬如說我們修禪定,因為離欲調和身心以後才能夠入定,所以初禪是離欲界的貪欲產生了一種樂,這種樂非常非常的迷人。所以對色界跟無色界這個禪定,你如果有貪著,還是不能開智慧。五上分結就是對色界的禪、無色界的禪,由初禪、二禪、三禪到四禪八定所產生的這種快樂光明喜悅,你不會再被這個禪定的境界迷惑了。

斷五上分結就是斷了色貪、無色貪,另外還有一個是我慢,我了不起、我要如何、我不喜歡、我很高興、我很執著、我很怎麼樣子,那種念頭已經沒有了。我很多家屬、我很多親戚朋友、我的聲音很好聽、我長得很高……,這個都是我慢。我們眾生只要有某一方面高人一等,就瞧不起人家學佛人我慢心很重的時候,修道就很困難。總覺得我很行、我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瞧不起人家輕慢眾生得無量罪。

五上分結裡面,還有一個是掉舉。掉舉就是心思不定,胡思亂想,想東想西,整天腦筋不斷地在轉轉轉,想到很累很累。我們的腦筋是身體重量的二十分之一,可是它耗掉的能量佔百分之十到二十。我們動一個念頭就會耗掉身體的能量,腦筋這麼小,它耗掉全身的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喜歡動念頭的人,他會整天覺得很累很累,心思不定;而經常誦經拜佛念佛打坐的人,他沒有什麼妄想,沒有什麼人我是非,他每天就法喜充滿。

有些修道人一打坐入定,三五天不吃不喝不上禁房,因為他沒有消耗掉能量。像虛雲老和尚,肚子餓了,就拿個蕃薯或米這麼放下去煮,可是煮要有一段時間,他就打坐了。打坐不曉得過了多少天,他的同參道友來拜訪他了。老和尚你吃飯沒有?他說:我剛剛洗米放下去煮了。打開來一看,飯熟了,已經發霉了,算一算大概有一兩個多月了。這是虛雲老和尚過去的經驗。

一個人如果一天到晚想東想西,想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一大堆,心思很亂,整個身心會覺得很疲倦,身體好像很粗重,那就要小心,那就是你的心掉舉。掉舉就是散亂,一顆散亂的心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慮。就是自己的思想不能安定下來,總覺得自己的身體很粗重很累,掉舉會產生這些現象。

五上分結裡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無明。照字面上來講,明就是智慧,無明就是沒有智慧。什麼叫做沒有智慧?起煩惱就是沒有智慧。你起煩惱了,對一切事理迷迷糊糊,就是沒有智慧。

再另外一個名詞來解釋,所謂無明,也就是我們的身心觸對這個世界的當下,時時刻刻那種實存感,有實實在在的我、實實在在的他、實實在在的世界、實實在在的山河大地,那個實存感,你覺得它是自有的、自己有的,它有一個本性,它有一個實實在在本質,那就叫做無明。無明,另外一個名詞叫做自性見,認為萬事萬物各有它的自性,好像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本質、有一個自體性,這就是無明。

我們眾生大部分都是生活在無明籠罩的世間。兩千多前一位偉大的覺者釋迦牟尼佛,他看到這個問題的核心點,破除無明了,所以用想盡辦法跟我們講從時間來看,世間萬物都是快速流變的一個過程而已,諸行無常從空間來觀察存在的一切都是許許多多的因因緣緣果果,是因緣果產生的現象。

舉例來講,昨天晚上路燈不亮了,為什麼不亮?路燈的電斷了,沒有電。我們再問,這個電是什麼?我沒有辦法拿給你看。它是什麼顏色?我也沒辦法表示。可是你碰觸大量的電,你會受傷、會死亡。那我們就研究了,電是自然有的嗎?不是,是電力公司透過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能發電而產生。不管怎麼樣子,電不是自有的,不是永遠存在的,它的背後要許多條件去支持它。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生活的這種境界,都是無明籠罩,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覺得很實實在在的,有實在的我、實在的世界、實在的山河大地、實在的金銀珠寶,所以我們就是迷物,在物欲當中迷失了自己,這個就叫做無明,沒有智慧。就是對身心世界時時刻刻牢牢記住的實存感,就稱為無明。一個修道者在開悟當下,他這種實存感消失了。這是補充昨天所說的,聖者開悟的當下是沒有一個我,把「我」消除了。這個「我」消除了以後,你還是一樣的一個生命體活在世界上,但是你不再為這個「我」勞碌奔波了。

記住證悟者並不是身分的改變,是自我執著的消除。

譬如說你生病了,醫生說你身上有病菌,給你打針吃藥。生病的時候很痛苦,腰痠背痛、流鼻涕,要做事沒辦法做,種種症狀都來了。當醫生給你藥吃,你病好了以後,你覺得很輕鬆,你還是你,你身分沒有改變,你是某某人,你還是某某人,可是你活得很痛快。你身體健康以後,你能做事、能服務社會,你有很多理想抱負可以去實現。如果是一個植物人,或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等的病人,什麼事都做不來了,一天到晚吃藥很痛苦。

同樣是一個人,一個健康的人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可以發願去做很多有益的事,你還是原來的你,但是你的生命是光明的、無限的。如果是籠罩在無明當中,你的生命是有限的,動不動就起煩惱、悲哀、痛苦、難過,生活在一個狹隘的空間,總覺得別人對不起我,別人傷害我,環境不如我意,這個就是大不相同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這是講到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他還在修菩薩道時,聽說燃燈佛來了,他身上一無所有,總想買點什麼東西去供養,那麼就有一個賣花的小姐,是賣蓮花的。他說:「我要跟你買蓮花。他說:「你買蓮花做什麼?」「我買蓮花是想供養佛。那個小姐說:佛是什麼?」「佛是偉大的覺者,是人類生命的一種光明。很難得有這個機會,要碰到佛那真是千生萬世難逢。今天燃燈佛要到我們這個城裡,我很想用花來供養佛。那我去托缽化緣,有了錢我就跟你買蓮花,我要去供佛。」「你不要去化緣了,我這個蓮花送給你,你也帶我去見見佛,好不好?他說好,就帶這個小姐、拿著蓮花去供佛了

燃燈佛見到他,那時候釋迦菩薩還未成佛,看這個釋迦菩薩這麼誠心,就跟他授記你的誠心、你的智慧,我授記將來你成佛的時候,就叫做釋迦牟尼佛。

經典裡面有這麼一段的故事。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問須菩提我當時用花供然燈佛,佛就跟我授記,你認為怎麼樣,是不是他有什麼一個秘訣秘招傳給我?於法有所得不?我是得到什麼法,才得到授記,才受記成佛呢?須菩提是過來人,他證到空性,一切是空性的,他說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這就是告訴我們,師父說傳法給你,不是說傳一個什麼東西給你,這只是按照世間人的說法,不得已所表示的。說傳法給你,好像有一個什麼東西給你,你收到了,我、人、眾生、壽者相,什麼都出來了,這是不符合開悟的條件。開悟者,一個眼神一個聲音就開悟了,他並沒有得到一個什麼東西。

所以學佛的過程中,最初最初我們是要擇善固執,怎麼擇善固執呢?我每天念金剛經,我每天念地藏經,我每天念普門品、法華經、大悲咒、楞嚴咒、十小咒,每天這麼執著的,擇善固執。你是念給佛聽嗎?不是。你誦經念佛持咒,讓你的心越來越細,你就發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不得安寧,一刻都沒有休息過。唯有在誦經念佛的過程,你發現自己妄念一大堆,妄念紛飛,一個念頭來,消滅了,又一個念頭來,前念後念、前念後念不斷接續而來。所以我們只有一個辦法,誦經念佛持咒拜懺拜佛,執著。你不能說一切是空性,我佛也不念,咒也不念,經也不念,什麼都不要了,那你的心還是妄想一堆啊。

所以初初學佛的話,一定要老老實實地誦經念佛持咒拜佛懺悔還要修福,你時時刻刻就想到去幫助眾生,你想的是別人,你的我執就會淡一點。這一天當中,我的體力、我的身心能夠為常住、為別的師父做一些什麼服務的工作,你是為眾生、為常住、為別人,那麼你的我執就會淡一點。如果你一天到晚想說我要有什麼、我也想得到什麼,你的我執就越來越大,就越修我相越大,你就為了這個「我」勞碌奔波。我要有什麼、我要有什麼,你做這個「我」的奴隸了。

起念頭:我想去台南,第二個念頭我要搭什麼車,第三個念頭我去台南以後,我要找誰,我要住那裡,然後我到那裡去玩。你看,一大堆的妄念就這麼來了。我們凡夫就是隨著妄念去造作,千生萬世都是走這條老路,結果走出一大堆的煩惱困擾,身心勞累疲倦。然後,眾生喜新厭舊。譬如你去過美國,再叫你去你不想去了,你想到歐洲,歐洲都沒有去過歐洲去一去,下次想到澳洲。這個妄想心一直找新鮮的、刺激的,這是全人類的毛病。

我們隨著這個妄念,做妄念的奴隸,而妄念的本源就是我執我見。不了解身心世界的無常無我,所以你不斷地往外去追尋、去安心立命,以為我擁有什麼我就會很快樂、就會很幸福。在你沒有得到的時候,猛烈地去追求,像熱鍋上的螞蟻,不斷去追追追追到的時候又感覺沒有什麼,又換一個目標新目標得到的時候,又再找下一個目標。眾生可憐啊這個叫做外道心外求法。你的身心依靠外在的一個什麼來安頓,就叫做外道。我擁有什麼我就會快樂幸福,當你擁有的時候又覺得沒有什麼,再換一個目標、再換一個目標,這叫惡性循環。

所以這個公式是惑、業、苦。因為你迷身心世界了,所以你努力去追求造了,造了業你就必須受在受苦當中你起煩惱,又生了更深的迷惑。惑、業、苦,迷惑、造業、受苦,受苦的時候又起了迷惑,然後又造業又受苦,這是惡性循環。

我們眾生每一生每一世就是這樣子的,迷迷糊糊過日子,然後迷迷糊糊造了許多業力,造了這個業力你就必須受苦,當你受苦時又不能覺醒,繼續起迷惑,繼續造業、受苦,這就是惡性循環。眾生可憐啊

我們真的很幸運,在無限的時空中遇到釋迦牟尼佛留給我們寶貴智慧的修學方法,我們知道怎麼樣去掙脫。所以在修行的過程我們時時檢點自己:我的我執我見我愛是不是越來越多?我對財色名食睡五欲的貪戀是不是慢慢減輕?自己要去檢討。為什麼要誦經拜佛持咒?就是讓自己的心變成非常精細的,有一個念頭來馬上知道。這是惡念、這是不好的、這是妄念、這是執著,馬上回頭,回頭是岸。

所以學佛就在日常生活中你自己一個人誦經念佛拜佛持咒,那叫做靜修另外一種叫動修,就是行住坐臥當中,人跟人之間接觸了,這時候你是不是有智慧、有悲心,跟人接觸的當下帶給別人智慧、幸福、快樂,或者是跟別人接觸產生衝突矛盾,講話比較粗暴,這個就是你自己去抉擇。

我建議各位,吃飯的時候細嚼慢嚥,每一粒米我都咬爛了沒有,全部咬爛了,你的口水會產生甜甜的味道,它已經把食物都分解完了。口中食物全都嚼爛了,這個時候你不能狼吞虎嚥,你先作意:「我開始要吞了,吞到喉嚨吞到胸部然後吞到胃,這個流程你都很清楚,這是覺,察覺。這種有形的很粗的感受,你都不能察覺,你要察覺內心裡很微細很微細的貪瞋痴慢疑惡見,就很難

這個有形的感受——從嘴巴咀嚼到吞嚥、一直到吞到胃的這種感受,你都迷迷糊糊,叫做無明。每天行住坐臥自己都迷迷糊糊的,那你的無明就越來越多,無明越來越多,你就會覺得出家沒有意思,出家就這樣吃飯工作,跟俗人沒有什麼差別。但是,你如果對這個覺受分分明明的時候,你會發現修道原來是這麼美妙。

在動態當中欣賞所有一切,你都能夠清清楚楚你發現你的感受產生了,這個感覺有好的、有不好的,不好的感覺你知道這是不好的感覺,它也是無常好的感覺你也不去執著,好的感覺也是無常。所以修道就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行住坐臥當中,一切都是你修道的時空,你如果不在動態當中去注意自己身心的調節,就很可惜了。

所以我把它分成兩個一個是靜修,一個是動修。你有靜修的基礎,加上動修的觀察覺受,你就是已經上道了。你如果懶得靜修誦經念佛拜佛,動修時又迷迷糊糊的,感受來了不知道,那是增長無明,或者是你對這感受產生貪愛,對不好的感受起瞋恨,貪、瞋、痴、無明全部都來,你修了一輩子,叫做光頭俗漢,知道嗎?理了光頭,卻是那種世俗的心態,很可憐啊所以自己要好好下一番功夫,無論是靜態的動態的,我們都要清清楚楚,安貧樂道安心立命的,立法身慧命,否則的話我們出家只是形相的改變而已,沒有實質的修持,心還是在世俗的境界中過日子,很可惜呀

今天是補充昨天的,講到煩惱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