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求法的態度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求法:
直心求法,無有諂誑故;
精進求法,遠離懈慢故;
一向求法,不惜身命故;
為斷一切眾生煩惱求法,不為名利恭敬故;
為饒益自他一切眾生求法,不但自利故;
為入智慧求法,不樂文字故;
為出生死求法,不貪世樂故;
為度眾生求法,發菩提心故;
為斷一切眾生疑求法,令無猶豫故;
為滿足佛法求法,不樂餘乘故。
------58卷離世間品

 

這個地方是講到菩薩求法的十種態度。我們學佛法很重視這個動機,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所以我們來檢視一下,菩薩為什麼要信佛學佛?修學佛法的動機是什麼?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求法:

 

一、直心求法,無有諂誑故」。所謂「直心就是道場」,學佛法的人心如果是歪歪曲曲的,學法沒什麼多大的意義。「諂」就是諂媚,希望得到別人關愛的眼神,那就是諂;「誑」是誑妄自大,覺得自己學得很多,以豐富的知識來讓別人產生尊重或者是恐懼,這就是誑。菩薩信佛學佛求法,並不是要去諂媚,也不是要誑妄自大,而是直心求法。

 

二、「精進求法,遠離懈慢故」。學佛法不能說學一點皮毛,而是要能夠遠離一切煩惱,這才是究竟的。所以學佛法是細水長流。精進跟一般的努力是不相同的,世間人努力做壞事,白天偷晚上搶,這個不叫精進。精進是讓智慧成長,福德成長,這才叫精進。精進求法,就能夠遠離懈慢,這個是第二個求法的態度。

 

三、「一向求法,不惜身命故」。我們最愛重最珍貴的是生命,可是我們有了生命以後,並不懂得去安養照顧,所以活得很無奈,活得很煩惱,甚至為了滿足欲望,整天忙著去張羅來讓自己的欲望滿足。眾生不重法,而重自己的欲望奢求,所以忘記了法。但是,修行佛法的人把法當做生命,因為有了法這生命才有價值,才有光明,才有寧靜,才有喜悅,所以我們要重法。一向求法就是專心求法,讓生命顯出它的意義,光上加采。

 

四、「為斷一切眾生煩惱求法,不為名利恭敬故」。我們學佛法不是希望有什麼名有什麼利,是為了斷一切眾生的煩惱而來求法。眾生在苦惱,我們也是在苦惱,唯有法能讓我們解決自己身心的苦惱,也才能夠去斷眾生的苦惱。所以是為了利己、為了利他而求法,不是為了名利。不要以為我懂得很多法,然後受到別人的恭敬而沾沾自喜,求法目的不是在此。

 

五、「為饒益自他一切眾生求法,不但自利故」。菩薩是為一切眾生而修學一切善法。我們在許多場合常常會聽到這句話:「一師一道」「一門深入」,可是三皈依裡面告訴我們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們的煩惱很多很多,所以斷煩惱也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所以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一師一道的話,畢竟一個人所知有限。我們應該廣學多聞,為什麼?廣學多聞以後,我們知道種種的法,從這當中了解自己適合那一個法門來修學然後懂得這麼多的法,也能夠讓各種不同根基的眾生得到利益。

 

就像一間中藥店裡面有好幾百種的中藥,如果單單只賣人參,那麼這中藥店就關門了。五金行也是一樣,如果只賣一種工具,這個五金行要關門了。為什麼百貨公司、超級市場人潮這麼多?因為裡面什麼都有,衣食住行、吃喝娛樂,什麼都有,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消費群都會集中在那裡。

 

我們學佛法的人也是這樣子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共法,小乘、中乘、大乘,所有一切法,都是我們為利益眾生而學一切的法,這樣才能饒益自他一切眾生,不單單是為了個人的利益,這是學佛法應該有這樣開闊的心胸,叫做學無常師。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隨時隨地都可以學法,不是說一門深入、一師一道,這個都是違背了佛法的真實義。

 

六、「為入智慧求法,不樂文字故」。這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聽經聞法、或者是自己去思考研究分辨,這些都屬於文字,叫做戲論。我們研究許許多多的經論,沒有錯,我們在知性上得到滿足,感性上也得到滿足,信仰上也得到滿足,可是煩惱的斷除不是在信仰中、在感性中去斷煩惱,這完全是一種實際的體驗。所以我們不單單了解許許多多的名相,了解這部經跟這部經的關係,了解許許多多的論典,論跟經、經跟論、論與論,我們透過種種的文獻來比較,了解許許多多的理論,但是這些理論並不能斷除我們的煩惱。這麼說起來,我們是不是就不要研究經論呢?也不對。

 

因為經論是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智慧,不是我們的智慧,所以修慧很重要。有時候聞慧反而是一種障礙,叫所知障,我們被這些文字障住了。如果不能跳脫文字,在文字圈中打轉,只是滿足我們知性的要求、知性的滿足,是一種感性的滿足、信仰的滿足,這是不夠的。華嚴經說:「多聞義,堅固修行故」,就是說我們廣學多聞佛法,是為了讓我們釐清修行的正道是什麼,這是第一步功夫,因為從經論當中我們不會去走冤枉路。可是,實際的、經驗的修慧,一定是透過念住的法門得到究竟。

 

所以,我們不能僅僅在經論當中去找答案,生命的答案一定要透過實際的體驗、實際的經驗,那是屬於修慧的部分。文字是屬於聞慧、思慧的部分。我們學佛法的人是為了入智慧求法。什麼智慧呢?就叫做修慧。唯有修慧才能斷惑,斷除一切迷惑,這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要注意的。修慧是我們最高的一個座標。

 

七、「為出生死求法,不貪世樂故」。很多信眾信佛學佛,只希望身體健康、事業順利、多子多孫、物質豐富,似乎我們的信仰只是祈求保祐身心健康就滿足了。事實上,信佛學佛的人要認識到法的可貴性,法是讓我們認識生死、了解生死,然後解決這個生死的問題。一個人對生死的問題了解了、解決了,身心健康了,有健康的生命自然就會有健康的家庭、健康的人際關係。所以法的可貴,就是讓我們對人生的根本問題——生死大事做一個解決。

 

世間的學問解決了我們生活上的問題,科學物質的發明、種種工具的發明、物質的豐足,節省我們不少的時間、力氣,讓我們有多餘的時間來修學,所以我們並不否定世間一切士農工商對我們人生的幫助。但是,內心深處對死亡的陰影、死亡的迷惘,那是要有出世間法才能解決的。所以我們求法不是為了貪世間的樂,世間的樂離不開男女飲食、吃喝玩跳、衣食住行,那是世間的學問都可以幫我們解決的,唯有生死的大法、大事,是我們信佛學佛重要的目標。

 

八、「為度眾生求法,發菩提心故」。我們求法的一個目的,是為了要度化眾生。我們常常講「度眾生」,事實上自己本身也是眾生,我們自己也要度啊!不是說自己不度,去度人就好,不是這個意思。所謂度眾生,就是包括自己跟眾生,就像左腳跟右腳,一起走向善的光明的道路。為了度眾生,我們先把自己度了;自己有壞脾氣,疑心疑鬼,不相信因果,這些問題我們解決了,自然身心就安定下來。自己的心對真理不相信,行為有過失,要去感化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為了度眾生求法。那就必須發菩提心、成佛的心、度眾生的心,這樣子的自利利他,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這是我們學佛的一個目的。

 

九、「為斷一切眾生的疑求法,令無猶豫故」。眾生有這個「疑」的煩惱,就是疑三世因果,疑業報輪迴,疑三寶四聖諦。所以我們本身修學佛法,自己不再懷疑了,得到不壞信,什麼不壞信呢?對佛、法、僧、戒」有堅固的信心了,自己身心得到淨化昇華,自然就能夠令眾生斷除這些疑惑。

 

十、「為滿足佛法求法,不樂餘乘故」。學法不是求來生升天大富大樂、在人間享受五欲,這不是我們信佛學佛的目的。也不是求來生來世不再出現生命,此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這不是我們學佛法的目的。如果我們信佛學佛,最後證入所謂阿羅漢,不再出現生命,斷生死了——把煩惱斷盡了,叫作「殺賊」不再出現生命,「無生」,進入永恆的涅槃,這不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最高的目標。

 

我們以成佛做為生命最高的一個座標。我們一切的修學,不是為了人間的富貴享受,也不是為了生命進入無餘涅槃,而是要在無限的時空當中陪伴公子讀書,因為那些公子都是我多生多劫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這樣子在無限的時空當中,功德不嫌多,世世生生發菩提心利益眾生,修六波羅蜜,直到學分圓滿了,智慧福德的學分圓滿了,成佛。所以,是以成佛做為我們生命的最高座標。這是講到我們學佛應有的態度。

 

第十二章、菩薩修學的地方

如來大慈悲,出現於世間,普為諸群生,轉無上法輪。
如來無數劫,勤苦為眾生,云何諸世間,能報大師恩?
寧於無量劫,受諸惡道苦,終不捨如來,而求於出離。
寧代諸眾生,備受一切苦,終不捨於佛,而求得安樂。
寧在諸惡趣,恆得聞佛名,不願生善道,暫時不聞佛

寧生諸地獄,一一無數劫,終不遠離佛,而求出惡趣。
何故願久住,一切諸惡道?以得見如來,增長智慧故。
若得見於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
若得見於佛,捨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
如來能永斷,一切眾生疑,隨其心所樂,普皆令滿足。
------60
卷入法界品

 

接著要講到菩薩學處——菩薩修學的地方是在哪裡,菩薩的悲願要在哪裡去實踐。這些功德——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修一切法,要在什麼地方去修、去學呢?

 

如來大慈悲,出現於世間,普為諸群生,轉無上法輪。

如來無數劫,勤苦為眾生,云何諸世間,能報大師恩?

 

這一段讓我們了解到,如來是已經斷盡煩惱的人,他可以進入無餘涅槃,可是如來大慈大悲的悲願,還是一樣出現在裟婆世間。他的目的是什麼呢?「普為諸群生,轉無上法輪」。

 

我們眾生的心七上八下,疑心疑鬼,就像路上坑坑洞洞,人生這條路真是坎坷極端,而佛陀的法就像一個輪子把路壓平了,把我們七上八下的心、迷迷糊糊的心,全部都壓碎、壓平了,那我們生命走在平坦的大道上就舒服多了。所以叫做「轉法輪」,法就像輪子,把我們心中那些坑坑洞洞、荊棘滿地,全部把它壓平了。

 

佛陀來到這個世間,不是想得到什麼名利,想立什麼宗派讓人心生恭敬,他只是普為諸群生,普遍為一切眾生來轉這無上的法輪。這個時間是多久呢?如來無數劫,勤苦為眾生。因為眾生無量無邊,所以佛陀就要在無限的時空、無數劫中,勇猛精進的去度化眾生。

 

勤苦為眾生:如來出現在這世間,陪伴我們生死輪迴,這世間有的時候乾旱,有的時候饑荒,有的時候下大雨,佛陀有了肉報體,他照樣跟我們一樣的挨餓受凍。所以,不要以為說成了佛來度眾生,他就不冷、不熱、什麼苦都沒有,只是他的心裡非常安定、安祥。

 

我講一個故事,讓各位了解佛陀也會挨餓受凍。佛陀在世時,有一次遇到印度荒年了,大概是兩三天吧,佛陀托缽的時候都沒有東西吃。有一個比丘就看到佛陀的氣色不大相同,說:「佛陀!看你好像很累、很憔悴的樣子。」佛陀說:「對啊,我這兩三天都沒東西吃。」在阿含經上這麼寫,荒年間大家都是挨餓,有錢人家門都是關得緊緊的,你托缽也托不到。

 

這個比丘就想:「佛這麼偉大、這麼了不起,竟然餓著肚子兩三天?」他心裡非常非常的難過,就到有錢人家去,說:「我這個袈裟賣給你、當給你,好不好呢?你就煮幾碗飯給我好了。」有錢人看到這個比丘這麼可憐,「好吧,你這袈裟我就收起來了。」就拿了一碗飯給比丘。

 

比丘很高興,拿了飯要送給佛陀吃。他恭恭敬敬的說:「佛陀我去托缽化緣,這飯供養你。」佛陀一看,他沒有穿三衣,沒穿袈裟。佛陀問:「你的袈裟呢?」他說:「我的袈裟當掉了,我換了這缽飯。」

 

佛陀看這缽飯不是一般雜糧五穀的飯,是純米飯。佛陀說:「在這個荒年能夠吃純米的飯,我消不得!你用你的袈裟去換的飯,我吃了也不能消。如來的袈裟是一種表法,穿起來莊嚴,代表佛弟子,你竟然把袈裟都換掉了,讓我吃這個飯,我吃了也不會消。」

 

比丘問:「那誰吃了能消呢?」佛陀說:「你的父母吃了可以消。」他說:「可是我父母也不信佛。」佛陀說:「你拿回去給他們吃就沒錯了。你的父母生你、養你、育你,這個父母的恩很重,只有你的父母吃了這個飯才能消。你父母不信佛沒關係,你回去以後就跟他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叫他皈依三寶。」

 

他說:「他們會皈依嗎?以前我叫他們皈依,他們都不皈依。」佛說:「會啦,這次一定會。」父母親餓了幾天,看到兒子托缽回來很高興,看到飯很高興,只好皈依了。父母皈依後,吃了飯,沒事。

 

這樣了解嗎?就是佛陀出現在這個世間,他也跟我們一樣會挨餓受凍。你不要以為佛陀出現在這個人間,他每天都過得很好,不見得。

 

佛菩薩出現於世間,陪我們這些公子來輪迴、來點醒我們,他還是不斷要勤苦為眾生受很多橫逆、很多毀謗,受冷受熱的,這是佛陀來度化眾生,真的是不惜眉毛拖地來利益眾生。從這一點來看,「云何諸世間,能報大師恩?」世間的人如果沒有佛法,就迷迷糊糊的,對生死茫然,幸好有佛菩薩大慈大悲來應化在人間,來陪伴我們,那我們世間的人怎樣去報答大師的恩呢?

 

講到這個地方,我們會愈感慨的是,愈信佛、愈學佛、愈去感受人生的一切以後,我們會愈覺得佛法真的是難聞,尤其是佛陀的正法難聞。我們愈信佛愈學佛,愈覺得佛陀的偉大、智慧的高超。我們在無限的生死當中,怎麼去解決這個生死問題?如果讓我們獨自一個人去修去學,那不知道要走多少冤枉路。所以我們真是撿了大便宜,把經典拿來看一看,聽聽人家演講,原來修行這條路是這麼走,我們不會走冤枉路了。

 

有多少人在各宗派之間走來走去,在各宗教之間走來走去,到最後發現佛陀的法原來是這麼單純,是人可以修行,是人可以實現的法,不是移民到另外一個世界就可以解決問題。我們經常收到遠期支票——信徒們,你們好好做善事,將來你們會生天國,你們會到那一個世界去投胎轉世。請問這個是不是遠期的支票?那麼,佛法是不是都是遠期的支票?不見得

 

阿含經裡面有一句話叫「阿卡利扣」,就是說如果是方法正確,方向正確,動機是純粹的,那麼按照正確的方向、正確的方法去修去學,當下就可以感受到法的利益,法喜充滿,就叫做阿卡利扣。

 

超越時間、空間,隨時、隨地,只要是按照正法去修去學,根據大自然的法則,善心善行的當下就應該感受生命的喜悅,而不是要等到來生來世或者是下一分鐘下一秒鐘、明天後天、明年後年,是當下

 

我們喝水,是喝了以後要明天才能解渴嗎?如果這個水是品質好的水,應當我們喝水的當下,馬上就感覺清涼。法也是這樣子的。

 

我們在大太陽底下感到熱,如果我們走到樹蔭底下,馬上感覺清涼。尤其在南美洲感受特別深,南美洲太陽很大,可是你只要走到陰涼的地方,馬上感覺很涼。我們這裡濕氣重,就沒有這種感覺。因為南美是大陸型氣候,非常乾燥,熱就是熱,只要有樹蔭的地方馬上就涼,這很奇特。大自然的法則如此,佛法也像是這樣。我們內心當中充滿著貪瞋痴習性的反應,當下就不自在;如果當下對貪瞋痴有一個方法讓它熄滅,當下就能夠感受到身心的自在。所以法的珍貴在於每一個人可以了解,每一個人都可以體驗,每一個人都可以實際地讓生命離苦得樂。

 

佛陀的正法在哪裡可以得到呢?是在天上嗎?不是,因為佛陀示現在中土。所謂中土,就是善根深厚的地方。當時就是在印度跟尼泊爾交界的地方,叫嵐毗尼園,在那邊出現了歷史舞台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釋迦牟尼佛,他出現在這個人間。我們很幸運,有這麼一個善根,能夠接受到佛陀的正法。不曉得在幾億年前我們跟佛菩薩一起扮家家酒,可是我們始終不肯在道的方面去相應,所以不曉得轉生投胎幾億萬次,凡夫還是凡夫。總算我們過去跟佛菩薩扮過家家酒,所以我們這一生還是有緣遇到我們的老朋友,佛菩薩所說的法我們可以繼續地研究。

 

寧於無量劫,受諸惡道苦,終不捨如來,而求於出離

寧代諸眾生,備受一切苦,終不捨於佛,而求得安樂。

 

這個意思是說:在無限的時空當中,我們不要去天道,天道沒有佛菩薩,佛菩薩沒有到那邊去示現的,佛菩薩都是在六道裡面去廣度眾生。

 

我們現在來研究惡道。惡道是什麼呢?地獄、餓鬼、畜生。我常常說,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叫做魔鬼訓練營、特殊學校。在人道當中,有些人因為生活富裕了,富貴學道難,如來苦口婆心說人生有多麼苦、有多麼多的煩惱,他聽不下去。而且富貴生淫慾,他造了許多惡業,這時候他墮地獄、餓鬼、畜生,他經過魔鬼訓練營、特殊學校去訓練他、警告他。因為這是一種特殊教育,經過這一番特殊教育以後,他會警醒過來,警覺到惡事做不得,不能做惡。所以地藏經裡面,地藏菩薩再三勸告,說這一條路走不得,要趕緊回頭,回頭是岸。佛菩薩一直在六道裡面攝化眾生。

 

寧於無量劫,受諸惡道苦,終不捨如來,而求於出離。有些人信佛學佛,是基於一種出離心來信佛學佛。什麼叫做出離心呢?他誤解了佛陀說人生是苦的意義,認為三界如牢獄、生死如火宅,所以一刻都不能停留,一刻都不能徘徊,趕緊要了斷、了結、終結這個出現生命的問題。

 

因為有了生,就有許許多多的麻煩,所以不希望出現生命,叫做無生。如果我們不想出現生命,自殺可以嗎?不對,因為自殺是屬於愚痴的行為。而且一個人在自殺的當下,那一剎那是恐懼、徬徨的,所以用自殺的方式也不對。那怎麼辦呢?就是修無我,不執著這個生命,對這個生命不再執著。因為苦難太多了,所以修無我觀,這樣子生命的動力停止了。

 

我們眾生是以自我為中心,時時刻刻自己不斷地告訴自己:這是我、這是我,叫做自體愛。有了自體愛,就會有境界愛——這個杯子是我的、這本書是我的、房子是我的、桌子是我的、椅子是我的,什麼都是我的,這些東西屬於我,被我享受,被我支配,被我利用。有了自體愛、境界愛,自然就會有後有愛」,希望生命能夠永遠存在,或者是希望生命不要存在;希望不要存在也是一種執著。

 

基於一種出離心來信佛學佛,叫做聲聞乘,或者叫解脫乘,或者是獨覺乘、緣覺乘,這是基於一種出離心來信佛學佛。那有些是用移民方式,譬如說這個世間是這麼齷齪,我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世界去,我的問題就解決了。

 

我常常說,一個人如果身心健康,知識豐富,謀生的技能非常高強,自然在任何一個國家他都能夠生存得很好。如果身心不健康,又沒有知識,不懂得電腦不懂得外文,然後又有不良的行為,在任何一個地方他都難以生存。我們只要有正知正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我們學有這麼多的本事,無論在哪一道裡面,我們都能安然度世。就像眼前一些有錢人,他有錢又有閒,身體又健康,又充滿著知識、懂外文,世界各國到處歡迎他,因為他有本事。

 

所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用逃避的移民方式,應該是充實自己的本事。充實什麼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時候我們的身心是富富貴貴,充滿福德,充滿智慧,充滿悲願,持戒莊嚴。在菩薩的悲願、菩提心的指引之下,不論在哪一道裡面,我們都能夠安然自在,這樣叫做超三界、超輪迴、超生死。不要被字面上誤解了,以為「超生死」就是不再受生死,或者是移民到那一個世界去了,不是的。

 

當然,有些眾生的心性很怯弱,佛菩薩不得已開出方便法門——先暫時移民到另外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裡面,經過好幾百萬年幾億年的懺悔,然後又重新回到這個世界補修學分,補修度化眾生、利益眾生的學分,最後才能成佛。這是拐了一個大彎,但是有些眾生適合這樣修學,那就必須拐這個彎,而不是直接從人直成佛。

 

這個就是為什麼佛菩薩會有這句話,說「寧於無量劫受諸惡道苦,終不捨如來而求於出離」,因為佛菩薩都在惡道當中度化眾生。所以,在這惡道當中,隨時有佛菩薩陪伴我們。佛菩薩沒有在天道,只有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補處菩薩是在兜率內院度眾生。

 

「寧代諸眾生,備受一切苦,終不捨於佛,而求得安樂」。這是講到信佛學佛的一種態度。

 

在我們的觀念裡面,總覺得眾生是折磨我們、障礙我們的,可是華嚴經怎麼說呢?菩薩因為有慈悲喜捨、有菩提心,所以見眾生苦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就是說,佛菩薩之所以能成佛,是因為有眾生;有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來激發菩薩的悲心,因為悲心而發菩提心,因為菩提心所以成佛。所以,佛菩薩的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眾生賜給他的,眾生是他的恩惠者,眾生是使他成佛的一個增上緣。

 

我們講學佛、學佛,態度的問題很重要。我們經常會覺得眾生愚痴可惡,恩將仇報,不懂得禮義,不懂得因果,這個腦筋是死腦筋,什麼道理都聽不進去,只知道在五欲上打轉,重利忘義,所以我們就會感嘆眾生剛強,難度難化。因為這個藉口,我們就把眾生拋棄了。

 

事實上,華嚴經告訴我們:眾生是幫助我們信佛學佛成佛最好的增上緣,如果沒有眾生就沒有佛。佛菩薩就是不忍眾生苦,去攝化眾生,那麼為了攝化眾生,就必須先提升自己,淨化自己的內心,所以成佛跟度眾生就像左右腳,互為增上。為了度眾生就必須成佛,要成佛就必須度眾生,左腳右腳、左腳右腳,就這樣子一步一步互為增上。

 

所以,「寧於無量劫受諸惡道苦」「寧代諸眾生備受一切苦」,這是我們學佛的一個態度。不要以為是說我離開這個世間,我移民到那一個世界,我的生命解決了以後,我再回來度化眾生,這只是一個方便道,真正的正常道的修行方法不是這樣子。

 

寧在諸惡趣,恆得聞佛名,不願生善道,暫時不聞佛

 

有這麼一個故事,說天上的玉皇大帝來到人間聽聞佛法,聽聞佛法以後,覺得很好很好。回到天上去,人家就問他:「天王,你到人間聽了這麼多佛法,那佛陀說什麼法?」他說:「我忘記了。」「為什麼你忘記呢?」他說「我在這天上有這麼多的美女、這麼多的享受,我一享受,到底佛在人間跟我講什麼,我都忘記了

 

人在富貴當中,往往都是沈迷在五欲。所以在天上佛沒有辦法講經說法,只有在這個有苦有樂、苦樂摻雜的人世間,人受這麼多苦難折磨以後,會激發他的道心。就像一把刀子,太細的石頭磨不利,太粗的磨刀石磨起來也是不行的,就是不粗又不細的地方磨一磨,就磨得很鋒利了。人間苦樂摻雜,是佛陀轉法輪的地方,也只有在這個人間能夠聽聞到佛法。這就是講到:人間是信佛學佛成佛最好的一個地方,叫做菩薩學處。

 

在六道裡面,人道是修學佛法最好的地方,最直接從人可以成佛的地方。因為在人道當中,人生充滿著許許多多的變數,每一個人的身心隨時變數非常大,隨時有種種災難、死亡來警惕,讓我們去想辦法來解決人生的困惑,所以人道是修學佛法最好的地方。

 

在人道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畜生道,還有就是我們人,其他道的眾生我們看不到,譬如說鬼道、天道、地獄。我們可以感受得到的,就是人道跟畜生道。那麼一天當中,有時候我們在天道——存善念、做善事、心安理得,這時候到天道了;如果我們發脾氣,就到了畜生道、阿修羅道;如果是貪得無厭,又變成畜生道了。我們一天到晚就在六道當中這麼輪迴。

 

佛菩薩也在六道當中,一刻都沒有離開我們,時時刻刻陪伴著我們,去點醒、指引我們。我們看到世間許許多多的境界,悲歡離合、不幸、不公、不義,這個都一再啟示我們:人生的變數非常大,一切終歸是無常。不斷的在無常當中,就會讓我們覺醒,這是唯有在人道才有這個機緣。所以我常常說:「輪迴是美事,生死是機會」,道理就是這樣子。我們寧可在諸惡趣當中恆得聞佛名,不願生善道暫時不聞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