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生諸地獄,一一無數劫,終不遠離佛,而求出惡趣。

 

地獄是去不得的,為什麼要我們生地獄?不是這個意思這個魔鬼訓練營——地獄,最好是不要去,那是有些眾生必須經過這些特殊教育他才能夠覺醒,在我們正常信佛學佛的人,我認為還是在人道當中最穩當。那就要持戒,持戒可以得人身,得人身就有機緣親近三寶。可是得到人身當中,我們時時也在墮地獄——我們動惡念、做壞事、講壞話,當下就是在地獄了。

 

這一生當中,每一日每一夜、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如果我們心念都是在天道、人道,那麼死後隨著這個習慣、隨著這個重業,他就投生到天道、人道了。如果這生當中,時時刻刻我們的心都是在地獄裡面,殺人放火,謀財害命,殺父殺母,無惡不造,人雖還沒有死,這個心已經墮地獄了。所以說,我們每天都是在六道裡面轉來轉去轉不出去的,幸好佛菩薩都是在六道當中陪伴我們。

 

這個地方說:「寧生諸地獄一一無數劫,終不遠離佛而求出惡趣」。因為在惡道當中有這麼多警惕,有這麼多因果報應示現給我們看,我們還知道去信佛學佛,那如果是在天道、在好的地方投胎轉世,根本就沒有佛法,因為生活太如意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怎麼會想到無常的人生呢?所以,惡道比善道反而容易進步。當然,太惡的地方是很難信佛學佛的,比如地獄、餓鬼、畜生,根本就沒有辦法學佛,要等到業障消了,再轉生做人,才能信佛學佛成佛。所以,我們得到人身,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佛經裡面說「人身難得」,得人身是非常珍貴、有意義的,因為在人間有佛法。

 

何故願久住,一切諸惡道?以得見如來,增長智慧故。

 

為什麼願意在六道當中這麼安住呢?因為在這個地方可以見到如來、可以見到菩薩,那我們就能夠增長智慧。

 

世間有許許多多的菩薩——現在家身行菩薩道的在家菩薩,在士農工商當中是一個佼佼者,來引導我們向善向光明。這是外現在家身,內秘菩薩行,這些都是佛菩薩應化來度眾生的。既然應化到世間,轉生投胎到人間,他也跟我們一樣要受許許多多的苦難折磨,譬如颱風、地震,他也是要參加這個行列,有驚無險的來攝化眾生。所以我們寧可在惡道地方,能夠親近這些佛菩薩,不願意移民到那一個世界去,這是信佛學佛的人要有這種了解。

 

無量壽經就有這麼一句話,說在極樂世界修一劫那麼長時間的功德,才跟我們在裟婆世界修一日一夜功德相抵。也就是在堪忍的娑婆世界一日一夜修善法的話,在極樂世界要修一劫。極樂世界一劫,不曉得幾百萬年幾億萬年了。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時時刻刻、日日夜夜不要空過,否則你在六道能見如來也沒有什麼用。

 

前面談過,我們參加法會、拜懺、放生、誦經、念佛、持咒、觀想、觀相,似乎什麼法門都修了,可是我們還是煩煩惱惱的。我常常說這些是副修,副科修得再好,智慧還是有限。主科不及格,你就要留級、要當掉。我們的主科是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還有菩提心、戒、定、慧。主科如果沒有修,就好像我們在學校主科被當掉了,無論你跳高跳多麼高,游泳游多麼快,你跑得多麼遠,你還是被煩惱把你當掉,被生死當掉。

 

主科不修,只修副科是不夠的;如果只修主科而不修副科,那也不對。一個人就修四念住,其他都不管了,經論也不念了,那也是不對,因為從經論當中,我們了解到修行的程度、修行迷悟的關鍵。所以,主科要修,副科也要修。

 

這是談到要怎樣去增長智慧,就是研究經論之外,念住法門也是值得我們修的,這樣才能增長智慧。

 

若得見於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

 

這個地方講到見佛的問題。一般信佛學佛的人最大的願望是:我念佛,終於我見佛了。不管是佛的法身還是佛的化身,只要能見到佛,我們就沾沾自喜。其實,真正的見佛不是說見到佛的化身、佛的應化身,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要了解佛的特質是三德:佛有斷德,斷了一切無明煩惱;佛有慈悲心利益眾生,對眾生有恩,這是佛的恩德;佛的智慧通達一切諸法實相,這是智德。所以,所謂見佛是:

 

一、我們在智慧上通達諸法的實相,通達身心的實相,這樣子跟佛的智德相應了。二、我們不學佛的時候,時時刻刻都想到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眾生、利益眾生,現在信佛學佛了,知道說發慈悲心、發菩提心去利益眾生,眾生都是我多劫來的父母兄弟姊妹,我要陪著眾生一起來學佛成佛。如果我們有這種行為,那麼我們跟佛的恩德相應了,那就是見佛了。三、佛不會像我們動不動就發脾氣,動不動起煩惱,一個人覺得無聊就想找刺激,一顆心七上八下的,佛陀已經斷掉這些煩惱。如果我們能部分斷掉煩惱的話,我們就跟佛的斷德相應,這個就叫見佛。

 

所謂見佛,經典裡面講「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佛陀的智慧通達緣起,以佛的眼光來看,存在的一切都是快速的生滅當中,在生生滅滅當中找不到一個主體。如果我們有這個智慧,見到這個生滅法,那就叫見到法見到法的人,就見到佛了。

 

但是,一般人不在智德、斷德、恩德這方面下工夫,一天到晚就想念佛見佛了生死。怎麼見佛呢?不知道。這是非常可惜、非常遺憾。我們不能了解佛的特質,所以不知道怎麼去修起,以為說我這樣子念佛,佛就會示現給我看,這樣是不是就把佛當作一般的天神了?

 

許多宗教就是不斷地去稱呼天神的名號,稱呼天神名號做什麼?希望能夠獲得天神的寵愛、天神的眷顧。如果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也希望得到佛陀的眷顧、佛陀關愛的眼神,那是在增長我們貪愛的習性、增長無明,跟斷煩惱沒什麼幫助。這是信佛學佛的人要注意的地方。

 

我們一切的問題,一個是瞋恨心,一個是貪愛心。貪愛是拉、向心力,瞋恨是推、離心力,這兩股力量就變成一個漩渦,我們的心始終在漩渦裡面不得自在。怎麼我們信佛學佛以後,反而又增長貪愛瞋恨呢?為什麼會瞋恨?我念佛念幾年了,佛都不示現給我看,我家庭好像不平安,這時瞋恨心就起來了。如果是這樣信佛學佛,時時增長貪愛跟瞋恨的話,就與佛不相應了。

 

這個地方講到得見於佛 ,是值得我們來反省。如果見到法,見到緣起的生滅,見到一切法的無常,就能夠除滅一切苦,而不是說我念佛見到佛,一切苦就解決了,不是這個意思。所以,「若得見於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就說明了唯有入如來智慧的境界,才能滅除一切苦。沒有智慧的話,不能通達諸法實相,對身心的真相毫無所知、毫無所覺,你怎麼去滅苦?不可能嘛

 

念住法門就是直接觀察身心的如實相,這如實相是當下的如實相,不是過去不是未來,是當下的如實相去覺察它,保持平等心,才能入如來的智慧。這是講到見佛,修學佛法的一個態度。

 

若得見於佛,捨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

 

這個就講到佛陀三德當中的斷德,斷去自己的煩惱,又能斷除眾生的煩惱。

 

剛才我們講過,什麼叫見佛?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見緣起的如實相——無常無我、快速的生滅。「快速的生滅」不是指外在的,外在的快速生滅我們很難去察覺,只有在自己身心當中去察覺快速無常的生滅,我們才能夠得到智慧,這個智慧才能捨離一切障礙。而身心這種快速生滅,不是我們這麼粗糙的心可以理解的,所以一定要訓練這顆變化無常的心讓它安住,必須修專注的方法讓心專注下來。

 

世間人怎麼去修專注?方法呢?譬如有宗教信仰的人就會把宗教主的聖相當作專注的對象,或者是宗教主所傳的咒語,讓我們不斷地觀想聖相,也不斷地觀想聖咒,或者是觀想信仰的這個聖號,這個很容易讓我們得到專注。心專注了,可是在專注的當下,我們忘掉了最重要的是專注以後要得到的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在身心當中真正體驗到那種快速生滅變化的現象,因為在變化快速的當中找不到一個我,你才真正了解什麼叫做無我,這樣子才能斷除一切的迷惑,得到智慧,捨離一切障礙。

 

現在一般修學的方法只是訓練我們專注,我們持名、觀相、觀想、持咒,這個很容易專注,但是專注的當下忘記了我們最高目標是智慧。所以,戒、定、慧,然後才能夠解脫、解脫知見,這叫做五分法身。而現在一般訓練的話,都是在持戒、禪定上去下工夫。智慧要怎麼去長養?必須在念住方面實際去下工夫。即使研究再多的經論,那是佛菩薩的經論,不是我們本身的經驗只有從自己身心快速變化當中去體驗,我們所體驗那種無常無我,與經典是吻合的,那麼有這一番體驗,我們才不再迷惑,才不會再去製造很多的煩惱垃圾,這樣才能夠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

 

如來能永斷,一切眾生疑,隨其心所樂,普皆令滿足。

 

這是說到佛菩薩的恩德。佛菩薩斷了煩惱,斷掉我執我見,就能夠斷除眾生一切疑惑煩惱,而且隨其心所樂,普皆令滿足,隨眾生的根器而示現度化。這是講到佛菩薩的智慧以及他的恩德來利益眾生。

 

 

第十三章、契入大乘法

文殊師利菩薩告諸比丘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種趣大乘法,則能速入如來之地,況菩薩地。所謂:
積集一切善根,心無疲厭;
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無疲厭;
求一切佛法,心無疲厭;
行一切波羅蜜,心無疲厭;
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無疲厭;
次第入一切三世,心無疲厭;
普嚴淨十方佛剎,心無疲厭;
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無疲厭;
於一切剎一切劫中成就菩薩行,心無疲厭;
為成熟一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波羅蜜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力,心無疲厭。

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發此十種無疲厭心,則能長養一切善根,捨離一切諸生死趣,超過一切世間種姓,不墮聲聞辟支佛地,生一切如來家,具一切菩薩願,學習一切如來功德,修行一切菩薩諸行,得如來力,摧伏眾魔及諸外道,亦能除滅一切煩惱,入菩薩地,近如來地。------61卷入法界品

 

接著我們看入法界品裡面,文殊菩薩講到信佛學佛的人怎麼樣去契入大乘法。我們發菩提心、安住在菩提心以後,就要行菩薩道,所以有菩薩的悲願。那怎樣能夠在世世生生當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呢?就要發十種不疲厭的心,不感覺疲倦、不感覺厭離那種心,才能真正安住在菩薩道上。

 

一、「積集一切善根,心無疲厭」。用另外一句話來講,叫做功德不嫌多,就像賺錢的人不會說我錢賺一個數目就好了。世間上的人賺錢,愈賺愈多愈高興,嗜錢如命。但是信佛學佛的人不同,我們視功德如命什麼功德?智慧、福德。這個是要累生累世去積集,不是這一生這一世就修夠了,永遠是滿不了的,永遠是無窮無盡的,要去累積智慧跟福德。所以我們積集一切善根,而不會說我已經修很多了,我很多智慧了,我很多福德了。

 

在當時印度有一個笑話,有一個人說他什麼都懂,因為他懂太多了,他就把頭綁一條繩子,甚至用鐵條把頭框起來。人家問:你為什麼把你的頭綁起來呢?他說:「我懂得太多太多世間東西了,我裝不下了,我怕我的頭會爆炸。」他為了表示他懂很多,就把頭綁起來。

 

各位,我們修學佛法不是這樣子的,不是說我們懂得很多就很好,不是這個意思。懂得很多,還要能消化,要能夠圓融,變成生命的一種營養。累積這麼多知識是很好,但是也是一種障礙。

 

我們要修集一切的善根,不是說我們累積了多少福德、多少智慧就好了,從字面上來講,「積集」的意思是說這個智慧是無限的,福德也是無限的。那要積集無限的福德,就要在無限的生死當中,心無疲厭的去修學。而不是說福德智慧有個形相,我們去做一件,佛陀就幫我們記一件功德;我們體悟一件道理,佛陀也幫我們記一件功德,然後佛坐在雲端上說:「某某人,你積了多少功,累了多少德,你可以成佛了。」不是這樣的。這是一個形容,形容福德是無限無量的,不是有什麼形相。

 

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不要以為我修這樣夠多了,滿足了,不可以這樣子。所以我們要發一個心,叫積集一切善根——成佛利益眾生、斷煩惱修福德這些善根,就是不會疲厭,不會覺得說我已經修很多了,我修滿了。沒有這種念頭的話,菩薩道才能登堂入室。

 

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無疲厭」。我們承事供養佛,不是就買鮮花水果來供佛,真正的供養是七供養——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離菩提心不捨菩薩業供養、代眾生苦供養,這是真正供養佛,真正去利益眾生。我們以這七種供養,心無疲厭。

 

三、「求一切佛法,心無疲厭」。講到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信佛學佛的人一定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絕不是一般所說的一師一道,這個山門主義把佛法搞得支離破碎一個人畢竟懂的有限,每一個師父所了解的、所專長的都是有限。所以我們要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到處都是我們信佛學佛的地方,而不是說一師一道就能夠成就佛道,那叫一門陷入,這是很麻煩的。

 

為什麼要求一切佛法?因為眾生的根基千差萬別,必須用種種法門去攝化眾生。就像一個工程師他有許許多多的工具,有些要畫圖,有些要製圖,有些要怎麼樣子的,千變萬化,他就要不同的工具才能做一個工程師。眾生的根基根器不同,煩惱不同,習性不同,就要種種不同的法門來攝化眾生,所以求一切佛法心無疲厭。

 

四、「行一切波羅蜜,心無疲厭」。求一切佛法,並不是理論的研究,而是要付諸於實踐。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些個波羅蜜,是要付諸實踐,去實際體驗,解行並重,然後自己的身心才能得到受益。佛法不是僅僅嘴巴這麼說一說、心裡念一念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以生命去體驗原來是如此,付之於實踐,解行並重,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五、「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無疲厭」。我們有一顆散亂的心,這顆散亂的心對法很難去理解,對煩惱很難去制伏,對一切善事都是三五分鐘熱度。我們有顆散亂的心,就很容易犯戒,對諸法的實相很難通達理解。

 

「菩薩三昧」,就是正定。「三」是正的意思,「三昧」就是正定這種專注正定是會讓我們去體悟無常無我而開展智慧。

 

世間人也有禪定也有專注譬如貓抓老鼠,一隻貓看到老鼠鑽進洞裡,貓守在洞口,牠一直等著老鼠出來,牠心無旁騖,專注在洞口那也是專注,但那是不清淨,不能開智慧的。再比如說表演走鋼索的人,他走在鋼索上非常非常專注,可是專注當中他不能開智慧。他專注是為了賺錢謀生、為了表演、為了保命,這個不是清淨的。再說小偷,他東張西望的,看到某人提著手提包,他非常專注,一直注意那個皮包,他不知道警察在後面這也是專注,但是這種專注會導致他犯法。

 

三昧是屬於清淨的,可以開智慧,那才是三昧。什麼樣的三昧會讓我們開智慧?這個三昧是安住在身心的實相當中。每一時每一刻我們的身心不斷產生變化,我們的呼吸、生理、皮膚、細胞都在快速的生滅,這都是身心的實相。菩薩的三昧是安住在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當然菩薩三昧還很多,那是有神通以後了。

 

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無疲厭」。佛法講我們人生有過去、今生、來生,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經驗,所以我們能經驗、能看到的是當下的事實,我們能把握的也是當下的身心。

 

「次第入一切三世」,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去抹煞過去,也沒有辦法說沒有未來,我們只能夠安住當下的現在。而當下的現在,也離不開過去,也離不開未來所以我們現前的身心、世間林林總總的一切,可以說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代表時間,「橫遍十方代表空間就是我們現在的一切,都是集歷史古今中外之大成。

 

譬如說一顆稻的種子,這顆稻種有它的前生,無限的前生,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知道。這顆稻種它過去某一次受到什麼風災、火災、旱災,所以這稻種的基因變成這個樣子。我們現在吃的稻種,它跟整個世界人類的歷史都息息相關,它也許是外國移到這邊來也許是我們的農業專家到國外去,透過什麼基因培養轉變,透過外國的知識轉變的。所以我們吃的每一粒飯可以說是集世間所有歷史、地理、學者、工人一切的大成。

 

它是一個終點,它又是一個起點。如果我們不把它吃了,又再研究它,用種種的基因去改變它,讓它變得越來越好,那麼它又是未來一個新稻種的始點。然後這顆稻種也受太陽、月亮、雨水的影響,所以它是橫遍十方。也就是說,它是無始無終,又是既始既終,是歷史的終點,又是歷史的起點。

 

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樣子的承先啟後無量劫來我們個人的生命在無限時空當中跟眾生悲歡離合這麼互動,變成我們這一生這個個性、想法、偏見或者這種美德、善良的習慣所以每一個人也是歷史的一個終結者,歷史把我們塑造成這個樣子、這個模樣、這個習性、這個生活方式。然後我們透過電腦、網路,吸收許多國內外的知識智慧,又塑造我們另外一種個性,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所以我們又是未來生命的一個起點。影響力大的,或許就是改變歷史的人物;影響力小的,就是改變自己生命歷史的人物。

 

所以每一個人是既始既終,又是無始無終這叫做次第入一切三世,就是生命的一種宏觀跟微觀。

 

透過生命的宏觀與微觀,就像一個人有了望遠鏡和顯微鏡,從望遠鏡中我們看到很遙遠很遙遠的過去及未來;而透過念住法門,這是顯微鏡,來觀察自己的身心。世間人有了望遠鏡、顯微鏡,可以看得遠、看得細。生命也是要如此。打開我們的心胸來看過去、現在、未來,也敞開我們的身心來仔細向內觀察,用微觀來看自己的身心,透過念住法門來了解自己身心當下的實相,這樣就能夠次第入一切三世心無疲厭。這種宏觀跟微觀是要心無疲厭,如接力賽,不斷地去宏觀微觀,那麼生命就能夠自在了。

 

普嚴淨十方佛剎,心無疲厭」。我們受環境的影響很大很大。我們生存在一個空間,它影響我們非常大。譬如說在巴西亞馬遜Amazon,這個地方的人是不穿衣服的,以抓魚捕獵為生,如果我們一出生就在那個環境,我們就覺得殺生是很自然的事,我不殺畜生的話,畜生會殺我,就整天都在殺戮當中過日子。可見環境影響我們太大了。

 

如果我們投胎轉世在都市文明,有受教育的地方,我們知道廉恥,知道走路要看紅綠燈,知道要守法,知道要繳稅,知道讀書求知,知道上網路。環境影響我們太大了。然後,我們看電視、看網頁,讓思想隨時都在變化,智慧也在增長,心念也不斷的複雜。如果我們出生在大沙漠,或者出生在森林裡面,過著打獵為生的生活,那個生命、個性也就不太相同。

 

如果你走進一個唱歌跳舞的地方,你的心性會很亂,想唱歌想跳舞。如果你走到教室,老師在上課,你自然會肅然起敬,那是不同的。環境影響我們很大很大。

 

佛教很重視環境的教育,所以佛菩薩要創造淨土,莊嚴淨土,淨化人間,目的就是希望這個世間所看到的林林總總,都能夠啟發我們的智慧。不是像世間人用五光十色、吃喝嫖賭、光怪陸離的這種境界,用這些作為賺錢謀生的手段。佛菩薩來淨化這個世間,創造美好的世間,就是要讓眾生在美好的環境當中去熏陶心性。

 

每當我們進入佛寺,會感覺到那種清涼自在、安祥寧靜,因為在那環境當中,自自然然的心就沈靜下來。尤其是聽到木魚的聲音,木魚聲非常沉著,一聽到那個聲音我們的心就靜下來,很自然的。環境影響人很大很大。

 

為什麼佛菩薩要「普嚴淨十方佛剎?道理就是用環境來提升我們的心性。一般人一天到晚求生淨土,真正佛陀所講的淨土是普嚴淨十方佛剎,莊嚴人間淨土,創造人間淨土,佛陀說淨土的意義在這裡,但是我們只記得說往生淨土,太遺憾了。

 

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無疲厭」。我們常常說眾生剛強,難調難伏。調伏什麼呢?調伏貪瞋痴。眾生惡劣的根性,需要我們用佛法去調伏他。我們知道一頭狂象來到社會是很危險的,牠會踐踏人命,但是象經過調伏以後,牠能夠搬運木材,做很多的事情。牠力量非常大,幾噸重的東西牠可以拉著走。我們的心比這狂象更厲害更難調伏,所以我們要用戒定慧來調伏它

 

心一旦調伏以後,心的力量比大象還更大更好用。但是,我們的心若不能調伏,也比大象更危險。世間一切的好事壞事都是人做出來的,世間可怕的武器是人發明的。人的心是最可怕的,力量是最大最大的,但是一般人不了解這些,隨便放縱這顆心,讓它去傷害自己傷害別人。佛法就是要用念住法門來調伏我們的身心,也調伏眾生的身心。所以,教化調伏眾生,心無疲厭,這樣才能成佛成菩薩。

 

於一切剎一切劫中成就菩薩行,心無疲厭」。信佛學佛不是一生一世的問題,而是多生多劫在無限的時空當中來行菩薩道,才能成佛。

 

為成熟一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波羅蜜,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力,心無疲厭」。菩薩的悲心悲願,要在無限的佛剎時空當中來成熟眾生、利益眾生,而心無疲厭,不會感覺厭倦,這樣子才能夠成佛。我們特別介紹菩薩的悲願,就是讓我們了解正確的佛法,佛法並不是離開人間,並不是離開人生,並不是離開眾生,去用枯坐冥想而能成道的。

 

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發此十種無疲厭心,則能長養一切善根,捨離一切諸生死趣,超過一切世間種姓,不墮聲聞辟支佛地,生一切如來家,具一切菩薩願,學習一切如來功德,修行一切菩薩諸行,得如來力,摧伏眾魔及諸外道,亦能除滅一切煩惱,入菩薩地,近如來地。

 

就是說,這十種無疲厭的心,是我們從凡夫直入佛道,直接從人到成佛的一個正常道。信佛學佛的人要發這十種無疲厭心,才能成就我們的菩薩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