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師父一起讀金剛經-09

普獻法師講述,,2016-8-2,於元光寺

 

‧嚴淨國土

 

我們學佛法,通常是依七佛偈作為修學的標準,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儒家也講到生命價值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你運氣好你發達了,你要去兼善天下很窮很窮的話,你就獨善其身。

佛法呢,無所謂窮,也無所謂達,簡單的第一個就是淨化自己的身心。不管你有錢沒有錢,有地位沒地位,最重要是要淨化自己的身心,就是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還是不能轉凡成聖的,因為你時時刻刻被「我」的概念緊緊束縛住生命,雖然你也想去兼天下,這個我執沒有打破,還是有限。你說誦經念佛持咒是不錯,可是我執沒有打破,就不能轉凡成聖。所以還要自淨其意,就是淨化身心,讓一切執著都融化了。

那麼,經過淨化自己的身心,是不是生命就這樣完成呢?因為我們眾生受環境影響太大了,所以修學菩薩道的大心眾生,就要進一步嚴淨國土,就是要改變環境,使眾生在莊嚴環境裡面,身心能夠提升。所以佛法不是唯心論——我心好了就心淨國土淨,還是要努力去實踐,一方面淨化自己的身心,消除我執我見、我慢我愛,這樣還不夠,還要愛護環境,注重環保。

你們知道嗎?全世界每天所丟的垃圾是幾千萬噸,可吃的東西我們浪費掉的也是幾千萬噸。眾生不知道惜福,那老天爺就不讓你吃,怎麼不讓你吃呢?來個乾旱,讓你收成不好。老天要滅人種,就是讓你不得吃。所以,環境跟我們眾生的心念、業力是息息相關。

佛法不是離開現實人生去講那個虛無飄渺的,即心即理,即理即心,談玄說妙的,不是一切都是回歸現實當中。所以要去莊嚴國土。你看人家來到佛寺的時候肅然起敬,裡面有人誦經、有人拜佛、有人持咒,那麼在這個環境中他自然心性上就改變了。

我們學佛的人有兩個責任:一個是淨化自己的身心,把我相人相降低,把心安住在菩提心上,進一步是莊嚴這個世界,不隨便去破壞地球。現在這個地球已經被人類大肆破壞,譬如我們不要的電池就丟在地上,電池當中的有毒物溶解,就滲透到地下水,我們又把地下水抽來飲用。這是人類的悲哀、無知、無明。所以這個地方才有這段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在一個理想清淨莊嚴的環境當中容易修道。假如說我在台北買一棟房子給你們住,你們要不要?整天關在一層樓裡面,那簡直是像鳥被養在籠子裡一樣。還是要來這寬寬廣廣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樹木?所以環境影響人很大。

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須菩提迴答:不對,世尊!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我們一般講佛的國土是多麼莊嚴,金碧輝煌、七寶硫璃囉,事實上只是單純的、清淨的,這個是莊嚴。有實在的莊嚴嗎?也沒有,隨時都會被破壞,你丟垃圾、我丟紙屑,這個地方就髒髒的。所以,莊嚴的國土、清淨的國土也是如幻如化,隨著眾生的心念,隨著眾生的道德觀、人生觀,馬上它就可以改變。

整個世界的環境要靠全人類共同來維護。你看漂流在海上、沙灘的垃圾,很多善心人士去撿都撿不完。有一次颱風來,陸地上的寶特瓶和垃圾很多流到大海,全部聚集在一起,人家以為是一個島,開船去看,原來都是垃圾,聚集在一起像一座島。

佛陀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他了解眾生的心念行為會造成世界的污染,而世界的污染也會造成我們心性上的污染一個人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容易起心動念都是惡的。所以須菩提說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就是這個莊嚴境界也不是有實實在在的一個莊嚴,如果實實在在的話,它就是永遠的莊嚴,可是它隨時都受眾生心念行為觀念的影響。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透過六根我們把外在世界輸入到我們生命的內涵。六根接觸到這個世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的眼睛看到形形色色的世界,我們起心動念耳朵聽到種種的聲音,好聽的、不好聽的,我們起歡喜心,也讓內心裡面有這個印象鼻子聞到味道嘴巴吃到酸甜苦辣身體去感觸到精細光滑或粗澀——這些都會產生我們內心裡面的印象或印記,一個概念,有的時候我們講阿賴耶識的種子。

然後,我們眼睛閉起來,我們內心還在活動,我們回憶到過去,我們會想像未來,即使夢中,你會夢到過往的父母來跟你講話,夢到你的親戚朋友走了,這是法塵。透過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觸外在世界以後,當這五根暫時停止作用的時候,過去的印象會一一浮現。那麼浮現出來的就叫做法塵,能夠了解這個法塵的叫做意根。很容易的,我們會把意根想像成生命的集中所在依據這個意根,我們會想、會看、會聽、會判斷、會分析歸納,喔,那是我的靈、靈魂。所以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我會思考,那個我是永遠不變的,就執著這個我了。

當我們的眼根跟色塵接觸的當下,你生什麼心?我的眼睛看到了,有人、有山河大地、有一切一切,你看到以後,你生什麼心?馬上我們生分別心,人有高低胖瘦美醜、貧富貴賤,馬上我們就會產生這個念頭風景好看不好看,也讓我們感受上大不相同。這是眼睛,住色生心,住在形形色色的世界裡面,生出貪愛、瞋恨、高興、不高興的心,這是凡夫現象。

所以修行並不是叫我們不要看,而是說你眼睛看的當下,了解自己當下的心是什麼心,是歡喜心?還是清淨捨的心?了解事事物物存在的當下,沒有什麼愛恨情仇的念頭,這個叫做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外在這一切有形的,我們看得到的你我他人、山河大地,會讓我們不斷起心動念,容易使我們生心,生歡喜的心、生拒絕的心、生排斥的心。那麼我們眾生已養成這個習慣,不斷去往外追尋,我的理想、我的願望、我希望得到什麼、我要有什麼、我有什麼我就會幸福快樂,可是眾生的心是無常的,當你得到新鮮的東西,馬上又變成沒有什麼,又另外要找一個新鮮刺激,所以就這樣子沒完沒了。

不但是形形色色看得到的是如此,包括耳聞聲音、鼻嗅氣味、口舌味道、身體接觸,都會讓我們執著。譬如有些人喜歡吃酸的,有些人喜歡吃酸的醋,這些都是眾生的貪戀執著。然後,你內心裡面不斷湧現過去的經驗,六根留下來的落謝影子,你也不斷地回味,對往事不斷回味,對未來不斷憧憬、希望、寄託。我們眾生就被這六塵搞得昏頭轉向,每一生每一世我們都做不了主。所以我常常講,我們眾生是觸境生心,不但生心,還觸景生情,於是煩惱就一大堆。

這個地方佛陀告訴我們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那怎麼辦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叫你不要看、不要吃、不要喝,不是這個意思是在你六根觸對六塵的當下,了解有這麼一回事,有這麼一件事呈現在我的眼前,被我聽到、被我聞到、被我吃到、被我觸摸到了,當六根六塵接觸的當下,你沒有執著,也沒有去貪戀,你了解有這麼一回事,知道,相應而不理。譬如:這裡有一張桌子,你了解桌子是圓的或方的,你了解,但是不會再有個念頭說方的比較好、圓的比較好、這個尺寸好不好,想得太多太多了。方的就做方的用,圓的就拿來做吃飯用嘛。

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呢?生清淨心、生道心。過去有很多祖師看到桃花開悟了,我們會覺得奇怪,我們看桃花幾年了,怎麼不開悟?因為我們沒有去用功,我們胡思亂想。所以六根觸對六塵的當下,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關鍵點。

可是,我們已經千生萬世養成習慣了,六根觸對六塵的時候,第一個我們產生了感受,我覺得好不好、舒服不舒服,這是感受。感受分成三種,一種是快樂的感受,會讓你起貪愛心一種是不好的感受,你會起瞋恨心還有一種是捨受,感受時時在發生,但是感受來了你不知道,感受消滅了你也不知道,這叫做無明。所以我們眾生時時都在貪瞋癡裡面打滾。

有一種修行法門叫受念處觀,時時去察覺自己感受六根觸對六塵的時候,對好的感受、樂受,你會起貪愛的心嗎?對不好的感受、苦受,你會起瞋恨心嗎?感受來了你知道嗎?感受走了你知道嗎?如果你不知道,那就叫做愚癡無明,你的身心不敏銳。學佛的人是非常的敏銳,六根觸對六塵的當下起什麼感受,清清楚楚。

所以我常常要求出家人吃飯的時候要細嚼慢嚥,細嚼也有一種感受,慢嚥也有感受,吞到喉嚨知道,吞到胸部知道,吞到胃知道,這個流程你都知道,你沒有煩惱。你那個感受來了,你都不去注意它,你會增長無明,你的無明心會愈來愈重,因為你不敏感。我們講的是心靈上非常非常敏銳,自己有一個念頭來,馬上抓到。我們要保持善念,講是這麼簡單,有的時候也會動惡念。動惡念了怎麼辦?要趕走它嗎?你只是盯著它看,沒事。

信徒常常說:「師父我不敢誦經念佛持咒了。」我問為什麼,他說:我在佛堂裡面誦經念佛持咒,我的妄念一大堆。我沒有誦經念佛持咒的話,感覺好像沒有什麼妄念,一天嘻嘻哈哈的過日子,很快樂。可是在佛的面前誦經的時候,動的惡念特別多,殺人放火、作姦犯科,什麼妄念都來了,真是羞愧啊,在佛的面前竟然動這個惡念!」

我說:錯了你已經進步了。以前你沒有誦經念佛時,你也有動惡念,可是你的心很粗,沒有發覺。現在你誦經念佛持咒,你的心變細了,你有惡念你知道,你發現了,所以你是進步的,你就繼續誦經念佛持咒。初初會覺得很多妄念,甚至很多惡念,沒有關係,知道它,相應不理。因為它的名字叫做妄念,是虛妄的念,它不是實實在在,它不能永遠存在,正念一來它就消失了。就像一個黑暗的角落,你用手電筒一照,黑暗就消失了。

所以正知正見正念對學佛人很重要。禪宗有句話:「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六根門頭好修行,十字街頭好參禪,這個就是動態的一種修行方法。六根觸對六塵,來檢驗自己的內心世界,是貪愛、是瞋恨、還是無知無明,感受來了不知道,感受消滅也不知道,感受變化也不知道,那你整天都在貪瞋癡裡面轉,你是轉不出來的。如果你有正知正念的話,六根觸對六塵,當下它的念頭,我們從感受裡面就會察覺了,是貪、是瞋、還是癡。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初出家的時候我在臨濟寺,老和尚在門口一個大石頭上題了四個字無住生心我剛出家,覺得這句話是矛盾的,怎麼無住又會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生什麼心呢?生清淨心,不是貪愛心,不是瞋恨心生捨心,也沒有什麼貪愛,也沒有什麼執著。用世俗一句話來講,叫軟硬不吃。你見到好的,你知道自己起貪愛心了見到不好的,馬上起瞋恨心,這個東西我不要,丟掉它你會起這些念頭,是由六根觸對六塵你感覺了、感受到了。你對自己的感覺毫無所知,那叫做無明。

學佛的人就是六根觸對六塵的當下,以一種捨心來面對對眾生的話,我們起慈悲的心、歡喜的心。這樣子的話,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互相應對來往,就能夠大家法喜充滿。

所以學佛並不是拋棄一切人事物,自己一個人獨自在深山裡面享受鳥語花香這麼過日子,這個不是理想的修道境界你必須回到現實人生當中,人跟人之間和樂的、安然的、互惠互愛的,這種六和僧團生活,這是需要的。佛法不是不食人間煙火,放棄人生是就在現實人生當中去超越。

有些人會講:你們學佛的人叫做出世。出世是什麼?就是出離世間到深山裡面,不跟社會來往,他說這叫做出世。我問他:什麼是入世?入世就是結婚生子、上班賺錢。他把世間當作有一個實在的什麼,可以進去、可以出來,我們是逃離世間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叫出世。錯了所謂入世、出世,是說你要有出世的功夫,你才有真正入世的本領。

就是說你有一顆清明的心,充滿著智慧,充滿著悲心,不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染著了,這個時候你才真正去利益眾生,去服務家國、服務人群而不生煩惱,這才是真正的入世,真正的入世是這種入世。否則的話,世間人大家都是去結婚生子賺錢,打來打去、駡來駡去,你殺我、我殺你,那一種本能,根本不用學就會了,你說那個叫做入世嗎?不是這個意思。一定要有出世的功夫,有智慧有悲心,然後你在現實人生當中能夠利己利他,那個才是真正的入世。

所以,你有出世的本領,你的入世才是真正的入世你沒有出世的修養,現實人生當中的家庭、事業、身體種種,都讓你很困擾的。修道的人因為有出世的功夫,在現實人生中一切橫逆挫折都不是造成他生命的困擾,反而增長他的道心。世間人常常說我們是方外之士,做為一個方外之士不簡單啊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染污了心性,才是真正的方外之士。

所謂方外之士,不是住在深山裡面,就在現實人生、人來人往的社群當中,淨化自己以外,能夠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他是在塵不染——在塵世當中,而不被它染污了。這個叫做什麼呢?大士。觀音菩薩叫做觀音大士。

所以文殊菩薩有句話:「大士涉俗,小士居真,小士是心量狹小的人,怎麼居真呢?到一個清淨沒有人的地方,一個人稱孤道寡。就是說一定要有出世的本領,你才能真正的入世,入世去利益眾生。這是告訴我們,學佛的人不是拋離世間、社會,是隨時隨地以境來驗心,將心歷境,以境驗心,隨緣作主,立處皆真,這是學佛人要注意的。

世間有句話同流合污大家拚命賺錢,為求財謀利什麼手段都有,爾虞我詐的,你這樣子,我也是這樣子,這個是同流合污。另外一種是不同流不合污,你這些壞人,我不跟你們在一起,我也不做壞事,我不同流也不合污,這也是一個方法。第三個是同流不合污,我跟你生活在一起,用我的道德、我的能力、我的智慧去感化你,大家不要這樣爾虞我詐,不要我害你、你害我,我們應該互助互惠,同其流而不合污,這個叫做菩薩。

所以這個地方叫做「嚴淨國土」,我們修學佛法不是只有自淨其意就可以了,諸惡莫作,還要眾善奉行。這是告訴我們學佛法是不離開當下人生社會,在複雜的人生社會當中,你的心性不被迷惑,那就是菩薩,行菩薩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