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靜坐練習

   修行靜坐,首先要善調五事:

   ()調身

   在調身的過程中,我們知道腿是最難控制的,所以初打坐的人可以先不用盤腿,只要拿平日上課用的椅子來坐著,身的背部須離開椅背。戴眼鏡的要把它拿下來,衣服要寬敞,不要穿牛仔褲太束縛的,會有壓迫感。

   打坐時盤起雙腿的,稱為雙槃,即踟趺坐。盤單腿的則為單盤。盤腿有困難的,兩腿交叉坐也可以。手放在腿上,兩手掌相疊,左下右上,掌心朝上,兩手拇指輕輕相扣。下顎要內縮,牙齒要平整地輕輕相扣,舌尖輕抵上顎,或抵在兩牙縫的中間也可以。頭與脊椎骨要成一直線,不能彎腰駝背,東倒西歪。姿勢端正時,上下的氣息就很容易相通,腿就不會酸麻。所以初打坐的人不妨把注意力放在背部,先求姿勢的正直,不需急著要參禪唸佛、明心見性。

除了下顎要稍為用力內縮外,全身都不需用力,要儘量地放鬆、自然。初學的人,眼睛要雙閉,以避免受外物的干擾。久學的人易昏沉,眼睛可稍稍地張開。房間的光線不要太暗,免得昏昏欲睡,最好能點上柔和的燈泡,光源從背後射過來。若在房間打坐,周圍的物品應力求簡潔,面前空然無物則更佳,免得分散心神。

初打坐的人時間不要太久,五分鐘、十分鐘即可,等坐出味道來,覺得不過癮時,再逐漸增長時間。

打坐完畢後的善後處理也是很重要的:需先摩擦雙掌生熱,而後按摩眼睛周圍,如此可使眼睛明亮,視力不退。其次按摩鼻側、兩腮、額頭、耳部、頸部、兩手、兩腿,目的在散發打坐時身體所凝聚的熱。打坐後也不能馬上去化妝室大小號, 不能吐痰,也不可吃東西、喝飲料,更不可去吹風、洗冷水,最好是在室內散步,等過了半小時之後,才可去做其它的事情。

至於打坐時的身體發抖、肚子發脹等等,都是心理所產生的幻象,只要不去理它,它自會消失於無形。

有人則關切打坐時腿酸麻是否會有後遺症。在大陸有個老修行,因年老才學佛,在禪堂見人打坐盤腿自如,而自己骨骼已僵硬老化,腿總是盤不起來,所以見到別人能盤腿而坐羨慕不已。某個夜晚他就要求同參道友用勁把他的腿雙盤起來,且為了防止忍不住苦半途而廢,更用繩子綁起來,約好明日再鬆綁。第二天清晨大家來看他時,發覺他已倒在地上,因痛麻過度而暈倒,可是並沒有死。從此以後,他的腿不需用手扳就能自動地雙盤了。因此,若能下決心行去,將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打坐前勿跑勿跳。用餐之後,最好能過二小時之後再打坐。太疲倦時也不要打坐,免得徒勞無功。

()調息

息有四種相,一是風相,呼吸像刮颱風似地很粗。二是喘相,雖不是風相的氣粗,鼻息仍是結滯不流暢。三是氣息,已沒有結滯不通的現象,可是出入的氣息仍不細密,心仍不能沉靜下來。四是息相,出入息綿綿密密,若存若亡,精神安穩,此心便可靜下來。

()調睡眠

睡眠每天六、七個小時就夠了,若整日昏昏想睡,這是病態,而非常態。看那貪懶好睡的人,事業上大都是沒有成就的。最好是右側睡,讓肝貼床板(左側臥則會壓迫心臟)。多睡硬床板,少睡彈簧床,免得滋生骨刺。睡慣床板的人,任何地方皆可隨地而臥,隨遇而安,不會有輾轉難眠的煩憫。睡要如弓,左右腳相疊。

睡眠也不可過少。我曾為了珍惜光陰,整晚不睡覺,疲倦時就站起來動動,然後再繼續用功。連續這樣兩夜下來,我發現自己的眼圈發黑,簡直喪失了閱讀的能力。因此睡眠也是不可少的,過之與不及皆是有害無益。

()調飲食

少吃有刺激性的(如辣椒、蔥、蒜)、油炸、煎的食物。最好能素食;生薑在早上吃,晚上則不可吃(據說會傷眼神使眼睛模糊)。也不要太餓、太飽,才能靜心打坐。

()調心

心猿意馬是最難調伏的。經典上教示我們,可以「五停心觀」來對治克服我們的毛病。

對男女欲特別強的人,可修「不淨觀」──觀察男女身驅的不淨,五官充滿著眼屎、鼻垢、耳垢、齒垢,體內則是糞便、痰、涕、溺,聚積種種的臭穢不淨,終而生起厭離男女的欲心,不再貪著。面對愚痴的人,則修習「緣起觀」──觀存在的一切不是單一性的,是很多條件的配合,有它的主因與助緣;懂得因果的法則,對於春去冬來的花謝花開現象,自能釋懷,觀賞而不執著嘆息。

對瞋心很重的人,則修習「慈悲觀」──先觀想至親的骨肉父母兄弟姊妹,我要讓他們喜歡,觀想他們欣喜快樂的模樣,他們歡喜,自己也歡喜;更進而觀想親戚朋友,一切眾生皆對我有恩,我應以歡喜心與他們相合相應;能時時的如此觀想,自能化戾氣為祥和。對一個修習慈心已成就的人,任何毒物是不能傷害他的。經上記載,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在路上行走,有人放出酒醉的狂象想要傷害他,釋迦牟尼佛即進入慈心三昧,狂象即刻停止狂奔,乖順地跪在佛陀的腳邊。

散亂的心是人生很大的毛病,常影響生命的品質。想讓我們的身心統一協調,可用數息的方法,把心繫在呼吸上,從不斷的數息中,使心無旁騖,而逐漸的專一不散亂。以一呼一吸為一息,從一數到十,如此反覆地數息,稱為「數息觀」;不但簡而易行,又能收回放逸的心。

數息觀又有六個階段:一、數:只專心地默數呼吸。二、隨:數目字丟掉,不再去計數,只專注地隨著呼吸。三、止:當隨的功夫到熟透時,心就止靜下來了,此時就是定成就了。再往上還有觀、還、靜的三個層次,到這裡就是慧成就了,因不屬本文的範圍,就暫且不去探討。

對於凡事都認為我重要、我第一、我慢心重的人,則當修行「界分別觀」。界有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這是心較細的人才適合起觀,一般人是很難作到的。

以上略說調心的五停心觀,以對治各種毛病的心態,但並非絕對需如此地觀照,也可以用佛號來定心,比如稱頌「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等,而把這四個符號當作你的心,清清楚楚地念。也可配合數息觀,一息念數聲佛號,從綿密的佛號中,也可使人達到心平氣和、雜念不興的統一境界。

六、靜坐之心路歷程

在靜坐過程當中,我們可將心的定境分為「九住心」:

1.「內住」:通常我們的心都是往外去思考、攀綠,就像猴子般地攀緣樹枝,我們的心也是拚命地想去抓住某些東西。當靜坐時,心就掉轉方向,開始往內在的意境攀綠,稱為內住。

2.「續住」:當心內住久了,不再跳躍不安,而能在內境上相續而住。

3.「安住」:當念頭一起時,馬上就能警覺。這就是安住的境界。

4.「近住」:當念頭未起,正在醞釀階段時,就能事先察覺、先為制伏。

5.「調順」:到此則對財、色、名、食、睡,及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境的抗拒力很強;對於貪、瞋、痴三毒也能調伏;對於男女的差別相也泯除了,不再受其干擾。

6.「寂靜」:到此雖已不受三毒、五欲及飲食男女的誘惑干擾,心靈上仍有不正的尋伺,比如在打坐當中,忽然卻想到了你的朋友;或者聯想到死的問題,能不死該多好;如此等等的妄念忽地從心頭冒出。這些不正的尋伺,及貪慾、瞋志、昏沉、掉舉、懷疑等五蓋,在此寂靜的境地,也能一一將其制伏。

7.「最極寂靜」:到此對那些國土、親裡、不死等不正的尋伺,當念頭一起時,就能立即將其消除。

8.「專注一趣」:在此就快要入定了,心已能安住在某一境界,而且能相續而住。

9.「等持」:這時候是非常明顯地安住在某一境界上。所謂等持,是不掉舉,也不是昏沉,不是散亂,也不是迷迷糊糊地想睡覺。持,即是受持一心,保持在一個境界上,非常的明顯又安住。這時候你的內心非常地寧靜。在這種境界下,就是轉分大乘與小乘修養關鍵。這時當你觀無常時,無常故無我,無我故無我所,無我所故無我慢,即順得解脫,這是小乘聖者的境界。大乘則在此空靈當時,起觀法界的緣起、空,而與大悲心、般若智慧相應,則證得佛、菩薩的境界。

靜坐的妙定樂,非三言兩語可道盡的,還需你親歷其中,方識其中味。

七、防魔

常聽人說到走火入魔,使得很多人想要靜坐,又覺得心裡怕怕。到底什麼是魔呢?「魔因境有,境由心生」。魔即是打坐時,身心所產生的幻象。當我們不識其幻,而執取不放時,就是著魔。

因為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見到什麼、聽到什麼或感觸到什麼,這些全部都收入我們生命的「軟體」裹面,當你靜下心來時,這些影像就會一一地重播。正如在一盆動盪的髒水裹,裹面到底有些什麼,我們是無法得知的;當水靜止下來,正是所謂的「水落石出」,各種的陳倉爛貨即一一暴露無遺。而當我們的心靜止下來時,種種前程往事也跟著一一浮上心頭,不管是恐怖的或是綺麗的,只要你一動心念產生貪愛或怖畏之心,即是著魔。

所以,任何境界的到來,我們都要有心裹準備,魔因境有,會著魔,都因持戒不嚴格,沒有道德的昇華,又缺少智慧去抉擇,面對幻境不識其幻,認為是實有,認假作真,受其左右,因而陷入魔境,不得自在。而這些幻境又是從我們內心的妄動感應而生的。當我們洞悉了「魔因境有,境由心生」的迷霧,自能如古代禪師般地「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也就是把握不執著的方針,就能見佛不喜、見魔不憂,不被情境所轉。只要你來個相應不理,自無風雨也無晴。

八、結語

   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如果我們不加以鍛鍊的話,它就像一堆擺在路邊的廢物,不但無法發揮它的效率,且更成為環境的髒亂,社會的負擔。堆放在路邊的砂石、建材雖是雜亂無章的,當我們將其重新排列組合,蓋成高樓大廈時,就能讓人在裡面辦公,避風遮雨,舉辦各種有益人心的講座及展覽。我們這顆心也是如此,在經過靜坐的淨化處理後,它就能轉化成更有用的功能,展現更輝煌的成就。其次,透過靜坐,我們真正想追求的是開拓智慧的領域,打破生命的束縛,進而因人人心靈的淨化,掃除病態的仇怨殺戮,建設人間的天堂。(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