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地品-歡喜地-14集】

2016-12-17-普獻法師-晨間開示-18

名色共生不離,此名色增長,生六處聚落,於中相對生觸,觸故生受,因受生愛,愛增長故生取,取增長故生有,有生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這是初地菩薩觀察我們生命的現象、生命的流轉,一般講十二緣起。

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就是順觀十二緣起,然後逆觀十二緣,是這樣開悟的。所謂順觀十二緣起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這是順著我們生死流轉的因果現象,有這個因、有這個緣,就會結這個果,因、緣、果。

所謂逆觀,是從果上去尋求因。為什麼會有老病死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有生,你出現生命了,你就會有老病死,這是逆觀。為什麼會生?因為你有那個業。為什麼你會有業?因為你貪取執著。為什麼會貪取執著?因為有愛。為什麼會有愛?因為你有感受,你感受很好,你才會愛、貪戀。為什麼會有貪戀的感受?因為你接觸。為什麼你會接觸?因為你有六根。就是一直逆推,逆觀因緣果。

佛陀順觀、逆觀十二緣起,是這樣開悟的,但是後來我們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說法,大概是偽造的。有些書,我們不講經典,那不是佛說的。有些書講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怎麼修怎麼入定都不能開悟,那些天人急得不得了,把他拉到天上去,天上有空心母,這個女的跟他在一起後,他才開悟的。你看,很可怕喔!竟然講這種話,也在書裡面這麼宣傳,說要在天上有男女的這種欲望才能成佛,那是很可怕的一種邪見。

從經典裡面看,佛就是果上去找因,因中就發現果,這個因果是逃避不了的。正如因為你肚子餓,你就想吃飯;因為你口渴,你想喝茶;因為你身上很冷,尤其現在冬天到了,你想多穿衣服;夏天到了,因為很熱,你衣服少穿一點就涼快了。所以,佛陀尋找真理,不是離開我們身心以外去尋找,就在我們身心的因果現象當中,去找到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今天我們就來談這個問題。

我們眾生無量劫來一個很大的毛病,叫做無明。也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正知正見,對身心世界的如實相有某種錯誤的認知,這種錯誤認知我們給它一個名詞,叫做無明。就像到了晚上沒有太陽,沒有月光,也沒有電燈、蠟燭、火柴,什麼都沒有,到處是黑暗的,看不清楚。這是一種形容,我們因為邪知邪見,沒有正知正見,無明。

我們無量劫來已經養成的習慣,我們對自我的身心以及外在的一切,剎那剎那一念接一念,我們就是認為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永遠不變的、單一性的、永遠存在這種實存感就叫做無明。有了無明,於三界田中復生苦芽」,很自然的在三界當中就種下了苦因、種下苦的種子。 所以佛法說,問題是出在自己對身心世界有某種錯誤的知見,這個錯誤知見打開以後你就自在了那這個要靠智慧。

我們時時刻刻認為這個五蘊和合的身心是我,相對的就是這個世界——別人、東西、財產、名譽、地位、眷屬。有「我」,就會有「我所」,被我佔有、被我利用、被我支配、被我享受,就產生相對的世界了。有了我跟我所,這還不打緊,有一天我們這個生理使用年限到了,老了、病了、死了。有些人是提早,兩三歲、七八歲、十來歲就走了,譬如生病、車禍、水災、火災。一般人是七八十歲、八九十歲才走的。不管怎麼樣,這一期生命死了,又帶著無明去輪迴轉世,這是沒完沒了的。

所以經文告訴我們,一切問題的核心點,所有的好壞都是我們自己內心裡面所起的心意識種子,很自然的在三界當中你就種了苦的芽。

名色共生不離,此名色增長,生六處聚落:我們執著這個精神、執著這個肉體,不斷添加生命的素材——我、我所,自自然然生命就是不斷地延續下去了。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我們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透過這個門道,把外在世界看到的、聽到的,一切見聞覺知,就把外在的世界納入到我們的生命內涵當中,就在你的內心裡深深埋藏著這種印象、經驗,我們稱為種子。你看,我們會有很多很多的記憶,前天看到這個人,覺得很面熟,後來想起來了,幾年前我們一起吃飯,幾年前我們在飛機上碰面,幾年前我們吃一頓席宴。

我們眾生執著有一個我,執著有一個相對的外在,這個叫做」。我們牢牢地把我跟我所當作實實在在的,到死都還不放棄。為什麼?因為無明,沒有智慧,不能照見五蘊皆空,無盡無期的苦就連續而來。

於中相對生觸,觸故生受」:我們的六根接觸到相對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會產生感受那麼因受生愛」,從感受當中你會產生愛或者是不愛。看到這個人,我很喜歡,我想跟他做朋友看他我很討厭,趕快把他驅逐出境一個叫做樂受,一個叫做苦受。六根觸對六塵的當下,一種是喜喜歡歡的那種感覺,叫做樂受樂受會產生愛,貪愛戀著對苦受會產生瞋,瞋恨。還有一種是不苦不樂的感受,在你來講微不足道,那叫做捨受。不苦不樂的這種感受產生時,它是很微細的,加上我們又粗心大意,不能察覺,這樣叫做無明。

所以我們修行,就是在觸受當中去覺察,時時去瞭解你六根觸對六塵的時候當下那個感受,你是起苦受,還是樂受,還是不苦不樂的捨受。在根塵相偶的當下,你都不能察覺的話,你的修行就中斷了。任何時刻我們六根觸對六塵,然後產生許許多多的感受,在感受當中你迷迷糊糊的就這樣讓它飄過去,一輩子你都會是迷迷糊糊過日子,那你的生死輪迴是無盡無期,沒有終了的。所以我們修行的一個方法,就是在六根觸對六塵的當下,你能夠時時去察覺這個感受,清清楚楚的,我們說你有正知正念然後感受也是無常,它會變化。感受變化了,感受消滅了,另外一個感受又產生了,然後它又變化、又消滅了。

進一步講到六根觸對六塵,當你的感受很好的時候,就因受生愛,你愛染、染著了,就像強力膠黏著了,下一個動作就是取,愛增長故生取心動不如行動,採取行動了。取增長故生有」,你採取行動,就產生了業力。你造這個業了,產生一種動能,有了這個能量就會繼續再出現生命。有生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我們的生理有使用年限我們做人嘛,七老八老的該走了,當然有些提早,或是病死、意外死、車禍死。不管怎樣,皇帝也好,乞丐也好,這是世間的正常作業程序,SOP只要你出現生命,使用一段時間以後,就是老病死。

我們的肉體一定是如此,東西也是如此。桌子買來是新的,十年二十年後舊了,三十年五十年後腐爛了。所有東西都是快速生滅的過程,只是我們粗心大意,沒有辦法察覺。你看我們天天見面,不感覺有什麼變化,好像以前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其實,只要我們離開幾個月幾年,你會發現怎麼變這麼老了,以前抬頭挺胸的,現在老態龍鐘了。我們要經過長時間才看出它的變化,而事實上每一分每一秒它都是不斷地變老。這個就是我們眾生沒有智慧。

你對好的感受貪愛取著,貪取就產生業力這個業力就招感生,有出現生命的能量了有生就會有老、死、憂悲苦惱,這是眾生相。

日常生活中,你對一切的人事物,你是貪愛戀著還是瞋恨排斥然後六根觸對六塵的時候,那種感受來了你不知道,感受走了也不知道,不苦不樂的感受你也沒有辦法察覺,那叫做粗心大意。所以修行的關鍵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也不是近在眼前而是近在自己的身心。就是在六根觸對六塵的當下,你能夠清清楚楚的,產生明觸——有智慧的接觸,無貪著的接觸,不受影響的接觸,明明白白的接觸,不貪戀不執著不排斥的接觸——那我們說你已經是登堂入室了如果你還在是是非非、恩恩愛愛、貪戀執著、排斥討厭,那你還是佛門的門外漢,你沒有辦法登堂入室。

修行,說難很難說簡單很簡單就是時時刻刻我的六根觸對六塵的當下,我產生什麼感覺感受,我都清清楚楚。舉例來講,我吃飯,我的手拿到筷子了,我的手拿到碗了,我把菜飯扒進嘴巴了,那個感受我清楚然後我開始咀嚼,咀嚼到甜甜的味道出現了,我們要作意在先,一切按智慧來修行,你作意:我現在要吞了,吞到喉嚨知道,吞到胸部知道,吞到胃部也知道。你養成那個習慣去吃飯。

這些很粗糙的感受、有形有色所產生的感觸你都不能察覺的話,那種微細的貪瞋痴的現象,你就沒有辦法發現。所以我們談修行,不是遠在天邊去天馬行空幻想,而是時時照顧你身心的一切觸動,你跟這個世界觸動當中產生什麼感受,自己很清楚如果這個都不清楚,你說你一天拜多少佛、誦多少經、念多少佛號,那是很不錯的,可是根本問題你沒有解決。

因為在根塵相接當中所產生的一切感受,你要在這感受當中找一個我,找不到的。我看到了、我聽到了、我吃了、我嗅到了,這些感覺都有,可是你要在它的背後找一個我卻是找不到。金剛經:「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賢聖,我們講三賢十聖。十住、十行、十迴向,叫三賢;十聖就是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到十地菩薩。我們能夠修到初住就很不錯了當然十住之前還有十信,我們大概都是在初信、二信這個階段,要到七信以後你的信心才不退,對三寶、對佛陀所說的法你肯定了。那你想想看,在十聖的初地菩薩還是在修十二緣起,在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當中下功夫,所以這是多麼的重要而且這種道理不是遠在天邊,去想像的一個哲學理論或一個概念,是時時刻刻發生在你身心的當下。

六根觸對六塵產生六種的感受產生六受當中你會產生六種的取著,六取。六受 、六取,然後一大堆的問題就來了。所以我們談修行,就是根塵相接的當下,那種感受的產生、感受生住異滅的過程,你的心要很仔細很寧靜去觀察,那就叫做修行。

我們生生世世養成的壞習慣是什麼呢?不斷去往外追尋。追尋什麼?追尋新鮮刺激。追尋新鮮刺激的當下,接著就會跟」有利害關係,有利的我想多一點,有害的我要打擊排斥你這樣修行,老實說千年萬年你都修不起來的。

我們常常講,日常中你有沒有怨氣?有沒有悶氣?這個人我很討厭,把他攆出去這個人我很喜歡,我要跟他做朋友,黏在一起最好。為什麼世界上有雙胞胎、連體嬰?感情太好了,好得不得了,一刻都不能分開,好吧,這個業力就讓你們黏在一起,共用一個肝、共用一個心臟,看你怎麼辦?所以世間有一句名言: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你把東西貼靠在眼睛前,你看不到的你保持一點距離,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我們六根觸對六塵的當下,你保持一段距離,去觀察這個身心觸對六塵時那種感受,你清清楚楚了,不迷惑了,慢慢慢慢你的煩惱就層層脫落,智慧就分分增長。你不要去往外去追尋,因為眾生的毛病喜新厭舊,總想找新鮮的、刺激的,你才感到興趣,這是沒完沒了的。所以說,只要你生命出現了,有生就一定是老死憂悲苦惱跟著你,跟定你了你的我執我見,我、我所,就產生我見、我慢、我愛,那是永遠沒完沒了的,永遠在苦海當中打轉。

 

如是眾生生長苦聚,是中皆空,離我、我所,無知、無覺,無作、無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然諸眾生不覺不知。菩薩見諸眾生於如是苦聚不得出離,是故即生大悲智慧。

 

有智慧的菩薩他就會告訴我們是中皆空,離我、我所,無知、無覺,無作、無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但是眾生不覺不知。眾生之所以這樣痛苦過日子而不能覺醒,問題在什麼地方?就是對身心世界的一種實存感,貪戀執著所產生的。菩薩覺得他是一個清醒的人,不應該讓這些六親眷屬(一切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如此永遠在苦海當中頭出頭沒,所以菩薩即生大悲智慧 

    1. (三)大慈

復作是念:此諸眾生我應救拔,置於究竟安樂之處。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復作是念此諸眾生我應救拔,置於究竟安樂之處」:這是菩薩跟我們差別的地方我們眾生受到一點苦,就自己結束生命了我們看到別人苦,活該倒霉,你造了那個業,你就該受那個苦,跟我無關這是眾生相。但是菩薩不同,他看到眾生在物欲當中迷糊、浮沉,像熱鍋的螞蟻一樣,不知道怎樣尋求解脫之道,真是可憐啊所以此諸眾生我應救拔,這些眾生都是我累世累劫的父母兄弟姊妹,我應該報恩,我應該想辦法來幫助他解決生死的問題。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這些眾生都是我應該盡的責任義務,怎麼樣給他快樂,怎麼樣拔除他的痛苦,慈悲這種智慧就展現出來了。 

    1. (四)大捨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時,於一切物無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捨,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謂:財穀、倉庫、金銀、摩尼、真珠、琉璃、珂貝、璧玉、珊瑚等物,珍寶、瓔珞、嚴身之具,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園林、臺觀,妻妾、男女、內外眷屬、及餘所有珍玩之具,頭、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無所惜,為求諸佛廣大智慧是名菩薩住於初地,大捨成就。

 

這是初地菩薩的一個特色他感覺所有眾生都是他累生累劫的父母兄弟姊妹,他們沉迷在物欲,不知道求解脫,或者是想求解脫又找錯方法——做善事求生天修禪定卻沉迷定中,甚至有些練氣功、練什麼功,求長生不老——想解脫痛苦,找錯方法了,不知道從十二因緣、從身心的無常無我當中才能求解脫。所以菩薩大慈大悲,為了利益眾生,他第一個方法就是布施,先跟他結緣。一切內在的、外在的,一切一切都可以布施。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我們的第二代祖師,他要走的時候,他修行的心得就是一切布施,念起即捨」。今天我們在這邊安住,你看我們的山地好幾十甲,以前菜園那邊是設置工廠去燒甕,就是醃缸。我看我們元光寺的歷史,那時候總共有九十多甲山田,後來被政府徵收,大概剩下三十多甲,還有些在苗栗縣的。二代祖師要走的時候,叫侍者拿紙筆來,講了四句話就走了,一切布施,念起即捨,任運隨緣,利生無住,走得多漂亮

菩薩有大悲心,還要有智慧,大慈大悲是跟智慧結合在一起的。所以說,以深重心住初地時,於一切物無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捨,凡是所有一切能施」。你跟菩薩講:「你的頭給我好不好?」菩薩說:「好,趕快拿去。」你看華嚴經裡面講,頭、目、手、足、血肉,一切身分皆無所惜」。眾生要,他都布施。這個不簡單啊那我們要學習的是,有多餘的施捨出去,否則放在那邊沒有用,浪費了。

這是初地菩薩的一個特色,有智慧有悲心,隨時都能夠捨棄。連這個肉體最後也要拋棄,知道嗎?七老八老的時候,你不會說我希望打什麼藥、吃什麼珍貴的東西來保命長生,你沒有這個念頭。我在這邊告訴各位,有一天我要走的時候,你們不要叫醫生把我打針吃藥,也不要把我氣切、插鼻胃管,我不要。我要走的時候,你們幫我念念佛,我就感激你們了。我要捨掉這個麻煩的肉體。這個肉體是很麻煩的,一生病很痛苦,你要捨掉它,如棄敝屣,就像捨掉破破爛爛的鞋子,你要覺得很快樂,我捨掉以後我就自在了。這個觀念要養成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