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覺支

七覺支有哪七個?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捨。七覺支就是七種引發我們成正覺的因素。

■第一、擇法覺支

記得我們講過,人生面對兩個問題是永遠不能逃避的,一個是死亡,一個是選擇。各位,你今天來這邊聽講或者不來這邊聽講,是不是選擇?早上鬧鐘響,你選擇起床還是把鬧鐘壓掉了?如果鬧鐘壓掉,再睡五分鐘就睡過頭了,那也是選擇。你選擇快樂、選擇痛苦,算不算選擇?你對這個人有成見、沒有成見,也是選擇。你要結婚、不結婚,是選擇。你要做哪一行事業,也是選擇。

我們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小姐的「姐」怎麼寫?一個「女」字旁,然後一個「且」,為什麼呢?他說,小姐且慢,妳想一想,好好選擇。結果她在選擇的時候頭昏腦脹了,所以女字旁再加一個「昏」,她選擇結「婚」了。她頭昏腦脹,對他的甜言蜜語一時迷糊,就結了婚。然後結了婚以後就變成媳婦,「媳」怎麼寫?也是一個女字旁,然後一個「息」,妳就停息、停止妳那些社交的一切一切,好好安頓在家裡面。那就拿個掃把給她,讓她煮飯洗衣,所以叫作婦。

那媳婦生下孩子以後呢,為孩子做牛做馬,所以女字旁加上「馬」,又變成所謂的媽。再經過幾十年的調伏、溝通,年紀大了,人家就叫她阿嬤。「嬤」怎麼寫?女字旁加一個什麼的「麼」。唉呀!為什「麼」我這麼迷糊,為什麼我這樣平平白白的在這個世間,一大把年紀,這時候變成阿嬤級,開始來研究宗教了。當然各位很幸運,不是阿嬤級就來學佛法,很難得,這是善根。

我們人生永遠不可避免的,一個是死亡,一個是選擇。選擇,是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我們身邊發生,我們選擇快樂還是痛苦,我們選擇幸福還是悲哀,我們選擇光明還是黑暗,我們選擇殘酷還是仁慈,或者是選擇衝動還是冷靜,隨時都在選擇。

在佛法裡面,我們要有選擇的能力:第一個是善法或者是不善法。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這一切一切,我們可以去選擇善法不善法、好的不好的,這是一個選擇,我們要有這個抉擇能力。第二個是無可指責或者是當指責。這件事情我做了,會被人指責還是不會被人指責,如果會被人指責的事情那就不要做,那個念頭也不要動,那就是你具有擇法覺支的能力。第三個是應該修行的或不應該修行的。什麼是應當修行,什麼是不應該修行的,正確的法門是什麼,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根性,這樣去修才能得到效果。你不要以為某某人說修什麼很快,什麼三生成辦、一生成佛又怎麼樣子,講的天花亂墜。所以要有這種抉擇的能力,我應該這樣修、不應該怎麼修,要清清楚楚。

舉個例來講,我們到印度去朝聖,或是去參加法會,這是善法、無可指責的嗎?我們去朝聖、去參加法會、去聽演講,這是善法,也是無可指責,也是應該修行的一個方法。可是,如果我們去朝聖,順道就去看什麼歌舞團、什麼表演,這樣適當不適當?不適當喔!在法會當中我們大聲喧鬧,那也不適當;聽經聞法的時候,我們眼睛閉起來點頭稱讚,那也不對。

所以,隨時隨地你都要選擇那個正確的,你有選擇正確的一個能力,這樣才行。任何事情,要清清楚楚自己內心的那個選擇,是高尚的、善的,還是卑劣的、不好的,我們都要很清楚。另外,我們要懂得選擇什麼是清淨的、什麼是邪惡的,要有這個能力。前面我們講過,修學五根(信、精進、念、定、慧)要讓它平衡,就是定慧平等,止觀平等,這樣子才能有擇法的能力。如果定慧不均,就五根不平衡,你就缺乏擇法的能力。

還有一個擇法能力是:去思惟、分別、了解四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它的緣起之間的差別性。簡單說,去思惟自己身心的狀態——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去思惟它的無常、無我、緣起,那麼你就有抉擇的能力。所以,在擇法覺支裡面,一定要平衡五根,思惟蘊、處、界緣起之間的一種差別性,這樣子我們才能正確的選擇修行的正確的道路。

起初我們念到擇法覺支的時候,就去想說「擇法」是什麼,後來慢慢想,喔!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隨時隨地我們可以選擇發脾氣,也可以選擇祥和自在,隨時都是在一念之間,是我們的選擇。當我們合掌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佛法界,可以選擇菩薩法界,可以選擇聲聞、緣覺、天、人、地獄、阿修羅、餓鬼、畜生,都是你一念之間的選擇;不論結婚或做事做哪一行,每一時每一刻你選擇什麼?所以這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修行法門。

■第二、精進覺支

精進,在四正勤裡面也有,四神足裡面也有,五根裡面也有,所以精進是所有的覺支都必修的,是所有四正勤、 四神足、五根、五力都要修的,乃至八正道也有。

現在我們要來研究:為什麼一般人對這個精進提不起來?因為我們覺得還有明天,明天不會死,明年不會死,十年後還不會死,這個不死的感覺就讓我們懈怠。如果我們覺得人隨時有死亡的可能性,那種精進力就來了。很多事情都是我們想不到的,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有這種無常感覺的人、有這種警覺的人,他會精進。

我常常勸出家同道,修行或是打坐之前,我們觀想:原諒所有傷害我們的、我們也請求被原諒、也希望分享我們的成果功德。除此之外,打坐之前我都做什麼想呢?我現在即將死了,沒有人幫我,沒有人幫我助念,也沒有人幫我誦經,我就要離開世間了。每次打坐我都這樣想:「我現在即將死亡,怎麼辦?」我用這個方法來警惕自己打坐的時候不可以睡覺,不可以懶惰,不可以懈怠。腿只要一盤起來,就想「我現在即將會死」,你想想看那個心念會怎麼樣?會很勇猛喔!

各位,如果我們把生命假設二十年後會死,那你還剩下二十年;或者你假設你再十年會死,你剩下十年的時光,那你會精進嗎?如果你假設還有兩年會死,那這兩年你會很用功,是不是?那如果是你假設現在即將要死了,你會更精進喔;你這樣想的時候,你精神就來了。各位有沒有試過這個方法?回去以後試試看,你要打坐之前,你就想「我即將離開人間,什麼人都幫不了忙,要完全靠我自己」。

我們要臨終的時候,要怎麼樣處理我的生命?這個時候四念處最好了,我們就很認真的看著即將死亡的現象是怎麼樣子的,用欣賞的態度來看這死亡的過程。今天傳給你這個秘招,我都毫無保留的,這是我個人的體驗。你不要去預想那些平時聽到的可怕事情,說人死的時候有多麼悲哀多麼可怕,閻羅王派什麼鬼卒、牛頭馬面來抓,你不要去預想那些,你只要冷靜的去看著它,最後一口氣是怎麼樣的斷氣;有痛產生了,了解;痠痛痲癢產生了,了解,哪裡在痛,了解;這個死亡過程就必須這樣子一關一關的痠痛痲癢、呼吸急促,然後呼吸即將會停止,你只是很平靜的去看著死亡的過程,你在欣賞這個過程,你就不會害怕了。

有一個法師說:「普獻法師,我們同窗道友這麼久,我對生死還是很害怕,請問到那一天的時候你怎麼辦?」我說:「這個要涼拌。」他說:「怎麼涼拌呢?」我說:「就是欣賞這個死亡的過程嘛,看哪一口氣死的,是吸的時候死呢,還是吐的時候死;死之前哪一個地方最痛;了解這個過程不就得了。」他說:「嗯,有道理。」我說:「當然有道理,這是根據佛陀所說的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然後一切交給佛陀去處理。」

那佛陀怎麼樣幫我們處理呢?還是我們自己處理,怎麼處理呢?平時你動了念頭,你做了行為,是善業、惡業,這個時候發生動力了。然後我們每天發願,這個願力開始產生動力。

我們每天發願:「願弟子世世生生見佛聞法,願世世生生能夠聽聞正法、親近善知識」。我的話加一句「願投胎高雄」,我天天念的。你們這一生來聽法,結這個善緣,將來我一個一個把你們找回來。你天天發願,力量很強很強,這個願力就會實現。我吃飯也會發願。吃飯前,我不像你們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我念「願世世生生投胎持齋吃素的念佛家庭」。在高雄的、受菩薩戒的你們有機會了,我去投胎你們家,重新再來,再來出家。

你有這個願力,平時累積了能量在那邊,到(臨終)時候這個願力就出現了。然後,你就很冷靜的看著它、欣賞它怎麼結束這個生命。哇,那個很精彩喔,但是我沒有機會報告給你們聽,要等來生才能報告。

這個就是說,我們臨終的時候要選擇什麼?你選擇恐懼?還是選擇「哇!我那些財產怎麼交代?」那糟糕了,你亂糟糟了。生前你就好好安頓好,該給兒子、該給孫子的,該給別人、該怎麼樣施捨的,趕緊把它處理好,留點老本自己好好吃到生命結束之前,老本留起來。

最重要的老本是什麼?正念——你能夠時時刻刻了解自己身心的狀態,了解它,不要去做妄念的奴隸,不要去做覺受的奴隸,時時刻刻有正知正念,這樣子的話,容易產生了一種力量,就是精進的力量。這是講到我們要精進,一定要保持正知正念。

我們要修精進覺支的話,要去思惟惡道之苦,如果不好好修、去做惡的話,一定要墮惡道,千生萬世在惡道受苦,你這麼去思惟惡道苦,這個精進心也會很強很強。除了思惟惡道苦以外,還要去精進利益眾生。然後再去思惟什麼呢?在佛經裡面是對出家眾來講,去思惟恭敬衣缽跟食物,出家人穿的衣服是信徒流汗流血供養的衣,吃的東西也是信徒辛苦賺錢來供養的,所以出家人必須去恭敬衣缽、食物。然後去思惟這種豐富的遺產——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理是一個非常豐富的遺產,這個豐富的遺產只有精進的人才能得到。佛陀的教法、三藏十二部,有這麼多豐富的道理,怎麼樣讓我們身心淨化昇華、開悟、轉凡成聖,這豐富的遺產只有精進的人才能得到。

所以,修精進覺支的話,一是經常思惟惡道的險惡,在我們還沒有成佛之前,都有機會去墮落地獄餓鬼畜生,我們必須精進的去斷惡修善;二是思惟利益眾生,去精進利益眾生;三是恭敬衣缽食物;四是對佛陀豐富的遺產,只有精進的人才能得到。

■第三、喜覺支。

喜,歡喜。有些人以為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好像是冷面殺手,一點都沒有感情,不能笑,對不對?該歡喜你就笑嘛,開懷大笑嘛。但是,佛法講的開懷大笑不是那種得到什麼的大笑,是破除了無明煩惱的時候,那個身心的自在——啊!通達了佛法,佛法這麼多的道理的確被我親自體驗到了,是證悟真理的那種喜悅、法喜。

我個人有的時候也會懈怠,有時候打坐、看書很累了,就想躺下來休息休息,就想睡覺一下子。那要怎麼樣去破它呢?就想到禪定成佛開悟以後那種自在、內心那種法喜,覺得我們這樣修這樣學的時候,真的是有這個東西,你產生一個法喜,那精進心就出來了。

所以這個喜覺支也是很重要,想那些美好的——成佛、開悟、證到法的實相,能夠毫無要求的去利益眾生,「利生無住,念起即捨」,任運隨緣來遊戲神通、廣度眾生——想到這些就法喜充滿;雖然還沒有得到,但是為了這個,你可以起一個信心去猛烈地追求。

第四、輕安覺支

證到法喜,一定會讓我們整個身心輕安。我們現在有的時候覺得力不從心的感覺,那就是妄念多、雜念多、欲望重,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提不起勁兒,我們往往都是這樣子的。但是,一個信佛學佛的人他斷惡行善的過程當中,甩掉很多粗重的那些煩惱以後,他感到一股輕安。就像我們現在身上綁了十幾條根繩子,把我們全身纏得緊緊的,然後一個個解套,我們覺得全身輕鬆了。或者是說在大熱天我們穿著厚厚的毛衣,一件件把它脫下來的時候,哇!很輕鬆。生命也是這樣子的。

我們在街上看到現代台灣一般的人,從臉上看起來,都好像是不太快樂的感覺,各位有沒有這個感覺?好像生命非常的沈重,不曉得背負幾萬斤的負擔,家庭壓力、學業壓力,什麼都造成壓力,很多壓力壓得他愁眉苦臉的,真的是很悲哀。

有人問我說:「咦?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會到巴西去呢?」因為那裡的人是今天有酒今天醉,他們不知道儲蓄,而我們中國人勤勞,頭腦比較好,會賺他們的錢。他們很快樂,一罐可樂、一個收音機,他這一天就很快樂。我們中國人要有幾棟房子、幾千萬的存款以後才會快樂,等到有存款的時候,年邁體衰了,又沒有力量去享受。他們是即時行樂,那也是很悲哀。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他們是樂天知命,但是沒有智慧;那我們的話就是缺乏生命的喜悅,缺乏輕安,好像什麼壓力壓得我們愁眉苦臉的,人跟人之間很冷默。你如果隨便去跟一個人說「你好!你怎麼樣子....」的話,他會覺得你神精病,你是不是有什麼企圖。

我這次到德國去的時候,不管熟人、不熟的人或是路過也好,一見到面就說 Guten morgen,早安的意思;Guten Tag,就是日安,我聽不懂,我以為是講九層塔。那裡的人給你感覺就是人跟人之間沒有一層隔閡,很輕鬆、輕安的那種感覺。但是在我們這個地方,大家好像防衛心很強烈,比如常常接到電話說「你中獎了、你要退稅要什麼樣子的」,搞得真的是電話也不敢讓人家知道,所以變成沒有輕安的生命,背負了很多的壓力。

我們台灣是一個島國,很小很小的島,地小人多,擠得滿滿的,我們要感謝這些到國外去的華僑,他把壓力減輕一點了。如果這些人不到國外去的話,我們擠得不就二千五百萬人嗎?現在有兩千三百萬人。所以這些華僑是功德無量。今天有巴西回來聽講的,我們給他鼓掌一下,好不好?這次我們巴西中觀寺的護法特別來聽演講,特別來把我們的書帶過去。不管怎麼樣子,這些華僑把台灣的壓力減少一點,也是功德一件。

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如果不懂得學習禪定、止觀,不懂得學習輕安的話,那真的是生命活得很無奈。那不是在過日子,那是混日子,叫「混」,度日如年。真的信佛學佛的人,他得到輕安的人生,他每天都是在品嚐這種喜悅的人生,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至高無上的一種美,一種生存的美。所以,活著就是一件喜事。那我就加強了說:「生死是機會,輪迴是美事」。這個要背起來喔。我們有生死有輪迴,我們還有見面的機會,這是值得我們歡喜的。

■第五、念覺支

這個「念」跟四神足裡面的念如意足一樣,也是將心安住在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所以念的時候不是掉舉也不是昏沈。七覺支裏面,最重要的一個修行覺支叫念覺支,這是四念處的。

■第六、定覺支

就是止觀的止。這個定就是心安住在身受心法當中而保持平衡,五根平衡的狀態,定慧等持。

■第七、行捨覺支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覺支。我們打坐參禪修定,修、修、修,稍有定力的時候,這無明就做怪了。什麼無明做怪呢?突然間他會產生一個寂寞感,寂寞感一產生的時候,就想好多好多的親友在一起,那真是人生一大樂事。不但莫名其妙就這個念頭產生,過去有許許多多的心願本來可以完成的,為什麼沒有完成,這麼好的大善事竟然我喪失了這個機會,太可惜了,你會捨不掉。時時刻刻在你的定境當中,人事物一件一件的浮現出來,然後你會想:「這個生命有限,如果不死,多好!」,你會想不死。

就是說在禪定當中的時候,一件一件人事物浮現:你會希望有親屬眷屬來陪伴你、你希望有好多好多的財富、希望永遠不死、有那種長生不死的藥給你吃了長生,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修行捨覺支——靜坐就靜坐嘛,想這麼多做什麼;過去不能實踐,來生再來嘛,想這麼多做什麼呢;你想不死,那絕對不可能。

然後,你不要去想它,它會故意來,你越不想它越來,這個時候你就要用勇猛精進的心:「想你沒有用」,甩掉它,「我想你的話,那就是浪費時間、浪費體力,浪費我的生命,一點幫助都沒有」,甩掉。這時候要很狠,狠著心幹掉它。這是行捨覺支。捨,放下所有的牽掛,放下所有沒有意義、不能增長智慧的,所有那些念頭整個把它放下。所以我說「放下而不是放棄,看透而不是看破」。你努力的去追求,但是不執著,還是要擇善固執。

那你說這個地方叫我行捨,我捨掉一切,我什麼都不要,懶懶散散,糊里糊塗。這樣你是選擇懶懶散散,你並沒有捨掉懶散。所以不要以為行捨覺支就說:「師父叫我們行捨,捨掉一切,捨盡道方成,我什麼都捨掉了,我也捨掉精進,我要去睡覺了。」那你就不貪戀睡覺嗎?

行捨是說擇善固執,所有的善法你還是認真修行,但是你不去執著。尤其是境界現前的時候,捨掉它,好的、不好的,一切一切都捨掉它,這樣子才能達到定慧均衡,引發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