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修副修與動修

普獻法師//講述    2005年於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

(三)六根全修

 

「於諸境界得安樂,諸佛如來所稱讚。」——《八十華嚴》第二十四卷十迴向品

學佛的人要能夠隨遇而安:在一切境界中,都能保持正知正念、身心自在、福慧增長。要善用一切境界來增長我們的智慧,不要遇到什麼都煩惱,看到這個也不如我意,看到那個也很討厭,想到那個就火大,這就可惜了。

能於諸境界得安樂:要隨遇而安,不但安,而且能夠增長智慧,這就要有正知正念了。

面對所有境界都能正知正念、身心自在,也就是契入如來本心,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三寶弟子。並非你買一堆餅乾糖果水果來拜佛,佛就把你的供養記錄下來而保佑你。

能夠隨遇而安的人,到任何地方都會覺得是好修道的地方。所謂:十字街頭好參禪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看到人家家裡有外傭,你要「於諸境界得安樂」:幸好我丈夫沒有賺那麼多錢,所以我有機會拖地板、洗衣服,讓我的手練得很有力。這麼一想,你就心平而且氣和了。你千萬不能整天練「氣」功,憋一肚子氣。

你的孩子很叛逆,你也要「於諸境界得安樂」:他是在訓練我的耐性、磨練我的智慧。好,我開始來念兒童學、青少年心理學,我去請教人家。

遇到任何境界,都能善用它來幫助我們修學,讓自己增長智慧,這就是動修。

「隨所聞聲皆悟佛法,於無量劫修菩薩行。」——《八十華嚴》第二十八卷十迴向品

萬法隨心轉,一切聲音都是佛在說法,一切音聲都是如來法音的流變。許多人誤以為讀經就是把經典拿來看,事實上,外面的所有聲音,車子的聲音、人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都在展現無常、無我、緣起性空。如果我們能正知正念,就會發現一切都是佛法。

境是隨心而轉的,你的心是什麼樣的心,這個境界就轉成跟心相應的境界了。

我過去曾念阿彌陀佛,念念念,念到天上的鳥叫起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樹的聲音也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風吹門這麼碰一下,聽起來也是阿彌陀佛。以前那種糞坑式的廁所,糞便掉下去會咚一聲,念佛念得很虔誠的時候,竟然大號掉下去彈上來的聲音也是阿彌陀佛。洗澡的時候,水沖下來的時候,也變成阿彌陀佛的聲音。

有一次我搭公車,旁邊是一個很壯的年輕人,那天我很累,不知不覺就睡著了,頭靠近他的肩膀,這位男士很不高興,罵了很難聽的話,我一直跟他道歉,哇!他還是罵三字經我覺得跟他坐在一起很痛苦,就站起來。我站起來以後,剛好有一位小姐上車,坐到那個位置,也開始打瞌睡,小姐的頭也慢慢的靠靠靠,靠在這位男士的肩膀上了,這男士一看,耶!漂亮小姐靠著了,就坐著不敢動,護著她。

看到這一幕,我心裡突然舒坦了,因為我悟了,我悟到什麼呢?萬法唯心造!這個時候他覺得自己是英雄救美,所以他很安心的讓她靠。一路上,我站得很愉快,也很感謝他下車時,我還笑著對他說:「對不起!謝謝你!我下車了!」

講一個《論語》的故事好了。兩個小學生經過一所學校,聽到學生在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思是,孔子站在河流的旁邊,感嘆世間萬事萬物的消逝,就像流水般嘩啦嘩啦這麼流,所以孔子感嘆的說:消逝的一切就像河水那麼快速,日日夜夜、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

其中一個小學生卻聽成:「子在床上曰:睡著真舒服,不寫作業。」因為小孩子喜歡多睡覺、不要寫作業,所以,「逝者如斯夫」他聽起來是「睡著真舒服」,「不捨晝夜」他聽起來是「不寫作業」,因為跟他的心境剛好相符合。然後,另外一個小學生就說:難怪孔老夫子整天穿睡袍!」古人穿的長衫不是像睡袍嗎?

萬法隨心轉這個世界是美是醜、是順是逆,決定於我們的知識、我們的觀念、成見。也就是說我們的知識、觀念、成見,展現世間的美醜順逆。

如果我們能夠保持一顆樂觀、積極、上進、關懷的心,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一個美的世界。我們能正知正念,世間的人事物就是幫著我們修道,這個世間就是最好成道的道場。

態度決定一切!如果我們一天到晚都想:「悲哀呀!末法時代業深障重什麼法都修不起來!」用這個心態來看世間的時候,你會覺得這世間真的是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度化、不值得我們停留,你會冷漠消極。

《法華經》說:釋迦牟尼佛來到世間,目的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也就是說,佛陀出現世間的目的是:開示他所悟到的世間如實相,讓我們瞭解悟入佛的知見,改變我們的態度來面對人生。

一切人事物,都一再一再的示現無常、無我、苦、空的道理,可惜,我們的知見不能跟它相應相契,所以不斷的起煩惱、造業、受苦,然後無可奈何的閉上眼睛,死不瞑目——死得很悲哀,死得迷迷糊糊。

一杯咖啡配電視、配手機、配電腦,東轉西轉,看到眼睛發紅聊天聊到翻臉吃吃喝喝吃到生病出去玩,沿路罵又沿路丟垃圾到百貨公司搶回一堆用不上的東西這樣的生活,絕對稱不上多彩多姿,只能稱為「盲目的生活」。

世間無常,但不是一無可取!我們大家因為不願意讓人生這麼悲哀,所以到這裡來研習佛法,希望瞭解佛陀所開示的真理,試著改變自己的習氣,但願有一天我們也能「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若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無諸過失,廣大清淨,歡喜悅樂,離諸憂惱,心意柔軟,諸根清涼。」——《八十華嚴》第二十四卷十迴向品

這段經文與「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有異曲同功之妙。

六根觸對六塵的那一剎那,不管是合我意、或是不合我意的,都不可以走老路——生愛憎,產生貪瞋痴的習性反應。

凡夫看到好的、聽到好的、吃到好的、感觸到好的,馬上就產生貪的習性反應,希望擁有愈多愈好;看到不好的,馬上就產生憎恨的習性反應,加以打擊排斥。所以佛陀說:見色、聽聲、聞香、嚐味、觸覺等,若美若惡,都要不生愛憎。

當我們眼睛看到什麼、耳朵聽到什麼、身體去感觸到什麼、鼻子聞到什麼,要養成一個習慣:先瞭解客觀的事實,知道現在有狀況出現我要瞭解狀況。千萬不可以先做主觀的價值判斷、情緒化,否則,就是不斷在培養內心裡面貪瞋痴種子。

我們嘴巴唸:「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可是,我們的身口意卻時時刻刻努力熏習貪瞋痴,修「增長貪瞋痴」的法門。如此背道而馳(向貪瞋痴道)——方向、方法錯誤了,難怪信佛學佛幾十年,還是使不上用力。

我今天捐了多少錢給寺廟,就增了多少福德,就會怎樣怎樣;我買了多少魚蝦鳥獸放生,就會怎樣添壽;我拜什麼懺,尤其當懺主,就能消什麼業。這就是在增長貪瞋痴。

某某人就是因為沒有修,才會怎樣悽慘、怎樣業障現前;某某人壞事做太多,所以現在受到報應了。這種幸災樂禍的心態,也是瞋心的增長。

誰打坐的時候見到佛,我打坐好幾年,多麼虔誠念佛,佛卻不示現給我看!人家說信佛以後,持某個咒會消多少業障、事業多順利,可是我信佛以後事業也沒有比較順利這是由貪心進而起了瞋恨心,增長瞋心的習氣。

現代人流行去寺廟點光明燈、智慧燈,有人問我這樣真的可以消災免難嗎?依我看,是對心理上有些幫助在佛殿裡面點一盞燈,寫上我的名字,總覺得好像比較安心我們不能否定它的確有安定心靈的力量,但是也就僅止於這一點力量。

佛弟子對於「因與果」之間要分辨清楚!各位皈依三寶時、誦經之後,都會念三皈依文:「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意思是:「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不是點光明燈就會有智慧

所以,如果我們每一生每一世都這樣迷迷糊糊的,不從因果的事理當中著手,又不斷的增添貪瞋痴煩惱的素材,當然障礙就不斷出現。任你皈依三寶、甚至出了家,也是如此重複走老路子,很可惜啊。

那麼,我們該學習什麼呢?要能見一切色聲香味觸法,「若美若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無諸過失,廣大清淨,歡喜悅樂。」不要再走老路了。「走老路」就是:在接觸人事物的剎那,失去理智,起了直覺性的貪瞋痴反應。

磅秤使用之前,先把它歸零,秤起來就準確了。量身高的時候,要把鞋子脫掉,才能顯現本來的高度。打理事情之前,要先調理我們的心情:冷靜的注意呼吸,讓我們的心既不是貪愛、也不是瞋恨,只是一顆平靜平穩的心,然後再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我們能夠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若惡都不生愛憎,就能夠心得自在,無諸過失,廣大清淨,歡喜悅樂,離諸憂惱,心意柔軟,諸根清涼。

學佛真好!能在動態的修行當中產生智慧,又能夠自他兩利。

亂糟糟的心,如果不經過訓練,遇到事情緊張,馬虎應付,事後一定是懊惱不已。唉!當時為什麼會講這句話?當時為什麼做那件事?生命如果活在不斷的懊悔當中,有意義嗎?

不管大事小事,都是「大事」,都要以平靜、平穩、平衡的心去面對。

能將事情處理得恰如其分,就叫做「中道」。

對一切人事物都能正確處理,而且在處理完畢之後就放下了、不執著,這就叫做「修道」。能修道,就能夠「離諸憂惱,心意柔軟,諸根清涼。」

你們是不是一個修道的人?不必問別人,不必透過誰來肯定你,你可以自己評量:我面對一切人事物時,能客觀的冷靜的去瞭解清楚然後正確的處理嗎?我的心是在過去、未來當中飄盪嗎?我不斷在熏習貪瞋痴的習性嗎?

這裡講到的「動修」,是從「當下」的人生當中去把握,也就是「六根門頭好修行」——在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若惡,不生愛憎,就能夠心得自在,無諸過失。

不要誤以為:在佛堂裡面跟大眾一起誦經念佛才是修行。你有多少時間到佛堂來?各位多是在家居士,大部分時間都要面對事業、家庭,陪父母妻子兒女,還要面對社會。如果在日常活動當中,都是煩煩惱惱,那麼,想利用假日週六週日,到佛堂一兩個小時,就讓你的煩惱整個拔除乾淨,那是不可能的。

一星期、一個月、乃至一年之中,你撥出幾個小時來學佛,那叫做「交差」。能利用假日到佛堂拜佛、聽經,當然會有一定的效果,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但是,猶如杯水車薪,效果不大。

其實,其餘這麼長的時間,你所面對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在為你說法、在測試你的修學成績呀!你為什麼不能從這些「法音」當中得到利益呢?浪費了佛菩薩給我們這麼豐富的資源——透過種種境界來成就我們,可惜呀!

「若顧視,若觀察,若動轉,若屈伸,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默,若語,若現神通,若為說法,若有教敕,如是一切,皆為眾生而作佛事。」——《八十華嚴》第四十七卷佛不思議法品

行住坐臥都是修道(做佛事)的機會。眼睛看、觀察,轉動身體、屈伸手腳,行、住、坐、臥,講話或靜默不語,都是我們修道的機會。

在面對一切人事物的時候,要能隨時隨地讓自己的心跟境界合一,專心的做一件事情:專心的讀書、專心的吃飯、專心的睡覺、專心的誦經持咒念佛,就是修道中的動修。不要以為修道就是將眼睛閉起來,盤起腿來,什麼都不想。

我常常勸信徒說:吃飯就吃飯,不要一面吃飯一面看電視,這樣會患胃病。記住,吃飯就專心吃飯,做事情就專心做事,讀書就專心讀書,誦經的時候不要掛念孩子,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又想去拜佛。這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要注意的原則。

信佛學佛的人,隨時都可以修福報、培養智慧。在日常一切活動當中,只要擁有一顆正念的心、關懷的心、清淨的心、智慧的心,那麼,境界就隨著我們的心而轉,這也就是莊嚴淨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