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修副修與動修

普獻法師//講述    2005年於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

陸、自修共修

自修,是你自己一個人在單獨的環境中用功。共修,是兩個以上的人、或多人在一起用功。不論自修或共修,都有它一定的效果。

面對五光十色的生活俗事,假如沒有相當的內修功夫與警覺心、以及善知識的耳提面命,很難過五關(財色名食睡)斬六將(色聲香味觸法)。因此,同參道友非常重要,共修也有它的必要性。

我建議初學的人、專注力不夠的人、道心尚未堅固的人、正見尚未具足的人,不妨藉共修的力量來督促自己。沒有一定的基礎,單獨在家裡自修或打坐,容易散漫,累了就可能躺下來睡覺,或去找東西吃、東摸摸西晃晃。但是,如果你參加禪修班、或一起誦經、聞法、研經的話,就比較不敢隨便。

參加共修的基本原則是「不見他人過」,如果老是計較別人的過失,老是跟別人意見不合,看到別人一個動作不如自己的意,眼睛就瞪起來連維那悅眾的法器敲錯一下,你都產生煩惱,這就顯示自己還有努力的空間。

佛陀在世時,佛弟子根器比較利,具足自修能力,平時各人修各人的。但是,講經說法的時候,大家都來參與,在一起學習、討論,一起聽佛陀開示、向佛陀請法。他們也會拜訪有德養的長老,向長老比丘請法,請長老們糾正自己的修學觀念。佛弟子之間,會相互討論自己所聽聞佛法的內容,彼此規勸勉勵一些老修行也會護念初學者,自動指導初學的人。

自修,對於法的思惟、心靈的充電,有一定的助益。尤其這個時代,生活環境令人精神緊繃,每天撥出一段時間自修,更顯得重要。爭取二、三十分鐘的獨處時空,靜坐、誦經、持咒都可以。

《雜阿含》卷三十八有一段開示,很值得有自修、獨修意願的人做參考。

「我不言非一住,然更有勝妙一住。何等為勝妙一住?謂比丘前者枯乾,後者滅盡,中無貪喜,心不猶豫,已捨憂悔,離諸有愛,群聚使斷,是名一住。」
「悉映於一切,悉知諸世間,不著一切法,悉離一切愛,如是樂住者,我說為一住。」

佛陀教導一位獨修的比丘:「喜歡獨處修行並沒有什麼不對,可是,你明瞭獨處修行的真義嗎?獨修不在於外表的獨來獨往,而是心靈上的獨立自主。設如一個人能夠不徘徊於前塵往事、不迷失在對未來的憧憬中,而能時時刻刻保持正念,對於身心當下的處境不生貪愛執著,這才是真正懂得獨處修行的人。」

總之,不論自修或者共修,都是「主修」、「副修」與「動修」的實踐,都要能「隨所聞聲,皆悟佛法。」

主修猶如房子,副修猶如傢俱。要時時刻刻掌握主修科目——發菩提心、勤修戒定慧。針對這個部分,你可以發願「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或者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或者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也不可忽略副修的部分:透過經論的深入,來檢驗我們的心,掌握修習過程的正確的方向。

打個譬喻,一棟房子可以沒有傢俱、廚房、廁所浴室嗎?但是,如果沒有房子,卻買了一大堆傢俱,請問傢俱擺在哪裡?擺在外面容易被偷,露天受風吹雨打日曬,很快就腐爛掉了。有房子,有傢俱,還要有人,這樣子才像個家。

有些人提倡純粹只觀呼吸,其他經論都放一邊,這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失。整天觀呼吸——只有主修而沒有副修,等於一棟空洞的房子。

《華嚴經》說:「多聞義,堅固修行故。」研讀經典的目的,是為了堅固我們修行的信心。經律論可以用來檢驗自己的心。換句話說,經論猶如地圖,讓我們清楚修行的路徑,看清楚修學的岔路,知道何處該轉彎。所以,除主修四念住以外,經論還是要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