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足

四神足是關於禪定,又叫作四如意足。

為什麼叫做神足?神就是神通。定會產生神通,定是神通的依止,就像我們人能站起來,是我們有這個腳站起來,才能跑、才能跳、才能走路,那麼有定才能產生神通。但是,神通不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目標,而是說神通是定的一種副產品。修學佛法不是要追求神通,神通是在禪定以後很自然的一種現象,只是說藉著這個禪定,去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然後引發特殊的智慧。

有關於禪定的修學,有哪些條件值得我們注意?這個地方談到四個條件:欲如意足、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慧如意足。我們背誦的時候,就是「欲精進念慧」,或者是背「欲勤止觀」。

我們先來談「欲」。首先我們要了解,修學四禪定、戒定慧、四念處,乃至我們想成佛度眾生、利益眾生,這一切切都是欲在推動的一種力量;而且,欲的本身不是絕對的善、不是絕對的惡,它是中性的。就像睡覺,睡覺有沒有好或不好?沒有。你為了恢復體力,那麼你睡覺是好事情;你吃飽沒事,一直睡一直睡,那就不好。在修學佛法裡面,欲是一個很重要的動力。

《華嚴經》有一句話說:「廣大智所說,欲為諸法本,應起勝希望,志求無上覺」。「廣大智」就是指佛。佛陀說「欲為諸法本」,欲是一切法的根本,善法、惡法的根本都是欲。作為一個修學聖道的信徒,「應起勝希望」,就是善法欲。善法欲做什麼呢?「志求無上覺」。

在一般人認為,修道就是鏟除所有的欲望,欲盡情空就會成道。不是這樣子的,經上強調修學佛法的一個重要的原動力就是欲、欲望。我們想成佛,請問算不算欲望?也算欲望喔,但是我們不講欲望,我們講好聽一點,叫作願力。所以,佛說欲是諸法的本,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們要發這個欲望、願力去求無上覺、無上的智慧。

《華嚴經》裡面還有一句話:「捨無明欲,住佛志樂」。無明欲,就是我們平時認為那種欲,比如說吃喝唱跳啦,財色名食睡啦,因為它是跟無明相應,所以要我們捨棄的是無明欲。但是,我們要住佛志樂,就是以信佛、學佛、成佛、廣度眾生、利益眾生作為我們人生的最高的訴求。

所以,如果沒有欲的話,不能修道了。我們要修禪定也好,智慧也好,你如果沒有這個熱誠,沒有強而有力的這種熱誠心的話,修不起來。這跟一般人想的「修道就是把所有的情欲都趕盡殺絕,業盡情空了就能成道」,不是這樣子,這是生命的一種動力。只是說我們一般人容易沈迷在這個欲望當中,跟無明相應,結果造無邊的業,受冤枉的苦。

那我們要把這生命的動力去昇華淨化,達到一個止觀相應的境界的時候,我們生命成熟了,智慧開展了,這種情欲變成一種悲天憫人的、慈悲的福德,這個時候自己的生命自在,也可以讓身邊周遭一切人生命自在。所以這個欲如果把它砍掉的話,那不能成佛。一般人以為欲是一種障礙,不是這樣子的,是跟無明相應的時候,這個欲會障道;如果是追求智慧、追求禪定,那這個欲反而是不可缺。以世俗的話來講,就是強烈地、猛烈地追求這種覺悟的心,那這個是很好的欲。

四神足的第一個是欲神足。對我們所信仰的事理了解得清楚了,你相信了,然後你希望得到,所以「信為欲依,欲為勤依」,有這個欲望以後,所以我們能夠精進,你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廢寢忘食的去追求。四神足的第一個就是要有很強烈的這種信心、欲求,這個叫做善法欲,欲為足。

二是勤神足(精進如意足)。修定,一定要有精進做基礎。

三是念神足。就是以念為足,念就是正念,這是屬於修止、修定。我們的心念不斷地去攀緣過去、追求未來,始終不肯停留在現在,始終不肯停留在自己的身心當中,不斷向外去攀緣,追求快樂、追求刺激,回想過去、憧憬未來,這個念頭亂七八糟的,這個就失去它的能量了。如果我們有正念,安住在現在、此時此刻,當下是正念,這是產生定的一個重要的元素。

四是觀神足。如果我們入很深的定,讓我們沈迷了,那不能開智慧。請問各位,貓抓老鼠有沒有定?一隻貓看到老鼠鑽進洞裡面去,那隻貓又肚子很餓,牠會一直守在洞口,請問這個算不算定力?也算定力;但是會不會開智慧呢?不會。所以,定一定是能夠淨化我們身心的,那才叫做定。老鼠躲在洞裡面不敢出來,牠也是一直在找機會,牠也是有定力,貓跟老鼠兩個都在比定力。老鼠比不過的時候,一跑出來就被抓了。

請問小偷在路上一直瞄你的手提包的時候,有沒有定力?也算定力啊;但是那個會造業。所以我們講的定,它一定是清淨,能淨化我們身心,那是我們所要求的定力。各位有沒有看過一種情景:白鷺鷥在水邊,牠一直看著水裡面的魚,牠一直看一直看,看見有魚的時候,牠就夾起來吃,那樣也是定力。世間很多東西都有那個定力,但是不能開智慧。

這個是講到定,還必須有精進才能成就;那精進要能夠得到智慧,就必須要修觀。

所以修禪定的基本條件就是:先要有欲,有這個欲望、欲求,就叫作願力。我們來生再投胎再做人、再修學佛法,算不算欲呢?也算,叫做願力。如果說賺的錢吃喝唱跳,吃遍世界各國,玩盡各國的風光,那也是欲,但是沒有得到智慧的話,那就是損掉我們自己的福報而已,把我們的福全部吃光,那個不好。如果我們能夠藉著這麼好的精進基礎,來行善、來布施、來做善事、來幫助窮人、幫助弱勢團體,那就變成福德智慧。所以,欲是可善可惡的。

那這個欲如果加上止觀、定慧的時候,它這個力量就能發揮到很大,所以叫作四神足。

在華嚴經裡面談到最高最高的欲望是什麼呢?修這種欲望的話,連天魔外道都不能斷,那就是成佛的欲望、求無上菩提的欲望。非達到此目標不可,非成佛不可,非度眾生不可,那種最高最高的欲望叫善法欲。這個是跟我們一般人想像的「修道就是放棄人間所有一切,什麼都不要了」,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講「看透」跟「看破」有沒有一樣?看破是沒有希望了;那我們修止觀定慧,我們是認識清楚,是看透而不是看破。有的人說我們信佛學佛就是看破人生,請問看破人生好不好?不好,好像對這個世間一點希望都沒有了,人生沒有意義了。那「放下」跟「放棄」相同嗎?不一樣。放棄跟看破一樣。台語說:「看破你的手腳」,等於是說對你沒有一點期望了。如果是我看透你的動機,看透你的心地,看透你了,但是我還是有多餘的心想去救度你,我是看透你,並沒有放棄你。

所以,我們是看透人生的真相,不是看破人生,那你還會努力 ,知道嗎!你會正確的去努力,然後我們做很多善事,但是我會放下,不會說我做很多善事,你要報答我、要恭敬我,你要對我好一點、對我尊敬,你會放下身段。因為有智慧、有悲心,所以我們不會放棄世間。我們不會放棄世間有這麼好的機會,什麼機會呢?輪迴的機會、生死的機會,所以我們還是繼續來生死,繼續來輪迴,我們還有這個機會去服務眾生、利益眾生,然後繼續修學佛法,繼續修止觀定慧。在無限的生死當中,我們自己成熟,也跟這些眾生成熟,陪公子讀書,這樣你看這人生才有意義。所以是看透而不是看破,是放下而不是放棄。這樣了解了嗎?

這個講到四神足裏面一定要欲神足,有強烈的生存欲力、欲望,但是這個欲望不是說要追求吃喝唱跳、財色名食睡那種享受的欲望,不是的,是這種生命向上、向善,一種光明積極擁抱生命的那種力量,這是修行一個最基本的要件,如果沒有這個欲的話,修不成。只可惜我們眾生把生命這種動力沈迷在財色名食睡當中,得意忘形了。

菩薩,Bodhisattva,菩提薩埵,我們翻成「覺有情」。而人、動物是「有情」,有感情、有感受,但是就是缺那個「覺」,我們不覺、或者是邪知、邪覺。三菩提叫做正覺,「正」確的「覺」悟了人生,看透而不是看破,然後放下了自我的身段,而不是放棄了生命、放棄了眾生。用簡單的一句話講,就是提得起、放得下。提得起是去擁抱眾生,擁抱生命,擁抱蒼生,擁抱世界,擁抱全人類,但是呢,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不會說「眾生剛強難度難化,算了吧,讓他死吧,管他的」,不要有這個念頭,那變成看破了。

提得起、放得下,我們要提起的是什麼呢?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就是欲嘛,就是欲神足。

然後,我們知道一切是苦空無常無我,所以對人世間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得失成敗這一切一切,好像過眼的煙雲。在千生萬世當中,這一生當中的家庭、感情、事業這一切切算不了什麼嘛,因為我們有一個無上的願望,就是成佛度眾生那個願望,這些都只是幫我修道的一個增上緣,暫時的得失成敗算不了什麼,要看透它,但是不要看破人生,不要看破手腳。我們看透、了解了人生真相,但是不放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