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大願:恆順眾生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這段經文是我最喜歡念的經文。這段經文各位念了會不會覺得精神振奮起來?平時我們所講的道理,這個地方得到印證了沒有?引經據典就是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平時所講的這些道理,一切一切都要回歸到現實的人生當中,心、佛、眾生,此心可以成佛,但是這個心也要關懷眾生。

我們關懷的眾生有哪些類呢?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些是在地裡面,有些在水中,有些是依火而生,有些依風而住,或依空間及卉木而生的。這麼多這麼多的眾生,種種的生命型態形狀、大小、相貌、數量種種的不同,不管他什麼樣的眾生,穿不同的衣服,吃不同的飲食,這一切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關懷的對象。你看這個心量有多大!

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恩惠者。山河大地、有情無情,一切一切都是我們生命的支持者。如果我們所修的一切僅是為自己,這說不過去。所以這個地方講到,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沒有腳的、兩隻腳的、四隻腳的、多腳的,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

「種種承事,種種供養」怎麼去供養呢?「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我們都把他們當作是我們的父母、當作我們的師長、當作阿羅漢、當作如來來敬奉他。你看這思想偉大不偉大!很崇高!

所以我們前面一再強調,我們說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還有廣修供養的第一對象是誰?就是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同事朋友部屬,要回歸到這個現實人生當中。你不要以為禮敬諸佛,那我就是只念阿彌陀佛就好,什麼事都不管了,這樣對不對?稱讚如來,我就念「阿彌陀佛身金色」好了,可是別人罵我兩句,我就罵他三句,對嗎?我們信佛學佛,一定要回歸到現實的人生當中,對一切眾生普遍關懷,然後第一個還是要先從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做起。

這個地方說「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把我們身邊的一切眾生當作父母這樣來尊敬,當作師長這樣來承事,乃至像阿羅漢、像如來,等無有異。可是,我們一般人見到佛像我們會合掌恭敬,見到比我們差的人我們就說「嗯」,眼睛會看上面,那就很糟糕了,叫做輕慢眾生,輕慢眾生就得無量罪。所以謙卑是很重要的。學佛的人,你再有德行,你再有錢財,你再有地位,還是要很謙卑的對一切眾生,要對一切眾生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接著經文就告訴我們怎樣去利益眾生的一個方便,這一段很重要。「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這是告訴我們一些原則怎麼樣去關懷這些弱勢的團體、弱勢的眾生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對那些有身心疾病的人,如果我們是研究醫學的,我們就好好來從事研究醫藥,研究好的醫療方法來解除眾生的身心病苦。所以行菩薩道的時候,有藥王菩薩是專門研究藥物,來幫助眾生的身心疾病。經云:菩薩當於五明中求」,五明當中就有醫方明,就是研究醫藥來改善眾生生理的疾病和心理的疾病。

尤其現代我們吃的東西,幾乎我們都是慢性自殺,為什麼?我們吃的菜有農藥我們呼吸的空氣有毒我們洗衣服洗得乾乾淨淨,可是這些清潔劑留有殘毒,從毛細孔進入體內。所以我們必須靠這些有智慧的菩薩發明好的東西、好的有機食品、好的清潔劑,讓我們生活品質提升。現在我們都營養過剩了,我們吸太多毒進去,吃太多毒物進去,這些毒在我們身上就是腫瘤、癌症。要怎樣把這些不好的東西排出去?那就要靠真正有機的東西來排除。現代眾生的病這麼多,有些單位團體研究一些有機的食品,怎麼樣來改善我們身心的健康,這就是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據說有台大的醫學博士他們在領導研究這個東西,很難得。這是講到從醫藥來拯救人類。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這就是從事教育的工作透過教育,讓那些失道者——為非作歹的人能夠走入正道。像社會工作者、學校老師,我們稱他為教育菩薩。

「於闇夜中為作光明」:什麼是闇夜?各位以為沒有燈光就是闇夜嗎?依我的看法,沒有智慧就是闇夜。我們沒有智慧,我們不了解生、不了解死、不了解因果,雖然太陽很大,可是我們還是處於闇夜。這個就是宗教哲學方面了,要探討生命的真相於闇夜中,指示出一條光明的大道,讓我們向前邁進。這是屬於宗教的菩薩。

「於貧窮者令得伏藏」:科學科技的發明,讓我們遠離貧窮貧困,這是屬於社會的科技菩薩、經濟學的菩薩。「令得伏藏」就是讓我們能夠得到適當的財富,來維持生命,用來修道。《藥師經》裡面就說到,開發種種的事業,讓眾生都能夠安住在他的本分事業上,生活有所依託。為什麼?倉廩足而知禮儀,衣食足才知榮辱。要有起碼的生命條件維持著,我們才能修道。那要維持這起碼的生命條件,就是有一些經濟學家、科技學家來發明開發種種世間的物質,讓我們的生活能夠得到安住。

所以,我們講菩薩,菩薩不是像一般人想像中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真正講,世間所有各種不同領域,文學、藝術、科技、政治,只要本著大悲心、大智慧心,去從事利益人類的工作者,我們都稱為菩薩。所以,有文學菩薩、音樂菩薩、藝術菩薩、政治菩薩、經濟菩薩、科學菩薩.....。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菩薩的化身,我們都是基於悲心智慧來為家庭事業、為整個社會、為全人類來付出。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若菩薩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信佛學佛一定要回歸到我跟眾生之間的一種互動。我怎麼樣看待眾生呢?就要像我怎麼樣看待佛那樣。我懂得去尊敬佛,我就必須回歸到生活,我必須要尊重眾生。我們尊重眾生,我們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因為「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各位,我們願不願意佛菩薩歡喜?幫我們加持?願意。那要怎麼樣辦呢?先令眾生歡喜。那先令誰歡喜呢?第一是父母妻子兒女丈夫。我們必須做一個本本分分的人,不要去犯法,好好把工作做好,關心父母兄弟姊妹兒女,令這些眾生歡喜,如來才歡喜。如果你信佛學佛,卻置家庭於不顧,置事業於不管,整天就在佛堂裡面打坐念佛參禪,請問你的父母妻子會不會高興?他們一定不高興的所有事情都丟著,家裡面亂七八糟,那不行的。

可是話又說回來,要令眾生歡喜,那眾生歡喜什麼呢?你拿錢給他,讓他吃喝唱跳、打電動玩具,他很歡喜,這樣對嗎?可是這個眾生到最後會恨我們。我們令眾生歡喜,是令他有知識、有道德、有學問、有事業,是往好的方面,他會終生感激你。如果你讓他去吃喝唱跳,一時他歡喜了,到最後他會恨你。所以我們不要看到這個經文說「令眾生生歡喜」,那這個人要吃喝唱跳,我就拿錢讓他吃喝唱跳,不行的。

佛法講慈悲,慈悲是智慧加上方便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才等於慈悲。如果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就沒有慈悲。有了慈悲,就能夠讓眾生真正感受到這種歡喜

令眾生歡喜,就令一切如來歡喜。你不要以為買了花、水果去拜佛菩薩,佛菩薩會很歡喜。你最好是把你的家庭事業、把你自己的身心好好打點,那如來歡喜了。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這段經文念起來怎麼樣?精神百倍,不想打瞌睡了這也是我很喜歡念的一段經文,今天全部抖出來了,毫不藏私。這是我念經念到最痛快的一段經文,就是《普賢行願品》這一段,第九大願恆順眾生」。念到這些,會讓你精神振奮,覺得我們有多事情可以做,不會覺得人生無聊。這是我的感想。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佛心者,大慈悲是也。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因為觀眾生苦,而起大悲心;因為起大悲心,所以發菩提心。大悲心救度眾生,一定要有菩提心——發成佛的心,唯有成佛才能真正去利益眾生。我們成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要度眾生但是你必須要去度眾生、去利益眾生,才能成佛。我們要成佛,必須要發這個成佛的願,然後在利益眾生當中來成佛,這是相互關係、互為因果的。所以說,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下面就有一段譬喻了在沙漠的地方有大樹王,如果有水的話,它的枝葉花果都很繁茂。在無限的生死當中,我們發菩提心,就像種了一棵菩提樹,這棵菩提樹就必須以一切眾生作為樹根,以諸佛菩薩為我們生命最高的座標。花果長在樹上面,所以說「諸佛菩薩而為花果」。我們以大悲心來饒益眾生,就能夠成就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一棵樹必須有根,然後澆水,它自然就能開花結果。我們這個菩提心也是以眾生為樹根,然後以大悲水來饒益眾生,才能成佛。簡單講是這樣子。

這個地方講的大悲水,不是我們供在佛前的大悲水,這是一個形容詞,是說我們因為大悲心,透過智慧與慈悲流露出來的那種行為就像水一樣,讓眾生得到心靈的解渴所以說用「大悲水」來饒益眾生不是叫我們把水放在佛前念一念,大悲水給眾生喝了就沒病,不是這個意思,不要誤解了。

「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這樣才能成佛啊我們如果是對社會對眾生冷漠無情,能成佛嗎?絕對不可能,從這個地方得到證明了。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將來我們能成佛,是誰賜我們成佛?眾生。沒有眾生的話,所有菩薩不能成佛。

所以我一再強調我還要再來因緣成熟時,我還會再來;眾生需要我的時候,我就會來。不是我一個人來,我要邀請大家一起來,我們一起來這個世間。這個娑婆世界是多苦多難,就是我們修福修慧最好的地方。如果我們到天上去了,天上還用得著我們嗎?我們到那邊就是吃喝唱跳,整天卡拉OK,什麼都忘得一乾二淨了。

就是在這個現實人生當中,今天這個親戚死,明天那個同學死,太多意外的事件,讓我們去激發生命的潛能,趕快要修,趕快要做,有益的事情趕快來做,不要拖。所以見到眾生的這些苦,會激發我們大悲心,這些眾生不是我們的障礙,都是幫助我們成道的增上緣。

有個信徒說:「我現在退休了,還要照顧孫子,真是業障啊

我說:「NO!不是業障。你要感謝那些孫子來折磨你你不能把這個眾生講得好像要不得。」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菩提屬於眾生,無上菩提是眾生賜給我們的。因為眾生有生老病死種種的苦難,所以激發我們的悲心;因為悲心,我們發菩提心、發成佛的心,依照菩提心來行菩薩道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當中,我們跟眾生一起成長。我們「陪公子讀書」,我們一起來成佛這是學佛的正常道,是大利根的菩薩。

請問各位是鈍根?還是利根?如果你是鈍根的,就急急地為我個人的生死了了就算了。我希望各位不要去做鈍根的人。有些人說他是爛根,那就糟糕了。不想學佛,不就是爛根了嗎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段經文念起來,真的是會讓我們很慚愧平時我們研究的都是比較屬於解脫道的佛法。

我前幾天還遇到一個信徒,他信佛很久很久了,他說:「我們聽很多法師講經,都叫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說研究這麼多經典作什麼?」

我說:「你信佛幾十年了,研究到最後就只有念一句阿彌陀佛,會營養不良,得到『貧血症』。」

我不是叫大家不要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也是我們必修的法門之一但是,不能以一句阿彌陀佛代表整個佛教,也不能以一句阿彌陀佛就包括所有的修行法門,這會讓佛法走入死胡同。在無限的時空,佛法如果是這樣流傳下去的話,佛教會滅亡。

我的意思不是叫大家不要念佛,不是這個意思。我講的念佛,不是說單單念佛號就好了。剛才有人提了一個問題:「請解釋念佛圓通,不假方便,當來現前,必定見佛是什麼意思?」念佛,一般人以為是說我念阿彌陀佛,將來就會見佛成佛。

依我的理解,念佛是說:在人類崇高的理想裡面,我們認為信佛學佛成佛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最有永恆性,如果我們時時刻刻記住這個信佛學佛成佛的座標,那對人生一切的橫逆是非恩怨,我們就會看得很淡。我們內心裡面有信佛學佛成佛的心念時,面對這一生的得失成敗,轉眼就成空了,我們就不會這麼計較我說你這個人是念佛人我的意思是這樣子。

我不是教大家不要念佛,不是這個意思。我鼓勵大家一定要念佛,因為你不念佛的話,你就是為了一點點是非恩怨、成敗得失而斤斤計較、煩惱不已,那不值得。如果是念佛人,我生命的最高座標就是信佛學佛成佛,千生萬世以此為目標,那這一生當中的一些得失成敗算不了什麼,你自然就會看透,你會放下而不放棄。我講的念佛是這個意思。各位不要誤解說普獻法師叫我們不要念阿彌陀佛。

「恆順眾生」這一段經文最好是把它背一背。我建議各位,沒有時間的話你就單單念這一段文,很有意思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