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益眾生,不住戒

 

云何為普饒益戒?此菩薩受持淨戒,本為利益一切眾生。

第一個是「普饒益戒」,這是持戒的一個方法跟精神。我們受戒的目的,就是不要去傷害眾生,因為你傷害眾生以後,你會被眾生傷害回去;所以又叫饒益有情戒。菩薩戒裡面有「饒益有情戒」。你受戒,就是為了饒益眾生、利益眾生,不要去傷害眾生,不要造成眾生的身心受害、困擾恐懼。

云何為不受戒?此菩薩不受行外道諸所有戒,但性自精進,奉持三世諸佛如來平等淨戒。

第二個戒叫「不受戒」。有些外道受持奇奇怪怪不圓滿的戒,譬如說他持不吃豬肉的戒,但是他會吃牛肉、吃其他的肉;那有的教是我吃牛肉,我不吃豬肉。在佛法裡面,是所有眾生的肉都不可以吃,這比較圓滿。

「性自精進,奉持三世諸佛如來平等淨戒」:就是說我們持戒的目的是要修禪定,得到智慧、得到解脫、生死自在,這是我們持戒一個重要目的在此。

云何為不住戒?菩薩受持戒時,心不住欲戒,不住色戒,不住無色戒。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不住戒:就是說我們受戒的時候,我們不住在欲界,也不住在色界,也不住在無色界。

這個地方談到欲界、色界、無色界,一般人常常有所誤解。

什麼叫欲界?在我們的生命空間裡面,我們需要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適當的、合理的來維持生命。如果過分貪求了,那叫貪欲,貪欲的結果是「利令智昏」、「欲火焚心」、「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你看很多有錢人如果沒智慧的話,就豪貴學道難,有了錢他吃喝唱跳過日子,最後錢花光了當乞丐。所以我們講「賺錢是學徒,守錢是師父」,你一生賺的錢你守得住,這才是高明啊;你賺來的錢你守不住,沒有用。

我們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貪」跟「貧」差一點點,「貪」字上面是一個「今」,下面一個「貝」,貝是錢的意思,古代用貝殼來當錢。「貧」是上面一個「分」,把那個錢分出去那就貧。所以有這麼一個諺語:「貪字頭,貧字腳」。

我們講到欲界的「欲」,就是說我們除了維持生命、維持家計、維持父母妻子兒女的生活之外,你整天都是在想要更多、越多越好,整天就被這個欲望奴隸了,你去作欲望的奴隸,當欲奴了。你賺得再多,十幾棟的豪宅,你能睡的只是一個房子的一間房間的一個床鋪。你有十幾棟的房子,難道你能夠睡十幾棟的房子嗎?「大廈千間,夜眠六尺;良田千畝,日用三餐」。你有幾千畝的田,也只不過吃三餐而已。所以,我們這輩子不要說財富越多越好,而忙昏了頭。

我們講的欲界,不是僅僅指男女的欲,包括財色名食睡,只要你過分的貪求,你就會欲火焚心、利令智昏,那很容易做錯事情,很容易犯戒。

什麼是色界?色身、肉體。我們希望這個肉體長得年輕漂亮、青春不老、然後長生不老,我要吃維他命、我要吃高麗蔘、我要吃什麼讓我的生命延長,你在這邊下功夫了。我們這個色身再怎麼維持,能夠活到八、九十年,不錯了。就是說,有些人是在色身上下功夫,練氣功、打通任督二脈、推拿、按摩、針灸、打針吃藥,你在這邊下功夫。那我們中國人喜歡吃腦補腦、吃肝補肝,有沒有用啊?沒有用,只是折壽、折福而已。身體的健康跟我們持戒有關係。

我們修行,日常生活中我們檢點自己的心念:你是在欲界裡面打轉呢?還是在色界裡面用功?所謂在色界用功,就是說我要練氣功、我要吃仙丹讓我長命百歲,那你就在色界用功。

還有一個叫無色界。五蘊:色、受、想、行、識裡面,「色」就是色身、四大組合的色身,然後「受、想、行、識」就是無色界。

請問:我現在感覺很好,我能拿感覺給你看嗎?拿不出來。因為你們很認真在聽,穿著海清看起來很莊嚴,所以我感覺很好,但是那個感覺我沒辦法告訴你。情緒——我現在高興不高興,我能夠拿出來給你看嗎?拿不出來。所以,情緒、感覺、感受,這都是屬於精神上的。

我們的生理接受外面刺激,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感官,去接受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一接觸,馬上你就產生感「受」。感受分三種:一種叫樂受,你感覺很好的你就去貪,產生貪愛的心理;一種是苦受,感覺不好,這個人看了感覺討厭,你就會起憎恨,那叫苦受;還有一種叫捨受,感覺來了不知道,感覺變化了不知道,感覺消失了也不知道,迷迷糊糊。你對自己身上、心理上、生理上所有一切感覺產生的時候,你都完全沒有去察覺,佛經說這個叫無明。

所以我常常講:吃飯也是修行。各位會吃飯嗎?我看你們不太會吃飯。吃飯要怎麼吃?一定要先吃飯才吃菜。這個飯最好是拌黑芝麻粉,你先把飯吃完了,你再去吃菜。那吃飯怎麼吃呢?你要細嚼慢嚥,一直咬一直咬,咬到你發現每一粒飯都被咬碎了,口水充滿了,吞進去。它是什麼味道你要察覺,吞到喉嚨要知道,吞到胸部知道,吞到胃也清清楚楚;那麼這個叫做修行。

我告訴各位吃飯的一個方法:大口大口的飯扒進嘴巴以後,筷子放下來,這叫放下。提起、放下,知道嗎。然後閉起眼睛,一直咀嚼,心裡默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咀嚼到所有的飯都爛了,那個甜味出來了,吞進去,感受如何知道,吞到那裡知道在那裡,吞到胃知道在胃,這樣子你就是會吃飯。

飯吃完了再吃菜,這個菜淡淡的很好吃。因為你的飯不跟菜一起吃,所以淡淡的菜很好吃,你就不會吃這麼多的鹽。鹽吃多了不好。然後吃飯不能喝湯,「吃飯不喝湯,五臟不受傷」。你一面吃飯一面喝湯,把飯菜都攪拌在一起吃,不生病才怪。身安而道隆,你身不安,你怪佛陀沒有保祐你,怎麼我誦金剛經、我誦地藏經、念大悲咒、念阿彌陀佛,什麼都念了,還是生病?你怪老佛爺了。怪得很冤枉啊!是你不懂得吃飯。

我們講到「受」、感受,這個發生在你身上的感受你都察覺不出來,你說你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太遙遠了,天方夜譚,緣木求魚。你連生理上、心理上的變化感受你都不能察覺,你要怎樣去修入定?不可能。

所以我常常講,真理不在天邊,真理不是在想像,真理不是說你布施做功德你就能夠悟道,真理是在你身心的感受產生的時候你能察覺,不但察覺,而且知道它是在欲界還是色界、無色界。有些人生活在感覺的世界、感情的世界,都是情緒化的;甲喜歡乙,乙不喜歡甲,甲就自殺給你看,他生活在感情的世界,那是很悲慘的人生。

我們透過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時候,一定會產生感受,這個感受你都不能察覺,你說你修行要斷煩惱,不可能。在這個身心的運作當中你都不能理解,你對自己身心的一切活動你都不能察覺,你說你要明心見性、你要念佛成佛,緣木求魚啊。

有了感受以後,你就發揮你「想」像的功能。你看到的、聽到的,你覺得很好的,你就想像這個好完美,給我多好啊,我想擁有它,我想支配它,我想佔有它。我們眾生都是這樣子,得不到的東西都想得很完美。人真的是白天也想,晚上也想,所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為你想得太完美了。這個就是我們有豐富的想像力。

想像分別以後,結果產生「行」為意志,就是起貪愛執著,心動不如行動了。所以說「貪多禍亦多,取少業亦少」。

最後是「識」,這個識是因為有受想行才產生認知的作用。你對這個感覺一產生,馬上你就二分法(一定會用這個觀念)──主觀的我、客觀的世界,主客馬上就出現了。然後對這個想像你也會產生我能想、我想很多,我想過去、我想現在、我想未來;這個好像似曾見過面,他叫什麼名字,在那裡碰過面。然後行,你的意志行為,我想做、我想得到、我想擁有、我想佔有它、我想這個東西歸我支配。你都是加個「我」,這是認賊作父。

什麼叫認賊作父?你認為有一個主觀的我認知這個世界,我想擁有什麼,我希望隨心所欲的,獲得什麼、擁有什麼、享有什麼,那麼我們就生生世世被這個「我」所矇騙,為這個「我」而勞碌奔波張羅,就這樣一輩子一輩子不斷重複這種迷迷糊糊的人生。

我們從大自然得到最好的禮物叫做生命,每一生每一世我們把寶貴的生命交還給大自然,然後我們也不知道生命的運作,不知道生命的價值、生活的目的,每一生每一世把寶貴的生命交出去,交出這個學費(生命)卻又迷迷糊糊,這就叫做凡夫俗子。各位能夠在這個地方誦經念佛,我們無非就是要了解生命的真相如何,我們想了解生命的運作情形如何,在日生活當中時時檢點自己,我現在是落到欲界、我現在是落在色界、或者我現在是落在無色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