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問題問對,答案就出來了。須菩提問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的問題。我們一顆散亂的心,一下東一下西,一下過去一下未來,始終是在過去未來當中飄蕩,所以這顆心安不下來。因為心安不下來,所以煩惱多業障多。在我們信佛學佛的過程當中,這顆心一下天上一下人間一下地獄一下餓鬼一下畜生,始終沒有一個定位。須菩提代表當時聽眾們,就請問佛陀說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段經文就是說,我們信佛學佛,怎樣成佛?怎麼安住這個菩提心?

 

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善護念主要是對久行的已經住在正定的諸菩薩,怎麼樣引導他去證入如來甚深的法空性。善付囑是對初學的菩薩,怎麼樣引導他安住菩提心。在無量的生死當中,眾生感受到生死的可怕,所以很容易發厭離心,就墮入退到小乘,所以如來有種種的方便,說過去生過去世佛陀的本生如何,這樣子的來付囑初發心的菩薩,不要退失菩提心。

 

所以,護念」是對久行的住在正定的菩薩護念;「付囑」是對初學的叮嚀,教誡要發大悲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 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須菩提把問題提出來,怎麼樣去安住菩提心?佛就回答說,我們要安住降伏其心的話,應該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所關心的對象有哪些?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上次我們提到,信佛學佛就是以大般若經裡面的啟示,一切智智相應作應,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時時要注意我們初發心是怎麼樣的為什麼要信佛學佛這個動機沒有分辨清楚的話,很容易退失菩提心。所以上次我們講到,發菩提心的時候,所關心的對象就是所有一切眾生。

 

我們經常要去提醒自己,我最初發心信佛學佛,到底是為什麼來信佛學佛?是感情上受了挫折?還是家庭上事業上種種的挫折,而來信佛學佛?不管最初是怎樣的,我們慢慢的要去調適,調適什麼呢?就是要感受到眾生的痛苦。大家共有的那種痛苦,用世間的物質只能部分救濟他,唯有先提升自己的心性,自己心先安定下來,才能安眾生的心。如果本身的心性不安,本身的問題不能解決,怎麼去安眾生的心?那要安我們的心,怎麼樣去安?

 

把我們所修的功德,寄望在來生來世大富大貴,明天會更好,來生會更好,這些都是增上心來信佛學佛,不究竟不能說不對,是說不圓滿。或者我此生信佛學佛,我的目的就是生死斷了,生命結束就不再出現生命,因為出現生命就會痛苦,那麼你用這種厭離心信佛學佛的話,你誦再多的經念再多的佛,還是不能成佛。所以我們要了解的,到底我發什麼心?是發增上心來信佛學佛?還是發厭離心來信佛學佛?

 

時時刻刻我們要記住,我現在開始信佛學佛,我們要一直由人成佛,永遠不要退心,所以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從大悲心而來的————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緣起大悲心,趣入菩薩道。那趣入菩薩道,不是說我想信佛學佛成佛,發一個菩提心,只是一個念頭就可以,不是的。菩提心是因為大悲心而來的,但是大悲心必須有空慧才能成就,如果沒有空慧相應,這個菩提心很快就退掉了。

 

所以信佛學佛的大綱就是大般若經所講的: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也就是說,信佛學佛的人把生命的座標,定到一個最高的境界,就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解決我們生命的問題,才能真正身心安頓下來,否則,這一生下來,你說有幾百萬幾千萬、幾億萬財富,你的身體能練什麼氣功活幾百歲,還是解決不了生命的問題。

 

如果我們有認同了,認同只有我信佛學佛成佛利益眾生,這是生命中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話,這一生的得失你就會看得很淡。因為我生命的目標,不是在獲得幾千萬幾億萬,不是修精練氣活幾百年,所以,當家庭事業婚姻子女所有一切挫折打擊的時候,我們認為這是幫助我修道的一個逆增上緣,不是讓我困苦的,我不但不會去討厭厭惡,我生歡喜心接納包容,然後去感化他。這樣的信佛學佛,才不會說稍微受到一點橫逆,你就走絕路。

 

在無限生命無限現實當中,這生的一切得失,就像大海中的小波浪而已,算不了什麼!幾十年以後,大家都埋在棺材裡面,這一點點事情自己要看開一點,有什麼好爭的。因為我們還有一個最高的生命座標———信佛學佛成佛利益眾生有這個信心的話,那就好辦了。

 

 

但是,發菩提心是不是就這樣子發一發動一個念頭,菩薩道就能成就?不是,

要付諸實踐。所以一切智智相應,接著就是大悲為上首,必須付諸於實踐。上次我們講到的是發心菩提,就是發菩提心來度化眾生。但是這個發心只是立定一個目標而已,這個目標還是要付諸實踐,以行山來填願海。所以接著我們要講的就是伏心菩提,也就是我們發了菩提願以後,它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要身體力行,才能到達信佛成佛這個目標。否則,它只是空洞的一個概念,空洞的一個想法,那沒有多大的意義。

 

我們常常看有些信佛學佛的人整天跪在佛像面前,就說佛陀啊我要成佛我要成佛……」,我們天天喊我要成佛,就可以成佛嗎?有些人說念佛憶佛,當來必定成佛」。你只是整天坐在那邊,阿彌陀佛保佑我成佛」,行嗎?不行,一定要付諸於實踐。所以,伏心菩提就是大悲為上首,真正把悲心流露於我們的親戚朋友有緣無緣的眾生,我們要去利益他。

 

今天開始來講伏心菩提,就是印老般若經講記第三十九頁。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一個是講發心菩提,就是發菩提心度盡一切眾生。現在講到伏心菩提,就是根據菩提心,我們要付諸實踐。要實踐的話,就是依六波羅蜜來實踐。所以印順長老在佛法概論裡面提到,修行佛法就是依據三心:「菩提心大悲心」,還有無所得的空慧心」,依此三心來修六波羅蜜,然後修六波羅蜜來圓滿三心,這是修學佛法的一個總綱。

 

我們講到六度的時候,不是說布施就單行布施,不是這樣子。布施,就包括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波羅蜜是不能分開的。雖然本經單單提布施,我們也要了解布施就包括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那持戒呢?持戒也包括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以,每一度包括其他五度。

 

經典上說般若為導」,以般若作為五度導師,如果沒有般若,其他的波羅蜜就不成為波羅蜜。就是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個,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相應的話,就不叫波羅蜜。比如有相布施有相持戒精進禪定,如果是有相的話,他只是種點善根而已,不能成為波羅蜜,不能讓我們斷煩惱了生死。所以,六波羅蜜它是一體的,但是我們解釋的時候把它分開來。

 

這個地方先提出布施為例。比如說有人拿點東西救濟你,他實際是要殺害你,你願意接受嗎?不可能嘛。所以你要布施,也必須持戒,否則你一面傷害他,一面去救濟他,沒有人會感謝你的。然後,好心被雷擊」,聽過沒有?做好事,人家還毀謗你。所以,你有布施行為,如果沒有忍辱功德的話,你很快會退心。然後,是不是說我這一生就布施ㄧ次就夠了?不行,要精進,隨時都可以布施,隨時舉手投足之間都可以有布施的行為產生。

 

然後,以布施來講的話,比如說我們有禪定的工夫,才知道對方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有禪定才能見機說法,知道眾生的根性。假如這個人一天到晚賭博,他生活很苦,你拼命救濟他,只有增長他賭博的心,因為你不知道他的根性。他好賭懶惰成性做壞事,你也不知道,還拼命幫助他的話,結果是助紂為孽。最後還要有智慧,什麼樣布施,才讓對方的身心真正得到利益,雙方面都好。所以,這個布施就包括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大乘的般若智慧,必須跟大悲心相應,那才是大乘的不共般若。所以本經裡面單單提一個般若,是包括六度。有些地方寫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前面五度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引導的話,走不出去的。

 

譬如大火中,一個是瞎子,一個是眼明的跛子,這時候他們要怎麼逃出火場?瞎子的雙腳是好的,他只要背著眼睛明的跛子,眼明的人告訴他向右走向左走,這樣子搭配起來,兩個人就可以走出困境了。般若跟五度也是一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好像是瞎眼的,他有腳能走路,但如果沒有般若慧目,他走不出去的。五度就像腳一樣能走路,但是要般若智慧的眼睛來引導,這樣才能成為波羅蜜。

 

在無限的生死當中,所有人類的理想,最高明最崇高的一個理想是什麼呢?開悟成佛。我們信佛學佛,自己的生死自在煩惱斷除,然後對眾生能夠一清二楚,這個目標我們抓到了,但是必須付諸於實際。所以,伏心菩提就是告訴我們要去修六波羅蜜。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這個就是談到修布施。不住就是般若智慧。布施一定要跟般若智慧相應,否則就不叫布施波羅蜜。

 

當時印度為什麼會提到布施波羅蜜?因為一個人財富太多的時候,會增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個人財富太多的話,他不想修行,豪貴學道難!你有幾千萬幾億萬的時候,你就想到世界各地吃喝玩樂,是不是?你如果有錢有閒,身體又好又壯,就想世界跑好幾遍,要不然就坐太空船到外太空。最近媒體報導,說到外太空去要花多少錢?大概是台幣六億!你看,因為有錢有閒,如果又不發菩提心的話,他願意花六億到太空繞幾圈回來。不是這樣花錢就好了,還要受訓八十天,他也願意。各位願意嗎?我相信在座沒有人願意的,那六億可以救多少的眾生。

 

你有菩提心,萬一你真的很有錢的話,那越多的錢越好。因為你有菩提心,你會把這些財富去救助弱勢的團體,或者是獎學金,或者是急難救助金,或者建圖書館,什麼善事你都可以做。如果沒有菩提心的話,你就吃喝唱跳,就很麻煩了。

 

所以我們研究佛陀為什麼會提出布施波羅蜜?第一個,因為你布施出去,當下你財富減少了,你的我相會淡一點。你本來有幾百億幾千億,現在沒有幾千億了,是不是你講話不會這麼大聲了。有錢講話會大聲。所以布施有一個好處,

你的我相會減低一點。

 

那出家人的話,你有幾千萬幾百萬的話,你要出家,你要全部捨掉,然後你要當乞丐。比丘就是乞士,要當乞丐。佛陀當時的出家眾,所有的東西都要捨掉,你才能出家。你出家的時候一無所有,這時候你就會很謙卑,因為你吃的飯是眾生布施給你,你才能吃啊。那眾生為什麼要白白布施給你?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他布施給你,就是要你好好修道。

 

當時的印度,佛陀規定出家人乞食,比丘就叫做乞士,上乞佛法,以長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色身」,上乞佛法來養法身慧命,下乞飲食來資養色身然後隨緣去度化眾生當時已養成這種風氣了。但是到我們中國,這種風氣就行不通。因為中國人認為乞丐是比較低層次的,所以中國的佛教就改了,寺廟沒有這樣乞食的。

 

所以布施可以降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要了解它其實就是一個我相,為了解釋清楚一點,就講四相。

 

我相,意思是什麼?我能主宰我能支配。請問各位,你能主宰你的心靈嗎?你今天要發脾氣,你能主宰控制嗎?也可以啦,這麼多人你會不好意思嘛。那請問你能控制生死嗎?做不了主!你能控制我不生病嗎?不可能。那請問你的我相在哪裡?我者,主宰義,在佛經裡面就是主宰」的意思,我做得了主。但是,你能不老不病不死嗎?你能不被毀謗嗎?不可能。這些我們都無法做主宰,那佛經乾脆說無我相。

 

人相」呢?在佛經講,人相就是勞累,很勞累。我為了我享受,我必須去爭取很多東西,必須勞苦的去張羅,張羅以後就去享受,又讓身體消耗很多能量,

變成惡性循環。各位有沒有感覺,我們吃飯吃七分飽很舒服,吃多了會想睡覺很累。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子,不斷讓我去享受,不斷去爭取很多東西來讓我享受,結果是身疲心勞,身心都是勞累。這是講人相的意思。還有,人行人法,人跟畜生不一樣,人有思想有意識有羞恥心有意志力,跟一般的動物是不太一樣,這是人相。

 

眾生相呢?眾人和合而生。請問我們能活在這世界上,簡單不簡單?不簡單啊。如果把樹木都砍掉,沒有了氧氣,大家馬上就死掉。只要沒有氧氣,五分鐘腦筋壞死了。我們要陽光要空氣,還要有水、有飲食,還要安全,衣、食、住、行,真的太多太多眾緣才能生。還有,我們出現生命也是不簡單,要有父精母血,還要加上我們的業緣,眾緣和合而生,這叫做眾生。眾生相另外一個說明是什麼?我們的生死很多很多。前生、今生、來世,無限的前生,無限的來世,真是千生萬世受盡了多少的生老病死橫逆折磨。在從無限的生死當中,受眾多的生死之苦,也叫做眾生。

 

壽者相?是一期的生命。比如說有些人出生就死,甚至還沒有出生就死,叫作流產。台灣一年將近五十萬人流產,所以將來要投胎很難。各位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將來要投胎到台灣很困難,為什麼呢?因為你被墮胎的機會很多。台灣未成年墮胎的,一年就有幾十萬,那結婚又墮胎流產的更多。所以,來生我們要投胎轉世,你要選到好的家庭,他又不會把你墮胎的,那你這一世要好好修好好發願,自然就會召感到好的家庭,他有學佛,不會去墮胎流產。有一個信徒,他們生太多孩子了,後來要流產,他弟弟信佛學佛,說:「你不要流產,你生下來,我來幫你養。這是他大福報。所以,我們要修好的善根,才能投胎到一個好家庭。

 

這個地方說我們布施的話,不應該住於相。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不住於相,就是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當我們布施的時候,不會說我布施你,你要報答我,你要恭敬我。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我的另外一個想法。為什麼不住於相呢?因為跟空相應了。

 

跟空相應的這種布施,他的功德就很大。那我們就覺得奇怪,佛經不是叫我們不執著嗎?我們要知道,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你跟他講空不執著的時候,他又去執著空,著空就麻煩了。中論》云:「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有空諸佛所不化」。

 

佛陀說一切法空,就是要我們離開一切妄見執著。佛說我相、人相、眾生相是空的是無我的,如果你又執著這個空,執著什麼都沒有,那佛陀就沒有辦法教化你,沒有辦法感化你。因為你著空很危險,著空以後,變成一種邪見,他會否定因果,他會不想做善事,反正一切都空了嘛,那人生有什麼意義呢?什麼都是空,什麼都不要去執著,都沒有意義了,也沒有什麼道德,也沒有什麼善惡,這時他會胡作非為,那就不好。

 

所以,為了某一些眾生的根機,佛陀怕他著空了,釋迦牟尼佛就說: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雖然說一切是空,但是因果還是宛然有。你布施,那個布施還是有,你不能說沒有。

 

怎麼去了解這個不可思量的功德呢?須菩提!東方虛空大不大呢?哇,大得不得了。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大不大?大到不能算了。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這是講到布施,不是很簡單的一句布施就沒事了,一定要跟般若空慧相應,那麼這個布施才是圓滿。

 

過去我們中國這些聖賢大德就說過,做善事不要讓人家知道,叫做陰德,或者叫做陰騭。說陰德比陽德還要來得大,聽過沒有?就是說我們做善事不想讓人家知道的話,這個福德更大,叫積陰德。如果你做善事,想要讓人家知道,那你得到的報是什麼?得到好名聲,而不能得到什麼好的福報。你做了很多善事,你心心念念希望人家幫你登報紙電視幫你拍一拍,那可麻煩了,你得到的報應就是一個好名聲,你得不到實質的那種善報。只是一個好名聲,沒有什麼多大意義。這就是說,我們行善布施的時候,千萬別說我要出大名,什麼總統召見好人好事。

 

一般信徒信佛學佛,常常會說:「師父你教我打坐。我說你打坐做什麼?他說:「打坐可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從這個經文來看,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有沒有說一下子一打坐開悟就成佛?沒有啊。佛還是很平實的告訴我們:你必須發菩提心,先把你的動機弄清楚。然後,你有這個動機,你為了信佛學佛為了利益眾生,你必須很踏實地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一步一步的修。不是說一信佛學佛,我一打坐、一念佛、一誦經、一參話頭,我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是這樣子的。你還是要很踏實的,有那種犧牲小我服務眾生的念頭。

 

譬如你是一個家庭主婦一個家庭的丈夫,你就是必須要布施———要抽出時間去關心父母妻子因為你布施的當下,你就是無我相嘛。如果你這點布施心都沒有,你每天見面的人你都不願犧牲一下,都只考慮到自己,我要怎樣我要怎樣,你為什麼不去考慮父母的感受?他溫飽了沒有?兒女的教育問題?他們的生活問題?他們身體的病痛?你這一點心都發不出來,是不是你整天都在培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你只會說我要聽經我要念佛我要去做什麼…………」,所有家裡的事情你都拋在一邊,你修出我相。你說我都很精進都在用功,我念佛誦經聽經我護持三寶,但是你修的都是跟我相相應跟我相相應的時候,煩惱就越來越多。我發現很多家庭問題就是樣產生

 

在中部就遇到一位信徒,他說:「師父我有一個問題請教你。我說什麼事?他說:「我太太信佛學佛,一天到晚都跑道場,要到那裡去念佛,要到那裡去受戒受八關齋戒,到什麼地方護持道場。她也不煮飯,也不洗衣服,也不掃地,家庭亂糟糟的。吃飽飯,碗一丟,叫蟑螂去洗蟑螂會去吃剩下的嘛地也不掃,就請螞蟻來掃螞蟻會搬食物嘛。這個做丈夫的每天還要去買菜飯給子女吃,因為太太認為修道就是到道場去打坐念佛。他說:「信佛,就家庭都不顧了嗎

 

不對呀!先學布施,把我布施給別人。因為你都是我我我,你修出來的都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你先把我布施出去怎麼布施呢?你去關心父母兄弟姊妹,你去關心妻子女,關心你的事業員工,你關心的當下有沒有我相?我相會少一點淡薄一點。如果你整天說我要成佛我要成佛,你是在增加我相而已正事不做,然後就是學懶,懶人怎麼能成佛!懶人能成佛嗎?不可能

 

 

這個是講到伏心菩提就是要付諸於實踐,而不是一個空洞的理論。我們聽了這麼多道理,對父母妻子兒女對親友對同事朋友一點關心都沒有,不去了解眾生的疾苦,只是關心自己的痛癢,這不是信佛學佛的人喔。

 

接著我們要講般若道裡面的明心菩提。發了菩提心,付諸於實踐,最後會怎麼樣?我們來念一下這段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佛?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我們都希望有智慧,智慧怎麼來呢?開悟。什麼叫開悟?剛才我們慧炬的義工說:「師父您需要什麼?我說:「我不需要什麼,我需要有智慧,我需要開悟。請問開悟看到什麼?看到佛來授記?還是見到身體上的什麼變化化成什麼光呢?老實說,這是我們信佛學佛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明心菩提是講七地菩薩定慧均等的時候,證到無生法忍的境界。因為發菩提心以後,依菩提心而行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這樣子慢慢的定慧均等,才能真正證到無生法忍,才能開智慧。

 

一般來講,宗教界可以說神秘的體驗很虔誠的祈禱,心寧靜的時候,有些人見到神,有些人見到上帝,有些人見到什麼。但是,依學佛的人來講,即使在深的定開悟的話,不是見到佛放光,也不是見到佛來加持,也不是見到什麼,他只是反觀身心的無常無我,然後不執著一個我。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所有的相都是我們內心去展現出來的。有這個心,它就會現出這個相。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你有一個主觀的心,就有一個客觀的事或者是理,主客是相對的。但是在七地菩薩定慧均等的時候,主觀的我跟客觀的真理都是不可得

。所以心經:「無智亦無得」。他不會說有一個主觀的我證到空性,有一個空性的道理被我證悟了,沒有,是能所雙亡。絕對不是我見到一個什麼得到什麼,不是這樣子。而是真正了解宇宙身心的如實相,這個如實相就叫做無為法叫做空相。空相,就是不要去執著有一個什麼相。

 

宇宙萬物這麼多這麼多,到底什麼是宇宙的真相?不是我們用想像的,也不是我們用一個什麼名詞代表。因為宇宙的萬象無以名之,就叫做空相。你說是大或是小、是方或者圓,都不對。你用質量的好壞數量的多寡存在的有無,都不說明它世間的一切,我們都這樣子認識,第一個存在的有無」,是有還是沒有第二質量的好壞」;第三「數量的多寡」。但是,你用質量數量存在,你去想像身心本來面目,那就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在證悟的當下,不會有我相人相眾生相以外,也不會有佛相菩薩相什麼相,這是正確的理解事事物物的本來面目。在證悟的當下,沒有主客的相對立。所以在明心菩提這一段,主要就是說明在信佛學佛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去執著有一個什麼給我見到被我看到,然後幫我加持如果你執著這心念就麻煩了。你老是希望佛菩薩來幫我加持,你一天到晚這麼想,那跟法不相應。常常有人問我:「你出家幾十年了,有沒有看到佛?我沒有看到佛來,佛放光幫我加持,沒有因為我不希望他來加持。

 

學佛,最要緊的是真正了解你自己身心運作,時時刻刻了解你身心所發出的訊號。行住坐臥當中,一切訊號發出來,如實去了解它,了解它的無常無我,這個最重要。所以,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道理是這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