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五十六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78)

請看華嚴經第五十六卷,講到「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共法」。不共法,就是不跟世間法、不跟小乘法相同。

不共世間法:世間法都是有一個主觀的我、一個客觀的世界。我來做善事,有善事給我做,這個善事是什麼時候做的,這個善事是大還是小;世間法都是用「我」來衡量比較。那麼菩薩所修,不像我們世間人都有一個主觀的「我」去從事一種善行善事,叫做不共法。

不共小乘法:在解脫乘裡面,自我生命的完成,了了生死,斷了我見,對眾生可以不聞不問,你度眾生不度眾生跟我解脫無關。菩薩所修跟聲聞緣覺法不相同。

菩薩摩訶薩不由他教,自然修行六波羅蜜。常樂大施,不生慳吝;恆持淨戒,無所毀犯;具足忍辱,心不動搖;有大精進,未曾退轉;善入諸禪,永無散亂;巧修智慧,悉除惡見。是為第一不由他教,隨順波羅蜜道修六度不共法。

一切事的究竟圓滿、功德圓滿,就叫做波羅蜜;為了達到這個圓滿的境界,他所修的方法也叫波羅蜜;波羅蜜的意思是這樣子。講到波羅蜜,通常我們會講六種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最主要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如導,五度如盲」,一定要跟般若相應,才叫做波羅蜜。

菩薩第一個不共法,「菩薩摩訶薩不由他教,自然修行六波羅蜜」。就是說菩薩不要人家督促他他才來修學,他是自動自發地修學這些善法。不要人家來鼓勵,不要別人來注意你,也不要人家來表揚稱讚,不需要這些,他自動去修六種波羅蜜。

首先是「常樂大施,不生慳悋」。財施、法施、無畏施,只要利益眾生的事情,他都是盡其所能的去做,然後與般若相應。菩薩做任何事情,超越世間那種習慣性的想法———這個事情是我做的,有眾生接受我布施,有一個施物來施給眾生。有時間、地點,有主觀的我、有客觀的世界,叫做著相修,那會修得很痛苦。布施一定要跟智慧相應,才叫做布施波羅蜜。

持戒也是一樣,你說有一個我在持戒,有這個戒被我所持,在某一個時空當中我如何如何,有我、人、眾生、壽者,麻煩就來了。因為你有一個持戒的「我」,那麼別人就是犯戒了,這個持、犯的心,就讓你增長貢高我慢。持戒是很自然的事,不要時時刻刻想有一個我要持戒,我持戒有多大功德,為了這個功德我持戒。所以,「恆持淨戒,無所毀犯」,不去犯戒是自自然然的。

「具足忍辱,心不動搖」。忍辱,用現代名詞去了解的話,修行是要受一點苦,你能夠吃苦,你的智慧才能夠開展出來。吃一點苦,包括身心上的、人跟人之間的。人家故意來折磨你、毀謗你,當下如果你能夠吃得這個苦,你就業障消了;業障消,智慧就增長。否則,你一天到晚苦苦惱惱的,他欺負我、他毀謗我、他傷害我,我過去幫忙他,他不知恩、不報答我,現在反而傷害我。那麼,你的我相越來越大,你的苦惱就越來越多,煩惱越來越多,業障越來越多,智慧就開不出來了。

我們修道人任何境界要熬過去,你熬不過去的話,你的道業就不能成就。所以會修的人吃苦就像在吃補,一切逆境都是幫助我修道、幫助我消業的,用一種感恩的心,任何時空當中你的業障層層剝落,你的智慧就點點滴滴在增長。所以,堅持忍辱是修道過程很重要的必修學分。你要布施、持戒,你也是要有忍辱心,堅持不懈。

「有大精進,未曾退轉」。這是修精進。六度的安排很有意思,第一個是布施,然後持戒、忍辱。這三個有基礎了,還要有大精進,不能懶懶惰惰、懈懈怠怠,你要修禪定是不行的。所以在禪定之前一定要有勇猛精進的心,有耐性、持續不斷、細水長流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基礎,你才能夠修禪定,否則腿子一盤,一痠一痛,乾脆躺下來睡一睡吧。要熬過去啊!

我二十一歲出家,那時候腿也是不能盤,因為在家從來沒有盤腿過,所以連單盤都痛得要死。後來怎麼辦呢?腿盤起來,把書裝箱,就把整箱書壓著腿,否則腿一盤起來就翹高高的。用書箱把腿壓低下去,我是用這個方法,不曉得對不對。後來慢慢練,練到雙腿可以盤了,勉強盤起來以後就念佛持咒,那時候也不曉得怎麼去修。然後打坐久了,發現兩隻腿麻了,痛、瘀青、發黑了,好吧,要斷就讓你斷吧。經過這些苦的教訓以後,這兩隻腿就很聽話了,隨時要單盤要雙盤都可以。所以精進很重要,你沒有精進心的話,你要修禪定很難。

「善入禪定,永無散亂」。我們要了解佛門為什麼很重視禪定,因為我們的心很散亂。我們的內心狀態,一個是散亂,一個是昏沉。我們的心如果是在散亂、昏沉當中,心是無力、沒有力量,對事情沒有耐性,學習不能進步,情緒也不能控制,很容易懶惰懈怠。所以我們要讓心不是昏沉、也不是散亂,而是心一境性,心跟境合一,心境合一,心守住一個境界,不讓它飄動,這就是禪定。禪定還是不能開智慧,但是你有禪定基礎,再修止觀,去觀這個我不可得,才跟智慧相應,跟般若相應了。這個地方講「永無散亂」,是包括昏沉。

「巧修智慧,悉除惡見」。不要時時刻刻說我要修神通、我要修什麼,有一個我、有一個法,有一個我來修這個法,我會得到什麼,你這樣的修的話,叫做著相修,著相修很累很苦,很容易退道。所以說要巧修智慧,就是般若。修智慧做什麼?悉除惡見。

什麼是惡見?譬如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三寶,也沒有什麼六道輪迴,也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什麼都不相信,那叫做惡見。還有一種惡見:我是男人,每一生每一世我都會出生做男人;你是一個女眾,永遠你就會做女眾;這是一條牛,生生世世牠永遠都是牛;這叫做常見,常見也是一種惡見。

修智慧的目的就是要斷除常見、破除斷見。謗無因果,謗無三寶,謗無善惡,那是斷見。常見的話,你認為身心當中有一個靈魂,靈跑來跑去,死掉會去投胎,投胎又轉世,你執著那個「我」。

世間人執著我,他就會執著外在的一切。你看有些人死了以後,他就是執著這個房子永遠是我的,民間叫做地基主。就是守屍鬼,守這個房子,那你永遠永不超生,你就當鬼,千年萬年守著這個房子,有人來你就去恐嚇他,現恐怖相把人嚇走。因為他認為這房子是我的,我辛苦賺來買來的,可是我死了,我不甘願我生前一切都白費了,什麼地方我都不要去,我守著這個房子,鬼道是這樣來的。

菩薩摩訶薩普能攝受一切眾生。所謂:以財及法而行惠施,正念現前,和顏愛語,其心歡喜,示如實義,令得悟解諸佛菩提,無有憎嫌,平等利益。是為第二不由他教,順四攝道勤攝眾生不共法。

第二個是修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因為眾生太苦了,眾生迷迷糊糊的,起煩惱造業,造業就受苦,始終在無明煩惱的天地這麼惡性循環。所以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對自己的生命清醒明白,對自己的情緒也能控制了,對自己的心性也能安撫了,我們有智慧了,就是要跟眾生分享,想盡辦法去引導眾生走向覺悟光明的這種生命。所以用四種方法攝受眾生,第一個是布施,「以財及法行惠施」,用有形的物質或者用種種修行方法去引導眾生。在布施當中,「正念現前,和顏愛語」,還要用很親切的語言。

我常常講,一個人有福氣沒福氣,就看他講話的口氣。口氣不好,你的運氣就不好,就沒福氣。為什麼?言為心生,你講話的語調、講話的方法、所用的字句,就代表你的內心世界。同樣一句話,你講得很快,語氣很不好,你講的是氣話,人家聽起來就生氣,再好的道理人家也聽不進去。

經文告訴我們要和顏愛語,面帶笑容,講話不要這麼快,心平氣和的,你講的話真正是為對方設想,人家就會感動,心服口服,其心歡喜。「示如實義」,我們要把真理傳授給對方,讓眾生遠離迷惑。

四攝法當中還有一種是同事攝。譬如這個人做農,你想度化他,你也跟他一樣做農。事實上你有幾千萬的財產,但是為了度這個農人,你故意買一塊地在他旁邊,跟他打交道,「阿伯!請教你這個要種什麼?要怎麼種?」先跟他做朋友。你也是穿做農的服裝,戴斗笠、穿雨靴,跟他穿的一模一樣。他一看這個人也是很窮,跟我差不多,我們做朋友。這個叫同事攝。跟他一樣的身分,才能接近他。你想想看,你如果是開什麼進口車,穿西裝打領帶的,他一想,我不敢攀龍附鳯!他就跟你保持遠遠的。

這是講到菩薩修六度以後,就是要回到現實人生當中,用四攝法去利益眾生。

菩薩摩訶薩善巧迴向。所謂:不求果報迴向、順佛菩提迴向、不著一切世間禪定三昧迴向、為利益一切眾生迴向、為不斷如來智慧迴向。是為第三不由他教,為諸眾生發起善根求佛智慧不共法。

善巧迴向,就是所修的一切的善法,你的目的、動機是什麼。

「不求果報迴向」:你不要說我現在布施這麼多東西給你,我希望來輩子你做我兒子、孝敬我,你這個念頭就錯了。我希望你能夠回報我,對我尊敬一點、對我好一點,那他不尊敬你、不對你好,你就馬上起煩惱了。本來是一件好事,你布施出去了,你就要忘掉,可是你心心念念希望對方來回報你,他不這樣做的時候,你苦惱了。

「順佛菩提迴向」:所修所學的一切,就是要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我沒有什麼其他所求了。

「不著一切世間禪定三昧迴向」:禪定是很美妙的一個心靈世界,你這麼一打坐,你發現你的手腳慢慢消失了,山河大地也消失,最後聲音也消失了,所有聲音你聽不到,在這個寂靜光明、寧靜喜悅的世界,那種迷人的境界,佛經把它形容叫三昧酒。有些人進入這個境界以後,他對世間一切懶懶散散了,因為他一打坐盤起腿來,那種美妙的禪定境界太吸引人了。所以我們要特別小心,你不要以為修禪定,在這個美妙的境界當中就這麼過一輩子,你有禪定,可是你沒有智慧,你回到現實人生還是痴痴呆呆的,沒有用。

「為利益一切眾生迴向」:你所修行的一切,就是為了利益所有眾生。

「為不斷如來智慧迴向」:如來的法這麼高明,都是要開展我們的智慧。我們就是因為沒有智慧,所以痛苦輪迴。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你殺我、我殺你,世間就這麼鬥爭了。所以,智慧是我們人類最重要最寶貴的財產。可是世間人不知道往這邊去追求,迷惑了,拼得你死我活,造無邊的業,就沉淪在三惡道,這是很可惜的。所以我們一切的修行就是迴向:讓佛陀的法身慧命能夠永遠相續在世間流傳,不斷如來的智慧。

菩薩摩訶薩到善巧方便究竟彼岸,心恆顧復一切眾生,不厭世俗凡愚境界,不樂二乘出離之道,不著己樂,唯勤化度,善能入出禪定解脫,於諸三昧悉得自在,往來生死如遊園觀,未曾暫起疲厭之心;或住魔宮,或為釋天、梵王、世主,一切生處靡不於中而現其身;或於外道眾中出家,而恆遠離一切邪見;一切世間文詞、咒術、字印、算數,乃至遊戲、歌舞之法,悉皆示現,無不精巧;或時示作端正婦人,智慧才能世中第一;於諸世間、出世間法能問能說,問答斷疑皆得究竟;………是為第四不由他教,方便善巧究竟彼岸不共法。

你修的境界很高很高,你身心自在、煩惱沒有了,你證到很妙的禪定境界以後,你覺得說眾生跟我無關,度不度眾生無關緊要,這個世間苦苦惱惱的,一下冷一下熱,一下乾旱一下水災,趕快一走了之算了;你這個心叫做厭離心,討厭世間,討厭眾生,你覺得眾生好煩,覺得世間可惱,討厭它。你用這種心態修行的話,是不能成佛的。

你單單修智慧,你會變成很冷漠,世間一切跟我無關,這在佛法來講是不圓滿的。我們說皈依佛兩足尊,佛陀的智慧跟悲心是圓滿的,是悲智交融。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菩薩摩訶薩到善巧方便究竟彼岸,心恆顧復一切眾生,不厭世俗凡愚境界,不樂二乘出離之道,不著己樂,唯勤化度」。菩薩能夠悲智雙運,不會貪戀說我修解脫道成道阿羅漢就算了。

眾生示現種種的苦相,折磨你、煩惱你,這是來刺激、激勵你,像刀要有刀石來磨。所以,見眾生苦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菩薩就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在《普賢行願品》就講到這個。無上正等菩提是眾生賜給我們的,不是我們自己這麼修就會有正等菩提,你必須累世累劫抛頭顱灑熱血去利益眾生,你的福德才能圓滿,智慧才能圓滿。

所以,對眾生的一切折磨你不會討厭,你會用感恩的心,這是眾生來考我,考過了就升等,考不過就留級。因為有眾生來考驗,才知道我的功夫是不是跟法相應,時時刻刻以感恩的心來面對世間的一切。

修行當中我們修忍辱,一個是眾生來考驗,一個是環境來考驗。一下冷一下熱,整個月都下雨,搞不好以後來一個乾旱,大自然也在考驗我們。你的忍辱功夫夠不夠?如果不夠,你就想算了,我到別的地方去好了。你這個地方住不安,你到任何地方就不安,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這個地方有一句話很美,意境很高:「往來生死如遊園觀,未曾暫起疲厭之心」。在一般修學佛法的觀念,你為什麼修行?為了斷煩惱了生死。什麼叫了生死?你生死自在了。所以生死是給你機會,你有生死,在輪迴當中你才有機會去度化你多生多劫來的父母兄弟姊妹。生死大海,一般人講起來好可怕,但是華嚴經告訴我們往來生死如遊園觀,就好像你到公園遊賞,風和日麗,有花草樹木,身心很舒暢,未曾暫起疲厭之心。人生在世也是如此,你看看多少親友生病的生病,死的死,住院、臥病、打點滴的,給你一個警愓。

「或住魔宮,或為釋天、梵王、世主」,這個不是我們現在能做的。「或於外道眾中出家,而恆遠離一切邪見」,現生其身在外道當中去出家,當外道,但是他會引導外道走向正道,遠離一切邪見;這個不是我們現前的本事。

「一切世間文詞、咒術、字印、算數,乃至遊戲、歌舞之法,悉皆示現,無不精巧」。以我們出家人來講就不太適合,不能這樣唱歌跳舞,但是對世間的語言、文字,這是可以學的,可以利用它來弘揚佛法。

「或時示作端正婦人,智慧才能世中第一」。這是大菩薩去做的,有時候示現一個婦人去引導眾生,智慧才能第一。「於諸世間、出世間法,能問能說,問答斷疑,皆得究竟」,這個是講到菩薩的本事,我們知道就好了。所以,要多學一點,菩薩當於五明中求。(2016/4/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