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六十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104)

請翻看華嚴經第六十九卷。善財童子去參訪喜目觀察眾生夜神,夜神示現他過去的心路歷程,他修行證悟種種的境界,就像電影一幕幕的讓善財童子了解以後,善財童子發自內心對聖者讚揚,以偈讚曰:

無量無數劫,學佛甚深法,隨其所應化,顯現妙色身。

這個觀念很重要,尤其像現在魔強法弱的時代,佛門中有許許多多這種很特別的思想,不能吻合佛陀所說的法義。舉例來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即生成佛」,有些客氣一點說三生成辦」。老實說,理論上說得過去,事實上未必如此。

譬如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好了,有的就說人人都是佛,可是我們煩惱一堆啊!它是說我們都可以成佛,有那種可能性,還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亳無條件的犧牲,拋頭顱灑熱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無壽者而修一切善法,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經典裡面講的很清楚。

明心見性,見到什麼性?見到諸法的空性。《阿含經》見空成聖,見到空性的人就是聖者。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也就是形形色色有為法的本來面目,有些地方就講空性。講空性,一般人又執著有一個空,空空洞洞的,什麼都沒有。不是這個意思你去想像宇宙本來面目是大是小、是方是圓,都是錯的。所以心經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你不能以質量的好壞來形容這個空性是什麼樣子,你也不能以數量的多寡來說明空性的樣子,你也不可以存在的有無來說明它。

因為眾生的毛病就是執著,說什麼就是執著什麼,所以心經才會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就是存在不存在,存在的有無;不垢不淨,就是質量的好壞;不增不減,就是數量的多寡。我們不能憑著存在的有無、數量的多寡、品質的好壞,去想像空性是什麼空性是超越一切想像,唯有親自去證悟。那麼在證悟的當下,嘴巴掛在牆壁,說什麼都不對,所以不得不用一種否定來形容———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那麼這樣就能成佛了嗎?早得很。因為歸依佛兩足尊,你明心見性以後,你從此要用大悲心來利益眾生,又不求眾生回報,又不能有一個「我」的概念,也沒有一個眾生被我利益的概念。這樣子要多久呢?三大阿僧祇劫,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所以這個地方善財童子用無量無數劫,學佛甚深法」來讚嘆

我們社會上流行的即生成佛三生成辦,這些跟經典裡面所說的是大不相同。學佛是細水長流的,不是一生一世,是累世累劫、多生多劫、千生萬劫,對三寶的信心不退,然後願意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隨時要記得,此時此刻還在學的當中是學時,不是證時時時刻刻記住我們是在學的地位,還在學不要以為我學很多,我滿足了,我通達很多了。學無止境

所以學佛法這個觀念很重要,一定是多生多劫,持續不斷的,以成佛利益眾生作為我們生命最高的一個價值這個價值永遠永遠的持續下去,就不怕了。我們很慶幸,我們前輩子跟三寶有很深的緣分,所以這輩子能夠出家修道,而且能夠安心住在這個山上,這是多生多劫來的善根善緣。

菩薩悟到空性了,是不是睡大覺沒事了?不是喔,忙得很,隨其所應化,顯現妙色身」。隨著眾生根性差別————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千奇百怪的眾生。菩薩證到空性的時候,從定發通來度化眾生因為定能夠產生神通,神通跟智慧結合在一起,所以能顯現妙色身去利益眾生。

這個是講到菩薩修行的過程,就是要證到無我所以心經很強調,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但是度自己,也是度眾生的苦,這是我們學佛的人要把這個目標認清。那麼要度化眾生的話,我們要了解眾生的毛病,所以接著說:

了知諸眾生,沉迷嬰妄想,種種身皆現,隨應悉調伏。

眾生的毛病是什麼?沉迷五欲當中,被財色名食睡所迷惑。透過六根觸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沉迷當中,像強力膠黏在一起拔不開來。我們追根究底的話,這一切物欲是來自於妄想,得———就是胡思亂想,從來對自己的心不加以訓練,不加以調伏,不加以安住所以我們生生世世都是做妄念的奴隸一個妄念來了,心動不如行動,我們就照這個妄念的指示,不斷按照其指示去做,而且我們不斷去補強加強。

譬如說有一個妄念:哎呀,住在山上好無聊,到南部去玩一玩好了,看看風景,看看水庫」。這個妄念一動的時候,心裡馬上又動念頭,南部有誰可以去投靠,去住去吃喝到南部以後約誰來陪伴……」。妄想一大堆,你非去不可,那真的是非死不可了就聯絡一大堆的人,南部集合,到處去玩樂

我們凡夫都是生活在妄念的世界,自己不知道,迷迷糊糊的。聖者看的很清清楚楚,眾生很可憐,就是被妄念牽著鼻子,往東往西往南往北。這樣子還不打緊,往事不斷的回味,未來不斷的去憧憬想像。過去忘不了,未來又在計劃,可憐眾生被妄心妄念操縱,不得自在,一刻都不得休閒。菩薩了知眾生的毛病,所以菩薩種種身皆現,隨應悉調伏」。

佛門有一個公案,有一個比丘尼長得很莊嚴,未出家前因為她受很大的苦難,內心很大的衝擊,就想出家。可是她往水裡一看,自己這麼年輕漂亮,就這麼出家的話,一輩子不是完蛋了嗎?所以又不想出家了。聖者就現一個天女,比她更漂亮,說:姐妹呀,你在看什麼?她說:沒有啦,我看看自己的身相。以前沒有鏡子嘛,我還很年輕很漂亮,我不曉得做什麼好,想去出家,又覺得太可惜了。」「我們有緣見面,我們就結拜做姐妹吧我們好好來思考未來好了。」好,兩人就坐在那邊聊天。

這個天女長得太漂亮了,突然間抱著肚子痛,痛得不得了,倒在地上唉叫幾聲以後死了,一下子全身腐爛,又臭又可怕。這個女眾看到這個比我更漂亮的人,說病就病,說死就死,馬上就腐爛,就下定決心出家了。

所以,菩薩度化眾生,種種身皆現,有時就現這個無常相。隨應悉調伏,就是隨眾生根機去調伏眾生。我們沒有這個本事,因為我們沒有證到法身,我們只是業報身。我們是乘著業力來的,這個業報身守著一個地方,忙東忙西,忙忙碌碌這麼過一輩子,這是眾生相。

法身恆寂靜,清淨無二相,為化眾生故,示現種種形。

佛菩薩他可以千百億化身去度化眾生,他的報身非常莊嚴,還有最重要的法身,法身就是智慧之身。舉例來講,天上的月亮,中秋節八月十五的晚上,一輪明月普照世間,光明柔和,我們比喻這個光叫做法身天上這麼圓滿的一個月亮,我們喻說佛菩薩的報身那麼千江有水千江月,你家用個臉盆裝水,放在地上,月亮就跑到臉盆裡面了就是說你有那個佛緣,菩薩就示現種種的身來度化你,也許現一個老人,也許現一個年輕人,也許現一個漂亮的天女,千變萬化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佛的報身是三十二相莊嚴,八十隨形好佛的法身就是佛的智慧,以法為身,以法為命,叫做法身慧命。

法身恒寂靜」:當你證到空性了,證到諸法的實相了,一切法都是佛法。我們凡夫還沒有證到這個境界,一切法都是障礙法,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是一肚子氣,看到人、看到事、看到物都是一肚子火。在聖者的眼光,見聞覺知風吹草動,一切都在顯現如來的法音,這個生命是大不相同。在聖者的眼光,一切法都是在演如來的法音,風聲雨聲都是如來的法音。

清淨無二相」:證到法身的聖者,他不像我們有一個「我」,我執、我慢、我見、我愛,有相對的世界,形形色色的,產生了愛恨情仇。在聖者的心境,沒有什麼愛恨情仇,一切是不二,沒有美醜,沒有好壞,沒有生滅。一切都在展現無常無我,一切法都是佛法,這是聖者的境界。

為化眾生故,示現種種形」。因為眾生根機千差萬別,有的時候菩薩化成乞丐跟你在一起。

新加坡有一個百歲的老人,叫許哲。好多年前我去新加坡時她請我吃飯,她說:法師你的錄音帶我都拿來複印很多送人,這是不是盜法?我說不是盜法,這是功德無量。我說:你已經這麼大的年紀,一生當中都是在服務眾生,你是什麼因緣來加入服務眾生的行列呢?

她說:當我還是一個小姐的時候,有一天朋友請我去吃飯唱歌跳舞,我打扮得漂漂亮亮。大家好意嘛,杯觥交錯的,就是這麼吃喝唱跳。好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我吃得太飽太不舒服,我就急著想回家,就在這個酒店門口,我見到一個乞丐,又老又瘦,彎腰駝背,很可憐。我那時候肚子漲得很難過,我就嘔吐。那個老人說你好心,你拿點東西給我吃,我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喝一口水,沒有吃一口飯,我現在又冷又餓,我可能即將死亡。

她看到這個景象以後,她想:我吃得這麼飽這麼漲,要吐掉才會舒服,他竟然三天三夜滴水未喝。世間還有這麼可憐的人當下她覺悟了回到家裡面,所有的化粧品送給人,所有好的衣服送給人,就穿很樸素的衣服。因為她學護,她就到最窮苦的地方去幫助眾生,解決生理上的病苦。

我說這個乞丐是菩薩的化身,知道嗎菩薩要度她,只能現乞丐的身去度她。果真她就不嫁人了,終身去救那些窮困的人後來變成新加坡國寶級的人物,前幾年往生了。這是十幾年前我在新加坡與她碰過面,還請我吃飯,她的歷史很令人感動。

於諸蘊界處,未曾有所著,示行及色身,調伏一切眾。

我們進一步來研究於諸蘊界處,未曾有所著。我們分析一下身心世界,蘊是五蘊,界是十八界,處是十二處。十二處是什麼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些寫六入),以及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我們六根觸對六塵產生六識,根、塵、識,六根、六塵、六識,就是十八界。譬如眼根觸對色塵,產生眼識耳朵觸對聲塵,產生耳識。

界,是一種界限,各各不同的作用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在我們凡夫六根是不能互用,因為我們有我執我見聖者六根是圓通的譬如說他的眼睛也可以聽聲音,耳朵也可以看東西,六根是可以通融的。

我們因為有我執我見,一天到晚去執著五蘊就是我、我的生命。五蘊色受想行識———身是四大組合的是感受,六根觸對六塵的時候,會產生感受、感情、情緒。感受分成三種,一個是樂受,快樂的感受;一個是苦受,不好的感受;一種是不苦不樂的感受你們這麼打坐久了,腿會痛,感受不舒服,想動一動,動一動舒服一點,這是感受。

六根觸對六塵產生感受以後,就會像。我們豐富的想像,哇,這個感受多美多好然後採取動,愈多愈好、愈多愈好,我想去滿足這個感受然後產生了,對這個感受了解,對這個想像也了解。就是我能想像、我能感受、我能採取行動,這是識的一種作用

我們整天就是在我執我見、我慢我愛的生活圈圈當中轉不出來,千生萬世都是在我執我見的圈圈裡面,束縛了生命眾生就是對五蘊執著,對十二處執著,對十八界執著,那聖者於諸蘊界處未曾有所著從來不會執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為我,他沒有這個概念了。示行及色身,調伏一切眾」。聖者打破了生命的束縛,以他的悲心來度化眾生。

不著內外法,已度生死海,而現種種身,住於諸有界。

聖者能夠不著內外法內外法就是指蘊界處,向內來講就是五蘊的色身,外在就是六塵,然後產生六識。度生死海,聖者在生死大海當中不再漂盪了,他可以操縱作主。而現種種身,住於諸有界,這是聖者乘著悲心悲願,來陪我們這些公子讀書。那麼聖者還有什麼特色呢?

遠離諸分別,戲論所不動為著妄想者,弘宣十力法
一心住三昧,無量劫不動毛孔出化雲,供養十方佛。

所以我們講到信佛學佛知見很重要,沒有即生成佛、三生成辦,沒有那麼簡單的事情。那是千生萬劫,細水長流的,每一生每一世菩提心不退,成佛的心、度眾生的心永遠不退。

大般若經》就講,一個人會著魔,第一是忘失菩提心,第二是你忘記眾生了,你沒有度眾生的悲願。你有菩提心,有度眾生的悲願,你就不會著魔。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成佛的心,以成佛為我生命最高的座標什麼我都不要,什麼我都可以捨,我以成佛度眾生作為我生命的最高價值,這種人是不會著魔的

這是講到聖者一些境界,作為我們修行的參考。我們來檢點自己的身心,六根觸對六塵,產生了感受,你的感受是苦受還是樂受還是捨受好的感受產生貪愛,不好的產生瞋恨感受來了不知道,感受消滅不知道,感受變化也不知道,那叫做無明。學佛的人是靈明覺知,生理心理時時刻刻都是保持一種覺醒的狀態。我現在不高興,我現在很高興,我現在心情不愉快,自己都要察覺很清楚。這個感受來了我知道,感受消滅我知道,感受變化我也知道你對感受不知道的時候,叫做無明

時時刻刻我們六根不斷跟六塵接觸,不斷產生了感受,產生情緒上的高低起伏,你都要清清楚楚。譬如你吃飯,你吞到喉嚨知道,吞到胸部知道,吞到胃也要知道如果不知道,你就是無明。所以吃飯不可以吃太快,不要狼吞虎嚥,稀哩叭啦就這麼吞進去,傷胃,也增長無明。所以我們講修行,舉手投足、行住坐臥當中,時時刻刻都對自己生理、心理、情緒種種的一切,都能夠清清楚楚,這是動態中的修行方法。2016/5/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