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七十五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110)

請翻開華嚴經第七十五卷。瞿波女告訴善財:

若菩薩親近善知識,則能精進不退修習出生無盡佛法。
佛子!菩薩以十種法,承事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於自身命無所顧惜,於世樂具心不貪求,知一切法性皆平等,永不退捨一切智願,觀察一切法界實相,心恆捨離一切有海,知法如空心無所依,成就一切菩薩大願,常能示現一切剎海,淨修菩薩無礙智輪。佛子!應以此法承事一切諸善知識,無所違逆。

這是告訴我們學佛的動機、態度、方法。學習佛法當然要親近善知識,指導我們修行,給我們正知正見。所以下面有十種來承事善知識。

第一個於自身命無所顧惜」,這也是我們學佛法的人,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因為我們眾生最貪愛最執著的,也就是五蘊和合、四大假合的這個身心。我們最關心最貪戀的就是這個身心。

於世樂具心不貪求」。有了這個身心,接著我們要讓身心能夠如意滿足,自自然然的對外在的財色名食睡五欲,希望愈多愈好。這個叫做世樂具,世俗快樂的一種工具。那麼學佛法的人不把當它世樂具,而是維持生命的一個條件而已。財色名食睡只是維持生命,讓生命能夠去修學佛法。世間人以五欲為他生命的中心點,日日夜夜的就是希望愈多愈好。遺教經就告訴我們,知足的人雖臥在地上也很滿意了;不足知的人睡在天堂也不能滿足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真正維持生命是不多,但是我們想要的很多很多

世間人難以去修行,第一個就是貪戀自我的生命,希望我的生命能夠長長久久;第二希望能夠享受世間種種五欲的滿足世俗的這種觀念,已經千生萬世在我們的心海當中,已經很難去超拔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四大五蘊和合的身心逃不掉諸行無常法印,在我們一口氣還在的時候,儘量去追求智慧福德,而不要沉迷在五欲當中於世樂具心不貪求適當的衣食住行來維持生命就夠了

當時在印度三衣一鉢就可以過日子天氣很熱,睡在樹下就可以了我們現在呢,佛法北傳來到這個地方生活條件跟以前大不相同,有春夏秋冬,甚至還下雪,所以我們現在三衣一鉢真的不容易生存,夏有夏衣,冬有冬衣,春有春衣,棉被種種的最主要的是說不要去過分貪求,能夠維持生命的溫飽就夠了因為世俗的這一切都是有為有漏,你的生命都保不住了,你還去追求這麼多五欲,沒有意義的。

知一切法性皆平等」。在我們六根觸對世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觸對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說我們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人物山川這一切,在世俗的眼光看起來有種種的差別,高低、大小、美醜、好壞,這是眾生的妄想心去分別事實上一切法它是自自然然的,因緣和合了,有這個現象,因緣盡了,一切歸於無常世間所有一切就是逃離不開諸行無常的命運

所以說要了解一切法性皆平等,他以什麼為性呢?般若經說以無性為性,他沒有實在的本性,無性是他的本性。萬事萬物都是眾因緣所生法,許許多多的因緣條件排列組合,因緣所生。因緣所生,那就是緣生緣滅,一切是靠因緣來決定所以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沒有什麼那一個最好,那一個最壞。「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金剛經所說的。

永無退捨一切智願」。學佛法的人要發長遠的心,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的,往這個方向去走什麼方向?追求佛陀的這種智慧悲心圓滿。成佛,有些地方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些都是講到成了佛的境界,智慧跟福德都圓滿了。

那你想得到佛這個境界,必須觀察一切法界實相」。也就是觀察山河大地,乃至包括我們的身心,觀察它的實相。我們講實相,馬上你就執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相。所以文字只能用善巧譬喻的方法引導我們。你認為有一個實相,但永遠找不到一個實相,這是方便說,方便說叫做「實相」。眾生都是執著文字。宇宙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無以名之,我們說「實相」。那實實在在的相,你又認為是大小、方圓、好或不好,用數量、質量、用存在去觀察不是這樣子的。這個唯有證悟才能夠相應的,去證悟的,說不出來,勉強說是法界實相,實實在在的本來面目,不多不少的。就是萬事萬物都在呈現這種平等一如,但是我們眾生以差別心去分別,好壞、美醜、存在的有無、品質的好壞、數量的多寡,這些都是跟實相愈離愈遠。

心恆捨離一切有海」。佛經裡面的,大部分都是說有為有漏,有為法。你如果不能識透它的無常空性,你就會貪戀執著,煩惱跟你打了死結了。存在的一切,你不能了解它的空性,不能了解它的實相,你就會跟世俗人一樣貪戀執著,那麼你就沉沒在煩惱的苦海當中。所以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切,不生極樂。你對這個娑婆世界,對人物山川、財色名食睡,你有一點點的貪戀執著,你就是永遠在有海,就是在有為有漏的這種大海當中,漂漂浮浮、浮浮沉沉的。

這個是給我們一個警惕:這個世間哪一個東西讓你念念不忘,白天也想,晚上也想,想不夠就做夢,貪戀執著了。讀經讀經,就是要讀到這一點。時時警惕自己,對世間什麼東西最貪愛?人、事、物,你最貪愛什麼?你想解脫,就是在最貪愛最執著的地方去解開那個結,其他就容易解了。

知法如空心無所依」。你不會執著諸法是常還是無常、諸法是給我快樂還是給我苦,諸法是給我自在還是不自在、是我或是無我、一切法是永恒的還是短暫的、是常或無常。眾生都是用來看世間的一切,有好壞、高低、美醜、胖瘦、數量多或者是少,都是一種相對的觀念,來分別世間的一切。世間無有一物而可貪取,無有一法而可厭離,這是華嚴經告訴我們的。

修行,一個最高的境界就是了知世間的萬事萬物,清清楚楚現象界是這麼樣真實的宛然而有,但是認真起來,我們會發現宛然有的當下,一切是如幻如化,空無實有。雖然是空無實有,但是隨著種種因緣,卻是因因果果、善善惡惡,是這麼真實的,絲亳不差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雖然諸法是空,但是因緣具足的時候,就宛然而有宛然而有的當下,卻是空無自性。學佛的人要有這種正見,你就能夠心無所依。

成就一切菩薩大願」。你親近善知識,你還要發大願。所以在佛書裡面有一句話很重要,願廣則行深」。你的願力有多廣多大,你去實踐了,步伐很穩定的,按照這個願去修行,所以願廣則行深。心真則事圓」,你的心地是善的是真的,初發心是好的,這個事就圓滿成就。這是告訴我們一定要發願,學佛的人很重視這個願。彌陀有四十八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地藏王菩薩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永遠在地獄去度化眾生。各各菩薩發的願不一樣,依願來成就事行。

那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得到寶貴的生命,你不能說是我討厭世間,我活得很無奈,我修到無我,進入涅槃,我永遠不要在這麻煩的世界裡面生存這種心,在佛法來講,就是沒有菩提心。所以這個地方發願常能示現一切剎海」。也就是說,在無量無邊的娑婆世界,恩恩怨怨的世界,就是我們修行最好的一個道場。你看經說天人是災難,到了天上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那是不能得道的。唯有這個人間,有生老病死給我們警惕。一天到晚某人死了,某人住院了,某人生病了,某人去加謢病房,對修行來講,這是很好的警惕。所以常常示現一切剎海,就是菩薩以大悲願在無限生死當中去利益眾生。

然後在無限生死當中,淨修菩薩無礙智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你成就眾生當下,來成就你的智慧。就像刀要石頭來磨,磨刀石讓你的刀更鋒利。我們也是一樣子,唯有在生死大海當中,起大悲心、發菩提心,去利益眾生,我們悲智才能夠圓滿。這個跟我們平時所聽到的佛法是大不相同。

這是講到十種法門來承事善知識。也就是以這十種觀念作為我們生命的最高指導原則。2016/6/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