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地品第五難勝地(11

 

這個地方都是講五地菩薩他修哪些學分,那麼對於他的成就,我們給他一個名稱。

 

名爲神通者,善修禪定故;名爲方便善巧者,能隨世行故;名爲無厭足者,善集福德故;名爲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名爲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爲爲他勤修者,欲令一切衆生入涅槃故;名爲勤求不懈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法故;名爲發意能行者,成就莊嚴佛土故;名爲勤修種種善業者,能具足相好故。

 

有句話說「果從因生」,你想得到什麼樣的果,你就必須去修這個因,那麼因緣具足,果報就現前了。所以這個地方都是講五地菩薩他修哪些學分,那麼對於他的成就,我們給他一個名稱。譬如說他神通者,有他心通、神境通、宿命通,從哪裡來呢?「善修禪定」來的。

大致說來,禪定是會發通,但是這個神通不一定會斷煩惱。如果你的我執還在,你有神通的話,那就麻煩了。要記住,你有煩惱,最好不要有神通!因為你有煩惱,有我執我見,你會利用神通去做壞事,那個名利心會讓你的神通去滿足你的名利,這個要特別小心。

修學佛法的次第,一定是先戒,嚴格去持戒以後,約束你的身心,這個定才能得到;然後定中要去觀緣起無我,才能得到智慧。所以,戒、定、慧,聞、思、修,它有一定的次第。果從因生,五地菩薩有神通是從善修禪定來的。

名為方便善巧者,能隨世行故」:佛經裡面講到「方便」,跟一般人講的隨便是天地之差。方便,是得到根本智慧以後,因為悲心驅使,為了引導眾生向善,就要設種種的權巧方便是為了利益眾生不得不如此。

佛陀的本生談裡面也講到這個。有一個人到深山打獵,不小心掉到深谷,突然有一隻大熊出現,大熊還會說話,牠說:「你不要怕,我來救你。你趴在我的背上,我把你背到山上去。」這隻熊把獵人背上來後,熊就跟他講:「你不必感謝我,我只求你回去以後不要說這深山有隻大熊幫你背上來,這是我們兩個的秘密。」結果獵人回去以後,聽說國王想吃野生動物,他就去跟國王講:我知道深山裡面有一隻大熊。國王就命他帶一大堆人馬去把這隻熊殺死,殺來給國王吃了。

釋迦牟尼佛講,那隻熊就是我,為了利益眾生,我只好救了那個人,然後把我的肉給他們吃眼前這些弟子就是當時那些獵人、吃我肉的,所以現在他們一個一個都成為我的弟子。這就是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的智慧、悲心。

釋迦牟尼佛也講過,當時佛身邊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這些都是釋迦牟尼佛多生多劫來的去利益他們,去幫助他們,去解決他們很多問題。所以,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過去生過去世釋迦牟尼佛拋頭顱灑熱血去利益他們,這輩子一個一個來皈依剃度出家,處處來幫助佛陀轉法輪。所以菩薩修十波羅蜜,初地菩薩就是布施波羅蜜成就。

我看《大般若經》裡面很強調這一點,我們修行不是一下子,你這麼一誦經就開悟。第一個要修的是布施,你能捨,捨身外之物去利益眾生,這是外財施。外財施以外,還有內財施,譬如挖自己的眼睛、心臟、肝臟來救眾生。這個我們做不到,但是起碼我們可以用力氣去掃掃地,或者人家車子不能動,我們幫他推一下,內財施。

所以,第一個是布施,有施捨的精神,這是修學佛法的第一步。有信徒來了,端一杯茶給他喝,你覺得「我好卑賤,我倒茶給你,我侍候你」,你這個念頭就錯了!所有的人來到這個地方,這都是未來的佛菩薩,我先用一杯阿薑茶供養結緣。

《大般若經》裡面還講到,有一次善現比丘問釋迦牟尼佛,他說:我們修行為什麼進進退退,修兩步退三步,不曉得要修到何年何月何日?

釋迦牟尼佛說:只要你是用」來修行,有主觀的我、有客觀的世界,時時刻刻你都帶著「我」來修行,你是不會進步的。我掃地……我擦桌子……我做種種事情……你們享受現成的,這叫做二。我讀經、我打坐、我拜佛,我將來會如何如何;都是「我」。所以我們很容易退心,怎麼修都修不成。如果你布施,你用你的體力去造福眾生,你當下有一個「我」的概念,這個福德就打折扣了。

所以大般若經裡面很強調這一點,為什麼我們修道進進退退?因為我們始終都是帶著「我」來修行、來誦經、來拜佛、來做善事。我什麼東西來布施你們,你們要對我好一點,對我客氣一點,這麻煩大了。所以修行一定是從布施下手,但是在布施的當下要檢點自己是不是,就是有主觀的我、客觀的世界,有我布施給眾生,我、眾生」就是二只要這樣子你修道業就很容易退心。

這個地方講方便善巧,就是告訴我們要有智慧。在《大般若經》裡面,「以無所得為方便,大悲為上首,一切智智相應作意」,這是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三個。時時刻刻不要忘記我是要成佛利益眾生的,但是又不能有一個」,以無所得為方便。大悲為上首,那就是關心眾生、利益眾生。生命有一個目標:成佛,但是在成佛的過程當中,又沒有一個我可以成佛,也沒有一個佛被我所成。那個「我」一定要趕緊拋掉,否則你沒有辦法去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門裡面講的方便,一般人把它當作隨便,不是的,那是無上的智慧,是無我,又能夠去做善事,在做善事的當下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眾生被我照顧幫助。方便是一種很高深的智慧,是無我的智慧。所以我們稱為五地菩薩叫做方便善巧者,他能隨世行,隨著世間眾生的需求,以種種善巧方便去利益眾生。

各位都讀過《法華經》了,我們最近就要出版《法華妙義》。《法華經》裡面有個故事:一個很有錢很有錢的人,他的兒子不見了,在外地流浪好幾十年,結果當乞丐,沿路托缽,有一天回到故鄉被他看到了。有錢人一看,今天來的這個乞丐就是我的兒子啊幾十年來一直找不到,今天突然看到了,就請人把乞丐請進來。

乞丐兒子不認得老父親,一看裡面裝潢得這麼好,這是官府嗎?是要抓我還是怎麼樣子呢?他就想跑。結果他一跑,有錢人派人去把他抓住,抓住以後,他害怕極了,嚇得昏過去。主人就叫人用水潑在他身上,就說放掉他吧!

乞丐被放掉以後,又在外面乞討為生。主人就叫那個工人穿破破爛爛的衣服去跟他做朋友,然後告訴他這個有錢人家要請他來掃地除糞,這個主人多好多好。於是就把他帶回來家裡當長工。經過一段時間,這個主人就善巧方便,也穿破破爛爛的衣服,去跟他做朋友,跟他談天、喝茶,就是跟他搏感情。漸漸很熟了,主人就慢慢地把一些職務交給他去做,告訴他什麼地方要收租、收多少錢等等

終於這個有錢人發現兒子成熟了,就請國王、大臣、地方上有頭有面的那些人來,我今天要宣布,我身體也不好,我老了,我這些財產就交付給某某人,他就是我幾十年前不見的兒子,終於被我找到了請你們當證明人,我的一切都交給我的兒子。

這是什麼方便善巧隨世行故。隨世間的這種需求,來行方便。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一切眾生在佛看起來,就像他的兒子。

前生前世我們跟佛一起玩家家酒,玩躲躲貓貓,你們還記得嗎?你也忘記,我也忘記了。忘記是忘記,可是我們東覓覓西覓覓的,終於找回到釋迦牟尼佛這個地方,我們讀他的經典。幸好過去跟釋迦牟尼佛一起捉迷藏、當同學朋友,所以我們前輩子就是種了一點點善根,這輩子跟佛特別的有緣。

名為無厭足者,善集福德故」:我們修學佛法,不要以為說我修得很多、修得很好了,經典我念很多了,我都會背,我會持咒念佛拜佛,樣樣我都做了,夠了夠了。你這樣子想就錯了,永遠是不夠的。要無厭足,覺得還差得很,趕緊把它補修過來。

我只是要求各位,自己定一點功課,大悲咒、楞嚴咒、金剛經、普門品、阿彌陀經、往生咒,這些大家都會的嘛。自己每天定一些功課,天天這麼做,有一天要離開世間的時候,平時你所念的經咒、所念的佛號,這個時候你才知道最可靠最可靠。

五地菩薩還有一個名詞,「名為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我們眾生的毛病是稍微做一點事、誦經拜佛,很累了,睡一下吧!早上鬧鐘響了,切掉,再休息五分鐘吧!我也是會有這個毛病,鬧鐘一響,壓下去,一睡就不知道了。我知道我有這個毛病,所以我就把鬧鐘放遠一點,它響的時候你怕吵到人,你必須起來走過去,精神就來了。如果鬧鐘放在耳朵旁邊,一響,你壓下去,你說我再睡五分鐘,完了,一睡就會睡到天亮了。所以我把鬧鐘放遠遠,這是自己要想辦法去對治。

那麼你這麼努力去做、不休息,做那些沒有意義的也不行。你要知道自己忙著追求的是什麼。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常求智慧」,求智慧。

初出家時,老和尚都這樣告訴我們:趕緊拜觀世音菩薩。拜一拜,就念「 弟子某某人業障深重,禮拜觀音,求智慧」。天天拜、天天拜以後,慢慢這些經典就稍微懂一點點,人家講話的時候也聽懂意義,真的很靈感。後來我就拜《法華經》,突然間覺得經典裡面的道理讓我法喜充滿。後來又拜《華嚴經》,那更殊勝了。我頭腦很笨,我就靠拜佛。拜佛誦經念佛持咒,只有靠這個來加強自己的道心。

所以我們修道人是追求智慧,而不是追求前面所說的神通。不要去求神通喔,神通跟神經只差一個字,你一直想我要有神通,搞不好變神經病,那就麻煩了。我們要求智慧,智慧可以斷煩惱,可以了生死,可以生死自在。

名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你不會說我稍微拜拜佛,很累很累,今天多休息一點吧,補補足一下睡眠。經典裡面怎麼形容呢?有兩個比丘去托缽,糟糕,沒有人供養。一個回來以後就想:早上沒有吃,這麼早起來,又托空缽,這麼累了,我睡覺一下子好了。另外一個比丘就想:出去托缽來回已經浪費很多時間,不能再懈怠了,托缽回來再怎麼累,趕緊盤起腿觀呼吸。釋迦牟尼佛說,你們看這兩個比丘,一個是懈怠,一個就是精進。所以說不疲倦者——在修學過程當中,追求智慧、追求福德、追求悲心的增長,永遠不會感覺疲倦。

名爲爲他勤修者,欲令一切衆生入涅槃故」:一般修行都是為了自己,但是五地菩薩他自己身心淨化了,他現在所修的一切就是要代眾生受一切苦,所以叫作爲他勤修者。

這個世間多災多難,眾生多苦多難、煩惱重重,你好好的修行,你把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平等共有,迴向這個世界平平安安。這個世界災難這麼多,我們也要迴向,知道嗎?你每天拜佛誦經念佛,你一定要迴向,祈禱世界和平、人民安樂自在,我們要動這個善念。

名爲勤求不懈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法故」:「力」就是十力。佛陀的智慧有十種特別的功能,一般講神通。十力大部分是講佛陀的智慧跟悲心,譬如說佛陀通達眾生的前生來世、種種因果來龍去脈;佛陀的智慧了解神通的修行方法,怎麼樣入定、住定、出定;佛陀的智慧了解眾生的根基,上等根基、中等根基、下等根基;佛陀的智慧了解煩惱怎麼來,要怎麼樣去轉變,然後消滅;依無漏慧來斷盡一切惡習,斷盡一切惡念煩惱十力是指智慧,我們學佛就是一直在追求這個。

如來的智慧有具有十力,還有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十八種不共法,最重要就是佛陀的身口意業永遠不會再有過失了。我們稍微一迷糊,我們的身口意就造業了。佛陀是時時刻刻清清醒醒,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悲心,他的行住坐臥都不會違背戒律,不會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的身心,永遠他的身口意業都是善的。

名爲發意能行者,成就莊嚴佛土故」:我一再強調,學佛的人有三個使命,第一、淨化自己的身心;第二、度化眾生,利益眾生,引導眾生;第三、就是要改變這個世界,使污穢齷齪的世界變成莊嚴和樂共生的世界。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把垃圾分得清清楚楚,可回收的塑膠、瓶瓶罐罐、紙張,都要另外分類。因為什麼?莊嚴佛土故。眾生受環境的影響很大,在清淨莊嚴的國土中,眾生的心容易向善向光明。假如我把你們丟在歌廳舞廳,請問你怎麼打坐?

所以佛寺一定是掃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不要東西亂丟亂放。有時候你們把塑膠袋洗一洗,就這麼隨便掛一掛;工作手套洗一洗,就掛在外面的窗戶,我都會把它收進來,因為不好看。你們找不到東西的話,你就到裡面去找。

環境會影響人的心境。信徒喜歡來道場,就是看到很清淨莊嚴的佛堂、佛像,然後又有書本可以供給他們帶回去閱讀。所以環境也是學佛的一個必修科目,在《金剛經》裡面就講莊嚴國土。

我們出家人就修這三個:淨化身心、利濟有情(有些地方講成熟眾生)、莊嚴國土。這是讓我們了解,信佛學佛不是僅僅我個人身心淨化昇華就夠了,還要在無窮無盡多生多劫去利益眾生、教化眾生;這樣還不夠,還要把我們生存的這個空間:這個可愛的大地,不要去破壞它。這是大乘佛法的一個特色,淨化身心、度化眾生、使世界清淨莊嚴,這三大使命缺一不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