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地品第五難勝地(12mp3連結

名爲常勤修習者,求莊嚴佛身語意故;名爲大尊重恭敬法者,於一切菩薩法師處如教而行故;名爲心無障礙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間故;名爲日夜遠離餘心者,常樂教化一切衆生故。

 

這是五地菩薩的智慧、悲心、願力,我們用種種的名詞來讚嘆,那麼前面已經念了許多了。

名為常勤修習者,求莊嚴佛身語意故」:我們每一個人每天早上一起來,眼睛睜開,開始就忙忙碌碌的,那麼你忙什麼?你在追求什麼?你生命的大方向是什麼?五地菩薩他日日夜夜常勤修習,他忙著追求的就是莊嚴佛身語意。

我們的行動離不開身、語、意三種身就是身體的行動,語是嘴巴講出話來,然後坐下來胡思亂想,那個叫做意。我們的身口意如果是如法如律,佛經裡面就用「莊嚴」兩個字來形容,身口意很莊嚴。如果我們的身口意會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就不莊嚴了。譬如抽菸、吃檳榔、喝酒醉醺醺的,別人聞到味道很可怕,然後喝酒開車傷己傷人,這就是生命不莊嚴。

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是否莊嚴,是否如法如律。五地菩薩他每天忙忙碌碌的,就是要讓自己的身口意都能夠如法如律,對自己、對別人的身心有所助益幫助的,去做、去說、去想。

名爲大尊重恭敬法者,於一切菩薩法師處如教而行故」:一般人見到佛像會恭敬禮拜,但是對經典法寶隨便放、隨便扔,想看的時候打開看看,不看了就丟在一旁,不當一回事,這就是不尊重法。法寶:法能夠使我們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使我們知道怎麼去降伏煩惱、淨化身心,是很珍貴的寶。

經典法寶,一般人把它當作一本書這麼一放,你知道如果你沒有放好,放到髒髒的地方,那個鬼神會發脾氣的。如果這個經典一半放在桌子上,一半懸在空中,陰界眾生就用手捧在那邊。我們講這個可能大家會覺得好像是神話,的確有這麼回事!所以經典一定要放在很乾淨的地方,整整齊齊的,這是尊重法。你對法尊重,你會依法去修行,你的身口意就會莊嚴起來,身心就能夠淨化莊嚴。

但是法不是讓我們念一念、背一背就可以了,要「如教而行」。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不是讓我們念一念背一背就好了,要去深深體悟後,身體去力行,按照經典的說法去修去學。

事實上我們聽到的法很多很多,我們就是沒有去修沒有去學,所以得不到受用。譬如經典告訴我們四念住:觀身、觀心、觀法、觀受,我們都會念,可是你有沒有去觀呢?你沒有去觀沒有用,只是一個名詞而已;如果你去身體力行,你真正得到好處了。

舉例來講,大家都聽過「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那觀身怎麼去觀起?你觀這個身有大小便利不清淨,這是一個方法。另外有一個方法,你可以先注意呼吸。你就是坐正了,脊椎骨挺直,那就不容易累,如果彎腰駝背,很快你就累了。我們看所有的佛像一定是抬頭挺胸,這是有意義的。你要挺直,但是又不能靠著背。不靠背,然後全身放輕鬆。

不管你信佛不信佛,同樣地我們二十四小時在呼吸。佛陀就是訓練我們注意自己的呼吸。呼吸經過鼻孔,鼻孔的四周圍會感覺有氣息進來、出去,你只要把心注意在吸氣吐氣、吸氣吐氣,慢慢慢慢你整個心就沉澱下來了。

你每天這麼做,一天做兩次三次,不要多,一次十分鐘。剛開始十分鐘就好了,幾天以後你覺得十分鐘不夠,二十分鐘;又覺得不夠,三十分鐘,漸漸增加,讓你的生命整個安頓下來。

這個不是隨便做一次兩次、三天五天就可以,你要天天做變成習慣,你的生命就不斷地充電。慢慢你會發現呼吸越來越細,越來越長,越來越緩和。然後慢慢會感覺整個身體是很空的,空蕩蕩,很輕的,輕飄飄。這個時候就最危險的時候了,你會貪戀這個境界,光明、寧靜、輕飄飄,好像沒有肉體了,你常常喜歡執著這種境界,那就麻煩了。

在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任何的境界不去執著,你只要有一點點執著,那麻煩了。即使佛現前、佛放光,你都不理不睬,相應不理善達其相而不執著,了解有這個現象產生,但是不去執著,這叫做功夫。好的、壞的恐怖的、美好的,你都沒有貪愛心,也沒有瞋恨心,也沒有恐懼心,這叫做功夫。

我們講佛陀是「以法為身,以慧為命」,眾生是以四大為身,這是我的手腳、頭腦、眼睛、鼻子,我們就執著六根四大就是我的身。佛菩薩是以法為身,這個法——他修行的方法、淨化身心的方法、離惡向善的方法、證悟諸法空性的,這些都是要靠四大五蘊假合的身心。但是我們眾生就執著五蘊、執著四大,所以你就戴著一副不合眼睛度數的眼鏡來看世界,一切就走了樣了。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按照法去修去學,然後不執著,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某個階段修什麼法,這階段修好了,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它是漸序而行,那麼你的身心就能夠莊嚴。所以尊重恭敬法很重要。一般人聞法,聽一聽,唉呀,這是一種常識而已嘛,沒有什麼。法不一樣,佛法是要讓我們的身心淨化昇華,找到安心立命處,對生死煩惱不再手忙腳亂,不再恐懼。法的可貴,大家要好好去體會體會。

名爲心無障礙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間故」:我們因為有我執我見,有身見,以自我為中心,我們去看這個世間的人事物,對我有利的,我高興、我黏著、我執著,對我沒有什麼利的,甚至傷害我的,我起瞋恨、打擊、排斥、消滅,這是眾生無量劫來養成的一個習慣。好的貪戀染著,不好的瞋恨排斥打擊消滅,這個叫做心有障礙。

我們凡夫跟菩薩差別是什麼呢?譬如晚上停電了,你會害怕有沒有鬼,尤其是颱風夜,也沒蠟蠋、手電筒,一片暗暗的,你想去廁所只好摸著牆壁慢慢走,你又怕地上有蛇,提心吊膽,因為你看不清這個世界。如果電來了,好高興喔,可以跑可以跳,沒有障礙。

我們凡夫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障礙?簡單講就是沒有智慧的光明。我們現在有障礙,我們看到的人事物,喜歡不喜歡、討厭不討厭,這個都是障礙。不管你是貪愛染著,或者是討厭排斥,都叫做障礙,那都是跟貪瞋痴相應。

這裡形容五地菩薩的功夫,他的智慧光明使他心無障礙。心無障礙有什麼好處?「以大方便常行世間」。你內心空掉一切的貪染執著,是不是這樣就大事已畢呢?不是,千千萬萬的眾生等待你去教化,等待你去引導,等待你去攝化。所以經典裡面講,我不度化眾生,誰當去度化?我不教化眾生,誰當來教化?我不親近眾生,誰來親近眾生?

就是說,菩薩來到世間,他有一個使命感、責任感,不是自己的生死煩惱了了就一走了之,大乘佛法不是這樣。世間一切眾生是我的責任義務,我不求回報的,要想盡辦法引導他走向善的光明,否則他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那真的是很可憐。而這些眾生跟我都有關係,是過去生過去世的父母兄弟姊妹,都是對我有恩。這個就是菩薩道很特別的地方。

在《華嚴經梵行品〉說:「觀察眾生而不捨離」。你了解眾生這麼可憐,迷迷糊糊過日子,而這些眾生都是我前輩子的父母兄弟姊妹,你就讓他這麼生生死死、迷迷糊糊,這說不過去。所以,以大方便常行世間。

我常常說,有人來到我們這個地方,你都不理不睬一副這種高貴相,高貴到結果變成搞怪,人家覺得出家人怎麼這麼冷漠!你起碼打一個招呼,「你早阿彌陀佛進來拜佛,添福添壽」再奉上一杯茶。你要把他當作是未來的佛菩薩,他趕快成佛,成了佛來度我。你恭恭敬敬地奉上一杯茶,他喝了這杯熱熱的阿薑茶,感受到佛門的溫暖,你就增長他的法身慧命。你一副冷漠或者是很輕浮的動作,人家瞧不起你,叫做斷人善根,跟三寶的善因緣就被你切斷了。斷人善根,那是不可原諒的,罪過很深。

所以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講話做事、為人處事,這些也都是我們必修的功課。佛陀用慈眼來視眾生,那麼我們也是學習用慈悲的眼來看待一切眾生;佛陀告訴我們要悲心度有情,內心充滿著慈悲心,去攝化眾生、引導眾生,所以我必須多讀經律論,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眾生的根基千差萬別任何眾生來,我都能夠善巧方便引導他走向善的光明。

昨天還是前天有出家人來拜年,每年都來拜年,每年都會送一幅字,就是抄寫金剛經、心經、彌陀經,各種不同的書法送給我。我說:你年紀多大?」他說:「四十幾,快五十了。「那你整天做什麼?」「我就整天抄經。」我說:「抄經很好,但是營養不良。

我就很不客氣的跟他講:假如現在有一百個人來,你想跟那一百個人結緣,你要抄寫一百張的《心經》。你要想盡辦法去抄,慢慢一筆一筆的寫,不能有錯字,那要抄幾個月。你抄好了以後,人家不曉得收藏不收藏還不知道,說不定還會嫌這個不曉得要擺哪裡好,你又沒有什麼名氣,最多放一把火燒掉它。即做他收藏了,他也不懂得其中道理,對他來說是沒有什麼意義。 但是如果你去深入經藏,你把道理說給他們聽,他們聽得心服口服,只要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這一百個人就能夠得到受用。

要了解這個娑婆世界耳根聰利,耳根的作用特別大。「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以音聲作佛事,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特色。極樂世界也有鳥來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也是用音聲來作佛事。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張嘴巴,我們就必須好好地深入經藏,把這個道理善巧方便地,台灣人來講台灣話,不懂台灣話的人講國語,對廣東人你就講廣東話,對日本人講日本話,對英美人士講英文,要學習啊!你學習種種知識,目的不是表示你很行,而是要透過語言把佛陀的法轉到眾生的心中,叫做法輪常轉。

你內心經常去思惟法,法在你的身心當中轉,你就沒有煩惱;你在人我是非當中轉,你就一肚子怨氣、悶氣,法輪不轉。法要在我們身心當中去轉,轉得我們心服口服,這個法真的是太好太微妙了「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法在你的身心當中轉,你的身心會越來越清淨越莊嚴。你煩惱越來越少,安心立命了,這個時候不一定要說法,單單你的行住坐臥就能夠讓眾生進入佛門。

有一個老和尚法振老法師,現在還在,一百零幾歲了 。他有一天到佛堂,看到一個老和尚恭恭敬敬五無體投地這麼拜佛,慢慢慢慢的拜,他看到以後感動得痛哭流涕,還有人這麼樣恭敬對佛!佛為什麼讓人感動到這樣五體投地禮拜?他開始研究佛法,後來退伍就馬上出家了。

你看,這是無言的說法。他過去是軍人,殺人不眨眼的軍人,看到一個出家人這麼恭敬心虔誠拜佛,這麼一拜,度他出家了。我還見過這位老法師。後來他抄《法華經》,一筆一劃,抄得很莊嚴,恭恭敬敬的。我每次到慧日講堂的時候,他都在抄經,他不跟人講閒話的,那時候已經八、九十歲了。

就是說,菩薩以種種的方便來利益世間,為什麼?心無障礙。一切人事物你都能夠用悲心智慧去包容、理解、接納、欣賞,這就是心無障礙者。你對世間的一切,包括自己、包括別人、包括身邊周遭的一切,你不能欣賞、不能接納、不能包容,看到這個傢伙我很討厭,看到這個東西我很不喜歡,所有的人事物你都不喜歡,這個叫心有障礙。心經是說罣礙,有罣礙就會有恐怖,有罣礙故有恐怖。

五地菩薩的可貴就是他心無障礙,包括生老病死,包括身邊周遭的一切的人事物,他都能夠接納包容諒解,這個就是菩薩的心量。所以我們常常聽人家講量大福大,這個有道理的。

名爲日夜遠離餘心者,常樂教化一切衆生故」:日日夜夜他的內心就是只有一個念頭常樂教化一切衆生。念到這個經文,我們就很慚愧,我們內心裡面總是想中午不曉得吃什麼,什麼菜我不喜歡吃,什麼菜我喜歡吃,不曉得有沒有得吃,想人、想事、想物,都是跟「我」息息相關的事情。但是菩薩他內心所關心的是什麼?他沒有其他雜念,他的內心就是我要如何去教化眾生。看到眾生離惡向善了,他很快樂;眾生信佛學佛、轉迷為悟,他更快樂。菩薩看到眾生終於覺悟、離惡向善的時候,他內心法喜充滿,而不是像我們一般人要中奬幾千萬。

這個是菩薩的心境,我們從經典可以了解一點點。就是菩薩的內心當中,時時刻刻他就是要去利益眾生,引導眾生,幫助眾生,轉凡成聖他看到眾生轉迷為悟,走向善的光明,他高興得不得了,法喜充滿。這個是菩薩的特色。

五地菩薩的智慧、悲心、身口意業清淨,經典裡面都把他形容了,讓我們了解這就是最圓滿的生命。這個圓滿的生命是充滿著智慧,充滿著悲心。世俗人是講愛心,佛法是講悲心。如何使人離苦得樂、斷煩惱,如何引導他有智慧有光明,這是慈悲心。

有智慧、有慈悲,這就是菩薩的畫像。我們要畫菩薩的話,就用慈悲跟智慧來畫菩薩,菩薩的畫像這樣你大概就清楚瞭解了。今天把五地菩薩的這些功德大致這麼念一念,我們要好好來檢點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