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地品第五難勝地(10)  mp3連結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觀察,所修善根皆爲救護一切衆生,利益一切衆生,安樂一切衆生,哀湣一切衆生,成就一切衆生,解脫一切衆生,攝受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離諸苦惱,令一切衆生普得清淨,令一切衆生悉皆調伏,令一切衆生入般涅槃。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有三件事情要特別用心,第一個是「發心」,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動機。你做這件事情是為什麼而做,有什麼理想、有什麼目的,這是發心、動機。發心以後就要「修行」,怎麼去完成這個志願要身心真正去修學,付諸於行動,付諸於身口意業的淨化昇華。發心、修行,第三個才是「證果」,證到果位了。你按照所發的心去修去學,最後證明你的發心是正確的。

所以,發心、修行、證果,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三個階段。

我們從小學、中學、大學,常常會寫的一個作文題目叫做「我的志願」。小時候的志願很可愛,我要當警察;長大一點了,我要當飛行員;再長大以後,來到社會上,能不能如你所願的去滿足呢?少之又少。

佛法講發心,也就是你的動機,你的發心是純正的、是成熟的,按照這個發心去修去學,依願力來完成,最後就達到目的了。

我們今天坐在冷板凳上來研究佛法,甚至我們捨去世間的榮華富貴、世間的五欲,甚至剃度出家了,穿的衣服也不流行,十年二十年就是這個樣子,什麼都捨掉了,我們來到佛門,每天就是誦經拜佛,那麼我們應該冷靜去檢討:我為什麼跟世間人不同,捨去一般人認為最好的飲食男女、吃喝玩樂、五欲的享受?為什麼我拋棄世俗人認為快樂的事情,然後在這個孤寂的深山裡面,一大早要打坐誦經拜佛?

就是我們要研究自己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如果你不清楚的話,你會覺得很辛苦,何苦來哉,做人要這樣自己折磨自己!但是如果你了解,你有更高的理想、更崇高的目的,為了這個目的、理想,你覺得生命是有意義的。

《四十二章經》裡面有一句話很值得我們注意,「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這個道就是宇宙永遠不變的真理,我們遵循真理,這個就是善。你發心去悟這個道,你這個生命是崇高偉大的。

世間人是說我要獲得很多的財產、金銀珠寶、嬌妻美妾、榮華富貴,但這些都是無常的。學佛的人了解到世間的無常,只要很少很少來維持生理所需,能夠溫飽就夠了,重要的擺在生命的一種終極關懷。

我們活在世間,終極目標是什麼?是不是像動物一樣,只有飲食男女、吃喝唱跳過日子?還是有更高明的讓我們終身去追求?今生還不夠,生生世世朝這個目標去修學?佛法就是要我們提高生命的層次,從迷糊的生死當中,能夠清清楚楚,修學智慧,修學悲心,讓自己的生命不斷昇華淨化。這個就是《大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一切智智就是佛的智慧。

我們就是沒有智慧,所以我們煩惱;我們沒有智慧,所以我們受騙;我們沒有智慧,所以我們不了解經典在說什麼;我們沒有智慧,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世間的萬象,被萬象所迷惑;我們沒有智慧,老病死圍繞在身邊,使我們內心裡面有一個陰影,我們恐懼生病,恐懼老,恐懼死亡。

所以信佛學佛的人追求的是什麼?就是要有智慧。我們天天念三皈依,「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經典是佛菩薩的心路歷程,他們所經驗的方法,我們真的是佔盡便宜,不會盲修瞎練你對經典研究越深越透徹,你就不會走冤枉路。

這段經文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放棄世間這些有為有漏的、五欲的這種人生,來追求清淨莊嚴的法身慧命?這個目的何在,我們要釐清。對自己生命的目標很清楚,這是讓我奮鬥的一個方向所以今天講到這個很重要為什麼我們信佛學佛?為什麼剃度出家?為什麼世間這麼多的宗教,我們選擇佛教釋迦牟尼佛來修學?為什麼要坐冷板凳來讀這個經?為什麼一大早要起來打坐誦經拜佛?這一切一切的目的是什麼?

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觀察,所修善根,皆爲救護一切衆生利益一切衆生,安樂一切衆生」。

講到這個地方我們很慚愧,我們一點都做不到,因為我們本身毛病缺點一大堆,自己苦惱,又造成別人苦惱。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我們的身口意一定是能夠去利益眾生,對眾生的身心有所助益。我們去做、我們去想、我們去說,身口意三業只要你一動起來,能夠去利益眾生的儘管去做,傷害眾生、危害眾生、造成別人困擾的事情,你千萬不能做。

簡單說,就是修學佛法不是你個人獨自的一件事,因為你心存眾生,你內心裡面有這些眾生,這些眾生都是累生累劫的父母兄弟姊妹,這些眾生都是未來的佛菩薩,我要如何去恭敬他、利益他、攝受他、幫助他,也希望他成佛的時候會來度化我這個業深障重的眾生。

你看修行佛法是時時刻刻跟眾生息息相關,眾生是幫助我們成道成佛的增上緣。學佛的人如果這一點觀念都沒有的話,你討厭眾生,你討厭別人,這跟佛法就完全是背道而馳。修行,首先要淨化自己的身心,淨化自己身心做什麼?你才能真正去理解眾生,幫助眾生。

所以動機很重要。修行不是個人的事,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跟眾生一起來提升智慧悲心。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所修的這一切善根,皆爲救護一切衆生,利益一切衆生,安樂一切衆生。

自己的一舉手一投足,造成別人的困擾,對自己不好,對別人也不好。所以時時刻刻要檢點自己。最簡單的,吃飯的時候講話好不好?很容易嗆到。你們在挾菜的時候,一面挾菜一面講話,口水掉在菜裡面,有沒有公德心?我們講話都有口水,挾菜的時候嘰嘰喳喳,口水都掉進菜裡面,有公德心嗎?學佛的人在小地方都要很小心很注意,千萬不要去造成別人的困擾。

哀愍一切衆生」,就是對那些弱勢的人,他的智商很低、有憂鬱症、躁鬱症、心情不穩定的人,你要特別去同情關懷。一般人都不是這樣子,總覺得我很行,別人不行,別人很差勁,我很偉大。這個心不對,即使你樣樣條件都很好,但是你要有慈悲哀愍的心,對那些弱勢、六根不方便的眾生,要特別伸出援手。

成就一切衆生」,跟眾生一起來成就智慧福德。

解脫一切衆生,眾生有煩惱,自己也有煩惱,自己煩惱要解脫,你才能解脫眾生的煩惱。你自己苦苦惱惱,還造成別人苦惱,你怎麼去解脫眾生呢?

「解脫」,就是解除他身心的痛苦、身心的煩惱。一個人用繩子綁得緊緊的很痛苦,你把他解開以後,他很舒服。你內心有結,看這個人不對,看那個不行,心這麼小,容不了身邊周遭的人,你自己已經打結了,怎麼去解脫眾生?

我們之所以煩惱,就是因為我們不斷打結所有的人事物,我看不慣,我不喜歡,我討厭,這就是心裡打結。你自己沒有解脫,心裡一層一層的結結在那邊,綁在那邊,你活得不安祥不自在。所以,「解脫」就是除了你對眾生的那種歧視,看不起人家,討厭人家,這個解除了以後,你就離痛苦。

所以學會尊重別人體諒別人,這個比你誦經念佛拜佛更重要。為什麼?我們修學的目的就是要解脫一切眾生的痛苦煩惱,那你沒有辦法去解脫人家,還自己一直在打結,看這個不對,看那個不好,瞧不起人,討厭人家,這算什麼三寶弟子啊!地獄種子、三惡道的種子,都是這樣結起來的。

學佛讀經,其實就是讀自己的心。經典裡面講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我們的內心還不是一樣充滿著地獄餓鬼畜生的種子。是非不明,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因果,迷迷糊糊,愚愚痴痴,這是畜生種子;墮落做畜生就是因為愚痴無明才會做畜生。瞋恨心很大,貢高我慢,將來就變阿修羅,阿修羅是整天拿著刀槍,隨時準備跟人家戰鬥打仗。不要以為說你死後就不會變阿修羅,你現生都是跟人家過不去,你生前已經墮落成阿修羅了;你愚痴不知道因果,你已經墮成畜生了。

所以讀經要讀出經文的言外之意,讀經主要是檢點自己,省察自己的身心是不是跟佛陀所說的戒定慧相應,如果不相應,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如果相應,那就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它就是這樣簡單的。

我們是站在生命的中樞點,上成佛道也可以,下墮地獄餓鬼畜生也可以,都是這個心,你這個心當下是什麼樣的出發點,出發點是善的,你的生命在昇華;心念是惡的、不愉快的,那麼你生命在三惡道有份了。

所以「解脫」兩個字是很重要很重要,把那些不好的習氣、不好的惡念,一個一個把它消除。目的何在?這樣才能夠攝受一切眾生。攝受眾生目的何在?令一切衆生離諸苦惱

如果有人問我們:你們學佛做什麼?很簡單,學佛就是離苦得樂。我們沒有智慧,以自我為中心,造成自己生活上的壓力,也造成別人的困惑,不斷地製造苦,叫做麻煩製造者、苦惱製造者。那我們信佛學佛就是要把自己身心的這些苦惱消除掉,也能夠幫助眾生,幾句話解除他心裡的結這是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時時刻刻要有這種心念。

令一切衆生普得清淨我們之所以苦苦惱惱,就是三業不清淨;三業不清淨,自然就很多的業報、很多的障礙。種種障礙一層一層湧現在眼前,這是身口意業不清淨,很自然招感的。譬如你現在把果皮丟在客廳,等一下你看看,螞蟻蒼蠅都來了,會招感。因為不乾淨東西放在這裡,很自然的蒼蠅螞蟻都來了,老鼠也來了。所以,三業不清淨就是一切苦惱的因三業之所以不清淨就是沒智慧。

令一切衆生悉皆調伏調伏什麼?調伏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不信、懈怠、昏沉、散亂,這些都是我們內心裡面「阿渣阿渣」的東西。你不去調伏它,你只希望別人都聽你的、合你的意,實際上沒有這種事情。你只有先調伏自己的身心,自己安祥了,任何環境你都能夠自在過日子,「任事變,修吾道」,「將心來,與汝安」。任何環境、任何時空,你都是法喜充滿,那就證明你已經調伏內心那些煩惱。

最終目的是什麼?「令一切衆生入般涅槃」。一般人以為「般涅槃」是死亡的意思它是講你的煩惱、貪瞋痴沒有了,你的「病」好了。

本來你身上有一大堆的病,這個醫生很高明幫你醫治,你病好了。你沒有病的時候,你可以去賺錢養父母,可以去當義工,可以跑可以跳,什麼利益別人的事情你都可以做了,因為你是健康的人了。

我們現在煩煩惱惱、苦苦惱惱,因為我們沒有證到涅槃的境界。為什麼?煩惱一堆,在內心裡面打結又打結,打二十四個結;不止喔,心有千千結,所以苦苦惱惱過日子。這種苦惱日子你不想解決的話,它就永遠沒完沒了,又帶到來生來世,很可怕。

所以這一生當中無論如何,你的煩惱習氣,趕緊把它消除,否則它會生利息,越來越坐大,越來越難斷。

涅槃,就是你所有的煩惱、習氣、心結沒有了,你內心充滿著智慧,充滿著悲心,充滿著愛心,充滿著不執著的心,那種狀態、那種生命就叫做Mahāparinirvāṇa,經典裡面講大般涅槃,它是這個意思。

你心裡面有一點點結,對別人有一個結,對事情有結,你的六根觸對一切,你也有結,那就是凡夫,痛苦的凡夫所以我們信佛學佛,每天自己檢討:快樂嗎?智慧增長了嗎?悲心增長了嗎?

最近我看《大般若經》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感受,他說菩薩摩訶薩所修的一切功德福德,「與諸有情平等共有」,是跟眾生共有。念到這句話的時候,整個身心受到很大的震盪。我們修一點什麼福德,我來生如何如何好;我念一部經,將來很聰明。菩薩不是這樣子的我所修的一切都是跟眾生平等共有,願與一切眾生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修的一切是最後要跟眾生一起來成佛。你看那個心願有多大!

所以這個地方說,我們修學佛法就是令一切眾生入般涅槃,就是我們跟眾生一起來成佛,一起覺悟,一起把內心的結解開,能夠和樂善生,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一種觀念。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難勝地,名爲念者,不忘諸法故;名爲智者,能善決了故;名爲有趣者,知經意趣,次第連合故;名爲慚愧者,自護、護他故;名爲堅固者,不捨戒行故;名爲覺者,能觀是處、非處故;名爲隨智者,不隨於他故……

 

在《西遊記》裡面,稱孫悟空叫做「行者」,這很有意思。第五地難勝地的菩薩,他也有別號。

第一個是念者」。名為念者,不忘諸法故時時刻刻不要忘記自己是信佛、學佛、想成佛的人要成佛就要有方法,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四念住、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六波羅蜜、四攝法,這些法都是必修的學分。時時刻刻不要忘記我們必修的學分有哪些,有沒有去修、有沒有去學所以叫做念者,心念在法上用功。你的心念在人事上、是非上用功,心結越來越多,結打得越深,打了死結你又解不開了。

名為智者,能善決了故」:有智慧的人對是非善惡清清楚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什麼是究竟的、什麼是不究竟,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有智慧的人他有那個覺知的能力。在七菩提分裡面,就有「擇法覺支,抉擇力,什麼事情現前了,他馬上知道,好不好、究竟不究竟、圓滿不圓滿,他清清楚楚,這是智者。

名為有趣者,知經意趣,次第連合故」:知道一部經的綱要、前後次第,前面先講什麼,接著講什麼;知道這部經所要表達、開示的是什麼道理,前後來龍去脈,都要清清楚楚。

我們稱玄奘法師為大唐三藏法師,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我們把經律論的特色簡單講一下。

經,有的時候就寫成「修多羅」,這是梵文,Sanskrit,我們中國人把它翻成「經」。修多羅是次第所顯。一本經的前後次第、來龍去脈,你都要清清楚楚。以《金剛經》來講,它分成兩大段,前面第一分到十六分講般若道,十七分以後就講方便道了,這樣子你對整個《金剛經》就能掌握,了解前面這樣講、後面這麼講的目的何在。像《華嚴經》,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然後現在講到〈十地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它修的法門是不太一樣,有它的次第。

論藏,就是「阿毘達摩」,這是過去的大菩薩、善知識、祖師研究經典以後的心得。譬如現在很多人在研究《菩提道次第廣論》,那麼印順長老也寫了一部《成佛之道》,這些都是透過他的修行經驗、他的理解,把它註解,就稱為論典。當時佛弟子跟佛弟子之間辯論的,也算是阿毘達摩。

阿毘達磨有一個特色,就是性相所顯,有些是講諸法性空的道理,有些是講到萬事萬物的相貌作用。譬如說心有根本煩惱,有大煩惱、中煩惱、小隨煩惱,這是把我們內心解剖得清清楚楚,是從相上來講。一種是從相上來講,一種是從它的體性來講,諸法畢竟空,但因果是宛然而有。所以你會覺得很奇怪,有些地方講空無我,怎麼有些地方又講有生死輪迴、投胎轉世。

站在本體本性上去講的話,諸法是畢竟空,一切法是空性,找不到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體。有些論典是專門發揮諸法的空性,像龍樹菩薩的《中論》,就是特別闡釋空的道理。有些地方是講事相的,譬如生死怎麼輪迴,我們有前六識、有第七識、有第八阿賴耶識,每一識當中有那些心所,有善心所、惡心所,這是從事相上來分析宇宙人生現象。

「毘奈耶」就是戒律,因緣所顯。佛陀制戒,是在某一個時空當中,有一個比丘不好的行為,佛就集合大眾:今天有某某人做了壞事,讓信徒毀謗我們,我從此制一個戒律,以後不可以犯。

舉例來講,有個比丘臉黑黑的,有一天晚上他肚子很餓,就去托缽化緣。這麼晚了,因為天色很暗,以前又沒有電燈,那個女主人想「怎麼這麼晚了,有人進來了?」女主人一看,這個人臉黑黑的,哇,以為是鬼,一驚嚇以後,她流產了。所以佛陀就規定晚上不可以托缽。所以毘奈耶是因緣所顯在某一個時空當中制定一個戒條。

名為慚愧者,自護護他故」:我們不讀經,我們就不知道慚愧你看佛菩薩三業清淨,悲心充滿,智慧崇高,不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都清清楚楚。我們是迷迷糊糊,沒有智慧,沒有悲心,沒有福德,動輒得咎,苦苦惱惱過日子,真的是很慚愧。

名為堅固者,不捨戒行故」:就是堅持,依戒定慧來修學。

名為覺者,能觀是處非處故」:是處、非處,在佛的十力當中就有講到這個,就是說你知道這是對還是不對。這個道理的確能夠達到什麼樣的境界,能夠使我們遠離煩惱,達到智慧的境界,這是是處。有些歪的道理、不好的道理,那是非處。知道什麼是究竟不究竟、什麼是好壞、什麼是有漏無漏,作為一個修學佛法的人要有這種判斷能力、覺知的能力,叫作覺者。

名為隨智者,不隨於他故」:在佛陀的十八不共法裡面,也有談到這一點,佛陀的身口意業都是隨智慧而行,一切是以智為前導,以智慧來引導行為,以智慧來引導起心動念。眾生就不是這樣子,我們是隨妄念而行,妄念一來,也不知道它的好壞,反正這個念頭來了,心動不如行動,馬上就去做了,糊裡糊塗的。

這就是告訴我們,你要做任何事情起心動念、講話做事,一定要把智慧擺在前面。對或不對?好或不好?是善是惡?對自己對別人有妨礙有障礙嗎?想清楚以後,覺得對自己對別人有利、可以做,我們來做。五地菩薩的一個別號叫做隨智者,不隨於他故,他不會隨便聽別人怎麼說,他就怎麼做。

這是講到第五地菩薩有很多別號:念者、智者、有趣者、慚愧者、堅固者、覺者、智者,還有「名為隨慧者,善知義非義句差別故」等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