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地品-歡喜地-10集】

2016-12-13-普獻法師-晨間開示

歡喜地的菩薩很重視願力,依願而行。願就像一個大海,大海可以承載輪船,承載種種寶物。我們修學佛法,以六度萬行的行山來填滿願海。發願,也就是說我們有一個明確的、崇高的目標,以堅持的毅力不斷去修戒定慧、聞思修、六波羅蜜、四攝,願力跟我們的實踐力結合,終於福慧圓滿。

在修學的過程中,菩薩又發一種願:

 

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常共集會,不相捨離,隨意能現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眾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有句話說「孤掌難鳴」,你一隻手要拍出聲音很難,兩隻手拍就有聲音了。一棟房子獨木難撐,你單單一根木頭,這個房子是建不起來的,要有樑有柱,然後很堅固埋在地底撐起來。建房子是如此,修行也是如此。所以這個地方很強調六和合僧——見解一樣,戒也是一樣的持守,利和同均,在六和合的原則下,大家有志一同的,互相勉勵,然後在戒定慧加持之下,身心煩惱脫落了。

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中,同參道友是很重要的。我們臉上如果有什麼髒髒的東西,我們看不到。古代沒有鏡子,以前是用銅鏡或者是用水,可是看不清楚。我們臉上有髒東西,自己看不到,可是站在對面的人看得很清楚。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你單單一個人孤孤獨獨的修,在一個開悟的人是無所謂,假若你還沒有證到如如不動的境界,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所以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有很多的善友,大家共住在一起,大眾威德攝持力量使你的戒定慧能夠增長。從經典來看,佛法很重視團隊,團隊的力量你單單一個人做不了什麼大事,一定要許許多多的助緣才能成辦一切善事。

菩薩發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就是同目標、同方向甚至包括修行證悟這一切都離不開三法印,都是一樣的,不會說各搞各的,它有一個標準的作業程序,讓大家共同往同一個方向去修去學。那麼在同志行中,我們發現了我的問題也就是你的問題,你的問題也都是我的問題所以同一志行,還要無有怨嫉。因為我們常常都是自我為中心,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然後怨天尤人「別人這麼聰明,別人這麼有錢,我的父母怎麼這麼窮困!」

嫉是嫉妒。別人有學問,長相莊嚴,你產生嫉妒心;有些人很有福報,成千上萬的人跟隨他,你產生嫉妒心這是不對的別人好,我們要隨喜功德。自己種種條件不如人,你也用不著去怨天尤人,因為業力是最公平的。你前輩子結了惡緣,這輩子你就沒有人緣,沒有善緣;你前輩子結了善緣,到任何地方任何地點,無限的時空中自然到處有貴人相助。

假如我們內心討厭一個人、不喜歡一個人,這在菩薩戒是很忌諱很忌諱的。你想想看,我們對信佛不信佛的眾生都要平等一如的看待,何況是對出家修行的佛弟子我們對出家人起惡的念頭、惡言相向,這是非常忌諱的。你見到人歡歡喜喜的,別人看到你也歡歡喜喜的;你討厭別人,別人也討厭你,這是因果。是你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行為,很自然造成人跟人之間的隔閡很深。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團隊很重要的,人在大眾團隊當中容易福慧增上。你這麼孤家寡人到深山裡面,稱孤道寡,與花草樹木為伍,久而久之就變成很孤僻的心理。

那大家在一起做什麼呢?「集諸善根」。不是像我們說的,大家聚集在一起喝咖啡聊是非,整天言不及義,風花雪月,人我是非,那是沒有辦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還造下許多口業,懈怠,這是不行的。我們出家人個人獨處的時候,讀讀經念念佛;跟人家在一起的時候,也能夠互相勉勵,互相增上。就是無論動靜都能夠讓生命的品質提高。所以不要以為我們學佛法就一切都是放棄、放下,還是要跟人家溝通、共聚在一起,產生一種特殊的力量。當時佛的弟子裡面,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位,都是跟在佛身邊,那時候就示現眾人在一起比較容易精進,你一個人的話很容易懈怠。

一切菩薩平等一緣」:每一個人的生平大不相同,有些家庭很貧困,有些家庭富有,有些有種種的業障。無論對方是條件很好或很差,你要學習用平等的心念去接納、瞭解、包容。不管他長相如何,不管他富貴不富貴、有錢沒錢,平等一緣,用平等心。然後,「常共集會,不相捨離」。集會在一起不是說三道四、喝咖啡聊是非,常共集會做什麼呢?就是不相捨離,隨意能現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大家一起共修,互相砥礪,道業上就容易精進。

我們聽人家演講,有時候那個內容很豐富,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你聽起來會覺得真的是生命的一種鼓舞,好像打針打了強心針,讓你的心臟恢復正常的速律了,你覺得很舒服。「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們娑婆世界是耳根最利,透過耳根能夠接收外來的一切知識、經驗、修行方法,這些都是可以從別人的經驗,免除許多的重蹈覆轍。我們以別人修行的經驗來勉勵自己,不要走冤枉路。

就是說,菩薩聚會在一起的時候,都是談說論道修行證悟方面的你動不動就是聊天,大談我去過印度、我去過大陸、我去過哪裡,那有什麼意義有些人說我朝聖,那朝聖回來以後貢高我慢的,我有那個本事、我有錢,我到國外去旅遊,我看很多奇奇怪怪的風景。這是你旅遊的目的嗎?真正的旅遊是說,改變一個環境,忘掉以前所熟悉的空間,在不同的空間來刺激你種種知識經驗依我個人的體驗,回到台灣整個身心就回到台灣了到了國外,整個身心就在國外,就忘記獅頭山元光寺了這是很自然的,在某一個時空當中,你就很認真去做你該做的事情,而不是拖泥帶水,東晃晃西晃晃,來捨掉寶貴的生命,依佛來講是不容許這樣子的我們隨時隨地跟菩薩在一起,跟同道在一起,就是能夠以智慧來降伏我們的煩惱、斷除我們的煩惱,然後互相砥礪,共同來擔負如來的家業

下面說,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眾會」。

現代的科技,實在講起來在古代認為是神通了。現在大陸發明一種磁懸浮火車,浮在鐵軌上,預計一個小時能夠走兩千多公里,現在已經試車成功大概時速四百到五百。日本也有,它是利用磁性把火車浮高,浮高以後走起來沒有聲音,叫做磁懸浮火車。你想想看,火車這麼大這麼重,它沒有這個輪子貼在鐵軌,它是浮起來的,這樣子高速衝

這個地方講能現種種佛身,講起來我們現代人也都是有神足通,你看我們可以睡在飛機上,一睡十個小時二十個小時,到南美洲了這也是算一種神通的一種,知道嗎佛菩薩不用這樣子,佛菩薩是用他的智慧、他的禪定、他的福德、他的悲心,隨意能現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眾會

這是講到佛菩薩的境界,不需要利用科技來製造什麼火車飛機來到達一個地方如來的法身遍虛空遍法界我們心裡動了一個什麼念頭,佛菩薩清清楚楚你做什麼善業惡業,佛菩薩清清楚楚,因為他們是從戒定慧強化他的身心你看小孩子只會地上爬,二十歲長大了,可以爬山下海,種種很難的動作都可以同樣是一個人,小時候跟成人是截然不同我們就像小孩,沒有這個本事像生病的人,沒有力氣,這裡痛那裡痛,什麼都不想做,懶懶散散的,這是眾生的生命形態菩薩就不同,菩薩是勇猛精進

你在無限的時空當中,最終目的做什麼呢?「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你這種神通,你這種智慧、你這種慈悲,目的並不表示你神通廣大,而是能夠普入一切生處,你可以在任何時空,一切眾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出現生命的地方,你都能夠跟他們相處相在的去利益他。就是有生命出現的地方,你就出現那個地方的生命形態作用,去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

我們講修行,第一個修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心很容易執著,我執我見、我慢我愛當我們意識到死亡這件事情,你又急急忙忙我要趕緊開悟了生死這個道心也是很了不起,所以任何法門我們都可以接受你說那我趕快到極樂世界見佛開悟了再回來娑婆世界,這個也是對某一種根基特別有效果

一個菩薩修學的過程,有解脫道的基礎以後,就是要行菩薩道所謂解脫道就是說你的煩惱你知道怎麼去降伏安住、怎麼讓你的身心淨化昇華但是最終目的還是要回到現實人生當中,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修菩薩道就是四生九有這一切眾生,你投胎轉世到那邊去利益他。有一位慧禮法師,他在非洲建了很多道場,收留很多孤兒,這一世他在那邊播種,然後他要發願要做五世的黑人在那邊做五世的出家人。

我看了一篇報導,一位天主教神父有一天作夢,夢到一個英文字:BUDDHA。他從來沒有念過這個字,就請教人家說這是什麼意思。以前英文字典裡面也找不到這個字,現在可以找到。他的朋友就跟他講Buddha就是佛陀嘛,佛教Buddhism,佛教徒Buddhist。你夢到這個Buddha,是佛,佛寶。他夢到的是黃金寫成的字,黃金字排列起來剛剛好寫出Buddha。他想:奇怪,佛陀怎麼會在我的夢中讓我看到這個字呢?後來他就出家修道去了。

有一次我在巴西也遇到這個事情,很奇怪的。在歐洲有一個日本人賺了很多錢,他就印佛經佛書,聘請好多博士去研讀佛經以後,寫了一本佛教的簡介,這本簡介翻譯成英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義大利文、蘇俄文,種種語言都有。然後他們就發願:旅舘裡面每一個房間放一本。有個美國人到歐洲出差,在歐洲的旅舘看到這本書了,叫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就是佛陀的教導。他這種不可思議的善根,整個晚上不想睡覺,把厚厚的一整本書念完,然後親自見到佛菩薩放光跟他加持。

你看他福報多大,他也沒有皈依三寶,又出生在美國,然後出差到歐洲,他就看到一本佛書,整個身心歡喜喜悅,讓他覺得不可思議。後來他到了巴西,不曉得什麼因緣找到我們那個寺廟(巴西中觀寺),他就跟我講他前幾在歐洲旅舘碰到的事情。我說你的善根很深厚,多生多劫來你修的你都忘記了,現在只是讓你回憶瞭解你前生是在道業上精進的人。

他說他想出家。我說你還年輕,三四十歲,你的妻子兒女還要照顧。你把你的妻子兒女當作佛菩薩來孝敬,好好去孝敬他們,讓兒女長大成人。你現在也可以出家,「出煩惱家」——日後遇到任何事任何人,你都能夠很平靜的、很有理性的、很有智慧的、很有悲心的,那麼你已經出煩惱家了。任何打擊任何挫折,你都不煩惱,那你已經出家了。他聽一聽,覺得這樣不錯,出家不一定就是頭髮理掉、穿袈裟。

所以,「不離世間事,而修一切出世間道」,這個很重要喔。修道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舉手投足,跟人家接觸來往,這一切都是我們修道的空間時間,而不是說在佛堂裡這麼打坐誦經念佛才叫做修道。修道是在日常中,為人處世時時可以帶給別人智慧,帶給別人種種的受用。所以菩薩不是不近人情孤峰獨立、自鳴清高的,不跟人家打招呼,瞧不起人,「你們沒有修道,你們造惡業,將來受惡報」,不是這樣子的。所以說普入一切生處,在任何時空都帶給眾生智慧光明,這是菩薩道很重要的一種思想。

《華嚴經》裡面很強調這一點:世出世間不二。世間跟出世間不二,沒有實在的世間,也沒有實在的出世間,一切如幻如化就看你的心境你的心境是清淨不執著,一切人事物不干擾你的心,你能夠面對包容,然後大而化之的,「觸境生道」,我們講行菩薩道是這樣子的。可是我們眾生的習性是「觸景生情」,看到一個什麼,聽到一個什麼,馬上黏著,就被這個境界黏著了。

用簡單話來講,世間人因為迷在五欲當中,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盡量往外搜刮自己想要的東西非分取得的呢?表示我有本事。整個社會的想法都是這樣子,被物欲充滿了他的身心,所以不學佛的人在五欲中就很難自拔,叫做同流合污。那有些智慧很高的,他會覺得人只是為了物欲而生存嗎?世間這麼複雜這麼麻煩,我拋棄總可以吧,我到深山裡面稱孤道寡總可以吧這個叫不同流不合污。第三種是同其流而不合污,同流不合污,那是大乘菩薩。在芸芸眾生的世界中,瞭解眾生的心性,瞭解眾生的貪婪,然後不為所動,又能夠去感化他。

我們人大致就分成三種:一種是同流合污,一種是不同流不合污,第三種是同流不合污,這是真正菩薩道。他有智慧有悲心,跟我們一樣處在現實的人生中,同一個社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境界,可是菩薩的心境是超越的。所以我們要學習在混雜當中仍然擁有一片寧靜的心靈,事亂心不亂,事煩心不煩不要有一點點事情就心煩意亂,那個學佛的功夫沒有了。越學佛的人越有耐性,任何環境時空當中,一顆平平靜靜清清楚楚的心靈,不受影響,同流不合污。所以說,普入一切生處,就能夠成就不思議的大乘,修菩薩行。

這是菩薩發的願,能夠世世生生跟菩薩根性的人一起互相勉勵、互相照顧,大的僧團來一起淨化世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