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6 元光寺大殿 掃除偶像依賴

某佛教團體來參訪,師父開宗明義:學佛的第一步,最重要是先建立正知正見。也就是對生命有正確的看法、態度,對人生有正確的價值觀,然後有正確的學佛態度、修行觀。若缺乏正見,修學之路就會偏

我發現現代人信佛學佛很虔誠,修到最後卻變成依賴心很重想要信仰一個萬能的什麼,拯救我、解決我一切的問題。

師父指出,學佛要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依法」,依照法的真理,一步一步去實踐,不再依靠什麼偶像來拯救我。你有所依賴,那就是有、有個萬能的什麼,這與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符合了。

所以我常常講,學佛就是要掃除一切偶像的崇拜,你才能真正見到生命的實相見到生命實相你的問題才徹底的解決。《阿含經》講「見空成聖」,見到諸法的空性,這種人脫胎換骨了,才能地獄除名,六道中逍遙自在了。

2019-04-17 元光寺 破三關

每週三下午【333】共修《金剛經》,師父講到:

不是單憑「信」仰就能解決生命的一切問題,必須信智一如,破除一切偶像崇拜與依賴,此謂信心清淨。佛法講「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要靠自己去解決,要靠對法的正確認識。佛的師父就是「法」,佛也是證到三法印而成佛的。一切以「法」為依歸,這是佛法的特色。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在法上多用心。你了解身心世界的實相以後,很自然的,你的煩惱就一層一層剝落,禪宗謂之明心見性。

要了解萬事萬物的實相,不是一個一個去考究,而是透過時間、空間來觀察,一切是念念變遷、分分秒秒在變化的過程。無限的「前因後果」,無限的「主因助緣」,就產生多彩多姿的人生。所以依佛法來看,世間的一切是新新不已。但眾生習於用比較、分別的心理,說這是新生兒、那是老人,於是喜新厭舊、追求新鮮刺激。

影響我們最大的是名相,眾生習於執名著相,所以修學的第一關先要諦觀名相。不論高低美醜好壞,這都是人類的主觀概念附加上去的。事實上「名假」,它是虛幻的。萬事萬物本無名詞,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因此它又會隨著地域風俗而有不同的名言。名相這一觀你能通過,你就自在多了。

體悟空性有三關:第一是破「名假」,第二是破「受假」。受,非指感受,而是由四大組合、較粗糙的存在,譬如桌子本不存在,是種種因緣條件而有,故受假又稱因緣所生法。第三是破「法假」,萬事萬物沒有它的主體性。

事事物物當下都在顯示空性、不實在,我們可以這樣依觀去破三假。

一、「事待理成」:事情之所以如此,一定有它存在的因緣條件,所以理與事是不能脫節的。譬如疾病,不是突然產生,是過去種種原因才造成今日的病症。二、「有依空立」:有,即是存在的一切。一切本來沒有、不存在、空性,是種種條件組合而呈現在我們眼前。譬如,本來沒有一棟建物在此,是建築師、工人的努力,以種種建材建構而成。三、「空依有顯」。

師父勉眾:「勘透名假,才能受寵不驚、受辱不怒,人生就漸漸自在了。」

2019-04-23 元光寺 覺知感受下手

O法師從巴西返台,向師父報告南美洲弘法情形。巴西中觀寺開設素食餐廳,營運漸上軌道,餐廳內有跑馬燈公告各種文教活動訊息。電視牆播放有利正道電台的節目。幼兒教育(類似安親班)大約在年底或明年初開辦,招收三至六歲幼兒,著重在道德教育,以中文、英文、葡文三種語言並重。期待建立一種教育典範,供他人複製學習。該地區的家長都是社會中高階層人士,未來孩子長大了,影響力更大。

師父表示,餐廳的設置,乃是「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當時印度的修道者到中國來,也是先度化皇帝,由上而下的開展力量才大。

報告中,台北土城妙覺禪寺德融法師率信眾來,欲禮請師父主持五月十一日的八關齋戒與浴佛活動。

德融法師乘機請法:「有句話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能開車的我、所開的車都是空寂的,但是我們開著車四處跑,千變萬化。」

師父謙言,我空法空是聖者的境界,自己比較笨,用比較容易下手的方法,就是從感受的覺知去下工夫。

五蘊,色、受、想、行、識,是有次第的。先是「色」,有形體、有相貌的形形色色。然後「受」,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感受,這是最貼近我們身心的,容易感覺得到,而且從色、受的當下,很容易發現自己對色受的貪愛或嗔恨。修行,就是學習「知而不著」——清輕楚楚覺察種種感受,但情緒是平穩的。如果你不能覺察感受,進一步更微細的「想」,你更不可能覺知了。

中國字「想」,就是「心」上有「相」。心上的相不外乎人、事、物三種。當自己的心上人、心上事、心上物出現了,當下生生滅滅的念頭、生生滅滅的感受,我們必須清清楚楚。漸漸地,你會發現世間的一切是新新不已,也是滅滅不已,找不到永恆性,從深觀無常而進入無我。

2019-04-24 元光寺 至性中人

每週三下午【333】共修《金剛經》:「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在中國歷史上,禪宗二祖拜見達摩祖師時,也有「斷臂求法」這麼一段公案。砍手臂不痛嗎?按常理講是會痛的。但是證到無我相的菩薩,他打破「我」的觀念,不執著這是「我的」身體,一心求法。

師父說起過去在台北臨濟寺一段經驗。有個人說:「你們念佛,這是執著我相。你們應該參『我是誰』,才能開悟。」師父當時反問:「你參這麼久了,你開悟了沒有?」他答:「開悟很簡單,就是不執著一切嘛。」師父立刻裝成一副很可怕的樣子,說:「看好!我去拿一把刀,我要挖你的眼睛去救眼瞎的人。我今天要讓你嘗嘗無我。」對方拔腿就跑了!

佛為什麼強調空、無我?目的何在?首先,透過如實了解身心世界的真相,解決了自己生老病死、身煩心惱的問題;最終目的是要利益眾生。就是說,開悟是起點而已,悟入空性的人必須點燃眾生的心燈,燈燈相照,這才是修學的終極目標。經云:諸佛菩薩皆是至性中人。本寺第二代祖師最後的遺教:「一切布施,念起即捨,利生無住,任運隨緣。」

2019-04-27 元光寺 師度自度

《金剛經》: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早齋後,道O法師報告此段經文讀書心得。師父開示:這段經文突顯佛教與其他的宗教的不同。在大英百科中,宗教religion一詞,意思是信順——相信世界有個偉大的創造主,我「信」仰祂;祂是慈悲的、有愛心的,我「順」服祂,我也要有愛心。依佛法來講,這就是「能、所」不泯。我們不能說它好或不好,只是說它不究竟。

師父舉腳傷為喻,一開始得坐輪椅,經過療治、復健,慢慢可以拄拐杖站起來;一段日子後,從依靠兩根拐杖,漸漸只靠一根拐杖;最後腳傷好了,什麼都不需依賴了,可以自在地跑跳,可以去幫助別人。

「初初信佛學佛時,我們念佛拜佛,相信佛會保佑我們,祈求佛菩薩幫我們開智慧,這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不能一輩子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若一輩子都在祈求佛菩薩保佑的層次,那你永遠是門外漢。所謂: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一般人讀經,總是說我讀多少經,我功德有多大。我讀經,我不是這樣想。我們不斷重複去讀經、背誦,經句牢記在腦海裡,有一天遇到境界時,某一句經文就會如靈感般湧現出來,給自己很大的啟示,就可以用經文的道理去化解問題。」

2019-04-28 元光寺 你將生命投資什麼?

一對七十幾歲的老信徒,多年前因師父的引導而開始接觸《華嚴經》,近五年多來更是每天讀誦,愈讀愈法喜。師父肯定他的精進,說:「世間最寶貴的就是時間、生命,我們要把它拿來作最好的投資,千萬不能拿黃金去換石頭。」

「浪費時間就是殺生!」師父舉例,曾經有信徒說,自退休以後整天閒閒沒事做,每天就是呆坐著等吃飯,吃完這一餐,接著等下一餐,不知如何過日子?因為他福報很大,自己不愁吃穿,子女也很優秀,生活富足,卻不懂得安排時間。

信徒問:「像我這樣都不想外出遊玩,只喜歡在家靜靜地讀經,會不會墮落為法執?」師父為他解惑:佛法有所謂惡法欲和善法欲,讀經是善法欲,要一直恆持下去。孔子也說:擇善固執。

師姊的定課則是清晨三、四點就起來誦楞嚴咒。師父說:佛陀在世的時候,仰仗佛的威德加持,魔要侵入、障礙,比較不容易。但是現在佛法衰微,法弱魔強,很多人假借佛的名義來賺錢,為名為利,開「佛店」,變成生意場所了。很多佛寺不再有道,魔就侵入了。所以末法時代一定要多持咒。《大般涅槃經》就寫道:魔王波旬對佛說,在末法時期,我的魔子魔孫將會披如來袈裟來作壞事,破壞佛法。佛陀聽了都流淚!

「我要送您們一個字:忙。一種是忙得無意義、像無頭蒼蠅,一種是忙得有意義有價值,把握生命,將時間作正確的投資。」師父舉過去在台南楠西山上閉關的經驗,「別人跑三點半,我是跑三點(早上三點起床)。閉關時,我給自己定很多功課,這個小時拜佛,下個小時打坐、誦經,按表操課,『操』自己,感覺時間過得很快。規律到後來,連生理都定時了,幾點幾分生理就想去上廁所,甚至多吃一口飯都覺得太飽。山中無歲月,忙得很法喜。」

有團體上山參訪,師父演說「十大奢侈品」。午齋後,大眾意猶未盡,師父慈悲,在午休前又做了簡短的談話。

「修行,最重要是生歡喜心,這也是治病的一帖良藥。每天早上醒來,先摸摸自己的鼻子,嗯,還有呼吸!今天充滿了希望,我又可以看書、念佛、種菜、作義工……。」

「去年我最有成就感的是種南瓜,收成很多,可以拿去其他寺院結緣。我用歡喜心在種菜、拔草,我一邊拔草,一邊在看我的心念、覺受,所以我不覺得累。如果你把它當作是一種工作,那會很累、很痛苦。」

對人對事,要善盡本分。只要盡心盡力就好,這是自己能掌握的,至於別人是褒是貶、對我好或不好,那不是我們能掌控的;而且這還涉及前世的因果關係,前世你忽略他了,這一世不管你做得再好,他就是討厭你。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壇經》也講: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一般人行善、布施,是心有所住,心生染著。必須修到證悟空性,那時候是知而不著,你的布施、持戒才沒有副作用,才真正造福眾生。師父勉勵大家學而時習之,常常把讀到的經典拿到日常生活中運用。

2019-04-29 元光寺 與慈濟的深厚因緣

慈濟的師兄師姊再次上山邀請師父參加浴佛節,知客師為大家奉上一杯溫熱玉桂茶,師兄姊從杯子的花色覺察到它年代久遠,感受寺裡惜福惜物。寺裡的椅子、沙發、杯子,都是人家不要了,信徒送來,師父就接受;包括客堂的書架,也是回收人家不要的建材。一位師姊感佩地說:這才符合修行的條件!

從惜物的話題,師姊也提問:如何供養三寶?一般人說到供養,想到的就是金錢與物質,但《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講的供養卻非如此。師父略說經上的七種供養——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學佛要兼顧廣度與深度,有般若空慧的深度,悲心才能夠廣大、才能平等心,也才不會退心。學佛的主修就是破除我執我見。《大般若經》講:若我執我見未破除,縱使你造再大的福,地獄還是有份。師父鼓勵大家:「要多看印順長老的著作,像是《成佛之道》、《學佛三要》、《佛在人間》等等,他的書非常好!」師父說,自己念中學時參加基督教門諾會,閱讀《成佛之道》以後,就決定出家了。

「大約民國6162年間,我在慧日講堂當當家,印老的房間都是我在打掃。他老人家如果交待:『普獻,這禮拜你不用送飯了』,我們就知道他要入定。他就坐在沙發椅上,也沒有盤腿,就這樣坐著就入定,一定就是八天、十天。」

「我是花蓮人,跟慈濟的因緣很深!」在阿根廷、巴西,慈濟人舉辦歲末祝福,都會請師父去演講;巴拉圭慈濟人舉辦放生活動,也是請師父去主持放生儀式。「有一次,我要到慈濟大學演講,火車誤點了,抵達時已經是中午十二點多了。證嚴法師準備一大桌素菜,就我一個客人。我說:『真是對不起!為了我一個人,耽誤大家吃飯時間。您們應該先吃啊!』她說:『不行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