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六度

《大般若經》裡面講到:「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有三個應該注意的事項,這三個非常重要。

前幾個月去逝的印順長者就寫了一本書,叫做《學佛三要》,他就是根據大般若經所講到的三種心,依這三種心來修六種波羅蜜,依六種波羅蜜來圓滿三心。所以我們的第二個綱要就是「依三心修六度,依六度圓滿三心」,以這個三個大原則做為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總綱。

一、一切智智相應作應。這是大般若經上面特別的名詞。「一切智智」,簡單說就是佛的智慧,圓滿的智慧。「相應作應」就是說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以信佛學佛成佛做為我們生命最高的價值、最高的指導原則。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負:我們希望賺到錢、買到房子、買到好車子、有一個好家庭...這個就是我們的理想目標。請問以目前來講,達到這個目標的人有沒有?有很多。那他們快樂嗎?不一定。比如說有豐富的收入,圓滿的家庭,子女也孝順,福祿壽康寧什麼都有了,但是還有個問題不能解決——煩惱的問題、生死的問題不能解決。

佛陀示現在這個世間,這些問題他已經解決了。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除了追求身心的健康、家庭的圓滿、事業順利,最重要的,在我們生命的追求當中,時時刻刻我們要追求無上的智慧,所以這個地方寫「一切智智相應作應」。

我們再看下面有三個字很重要,叫做「自增上」。自增上,也就是說一個人要看重自己,不要去看輕自己,不要以為說我就是一個凡夫俗子,就這麼過一輩子就算了。我可以不斷的讓我的生命提昇,提高我生命的層次,達到成聖、成賢、成佛的境界。我不願意這樣自甘墮落,我要讓我的生命提昇再提昇。

因為,這種沒有智慧的人生,時時都受到無明的作弄,感情的欺騙,被五光十色的這個世間所矇騙,弄得我們身心團團轉,最後死亡現前的時候,手忙腳亂。在一生當中,講錯話,做錯事,一天到晚懊悔「哎呀!想當初如果不是這樣子,又怎麼樣怎麼樣子」,老是後悔。「千金難買早知道」,早知道如此,何必又如此。老是這樣子犯同樣的過失,所以生也生得很不如意,死又死得不甘心不瞑目,這種人生不圓滿。

那要什麼才能圓滿呢?一定要有智慧。誰達到了這種智慧呢?佛陀。佛陀的這個智慧,我們叫做「一切智智」。

我們在人生的追求裡面,除了身體、家庭、事業、子女以外,還有一個在我們生命的結局當中佔很重要的部份,就是信佛學佛成佛。我們不應該自己看不起自己,以為我們永遠是凡夫俗子,這樣不行。生命追求的順位,一般人是以財色名食睡這樣排下來,要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財色名食睡優先,最後才是信佛學佛,所以叫作「末法」。就是把生命的提昇、轉凡成聖、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把精神的修養、人格的提昇、生命的淨化擺在最後最後,所以叫做末法,法是擺在最後。

那麼,現在我們把它調過來。這一生當中我們有機會親近三寶,接觸佛法,我們了解到人都是僅僅追求衣食男女、吃喝唱跳為滿足,這一生當中就如何提昇我生命的層次,淨化我的心靈,讓我們對生命、對煩惱、對心靈有一個徹底的解決辦法,不要老是棄這個學費,交了學費又是白交的,每一生每一世我們都交了生命,我們付出生命的代價,又不了解生命。現在我們把生命的追求,最重要的、擺在第一位的,就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應。

我們時時刻刻記得我人生的最高目標,不是衣食住行、吃喝唱跳、飲食男女,這些只是維持我生命的條件,讓我能夠繼續去追尋。所以一旦我們家庭事業有些不如意,甚至車禍受傷的時候,你就不會退心了。否則的話,你生命的順位是財色名食睡,萬一你沒有獲得財,那怎麼辦?你會覺得很難過。如果我們把一切智智當作生命追求的首位,那這個菩提心沒有喪失,目前的困頓可以透過努力去改善,沒有關係,最起碼還能夠溫飽就夠了,那你就不會說「我沒有幾千萬,很痛苦」,你不會這樣子的。最起碼的生活溫飽夠了,那麼最重要的就是智慧。

這次到德國去,信徒說「師父!你有沒有缺什麼?要帶回台灣什麼?有沒有帶東西送給信徒?」我說:「沒有」。他說總要送個東西給我,後來我想了想,我說:「我只想要精進」。他也聽不懂。我說:「我想開悟,我想成佛」,這樣了解嗎?

以後有人要送禮物給你的時候,你要怎麼講?你就說送我一本好的書,因為好的書看了以後,心開意解,明心見性,那真是人生最痛快的一件事情。一個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麼一切的煩惱是「片葉不沾身,百花從中過」,你看那多舒服、多逍遙、多自在。以後你們要送給師父的禮物是什麼呀?精進、開悟、還有成佛。我送給你們的禮物亦復如是。

所以,時時記住,在人生的追求當中,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智慧。眼前有形的物質、財色名食睡、金銀珠寶,所有這一切一切,那是因為我們人呼吸的時候,所以被我支配、被我利用,當我不能呼吸的時候,幾千萬幾億萬都不是我的,這樣了解嗎?這些有形的東西怕小偷、怕火災、怕風災、怕地震、水災、乾旱、怕不孝的子孫;什麼東西不怕水火風災、不怕地震?智慧,智慧讓我們帶著走。

有了智慧,我們了解人生,了解生命,了解事理,了解是非,不會講錯話,不會做錯事情,不會老是在懊悔中過日子。然後,死亡現前的時候,你能夠很逍遙的跟大家說一聲「我要走了,沒有事情」,就像廣欽老和尚,「沒來沒去,沒什麼事情」,就這麼走了。如果你沒有智慧,眼睛睜得大大的,不肯閉眼,那真的是很悲哀。真的有這麼回事,眼睛睜得大大的,不肯閉眼,那真的是走得很痛苦。所以,在人生的追求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智慧。

二、大悲為上首。佛的智慧,我們用「一切智智」,這個叫做菩提心。上一回我們已經講過菩提心。菩提心是一種願力,你願意信佛、學佛、成佛去,跟一切眾生一起成佛,這個不是一種空洞的想法,也不是說念頭動一動就算了,必須怎麼樣子呢?「大悲為上首」。就是說,我們要真正的去實踐,付之於實踐,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那實踐的地方在哪裡?就在這個世間。世間在哪裡呢?就是在你的家庭,在我們的公司,在我們上班的地方,在十字路口,在這個社會上,在這個世界上。所以叫做「世間增上」:世間就是幫助我們成就佛道的很好的道場。所有的人事物,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種種這些奇奇怪怪、光怪陸離,一切一切都是要成就我成佛的最好的一個增上緣。

有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讓我起大悲心,去布施結善緣,去跟他廣結佛緣。然後,有形形色色、五顏六色的來引誘我,那我必須修持戒,不要去傷害眾生,也不要去傷害自己。然後,我們做了許多善事,做了義工,別人還指指點點,還說我們要名要利,還說一大堆閒言閒語,我們必須修忍辱。這些功夫是不是做一天就算了呢?不是,是時時刻刻、隨時隨地,我們要勇猛精進的去修去學。我們很多問題是來自於一顆散亂的心,這顆散亂的心定不下來,坐立難安,也是很痛苦,學習什麼都不能專心、學不來,所以要有禪定的功夫。然後透過禪定,我們掃除了內心許多的雜染,這個必須要有智慧。

也就是說,整個家庭、公司、社會,這個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幫助我們修道的一個增上緣,十字街頭好參禪,那麼我們稱作世間增上。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講,我們看到報紙說某某人桃色糾紛,你會不會警惕?會警惕,這也是算世間增上。或是某某名人走了,有人突然出來說他是他的兒女,你看怎麼辦?這個都是世間增上。世間就是一面鏡子,好的、不好的都在成就我們,就看我們取捨的態度。正確的取捨態度是:好的鼓勵我們,壞的警惕我們,這樣一增一減,我們的道業就會進步。這個就叫做世間增上。

三、無所得為方便。「一切智智相應作應」,然後「大悲為上首」,還必須「無所得為方便」。千萬要記住,我們想信佛學佛成佛,如果你老是有這個念頭:「我要成佛、我要信佛、我要學佛、我要做善事、我要廣結善緣」,都是有一個「我」,最初可以,但是如果老是用「我」這個念頭去修去學,最後會修到煩煩惱惱、苦苦惱惱。我們老是以「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去修去學的時候,那就叫做逆水行舟,很痛苦很痛苦。所以經典裡面就告訴我們「以無所得為方便」。「無所得」就是空、無我。

最初最初我們信佛學佛的時候,在這個人生的追求裡面,我必須信佛學佛成佛,我必須度眾生利益眾生,我要持戒,我要修禪定,我要怎麼樣子...,那麼這種著相修的結果呢,修得很累,很容易退心。所以,菩提心跟大悲心一定要跟無我的空慧相應。

無我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身心世界的一切一切,本來就是空、無常、無我,它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所以我們叫做「法增上」,我們是順著這個法性來修學,法性本空。

我們就順著這種空性來修學大悲心、修學菩提心,這樣子依這三個心來修六度,生命就能夠圓滿。這是大般若經裡面特別提到修學的一個總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