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講 菩薩有十種離生道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離生道。何等為十?所謂

出生般若波羅蜜而恆觀察一切眾生,是為一

遠離諸見而度脫一切見縛眾生,是為二

不念一切相而不捨一切著相眾生,是為三

超過三界而常在一切世界,是為四

永離煩惱而與一切眾生共居,是為五

得離欲法而常以大悲哀愍一切著欲眾生,是為六

常樂寂靜而恆示現一切眷屬,是為七

離世間生而死此生彼起菩薩行,是為八

不染一切世間法而不斷一切世間所作,是為九

諸佛菩提已現其前而不捨菩薩一切願行,是為十。

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離生道,出離世間不與世共而亦不雜二乘之行。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菩薩決定法。

︽華嚴經卷第五十七||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五︾

 

菩薩有十種離生道。什麼叫做離生道?就是遠離我們世俗的煩惱,遠離世俗的知見,而能在世俗當中超越世俗。

一、出生般若波羅蜜而恆觀察一切眾生

一般信佛學佛的人會誤解入了空門」,認為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否定了。但是我們要瞭解,文字上的空跟實際上的空是有很大的距離文字上的空是指沒有、虛無的,佛經裡面的空卻是有實際的內容、充實的內容但是一般人不瞭解文字的空跟佛法裡面的空不同,所以往往誤解,以為證到空了,什麼都沒有了,變成消極、厭世、遁世這是一般人對空的誤解。

學佛的人若不知空,則不知佛法的真實義;如果不證到空的話,就沒有解脫的可能。在修學佛法當中,一個最高最重要的,就是跟空相應,也就是跟般若相應。我們說發菩提心、發大悲心,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要跟般若相應跟空相應,否則的話,只是世俗的行善而已,那就會很麻煩了。

雖然證到空性,還是要重回現實的人生,去觀察眾生的這種受苦受難,而起大悲心來度化眾生,並不會因為證到諸法的空相、諸法的空性,從此就是遠離世間遠離生死不再受生,不是這個意思。所以這是談到大乘佛法的特色。雖然證到波羅蜜這種空相,還是重返現實的人生當中,平等普遍的關懷一切眾生。

二、遠離諸見而度脫一切見縛眾生

講到「見」,世俗的人是為了物欲而紛諍,但是宗教哲學方面呢,叫做「見諍」,見諍就是因思想不同、看法不同而引起的一種鬥爭。以世俗來講,是一種欲諍,物欲方面的諍。在所有一切諸「見」當中,簡單的說,一個叫做﹁常見﹂,一個叫做﹁斷見﹂。

什麼叫做常見?就是永永遠遠的不變。比如說男人永遠是男人,不會變成女人;人永遠是人,不會變成畜生;人永遠不會死,所以有人追求永生,這就叫做常見。一般人最容易瞭解的,就是說在我們內心深處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是永永遠遠如此、不變的,這裡死了,他到那裡去投胎,還是那個靈魂,那個靈魂死掉以後又重新再投胎,永遠是那個靈魂,這個就叫做﹁常見﹂。

還有一種叫做﹁斷見﹂。什麼叫斷見?人一死如燈滅,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做善做惡也沒什麼報應,這個就叫做斷見、斷滅見。

常見也好,斷見也好,我們稱為邊見或者是邪見,不是正確的見解。舉個例子來講,我們的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受到拘束。什麼拘束著我們呢?空氣、陽光、水、食物如果沒有空氣,我們就死了。這個生命看起來是活生生的一個人,但它是刹那刹那在變化,只要空氣沒有了,幾秒鐘以內大概很快腦就壞死。雖然是無常,但是在因緣條件和合當中,他卻是幻起了一個相、一個假相,好像是有一個活生生的一個人。

所以,佛法不是常見也不是斷見,叫做非常見、非斷見,非常非斷,一切是無常,但是又永恆的相續下去。

我們說這個水,一滴一滴的水滴水成河了,成河流以後可以行船,甚至古代的人把樹木砍下來,放在河的上面讓它漂流到下游去。一滴水跟一條河,同樣是水,作用是不同的一滴滴的水滲透出來,滴水成河以後它有很大的作用。

我們的心念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這個意識流串聯起來,讓我們感受到幻想我們有一個靈魂,有一個真我,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這個在佛法來講,叫做邪見,邪知邪見,錯誤的知見。前念後念、前念後念,刹那刹那之間因為連結的太快太快了,所以給我們幻想出一個靈魂這個觀念來。

我們說電視,一張一張的底片把它很快速的投影出來,這時我們看到的螢幕上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會講話、會動作、會唱歌、會跳舞。可是我們把影片拿來看呢,是一張一張的,一個動作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就十幾張的照片把這些照片很快速轉動的時候,給我們一個錯覺。

果晚上我們到野外完全沒有燈光的地方,假如有一個人在十公尺、二十公尺以外,我們請他拿著點燃的香畫圈子起初慢慢的轉動還能看成一點一點如果快速的轉動,這時候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個紅點,而是一個紅圈圈

在我們意識當中,我們的靈魂內在的真我,其實就是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這個念頭連接得太快太快了,連接的很密切我們不斷的告訴我:「我的生命、我的財產、我的地位、我應該享受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現在要想什麼」,不斷的加一個標籤叫做「我」,這就產生了我見有了我見就會產生自我的愛著,愛著這個生命,希望它永遠永遠的存在,叫做「我愛」這個愛,不但是現在愛,未來也希望它繼續存在,叫做「後有愛

所以,眾生就是在我執我見當中過日子,不斷的添加生命的素材,讓我們感覺到這個意識流、妄念的意識流(就像滴水成河),我們感受到「這就是我的生命、這個就是我」。眾生有了我執我見以後,一切問題就產生了,每天就過著患得患失的人生,總想離苦得樂,追求物質越多越好,然後損己利人或者是損人利己種種的行為都是因為我見而產生,世界上的紛爭、戰爭也都是我見而產生的。

菩薩已遠離了見│我見、以及由我見而產生許許多多其它的邪見、邊見,菩薩已經掙脫我見的束縛,他對眾生反而會更關心,因為眾生就是受到我執我見而起惑造業受苦菩薩會更起大悲心去度脫這些被見縛所縛住的眾生。就像一個人生病以後想辦法運動、吃藥,然後身體健康了,因為他深深的感受到生病的痛苦,所以對那些生病的人就特別的去關心照顧。菩薩也是過來人,他過去被妄見所迷惑,受了很多的冤枉苦,所以不忍眾生苦,他就發大悲心來度脫被見縛所縛住的眾生。「遠離諸見,而度脫一切見縛眾生」,這是菩薩的特色。

三、不念一切相,而不捨一切著相眾生

我們來進一步研究為什麼會有「見」?「見」從那裡來?

「見」,是從相而來,著相。

比如說我們見聞覺知│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意識所想像的,在我們接觸的一刹那,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身,乃至於第六意識,當我們的六根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的那一刹那,第一個我們產生認知的作用,就是認識的「識」,馬上去察覺有一個主觀的我、有一個客觀的世界。在認知的第一個刹那裡面,瞭解到存在的事實,有一個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觸摸到什麼、聞到什麼、吃到什麼一個認知的過程,產生了「識」的作用。

「識」的作用後,馬上就會產生一個「相」出來,跟我們的想像辨別有關係。我們接觸到一個人,我們瞭解到對面有一個人來了,這是第一個認知,第二個就會「想像」,這個人是不是我過去認識的人,是不是我的親戚、我的朋友、同學,你會去想像去辨別。如果是經過想像分別,必定是有一個「相」│這個人好看不好看高低美醜胖瘦,或者是過去跟我有恩有怨,有怨親的關係,或者是毫無關係,這個「相」就這麼產生出來了︱想像在五蘊色、受、想、行、識裡,想蘊就產生了。

第一個是識蘊產生,認知存在;第二個是想蘊產生,辨別認知了接著第三個是受蘊,就產生了感受。這個人過去傷害我,那你看到這個人,所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馬上你的情緒就受到感應,情緒高亢。如果這個人以前幫助過我,我找他找了好幾年,今天終於被我看到了,我要報答他,這又是一種感受。

感受分三種:一種是好的感受,對我有好處的、好印象的,樂受;那麼對我不好的,叫做苦受;如果我們很粗心大意,這個感受產生了我們沒有什麼感覺,是苦是樂都察覺不出來,這個叫做無明受,也就是捨受,跟無明相應。如果是快樂的感受我們就會貪戀執著。覺得這個人好英俊好帥好漂亮,感受很好,貪戀執著,喜歡跟他拍照。如果這個人跟我有不好的過去,那種苦的感受你趕緊想離開,甚至跟他打架了,這是苦受,我們對苦受產生了瞋恨心,拒絕、打擊、排斥。

我們從認知存在,然後想像,然後跟過去的經驗想像搭配起來產生了感受,感受以後產生苦受、樂受、捨受那麼就產生了貪愛、瞋恨、無明,這個就是行蘊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跟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的一刹那,那種快速的反應剛才我們是用「慢動作」來分析,其實這是在幾秒鐘以內。

當我們已經完成了認知、想像、感受、然後產生貪瞋痴這種行為一產生以後,不是這麼單純的產生就產生了,事實上變成什麼?叫做落謝影子,就深深的埋藏在我們內心深處,叫做現行熏種子。「現」什麼「行」呢?貪愛行、瞋恨行、無明行。貪瞋痴三毒的行為一展現出來的時候,這個習慣性的一種反應出來以後,我們的內心深處就去熏習貪愛、瞋恨、無明三種種子,然後深深的埋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就好像我們一天到晚到外面去搬炸藥,搬回來放在床舖底下,你說多危險啊!

我們一天到晚見色聞聲,在見聞覺知當中,我們因為著相│人有高低胖瘦男女種種的差別,物質也是如此,看起來很好的就貪愛心,看起來不舒服的就扔掉它這就像一個人經常在培養貪瞋痴的炸藥,把它埋藏在我們的床舖底下,這個叫做現行熏種子。現行熏種子,越熏越多,貪瞋痴的心理越來越多的時候,種子會生現行,以後我們去看到人、見到事情、看到東西,就會以過去貪瞋痴的那種印象去面對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人事物,產生一個習慣性的反應。

所以,我們一切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著相,見到什麼馬上就分別它青紅赤白大小方圓高低美醜這是眾生的特色│著相。眾生就是一天到晚在執著這個相,所以不斷的愛憎取捨,這樣子的話,我們就是不斷的在搬炸藥放到我們的內心深處搬到內心深處的貪瞋痴炸藥隨時都會引爆。每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還沒有轉凡成聖,等於是說每個人身上都背著貪瞋痴的炸藥、貪瞋痴的汽油、貪瞋痴的瓦斯,隨時都有引爆的可能。

在美國有個學生平時很用功,是好學生、模範生,有一天他跟同學吵架以後,回家拿槍,來到學校對著同學開槍,打死老師、打死同學。你會覺得很奇怪,一個模範生成績這麼好,突然間怎會有這種行為?其實,按照我們研究人類的心理,因為眾生是著相的,表面上當我們還可以控制我們的行為,叫做正常的行為,可是我們的內心深處隱藏著許許多多印種子,你看電視那種色情暴力種種的印,就深深的埋藏在內心深處,一旦有機會來的時候就失控了。

我們有了這個「見」,見就是一種思想,然後又念這個相,著這個相,我們的生命就不得自由、不得自在。菩薩不念一切相,不捨一切著相

所謂「不念一切相」,就是說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些青紅赤白、大小方圓這一切一切,只是暫時的排列組合,暫時的緣生緣滅的一個過程在集散的過程當中,沒有實在永恆不變的一個什麼,所以見到一切相不被一切相所轉。但是眾生可憐,見到好的貪愛執著想占有,見到不好的趕快要抛棄打擊甩掉它,眾生就是這麼可憐,一天到晚著相,被這個相、被外在的世界弄得團團轉。所以菩薩就起悲憫的心,告訴眾生這一切相就像在演戲給你看而已,你不要太投入,你太投入、你執著這個相就被它所蒙騙。

有一個美國人,他看電視劇中男女主角他們之間互相鬥智,他看不過了,覺得這個男的太壞,他看得太投入了,看到男主角出現的時候,就用榔頭一下把電視砸掉,太氣了。這個是講到我們眾生的著相。

菩薩不念一切相,但是,他的悲憫心促使他去關心這些被相所迷的眾生,來點醒他。

四、超過三界,而常在一切世界

這個觀念也是非常重要。一般講修道,修道就是超三界、超五行,好像離開三界以外,有一個安心立命的地方。超三界,文字上的意義跟實際上的意義有一段大的差別。文字上來講,「超三界」是超過三界,離開欲界、色界、無色界。

眾生出現生命的三個地方,一個叫做欲界。欲界就是我們可以看到飛禽走獸、我們人類,還有泥土裡面鑽的、水中游的、空中飛的,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叫做欲界眾生。欲界眾生對物質的、飲食男女的這種佔有欲非常強,尤其是對男女的欲望貪戀執著,我們稱為欲界。

另一個生活的空間叫做色界。如果是一個人修行修到一個程度,入甚深的禪定了,離開欲界的貪念執著,他生活的這種世界叫做色界。他的形體還存在在色界當中,還是有形體以禪定為主,因為他已經遠離欲界的飲食男女、物欲的貪念執著,他已經沒有了

然後,到無色界去的時候,那就更深的禪定,這個形體已經是若有若無很微細很微細的,叫做無色界。

我們講「超三界」,就是說菩薩已經在三界當中自由自在,不被三界所迷惑了。眾生不是迷色界,就是迷欲界;不被物欲所迷的話,也被禪定所迷。菩薩是超越了這些,不會被世俗物欲所迷,也不會進入甚深的禪定而被禪定所迷惑,我們說這個叫做超三界,身心自在了。

禪定的快樂是超過世俗的飲食男女,這種快樂是非常迷人的。入定的時候,一個小時二個小時、一天二天,你會覺得只是過了幾秒鐘而已,因為禪定是超越時空相的。尤其在入定的時候,會發現世界消失,我們的手腳消失,肉體也消失,甚至聲音消失。我覺得這個很特殊。在入定當中有聲音消失的這種現象,所有的聲音我們聽不到,就只是孤伶伶的一顆心,光明喜悅自在的一顆心,那個時候沒有時間相,也沒有空間相,只是孤伶伶的一顆心,還是有我執我見就是了。在光明的、喜悅的、寧靜的、一切都是穿透的禪定世界,這是非常迷人的。你這麼坐幾個小時下來,出定的時候你感覺是幾秒鐘,那個時間過得非常的快,所以非常迷人。

菩薩不會被世俗的物欲所迷,也不會被禪定所迷,還是照樣生活在我們現實的人生當中,可是心境是超越的。怎麼去形容呢?在動盪當中內心是寧靜的,在混亂當中內心是安穩的。用另外一句話講,就是同流不合污,或者是叫和光同塵也就是在現實人生當中去超越現實人生。所以我們講「超越」,不是說離開現實人生到深山天涯海角去找一個寧靜的世界,不是這樣子的。

我講一個小故事好了。有一個西藥行的先生,他的太太很會生,連連生了五個男孩子,五個小孩子非常調皮,跑到桌子上、跑到床舖上打架吵鬧這樣子的我說:「你不錯啊!生了五個孩子,你們家真是熱鬧。」他說:「唉呀!小孩子本來就是蹦蹦跳跳的。」我說:「你覺得很煩嗎?」他說:「沒有啊什麼煩,不管他。」我說:「你這個功夫真不錯。」他說:「很遺憾我們全家就是除了太太以外,總覺得還少一個女的。」我說:「你還是著相。男女是平等的,你著男相、女相。」他想再生一個女的多好,可是太太就是沒有辦法再生,不答應,所以只好再去抱一個女孩回來養,覺得這樣好像家裡陰陽才能夠調理的很好。這個就是眾生的毛病,就是著相。

菩薩超過三界了,而常在一切世間,在三界當中自在。超三界不是說在三界之外,而是在三界當中不被三界所迷惑,是生活在現實的人生當中消遙自在,這是菩薩的離生道。

五、永離煩惱,而與一切眾生共居

我們通常會覺得說修行人遁入空門,遠離世間方外之士,好像就是跟世界已經脫節,跟世間有一段很大的距離,不食人間煙火;修道不是這樣子。如果是那這樣子的話,一般人不就難以修道了嗎?你看世俗的人有夫妻有子女、有事業有同事、有員工有工廠,這麼多的煩煩惱惱,而行菩薩道的人他同樣有妻子兒女、有事業同事有父母。

怎麼樣叫修道?一個修道的人能夠用慈悲的眼光智慧的手段,來面對現實人生,善於處理人世間的衝突、內心的世界,這些都調理的佷好。雖然在世俗當中有妻子兒女事業,但是心境是超越的,這才叫做修道。如果不修道的話,為芝麻瑣碎的事情大打出手,鬧離婚幹什麼的,每一時每一刻都是苦苦惱惱的。一個修道的人隨時都是滿腔歡喜,服務自己、服務別人,利益世間、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眾生,滿腔歡喜。

所以,這個世界美不美,你個人快樂不快樂,只是一念之間,看法不同,想法不同,態度不同所以說:態度決定你生命的高度,格局注定你生命的結局。你格局是這麼低層次,你看到的就是「我」,我我我,我最重要,我第一,你的格局很小,所以你感覺一切都是跟我敵對,他們盡是找我麻煩,找我囉嗦。為什麼?因為你生命的格局都是站在「我」的立場。如果我們站在更高層的立場│我們全體、我們大家、我們如何,加一個「我們」,甚至加上「我們」還不夠,加一個「全人類」,因為你的格局是以全人類的立場來看,那又更大的格局了。

修道,不是要我們離開這個世界離開這個社會離開這個人間,而是改變我們的態度,改變我們的行為,讓我們感受生命的喜悅,跟眾生雙贏,那才是修道。所以菩薩是永遠離開一切煩惱,離開小格局、小心眼的那種人生,而以一種大格局、著眼全人類的高格調人生,與一切眾生共居,而不覺得眾生來障礙他這個叫做修道。

六、得離欲法,而常以大悲哀愍一切著欲眾生

剛才我們講過,眾生出現生命有三種場合第一個欲界,有飲食男女的欲望,對物欲的貪念執著很深,有飛禽走獸、人、海中游的、空中飛的種種。欲界眾生最嚴重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就是對物欲的貪執著越多越好。但是菩薩呢菩薩的快樂不在於物欲的滿足,而是內心的降伏。所以《金剛經》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菩薩已經降伏其心了。

欲界的一切飲食男女,在佛法來講,它是幫助我們修道,但是迷糊的人會變成障道的。我們沒有吃喝的話,我們會死,不能修道,但是眾生就在吃喝唱跳當中把生命耗光了整天睡覺會生病容易中風,但是你睡七個小時,身體會非常健康。欲界的一切,它本身不會障我們的道,只是眾生貪執著才產生麻煩。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杯子你倒水七分滿,這個杯子拿起來很舒服,但是如果你裝滿了,滿出來的時候,桌子整個濕濕的,那就麻煩了。

菩薩離開物欲的執著和煩惱,但是常以大悲哀愍一切著欲眾生,對那些著欲眾生產生大悲憫心去關心教化他。

七、常樂寂靜,而恆示現一切眷屬

菩薩和光同塵,在世俗當中去超越。雖然菩薩有父母、妻子、兒女、眷屬,菩薩是以慈悲心、智慧心跟他們和樂相處在一起,引導他們走向善的光明,啟發他們,而不會說妻子兒女是「無冤不成家,無債不來討」,把他們當作討債鬼菩薩不會這樣子。難得我跟他有特殊的因緣,結為夫妻,結為父子,結為眷屬,所以要好好的引導他走向善的光明。眷屬也是菩薩修道的一個增上緣。

八、離世間生,而死此生彼起菩薩行

世俗的人帶著業迷迷糊糊去生去死,菩薩已經遠離世間的這種生死,他是清清楚楚的生,清清楚楚的死,在無限的生死當中來從事利益眾生身心的法樂。菩薩雖然跟我們一樣投胎轉世,但是他是遊戲人間,不像我們迷迷糊糊的受苦受難,說人間是苦。菩薩不斷的投胎出生,生死是機會,輪迴是美事,在無限的生死當中來修福修慧。

九、不染一切世間法,而不斷一切世間所作

菩薩不被世間的一切窮通夭壽、富貴貧窮所染,而能在這個現實人生當中,不斷一切世間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很認真的去做,來利益眾生。

十、諸佛菩提已現其前,而不捨菩薩一切願行

菩薩已經證到悲智圓滿的世界,但菩薩還是繼續的在修福修慧利益眾生,他不會說「那我修的功德滿了,我成佛了,我什麼事都不做了」不是這樣子的。菩薩即使成了佛這種境界,還是一樣無限的在利益眾生。

這是我們講到菩薩道的特色十種離生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