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講 菩薩有十種出生佛法道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出生佛法道。何等為十? 所謂:

隨順善友是出生佛法道,同種善根故

深心信解是出生佛法道,知佛自在故

發大誓願是出生佛法道,其心寬廣故

忍自善根是出生佛法道,知業不失故

一切劫修行無厭足是出生佛法道,盡未來際故

阿僧祇世界皆示現是出生佛法道,成熟眾生故

不斷菩薩行是出生佛法道,增長大悲故

無量心是出生佛法道,一念徧一切虛空界故

殊勝行是出生佛法道,本所修行無失壞故

如來種是出生佛法道,令一切眾生樂發菩提心,以一切善法資持故;是為十。

若株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大丈夫名號。

︽華嚴經卷第五十七||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五︾

在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怎麼樣讓我們的道業增進、福慧增長菩薩摩訶薩有那十種出生佛法道

一、隨順善友是出生佛法道,同種善根故

出生佛法道,第一個最重要就是隨順善友。一個人一生當中,影響我們最大的就是父母,可是我們不能永遠留在父母的身邊,必須來到社會,所以一個人成功,大致說來就是有許許多多的貴人、善知識,在善友的扶助之下,比較有成功的希望。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同參道友影響我們很大,如果能夠有善知識,有好的同參道友,對修學佛法來講,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半了。佛陀在世的時候,阿難尊者也體驗到善知識的重要。佛陀跟阿難說善知識就能夠圓滿你的佛道了你如果遇到好的同參道友,你的佛道一定可以圓滿。所以說,善友是出生佛法道的最根本為什麼?因為同種善根故在你身邊的人影響你最大了,他告訴你怎麼去修、怎麼學,大家能夠在相互的鼓勵當中,道業很容易增進。

二、深心信解是出生佛法道,知佛自在故

對於佛陀所說的教誨佛陀所說的教義,有些我們不了解,尤其講到空無相、無願無作這種種的法門,我們一想到說這是聖言量,聖人所說的境界,我們不了解。但是我們要了解聖人所說的道理,如果我們僅僅去相信而不去證悟的話,那還是不圓滿。我們要以種種的方法善巧方便,用智慧去跟我們所信仰的道理結合在一起,叫做智信一如」│所相信的跟智慧要結合在一起,那麼這個信才是真正的信。

「深心信解」,這個「信解」是殊勝的理解,有些地方說勝解。勝解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如果我們是表面上的理解,可有可無,對事物懂一點道理,那這個不是深心信解,只是表面理解,沒有什麼多大的作用。佛法是要智信,有智慧的信仰,可以用智慧去證明所相信的這個道理。由於智慧的證入,你了解的更深;因為了解的更深,所以你越能夠相信;這叫做智信一如智慧跟信仰結合在一起,這是佛法的特色。

「深心信解是出生佛法道」,這是講到殊勝的理解能夠讓我們在修學佛法的路程當中不會退道。

三、發大誓願是出生佛法道,其心寬廣故

我們講發心,或者是發善願、發誓願、四弘誓願。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生命的理想,每一個人都有他奮鬥的目標,信佛學佛的人也是如此。我們誦經拜佛、做善事利益眾生、弘法利生種種的一切,目的何在?這個目標很重要

這個地方講到說發大誓願如果我們發的誓願「我來生大富大貴」,這個叫做小的誓願你所修所學的一切,都希望來生大富大貴而已,這是非常微小的願力。我們講大誓願就不同了大的誓願是著眼在全人類、全眾生。「所有世間一切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四類十生,所有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看這個誓願有多大。

飛禽走獸,包括空中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如果就我們人類來講的話,不管是非洲、亞洲、美洲、歐洲、所有的人,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紅種人、棕色種人所有含靈蠢動的一切眾生,都是我們平等關懷的對象,這個叫做大誓願。發大誓願,心量有多大,願力的力量就有多大。所謂願力,你的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如果我們發的願力只是為了個人,為了我這個種族,為了救我的國家,這畢竟還是有限的。這個地方講到大誓願,就是沒有界,超越一切種族,超越一切國界,超越一切眾生,都是我平等關懷的對象這樣子的話,我們的道業才會增長因為發心大,福報就有多大,願力就有多大。

我們平常念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是我的責任、我的義務、我的使命,以這樣子的大誓願來修學佛法才能夠成就。

四、忍自善根是出生佛法道,知業不失故

每一個人都是乘著業力而來,也帶著善根而來,所以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

舉個例子來講,有些人喜歡念地藏經,有些人喜歡念地藏菩薩的聖號有些人跟藥師如來很有緣,念藥師佛、念藥師咒他很有感應那有些人就要念觀世音菩薩、大悲咒、普門品有些人喜歡看華嚴經有些人喜歡看楞嚴經有些人說念地藏經他會害怕,他念的不舒服有些人說念金剛經很好。

每一個人的善根不同,所以我們不要求你要念什麼經,只要覺得那一部經你常常念、常常受持的,那麼就是你在這方面有善根,前輩子有念過這部經,所以這輩子念起來覺得很順,念起來法喜充滿。我們不要隨便改變人家,你非要念什麼經,他念起來就覺得很奇怪,沒有緣。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善根,這個善根要讓它去增長,因為你念這部經念這個聖號,就是你跟這個法門有緣。

一般人以為說,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就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就夠了,其實這是非常可惜的。為什麼我們不去研究金剛經、地藏經我們也可以念華嚴經、法華經,都可以念啊不是說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這會營養不良。只要覺得那一部經好,你念阿彌陀經可以往生念金剛經也可以往生,因為你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你念地藏經也是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你願力在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地方講「知業不失故」,業力是不會失掉的。前輩子我們研究過什麼經,這輩子這部經拿起來讀,讀起來很熟悉,這就是你跟這部經有緣。為什麼?業力不失,業的力量不會失壞。就像我們每一個人出生,同樣父母生下的孩子,可是他的專長不同,興趣不同,個性不同。為什麼?業力不失。

五、一切劫修行無厭足是出生佛法道,盡未來際故

我們講佛之所以為佛,他是「三祗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三祗,是三大阿僧祗劫;阿僧祗劫就是無量的意思。「阿僧祗」沒有一個固定的數目說一年、二年、十年、百年、千年、萬年,阿僧祗就是無量。你如果是精進用功的話,你說不定不要這麼長的時間,你成佛了。如果你懈怠的話,你三大阿僧祗劫、十大阿僧祗劫也不會成佛。

所以,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不要說讀到經文「三祗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一個大阿僧祗劫就幾千億萬年,那要在大阿僧祗劫幾千億萬年當中信心不失,實在是不簡單。發心學佛行菩薩道的人,就超越了這種時空的觀念,時間的長短不要去管它,我們要管的是當下的心念當下對眾生的關懷,當下這一刻是不是正知正念,這個最重要。管它時間的長短,甚至你可以覺得時間越長越好。為什麼?越長的時間,我可以跟更多的眾生來結緣。管它成佛不成佛,最重要的是當下我的悲心是否增長,我的智慧是否增長,我的道心是不是越來越增長,這個才是值得我們關心的。

所以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不要去管劫數,有多少劫我才能成佛,這個都不是重要的法無定法為什麼?一切劫修行無厭足是出生佛法道。在無限的時空當中,最重要的是我的心念、我的行為,這個比什麼都重要。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永遠沒有畢業的,不是說我修到多少就畢業了,永遠沒有畢業的。譬如,世俗賺錢,有沒有說賺錢嫌太多的不會,越多越好,你賺越多可以做很多善事。有沒有人說賺錢賺到討厭錢這麼多我相信不會這樣子。錢這麼多,你可以去施捨給你的親戚朋友,以及那些窮苦眾生、弱勢眾生。

佛道是長遠的,是細水長流的這麼修下去,不要去管它劫數要多少劫才能成佛,不要去管這個。盡未來際未來的無限時空當中,就是我們修福修慧的好時機。

六、阿僧祗世界皆示現是出生佛法道,成熟眾生故

剛才是講時間,現在是講空間。菩薩在無限的時間當中來修道,不會覺得厭倦;現在是講在無限的空間來修行佛法,不會說我要在什麼環境裡面才能修行,這個就是錯誤的。對一個修學佛法的人來講,沒有空間的限制行也禪臥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在行住坐臥當中,在衣食住行當中,在人我接觸當中,都是修學佛法好的道場、好的時機。

眾生的問題出在那裡?都是片段片段的我什麼事情做完了我到佛堂誦一部經、或工作當中讓你心很煩…,這樣子怎麼修?就是煩惱始終讓我們用不上力,沒有辦法去克服煩惱。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的前念和後念是脫勾的,前念想往東,後念想往西,前念想去北方,後念又想去南部,前後都是脫節的,所以我們修道就修不成。如果前念後念都是連接在一起,那力量很強。比如說一部車子開在高速公路上,一下子往南,一下子往北,那你要往裡去呢?如果你往南就一直往南,最後你到高雄了。為什麼?你連續不斷、持續不斷。

我們修行也是如此。在任何時空當中,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保持正知正念。此時此刻在當下這個時空當中,我此時此刻的心念是在念什麼,是在念呼吸,還是念財、念色、念名、念食、念睡,是財色名食睡,還是正知正念。在任何的時空當中,我們都能夠保持正念,這個比什麼都更重要。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都是我悟道契機的場合,不要以為說在佛堂裡面才能夠見性成佛,在吃飯的場合就不能。古代的禪師看到梅花開了,開悟了聽到人家講話,開悟了。像虛雲和尚喝開水的時候,杯子太燙了,杯子掉到地上,砰一聲的時候,杯子破了,開悟了。所以說「阿僧祗世界皆示現是出生佛法道」,不受時間跟空間的限制,這樣子才能夠出生佛法道。

七、不斷菩薩行是出生佛法道,增長大悲故

為了要成熟眾生,菩薩不斷菩薩行。什麼是菩薩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菩薩行離不開三學六度。菩薩修三學六度是基於什麼?居於一種大悲心。因為眾生迷迷糊糊的,在迷糊當中過日子,消耗了寶貴的生命時間,菩薩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所以發起大悲心,就是趣入於大乘。

菩薩是生生世世都在修菩薩行,不是僅有這一生或是此時此刻,而是生生世世都是在菩薩道上,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來自利利他。這個是講到修六度萬行,我們的佛法才能增長,道業才能增長。

八、無量心是出生佛法道,一念徧一切虛空界故

這是指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當時佛陀尤其是對在家的信徒常常教導他們修四無量定,但是出家人也可以修因為大部份在家人他有家庭、有事業、有父母子女,所以在家信徒大部份都修四無量定,同樣可以得到解脫。

第一個慈無量。慈無量是先選自己的父母做觀想,如果修道人是男性,就觀想父親快樂的樣子,我一定要使他快樂。自己的至親骨肉你觀想成功了,然後進一步對那些比較遠親的清清楚楚去觀想他快樂的樣子,我一定要使他快樂然後對那毫不相干的人,我也是這樣子修最後對那些怨有仇的人,我也觀想他們快樂的樣子。無論冤親,都能夠觀想他們快樂的樣子,我給予他們快樂,這就是慈無量。

第二個悲無量,就是拔苦。一切眾生的苦難,我都用悲心拔除他的苦。還有一個是喜無量,歡喜。還有捨無量,捨掉煩惱,捨掉一切執著,捨掉一切的邪知邪見。

慈悲喜捨四無量定,有的時候我們翻成四梵行,四種梵行。也就是說,如果四無量修成的話,可以生到梵天。現在我們不是講生到梵天的事情,我們講修慈悲喜捨。過去有人寫一句話:「慈眼視眾生,悲心度有情,喜聞無上法,捨盡道方成用這樣簡單的四句話來形容慈悲喜捨,我覺得很有意思。

這個地方講到修四無量心能夠出生佛法道為什麼?一念徧一切虛空界故。因為慈悲喜捨的時候,觀想的是一切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飛禽、走獸,一切一切都包括在內,所以修四無量定的時候,就能夠招感無量眾生來親近你。在華嚴經裡面有講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中去親近了一個國王,這個國王就是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國王修成功了,當他入四無量定的時候,所有的飛禽走獸,甚至草木叢林,也都會轉向國王的方向去表示敬意。這是華嚴經裡面的一段公案。

據說修成四無量定時候百毒不侵,什麼有毒的東西他吃下去都變成補藥,有這種說法因為他的悲憫心可以化掉一切毒。

九、殊勝行是出生佛法道,本所修行無失壞故

這是講到我們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一定要跟智慧相應,跟空相應,如果不跟空相應的話,就不是殊勝行。我們如果做點善事,總希望別人知道,這是什麼?執著,不殊勝。我們拚命去做善事,但是為善又不欲人知,那才叫做殊勝行。我們打坐入定,我們不會覺得說「我在打坐入定,我在享受禪定的喜悅」。所以講到殊勝行,就是要跟空、無我、智慧相應,跟般若相應的,叫做殊勝行。

當我們談到六波羅蜜的時候,一定會六個波羅蜜合在一起。布施如果沒有跟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結合,這個布施只是世俗的布施。以持戒來講,持戒不去傷害眾生,也是布施眾生的生命,布施眾生的安全,布施眾生的快樂所以持戒跟布施有關係,跟忍辱有關係,跟精進禪定都有關係。每一個波羅蜜跟其它的波羅蜜都是要相契相應、互相結合的。

「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像看不到的盲人,般若是智慧、是眼睛,如果沒有般若引導的話,他就像盲人一樣,盲修瞎練,執著著相而修,那福德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不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話,他變成著空了,也是不對的。六度一定要結合在一起,五度和般若要互相搭配在一起修,那才叫做殊勝的修行方法。

殊勝行,也就是說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跟般若結合在一起,一個是深度,一個是廣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廣度,廣度必須要有深度,那就是跟般若相應、跟空相應了。跟空相應的時候,有了深度,有了廣度,這才是圓滿的菩薩道,圓滿的殊勝行。

所以修學佛法不是僅僅一個空洞的理論,是要付諸於實踐,而且回到現實的人生當中去實際的利益眾生,而又不被眾生所轉,也不會要求眾生來回報,這樣子我們才叫做殊勝行。

十、如來種是出生佛法道,令一切眾生樂發菩提心,以一切善法資持故

「如來種」成佛的種子,有的地方稱為佛性,或者是如來性

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講。我說紙是可燃性,桌子也是可燃性的,可以燒。那麼石頭呢?你怎麼去燒還是石頭。鋼鐵怎麼燒還是鋼鐵,不容易燒。很大很大的大石頭泡在水裡幾千年了,你拿去燒,怎麼燒就是石頭。如果是紙張、木材,一點火它燒起來了,我們說這是可燃性。可是我們把木材劈開來看,找不到火;紙張你把它撕,一直撕,撕到最後一片二片最小的,你找不到火。我說紙張、木材是可燃性,不是說它本身就有那個火在裡邊,而是說它有可能燃燒。

我們說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這個地方叫做「如來種」,如來的種性,如來的種子。所有的生物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所有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這個思想在佛教裡面是非常的重要。所有的人,不管信佛不信佛,所有含靈蠢動只要他有知覺作用有意識作用的生物,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佛教是平等主義。

平等主義│所有眾生都是平等的,因為你的佛性跟我的佛性是平等,我們的佛性跟如來的佛性也是平等,沒有什麼差別。只是說佛陀已經證悟了佛性,而我們有這個寶我們不知道。法華經裡面就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窮人喝醉酒了,倒在路旁被他的朋友看到了「這是我的朋友,為什麼他倒在路旁呢?他這麼窮,窮到當遊民了。」這個朋友就拿一顆無上的珠寶,把它縫在窮人的衣服裡邊,怕它掉了。窮人睡在路旁睡醒了,肚子很餓,只好當乞丐到處跟人家要東西吃。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到處流浪,最後他又遇到這個貴人了。

這個朋友說:「某年某月我在某個街上遇到你在路上躺在那邊很可憐。你怎麼到現在還在流浪?我那時候給你一個無上的至寶如意寶珠。」窮人說:「啊你什麼時候給我?」「我給你,我怕它丟了,就把它縫在你衣服裡邊,你摸摸看吧!」一摸就發現寶珠還在。朋友說:「這個如意寶珠你去賣,賣了之後你可以買一塊地建個房子,然後你可以找一個對象結婚生子,你要什麼你都有什麼,你為什麼要去流浪呢?」這個窮人聽了以後很難過,趕緊就把這個珠寶拿去賣了很多的錢,然後買建房子,過了很愜意的生活。

各位大德,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這種寶,叫佛性寶,或者是叫佛性。我們每一個人有靈敏覺知,能聽、能看、能跑、能跳、能吃、能喝、能睡覺、能感覺,有羞恥心,那個叫佛種性,或者是如來種性,這就是一個寶。我們內心就是一顆寶,我們能感覺能感受,能聽能跑能跳,那個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做真如│真者不虛如者不變,真真實實的,本來如此,叫做無上的心寶,無上的佛寶。有的時候我們就用「真如」個字,或者是叫做如來藏如來藏在你的身心當中,這是一個譬喻。

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轉凡成聖的可能性,可是我們都是怎麼樣子呢?自己瞧不起自己,覺得是個凡夫俗子,迷迷糊糊過日子,過一天算一天,這就是不能去尊重自己的靈性,這麼樣子很冤枉的離開人間,虛耗掉了。我們有這麼寶貴的東西,但是我們不知道。佛陀來到這個世間,就是要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覺悟的可能性成佛的可能性成賢作聖的可能性。可是我們每一生每一世得到這個生命,最後有一天我們又交了這個寶貴的學費,很可惜,既沒有悟道,又虛耗了這一輩子。然後歷史不斷的重演,每一生每一世都是迷迷糊糊生,迷迷糊糊死這個叫做醉生夢死。凡夫就是這麼可憐,醉生夢死,不知道自己有一個寶。

所以我常常講,我們看一個人不是說他穿多漂亮他多有錢,我們看這個人對自己的內心世界能不能肯定,是不是安下心來。一個人他不能安心,他就往外吃喝嫖賭、吃喝唱跳,找刺激一個人心安下來了,他就有無上的喜悅,他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無上喜樂這種人我們說他是已經安心立命的人。他獨處很快樂,他不會寂寞,他能享受那種孤寂然後他跟人家共處的時候,會帶給別人知識智慧的增長,也會帶給別人生命的喜悅。所以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他生命的喜悅可以跟別人分享,能夠獨處又跟別人可以共處。那現在的人呢?不能獨處。因為不能獨處,所以怎麼辦呢?一天到晚打手機發簡訊,看電視找刺激,吃喝唱跳,往外去追尋,他不知道我們內心裡面是一顆寶。

有些人找到這顆寶,他安心立命了。就像那個窮人,好心的朋友給他一個如意至寶,放在他身上他不知道,現在他找到了,他不會再當遊民街友了。為什麼?他知道這個寶。現在的人就是迷失、忘失了這個寶,所以一直往外去追尋,往外去追尋樂,這種人叫做捨本逐末。一個人捨本逐末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憐,當遊民當街友在外面流浪,不知道自己有一顆心寶。

這個地方講「如來種是出生佛法道,令一切眾生樂發菩提心,以一切善法資持故」。這個無上成佛的種子,一定要從發菩提心、從行善來去養育它,最後才能成熟、成佛。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無上如來的種子,有些地方寫「如來藏」。講到如來藏,各位又會想如來藏是什麼樣子的呢?佛經裡面又怎麼形容呢?叫做「空如來藏」,就是叫我們不要去執著、去想像我們的佛性是什麼樣子。可是眾生講到空就又執著空,好像空是什麼都沒有,然後佛經裡面又拿了一個名詞,叫做「不空如來藏」,不空就是不是沒有。眾生又去執著「不空如來藏」,又去想像是什麼樣子,所以佛經裡面又再來一個名詞,叫做「空不空如來藏」,這是講到妙用了│雖然空不可得,但是妙用無窮。

你看我們的心,飛天藏地,真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一個念頭到美國了,一個念頭到太空了,多好用。可是眾生不知道我們這顆心這麼好用,不斷的讓它去奔馳,白天想、晚上想,白天做白日夢,晚上就做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是不知道我們的內心有這麼微妙的作用,然後讓它不斷的去耗掉生命,這是非常可惜的。

佛經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一顆寶│如來種,這一顆寶要怎樣去養育它?叫做長養聖胎。怎麼樣去長養聖胎呢?戒定慧。戒定慧怎麼去修習?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去長養聖胎,而不是叫我們遠離社會家庭事業兒女,然後到深山裡面這麼一坐,佛性寶就會出現,不是這樣子的。就在現實人生當中,每一個人找尋的方法不同,有些人在工廠當中悟道了,有些人在家庭當中悟道了,有些人在種花的世界裡邊悟道了,看到花開悟道了。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每一個人悟道的地方不同,每一個人悟道的契機也不同。有些見到花開開悟,有些聽到某一個聲音開悟了,有些見到某一種特別的景色開悟了所以開悟的契機是不受時空限制的。總而言之,每一個人有無上的至寶,叫做﹁如來種﹂。

現代整個世界大家都是「外道」怎麼說呢?我們向外去追尋,我們追尋更多更多的物質,會覺得很快樂、有安全感,大家都是這樣子向外爭,所以這個社會亂糟糟的。這個世界是一個不平衡的世界,對物質的發達非常非常的快速,可是我們內心文明、內心的這顆寶越來越迷失。越迷失以後個人的心性不能安定,家庭不能安定,社會不能安定,整個世界就不能安定。整個世界都是我們全體人類的共同投影、共同創造、集體創作。

如果每一個人瞭解到我們的內心世界是一個無上的至寶|如來種,每一個人不失這個如來種子,包括地獄、餓鬼、畜生所有的生物都有如來的種子,那麼我們宗教信仰就是要去找到這一顆無上的至寶,所以禪宗就有一句話,叫明心見性成佛│明白了這顆如來的種性,見到如來種性。

我這麼一說,你就會想如來種性是長什麼樣子,你這麼想又錯了。我只能簡單的說,如來的種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不能用質量的好壞、數量的多寡、存在的有無去想像。就像這個空間,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你說有,捉不到;你說沒有,它又能夠包容萬事萬物所以佛性的至寶超越了存在的有無、品質的好壞、數量的多寡,跟它扯不上關係。我們大家好好的去參我們的佛性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