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講 菩薩有十種莊嚴道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莊嚴道。何等為十?

菩薩摩訶薩不離欲界,入色界無色界禪定解脫及諸三昧,亦不因此而受彼生是為第一莊嚴道。

智慧現前入聲聞道,不以此道而取出離是為第二莊嚴道。

智慧現前入辟支佛道,而起大悲無有休息是為第三莊嚴道。

雖有人天眷屬圍繞,百千婇女歌舞侍從,未曾暫捨禪定解脫及諸三昧是為第四莊嚴道。

與一切眾生受諸欲樂共相娛樂,乃至未曾於一念間捨離菩薩平等三昧是為第五莊嚴道。

已到一切世間彼岸,於諸世法悉無所著,而亦不捨度眾生行是為第六莊嚴道。安住正道正見,而能示入一切邪道,不取為實,不執為淨,令彼眾生遠離邪法是為第七莊嚴道。

常善護持如來淨戒,身語意業無諸過失,為欲教化犯戒眾生,示行一切凡愚之行,雖已具足清淨福德住菩薩趣,而示生於一切地獄畜生餓鬼及諸險難貧窮等處,令彼眾生皆得解脫,而實菩薩不生彼趣是為第八莊嚴道。

不由他教得無礙辯智慧光明,普能照了一切佛法,為一切如來神力所持,與一切諸佛同一法身,成就一切堅固大人明淨密法,安住一切平等諸乘,諸佛境界皆現其前,具足一切世智光明,照見一切諸眾生界,能為眾生作知法師而示求正法未曾休息,雖實與眾生作無上師,而示行尊敬闍梨和尚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住菩薩道,隨其所應皆為示現是為第九莊嚴道。

善根具足諸行究竟,一切如來所共灌頂,到一切法自在彼岸,無礙法繒以冠其首,其身徧至一切世界普現如來無礙之身,於法自在最上究竟,轉於無礙清淨法輪,一切菩薩自在之法皆已成就,而為眾生故,於一切國土示現受生,與三世諸佛同一境界而不廢菩薩行,不捨菩薩法,不懈菩薩業,不離菩薩道,不弛菩薩儀,不斷菩薩取,不息菩薩巧方便,不絕菩薩所作事,不厭菩薩生成用,不止菩薩住持力何以故?菩薩欲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一切智門修菩薩行無休息故是為第十莊嚴道。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莊嚴道亦不捨菩薩道。

︽華嚴經卷第五十七||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五︾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莊嚴道,這個就是顯出菩薩道聲聞道的差別。

在佛法的流傳當中,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有些人修學佛法是以厭離心來修學。厭離心就是覺得人出現在世間有許許多多的麻煩,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種種八萬四千苦。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修四聖諦、十二緣起,來觀察生命的無常無我,使生命的動力│我執我見沒有了,這生當中「梵行已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覺得人活在這世界上實在是太多問題圍繞在我們的身旁,所以以厭離心來修學佛法,他可以證到阿羅漢果,也可以證到辟支佛果、聲聞、緣覺。

另外一種就是菩薩道。菩薩道就是發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眾生認為生死是一件美事,輪迴是一個機會,只有在無限的生死無限的輪迴當中,來莊嚴自己的身心,來跟眾生一起走向光明的覺岸,這個稱為菩薩道。

所以,聲聞道、緣覺道跟菩薩道,從發心而有差別。但是菩薩道還是要以聲聞道、緣覺道做為基礎,如果沒有聲聞道、緣覺道的基礎,菩薩道也是難以建立。並不是說只有修菩薩道而不必修聲聞道、緣覺道。

這是講到菩薩道殊勝的地方,就是發大悲心、菩提心,來作為修學一切的基礎。因為發心不同,修行的方法也不同,處世的態度也是不同。菩薩道的莊嚴在什麼地方?菩薩道偉大、殊勝的地方在裡?

一、菩薩摩訶薩不離欲界,入色界、無色界、禪定、解脫及諸三昧,亦不因此而受彼生,是為第一莊嚴道

這是談到菩薩的禪定殊勝的地方。

通常在修禪定上來講的話,第一個是離生喜樂定。所謂離生喜樂定,就是離開欲界的染著而生到色界。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兜率陀天、夜摩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天當中還是有男女欲望。民間所崇拜的三十三天主就是玉皇大帝,我們講帝釋天王還是有男女的欲。欲界有六天,在入初禪的時候,就離開欲界了,叫離生喜樂定。

色界有十八天到初禪的時候有三天,即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二禪、三禪都各有三天,到四禪的時候就有九層天,這個時候還是有色身。然後進入無色界,無色界是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無想天、非想非非想天,這個時候身心是非常非常的細,所以我們講無色界。事實上還是有那種色身,但是非常的精細。

菩薩從初禪、二禪、三禪到四禪,然後進入四無色界定的時候,菩薩不會因為入這種甚深的禪定就在那邊受生,不會永遠就是停留在色界、無色界。也就是說,菩薩可以入甚深的禪定,但是不會在那邊享受那種禪定的樂,不會因此被這個禪定所迷惑了。菩薩還是在這個欲界,但是在欲界當中能夠入甚深的初禪、二禪、三禪,以及無色界的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定,這是菩薩的一個定力,很深很深。通常菩薩都是在修初禪、二禪、三禪的時候就開始轉修轉入什麼呢?去內觀身心的無常無我,而展開出智慧。菩薩不會因為入甚深的禪定而降低智慧的開展。

我們眾生常常都是走極端。什麼極端呢?眾生心靈不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尋刺激找尋熱鬧。在阿根廷我遇到一個信徒越來越胖,我就發現他們阿根廷人一緊張、孤寂的時候就拚命吃東西,而且他們吃的東西很鹹,所以很容易發胖。這是刺激狂。吃很鹹,它會刺激精神不安定,精神一不安定就越喜歡吃東西,而且越鹹的味道就越舒服。另外一種叫集物狂收集火柴盒收集香煙盒,收集花草樹木之類,收集奇奇怪怪的東西或者是古老的東西古董之類的東西。另外一種叫集會狂三五個朋友,十個、一百個、一千個大家集會在一起,生命好像有一個伴了。

眾生有這種極端以外,有些人就遠離世間的一切,抛棄物質文明,然後靜下來讓心定下來,在甚深的禪定當中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一種喜悅,這個又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了。什麼極端?就是走上絕對的孤寂世界、禪定的世界可是問題並沒有解決。

菩薩為了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必須入禪定,但是不被禪定所迷惑,所以菩薩不離欲界而能夠入色界、無色界的禪定,也不會因此而受彼身,不會在那樣的境界當中存在,不會停留在色界、無色界當中而遠離了欲界。這是菩薩第一個莊嚴道。

二、智慧現前,入聲聞道,不以此道而取出離是為第二莊嚴道

這個是講到聲聞道以修苦集滅道而證悟,是佛陀適應當時的印度。當時整個印度瀰漫著生命的解脫,那時候眾生的根性非常利,大家都在找尋一種解決生命的痛苦,所以佛陀先示現苦行或者是入甚深的禪定。佛陀當時看到眾生的生老病死有深深的感受,為人類去找尋解脫生老病死之道,這是佛陀初轉法輪的時候講的四聖諦。

四聖諦,第一個講到人生是苦。佛經裡面這麼翻譯太簡單了,事實上佛經裡面講的人生是苦,它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廣泛。就是說,人生充滿著許許多多方面的問題圍繞著我們,生理上有生老病死;人跟人之間的衝突矛盾,有愛別離、怨憎會,愛憎情仇;然後對大自然界的求不得苦,大寒、大熱、大風、大雨、乾旱;另外還有五蘊熾盛苦;這種種苦,佛經裡面簡單翻譯說「人生是苦」。

人生是苦,並不是說人生是悲哀沒有意義,不是這樣子。而是說人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要面對,如果你不善於面對,處理不當,它會苦上加苦,那叫做苦苦。那不管你處理的好或者不好,諸行無常,一切都是很微細很微細、刹那刹那在變化,這個叫做行苦

佛陀初轉法輪的時候,就講到人生有許多的問題圍繞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不可能去逃避它,只能去面對它,用智慧去處理它,可以把這個苦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到最後連這個苦也沒有。這是佛陀說法的一個善巧。先指出人間的事實,指出問題以後,要分析它的原因。人生的苦來自於什麼?來自於煩惱無明,來自於無知迷惑受苦,因為迷惑而產生許許多多的苦也就是說因為迷惑而產生錯誤的追求,因為錯誤的追求所以導致身心的痛苦。所以苦的根源在那裡?就是迷惑、邪知邪見、顛倒。所謂顛倒不是快樂的以為是快樂不是永恆的以為是永恆不是真實的以為有真實本來是無我的,他認為有我;四種顛倒。

如果我們沒有發現問題,我們就不會去解決問題;如果我們發現問題,用不正當的方法去解決,也是不能解決問題。佛法講到,這是講到我們凡夫的生命現象凡夫的生命現象就是身心世界、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大地之間,有許許多多的衝突。這許多的衝突,佛陀指出來了,問題發現了,然後問題的分析,問題分析以後要解決它,解決它的時候就叫做「滅」│把問題都解決了。解決的方法那就是「道」三十七道品。

佛陀來到人間,帶給人類最大的一個福音,就是要解決我們生命的問題生活上的問題。佛陀用四聖諦來說明,這四聖諦當中「苦」、「集」是我們凡夫的生命現象,「滅」、「道」是一個聖者、覺者的生命現象。我們選擇是迷糊醉生夢死的一生,還是清清楚楚覺悟的一生,讓我們個人去選擇。

佛陀沒有辦法說一下子就把我們弄到天上去,弄到什麼地方去讓你快樂,一切要我們自己去修。所以佛陀很強調自力,自己的力量去找尋解脫解脫生命的桎梏,佛幫不上忙,一定要靠我們自己從持戒、禪定、智慧來得到解脫。所以要以持戒的基礎來修禪定,以禪定的基礎來觀無常無我而得到智慧,因為智慧得到解脫,因為解脫而能夠解脫知見,這個叫做五分法身

這個是講到菩薩道,不是我們所說的直接就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不是這麼簡單還是在現實的人生當中,去觀察人生種種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根源在那裡。在生死煩惱這方面,自己也是要下相當的功夫,證到無我,然後在生死輪迴煩惱當中,自己能夠做得了主,這個菩薩道才有基礎。否則的話,你說行菩薩道發菩提心,不是這麼簡單的。像我們要游泳救人家,最起碼你要先學會游泳,是不是?你自己都不會游泳,你在水裡面你怎麼去救人?所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菩薩的可貴是說他修聲聞道他證到無我,但是他不會在這個地方去證到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這是講到菩薩的莊嚴道了,

三、智慧現前入辟支佛道,而起大悲無有休息是為第三莊嚴道

辟支佛是修十二緣起的,菩薩也修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是我們生命現象│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個是講到修緣覺道。緣覺道的根性比聲聞道更利了,他甚至不見得要聽佛說法,他觀世間的白雲蒼狗他也可以開悟。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翻成「獨覺」,獨自一個人就覺悟了。

這有一個小故事。有一個皇帝帶著宮女到深山裡面唱歌跳舞,皇帝累了就睡覺。宮女們看到一整樹都是花,很漂亮,一個一個就把樹上的花摘下來,插在身上、頭上打扮一番。皇帝睡覺醒過來一看,剛才滿樹的花朵都沒有了,這麼漂亮的花朵一下子被採光光,這個皇帝突然間感受到世間的無常,就在那個當下他證悟了辟支佛果,就獨覺了。

聲聞道就聽佛的音聲聞佛的音聲,出家而得道了;那辟支佛獨自觀察山河大地觀察生命的種種現象就有所悟,所以這個根性是比較利的。一般來講,辟支佛很少說法,但是顯現神通來度化眾生所以有一種佛我們稱為辟支佛

四、雖有人天眷屬圍繞,百千婇女歌舞侍從,未曾暫捨禪定解脫及諸三昧是為第四莊嚴道

菩薩有人天眷屬圍繞,身旁有男男女女,一呼百諾,唱歌跳舞來娛樂,可是在他看來,這些都是在演戲│演無常無我苦空的戲,他不會迷失在這種歌舞當中。而且他時時刻刻都是在禪定解脫及諸三昧。這個是菩薩的第四種莊嚴道,我們說「在塵不染」,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這是菩薩的一個殊勝任何境界裡面,菩薩都是在定的當中。

菩薩因為有福報,他出現生命時自然一呼百諾,有許許多多男男女女跟隨他。但是菩薩有慈悲、有智慧,就慢慢的引導這些喜歡唱歌跳舞的人,那是他們過去生的習氣,而且菩薩不受影響,所以叫做同流不合污,這境界是很高很高的。

五、與一切眾生受諸欲樂共相娛樂,乃至未曾於一念間捨離菩薩平等三昧是為第五莊嚴道

菩薩來到這個世間,也是跟我們一樣要吃要喝要睡覺要工作,也跟眾生打成一片,但是菩薩的心境是非常非常的平靜、平衡、平穩在菩薩所看到的境界裡面,一切一切是平等,沒有什麼差別,沒有什麼愛憎取捨,沒有一法可以讓他貪著,沒有一物讓他貪戀,也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讓他覺得厭惡討厭。這是菩薩的一種智慧。

六、已到一切世間彼岸,於諸世法悉無所著,而亦不捨度眾生行是為第六莊嚴道

這是菩薩的空慧跟大慈悲的結合。

世間的人有的時候頭腦冷靜冷冰冰的冷酷無情有的時候就熱昏了頭衝過了頭熱烘烘的。失去理性的感情,我們形容是火;有智慧的理性,我們形容是水。感情來了,衝動了,好像火在燃燒,一發不可收拾;理性來了,冷靜的,這個時候又冷酷無情。在我們眾生來說,是一種極端,感情跟理性很難打成一片叫做水火難容水火相剋。感情的衝動當中沒有理性,理性當中又失去了感情的這種慈悲所以凡夫沒有修的時候,就是人天交戰,很難取得平衡。

菩薩修行修行到一個程度的時候,理性變成智慧了,感性、感情昇華淨化變成慈悲了。用世俗話來講,就是理性當中充滿著感情,感情當中充滿著理智,水火交融,水火相濟,而不是像我們水火相剋水火難容。所以菩薩在空慧當中充滿著慈悲,在慈悲當中充滿著智慧。

菩薩因為充滿著智慧,所以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不能轉動他的心染著他的心。同時,菩薩在智慧當中含有悲心,又能夠不捨度眾生行。「不捨度眾生行」就是說,菩薩證悟空慧的當下,是充滿著智慧去關心眾生、關心世間、關心社會、關心地球。而不是說修道到一個程度變成冷冰冰的、冷酷無情,對世間的一切痛癢毫不關心,菩薩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看佛堂裡面的菩薩大部份都是帶髮的,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騎著獅子,拿著寶劍;普賢菩薩是頭髮長長的,騎著象。「文殊獅」「普賢象」,獅跟象就代表眾生難調難伏的貪瞋痴,而菩薩降伏了貪瞋痴。菩薩修行,就在這個世間上,能夠隨心所欲而不踰矩的去利益眾生,而不是說遠離世間到深山裡面就能夠悟道。修道的目的還是要重返現實的人生當中,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

菩薩因為悲智交融,悲心和智慧交融在一起,悲心當中充滿著智慧,智慧當中充滿著悲心,所以菩薩能夠到一切世間彼岸,就是到了正覺的彼岸。我們凡夫是迷迷糊糊的,醉生夢死;菩薩已經破除了迷糊的人生,過著一種正覺的人生。「已到一切世間彼岸,於諸世法悉無所著」,這是指智慧;「不捨度眾生行」,這是慈悲;所以叫做悲智交融。這是菩薩殊勝的第六個莊嚴道。

七、安住正道正知正見,而能示入一切邪道,不取為實、不執為淨,令彼眾生遠離邪法是為第七莊嚴道

這個又更高竿了。菩薩安住在正道當中,有正知正見,但是菩薩示現什麼呢?在外道在邪道當中,甚至在外道當中當頭頭。我們看當時佛陀的弟子裡面很多都是外道,當外道頭子比如舍利弗、目犍連都是當時的外道。什麼外道呢?拜火外道、祀火外道。他們認為世間最重要的就是溫暖光明,而火代表著溫暖光明黑暗當中有火把就可以看到光明,所以當時印度的外道認為世界的根源,最重要的東西是火把。日本人就把太陽當做人類最重要的一個資源,所以他們就拜日,拜太陽,國旗也是一個太陽,太陽神。像舍利弗、目犍連,他們當時也就是拜火外道,後來聽到佛陀講經說法以後,他們就領導自己的弟子全部轉入佛道了。

這是講到「示入一切邪道,不取為實,不執為淨,令彼眾生遠離邪法」,菩薩在邪道當中,引導這些邪道的徒眾遠離邪法來加入正道。

八、常善護持如來淨戒,身語意業無諸過失,為欲教化犯戒眾生,示行一切凡愚之行,雖已具足清淨福德住菩薩趣,而示生於一切地獄畜生餓鬼,及諸險難貧窮等處,令彼眾生皆得解脫,而實菩薩不生彼趣是為第八莊嚴道

這是菩薩現身在地獄畜生餓鬼。有的時候甚至為了教化那些犯戒的眾生,菩薩也示現在凡愚的地方;就是示現很迷迷糊糊顛倒的行為,要跟他們打成一片,然後慢慢的引導他們。這是菩薩的一個方便,這個方便是從智慧而來的,這個方便不是隨便。

菩薩有那個智慧,為了示化某一些眾生,他就示現瘋瘋癲癲傻傻的。在中國民間有個濟顛和尚│誌公禪師,喝酒醉醺醺的,可是他卻會救人,他也知道奇奇怪怪的神通當然這是民間的一種傳說。真正梁朝的誌公禪師不是這樣子的。

的時候,梁武帝因為很崇拜誌公禪師,梁武帝的太太(皇后)就非常嫉妒,很生氣很討厭誌公禪師。因為誌公禪師一天到晚就跟皇帝談天說地的,在講這個道怎麼修怎麼樣子的,沒有時間去陪皇后她很火大,就跟皇帝講,「請你師父來,我招待他吃。」「好啊!」

第二天禪師來了她就做包子,包子裡面有有狗肉什麼肉的,外面看起來是素的,然後又有酒什麼東西的。誌公禪師來了,看到她招待的這麼好,就肉包子一個個這麼吃進去。

皇后說:「唉呀!皇帝你看,你的師父破戒了。你看他吃肉包子,你看他還喝酒。」皇帝說:「你不要胡說八道。」皇后說:「你看,我供養他吃的這些包子都是有肉的,你看那個湯裡面都是有酒的,他都喝的光光。」皇帝說:「不可能吧!」她說:「不可能?你看他都吃光了。」

這個時候禪師醉醺醺的,迷迷糊糊的躺在那邊大睡。皇帝說:「唉呀!師父,怎麼你喝酒醉了。」「沒有啊!」「我太太弄給你吃的東西,都是有包肉的肉包子都是有酒的。」「沒有,我都沒有吃。」「你沒有吃?你看這個桌子上全部被你吃光光了,你怎麼沒有吃呢?」誌公禪師一下子全部吐出來,包子還是包子,酒還是酒,全部都在桌子上,顯神通了。這個時候皇后才知道這是聖僧在度化眾生那種超越的地方。

後來皇后又很嫉妒皇宮裡面的宮女,如果是長得特別漂亮的宮女不小心去看到皇帝的話,就把她的眼睛挖掉,手腳砍掉,所以很多漂亮的宮女被折磨到死。不久皇后受果報就死了。皇后死了以後,經過好久好久,突然間就來托夢給皇帝,她說「皇上啊!你念我們夫妻之情,我生前嫉妒心很大,那宮女很多很漂亮的都被我折磨死了,我現在很痛苦很痛苦,我墮地獄。我現在變成一條大蠎蛇,這隻蠎蛇在深山裡邊,全身都有蟲在咬我,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蟲在咬我,讓我受痛苦。那些被我折磨死的人都不斷的來折磨我。你去求誌公禪師來救我吧!度化我吧!」

皇帝就跟師父講,「皇后昨天托夢給我,說如何如何的,現在變成一條大蠎蛇,很痛苦,你能不能來幫助她?」「可以啊!」結果禪師在皇宮裡面就超度了,這個就是後來的「梁皇寶懺,「梁皇」就是梁武帝。

誌公禪師幫她懺悔、超度以後,皇上就夢見一個仙女,很漂亮很漂亮的仙女從天而降,她說「皇上,你替我去感謝這個聖僧,我現在得到超度了。我過去的不對,我就懺悔了。」

就是說,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示現那種顛顛倒倒的情形。後來誌公禪師就變成民間的傳說,變成濟顛和尚了。民間把誌公禪師的神通又加油添醋變成濟顛禪師,顛顛倒倒的喝酒過日子真正的菩薩不是這樣子。菩薩是為了教化那些犯戒的眾生,來示現那種顛顛倒倒的行為,其實他內心是非常清淨。

菩薩有大福德,但是菩薩也會示現生在地獄餓鬼畜生來廣度眾生。那就像地藏菩薩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菩薩甚至於也可以示現到一個很貧窮的地方,但是菩薩有大福報來去救濟那些窮困的眾生。這是菩薩的第八莊嚴道。

九、不由他教得無礙辯智慧光明,普能照了一切佛法,為一切如來神力所持,與一切諸佛同一法身,成就一切堅固大人明淨密法,安住一切平等諸乘,諸佛境界皆現其前,具足一切世智光明,照見一切諸眾生界,能為眾生作知法師,而示求正法未曾休息,雖實與眾生作無上師,而示行尊敬闍梨和尚。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住菩薩道,隨其所應皆為示現是為第九莊嚴道

菩薩已經證到無我,有神通,可是菩薩還是跟我們一樣的示現平凡,他帶著那些徒眾到處去參訪到處去頂禮,到處去請法。為什麼?他要示現讓眾生知道去重法,尊師重道,他不會說「因為我自己已經是悟道的人,我就瞧不起別人那些還沒有開悟的人,他們都還要跟我學」,菩薩沒有這個念頭。他通達諸法的實相,得到根本智,也起後得智,知道善巧方便來攝化眾生,可是菩薩還是一樣到任何地方請法,讓其他的和尚阿闍梨來開示佛法,示現重法的這種精神,讓後代的弟子能夠到處去參訪,到處去學法。這是菩薩的第九莊嚴道。

十、善根具足諸行究竟,一切如來所共灌頂,到一切法自在彼岸,無礙法繒以冠其首,其身徧至一切世界普現如來無礙之身,於法自在最上究竟,轉於無礙清淨法輪,一切菩薩自在之法皆已成就,而為眾生故,於一切國土示現受生,與三世諸佛同一境界而不廢菩薩行,不捨菩薩法,不懈菩薩業,不離菩薩道,不弛菩薩儀,不斷菩薩取,不息菩薩巧方便,不絕菩薩所作事,不厭菩薩生成用,不止菩薩住持力。何以故?菩薩欲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一切智門修菩薩行無休息故,是為第十莊嚴道

這是講到菩薩即使是修到等覺妙覺,就快要成佛了,甚至跟佛平等了,菩薩還是回到現實的人生當中,示現那種平凡的身。然後「不廢菩薩行,不捨菩薩法」,還是一樣跟我們一樣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華嚴裡面講有五十個位置│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菩薩已經達到等覺妙覺這麼高的境界,可是他不會說從此我就不要布施、我就不要持戒、我就不要忍辱,不是這樣子的。還是繼續的在修,永無止境的在修,學無止境。

這是菩薩的十種莊嚴道,很值得我們來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