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講 菩薩有十種清淨喜十種清淨捨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喜,何等為十?

發菩提心清淨喜

悉捨所有清淨喜

不嫌棄破戒眾生而教化成就清淨喜

能忍受造惡眾生誓願救度清淨喜

捨身求法不生悔心清淨喜

自捨欲樂常樂法樂清淨喜

令一切眾生捨資生樂常樂法樂清淨喜

見一切佛恭敬供養無有厭足,法界平等清淨喜

令一切眾生愛樂禪定,解脫三昧,游戲入出清淨喜

心樂具行順菩薩道一切苦行,證得牟尼寂靜不動無上定慧清淨喜。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喜。

︽華嚴經卷第五十八||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我常常說:信佛學佛的人沒有煩惱憂愁的權利。佛一再的告訴我們要歡喜心,擁抱人生擁抱生命擁抱蒼生,然後用智慧來面對人生的一切,用悲心來看待眾生所以佛陀要我們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之前講過清淨慈、清淨悲,現在來講清淨喜。﹁喜﹂從名相來看,信佛學佛的人就是要過著喜悅的人生。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喜,何等為十?

一、發菩提心清淨喜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他的理想抱負,有他生命的出口有些人追求大富大貴,希望能夠擁有嬌妻美妾;有些人一生追求孝子賢孫擁有一棟別墅、好的車子,晚年有一個好的老伴每一個人都有他追求的目標,有他生命的理想和抱負。

但是我們不說一個好或者是不好,只是說究竟不究竟。嬌妻美妾也好,榮華富貴也好,豪華的別墅也好,孝子賢孫也好,可是這一切總歸是無常。連自己最愛最愛的身體都會變成髮蒼蒼而視茫茫彎腰駝背吃東西索然無味世俗上的一切,譬如親朋好友、夫妻子女、榮華富貴、豐富的物欲、物質生活雖然這些能帶給我們在生活當中的快樂和舒適,但只是暫時性的,終究還是無常不究竟。

每一個人都有他追求生命的動機追求物欲的動機追求生命的動力在所有的追求當中,以菩薩追求覺悟追求智慧追求悲心希聖希賢利益眾生,最為究竟,總歸來說這就叫做﹁發菩提心﹂。

菩薩的抱負跟我們不一樣,不像我們只追求世俗種種物欲的滿足、飲食男女、衣食住行種種的享受菩薩心心念念所想的就是要追求大智慧、大悲心因為有大智慧能夠了解身心世界的真實相,不再被這些迷惑;因為有大悲心,所以不會拋棄眾生,時時刻刻來關心眾生這就是﹁發菩提心清淨喜﹂。

人世間所有的追求,有什麼比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還值得慶幸喜悅呢為什麼呢?有其因必有其果,凡走過的必有痕跡。我們發這個心,是世界上所有的發心當中,最崇高、最理想、最圓滿的。世俗所追求的叫做﹁有為有漏﹂,是有為法,是有漏法,即使再富貴再圓滿的家庭,總免不了無常來臨,當面對生死的時候,財富地位幫不了忙,甚至難以割捨。財富越大,越到臨終的時候,越是放不下,那真是熱鍋上的螞蟻。

所以我們追求覺悟的人生、覺醒的人生,想到這些滿心歡喜上成佛道,下化眾生,這是第一個:發菩提心清淨喜。

二、悉捨所有清淨喜

一個人如果是沒有布施心,但是為了面子,在眾人面前又不得不布施的時候,那有如割身肉回去以後不能也吃不能喝不能睡覺布施一點錢出去,很難過很難過,好像用刀子割他的肉這麼痛苦為什麼?慳貪吝嗇。

菩薩就不同了,拋頭顱灑熱血,在華嚴經裡面說你要我的身皮,那我的皮剝下來給你;你要我的舌頭,舌頭割下來給你,我的身體就是屬於你的這是形容菩薩一切一切都能捨,不僅僅是身外的財富,就是這個色身都可以布施。華嚴經裡面還講到菩薩如果把手布施給眾生,把腳布施給眾生,把頭布施給眾生都可以,甚至如果因為這輩子把手腳布施給眾生(這是假設),如果來生沒有手沒有腳那也是心甘情願,因為菩薩一切能施能捨。老實說我們是做不到這個境界,我們只能讚歎。

佛菩薩來到這個世間,不僅僅是財富的布施,連肉體生命一切都可以布施。所以我們常常講諸佛菩薩皆是至性中人為了眾生拋頭顱灑熱血,在他來講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是講到菩薩因為修道,所有的一切都能夠捨而不會生難過的心,這樣子產生了清淨喜,把世間的一切一切都不會佔為己有了,隨時可以跟眾生分享分享。

三、不嫌棄破戒眾生而教化成就清淨喜

菩薩對待一切犯戒的眾生、破戒的眾生,不會去嫌棄他,不會覺得他們怎麼這麼糟糕、業障這麼深重,嫌棄這些眾生,不會的。再壞的眾生、犯法眾生、被關在牢裡的眾生在菩薩的眼光只是慈悲同情他們憐憫他們教化他們攝化他們。

所以菩薩永遠不會嫌棄我們不要以為說我們做壞事,菩薩就不理我們了,那是我們凡夫的心境、凡夫的想法。世間人可以這樣子的,你對不起他他不理你,他甚至傷害你菩薩才不會這樣子,他會更加的同情你來度化你

這是講到菩薩修清淨喜,不嫌棄破戒的眾生而進一步的去教化他。

四、能忍受造惡眾生誓願救度清淨喜

對那些傷害我們的眾生,菩薩不會起報復的心、討厭的心、厭離的心,而且還發一個善願來度化他菩薩能夠忍受眾生對他侮辱毀謗傷害,然後又不會去嫌棄他,又發願要去度化他,這就是菩薩的偉大了。

五、捨身求法不生悔心清淨喜

菩薩在求法的過程要找到一個能說法的人,可是是在末法時代,很難得很難得突然間遇到一個會說法的人,這個會說法的人說「你想聽聞佛法的話,你要在火坑裡邊,我才講經說法給你聽。」菩薩說:「可以啊,你講給我聽,我在火坑裡面讓火燒都沒有關係。」

那麼這是形容菩薩過去求法的辛苦。菩薩重法,因為法可以讓我們身心解脫,所以在沒有法的時代要能夠遇到說法的人是非常非常難得。金銀珠寶你可以去求,可以去想辦法,但是要真正聞到正法的機會非常非常的難所以菩薩能夠捨身求法因為求到了佛法,可以自己身心清淨,也可以清淨眾生的身心這個叫做捨身求法清淨喜。

六、自捨欲樂常樂法樂清淨喜

講到快樂,事實上信佛學佛的人也在追求快樂,但是我們知道世間人的快樂是苦中作樂,是一種顛倒。

肚子餓了吃東西很快樂,多吃一點肚子飽脹,快樂裡?你說這首歌很好聽,聽一遍二遍十遍八遍,不想聽了嬌妻美妾,天仙美女乃至於山珍海味,所有一切飲食男女吃喝唱跳、衣食住行,所有一切物欲而來的快樂都是有限性的,而且是苦中帶樂,樂中帶苦為什麼?這個是透過生理的刺激、心理的想像所產生的一個幻覺。

而世間的這些樂叫做樂,也就是很快就會過去,而且過去以後又產生了痛苦,這是來自於生理的刺激,只是短暫的刺激。什麼叫刺激?新鮮叫做刺激那不新鮮呢就不刺激。世間人說家花比野花香,喜新厭舊結果就家庭出問題了。

佛法講到不是這樣子的。因為世間樂是在樂的當中,心裡是亂糟糟、迷糊的,理性降到最低程度,感情衝動到最極點,世間的樂就是這樣子。抽煙啡太迷人了,飯後一根煙快樂似神仙,什麼比神仙還好,然後吃毒品的人,施打毒品的時候那種快樂飄飄欲仙,可是引起後遺症太大了。佛法的樂不是這樣子的,是清醒、寧靜的在體悟真理的時候,整個身心不是刺激,而是在證悟真理的剎那一得永得了,這種法喜叫做什麼?法喜充滿,充滿整個身心,叫做﹁離繫樂﹂離開一切束縛的那種快樂

你說飲食男女吃喝唱跳,那是一種束縛的樂,束縛著你。我們看過有些人因為吃了迷幻藥,最大的樂就是用刀子把手割了,割到流血那種刺激感,看到血的那種刺激快感。他就是迷迷糊糊的這麼一直割自己的手、手背,你會覺得很可憐世間人以為有天仙美女、山珍海味種種刺激,其實跟這個人在割手是一樣的享受那種刺激但是這些是束縛、繫縛我們的,用繩子把我們綁得緊緊的

一個人如果手上綁著一個什麼,起初覺得好好玩,可是綁久了你會覺得是束縛。

在美國有一對夫妻,為了表示他們的愛情有多麼堅固,兩個人的手就綁在一起,你要上大號我跟著你去上大號,你要洗澡我跟你一起去洗澡,隻手綁在一起讓外人很羨慕說他們位感情真的這麼好可是在生活上太不方便因為綁著了。

所以我們講世間的樂叫做﹁繫縛樂﹂,就是綁住的,因錯覺引起的一種樂,都是有為有漏有為法有煩惱。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所追求的快樂不是這樣子的,而是反其道而行,這顆心不繫屬於一方,不繫屬於飲食男女吃喝唱跳,不繫屬於什麼人事物,這顆心就是如如不動的在生命的原點,不是想過去,不是想未來,不是想東西南北,跟人事物一下子切割的乾乾淨淨即使佛現前、菩薩現前,這顆心也是如如不動即使刀劍猛火死亡現前,心也如如不動順境逆境一切一切都能夠如如不動這個時侯你整個只是擁抱著你的生命在生命的原點的時侯所產生的喜悅真的是一般人很難去想像這叫離繫樂。

對世間所有的一切人事物,沒有一個愛憎取捨的念頭,沒有恐怖的心理,也沒有貪戀執著,心就是單純的一顆心,非常非常的單純,如如不動閻羅王來也好,無常大鬼來也好,菩薩現前也好,是如如不動這是遠離了一切的繫縛,叫做離繫樂。繫縛没了,這種樂叫做法樂,就是證悟真理的人所擁有的樂。這種樂是一得永得,不會喪失,從此生命自在了

光明的、覺悟的、喜悅的遠離一切執著,離染了,離開一切的污染,我們稱為法樂。

不要以為信佛學佛的人沒有快樂,人生是苦以出家去了,不是這個樣子的。出家也是在追求法樂,因為得到法樂,生命就有根了所以信徒們喜歡到寺廟裡面來,因為師父們也沒有什麼,師父們的心就這麼安下來定下來、靜下來了,你看到這些心安的人,自然你會感受到那種輕安法喜自在。

眾生不知道追求真正的快樂,所追求的方向錯了,所以最後是苦樂參半,苦中作樂,樂中帶苦,就這樣迷迷糊糊過一輩子。

七、令一切眾生捨資生樂常樂法樂清淨喜

菩薩告訴眾生諸行是無常的,你現在有這麼多的財富,趕緊作善,這個福報你可以帶走,否則的話有一天你離開世間了,留一大堆財富,然後讓兒女去打官司造業。所以令一切眾生捨資生樂這也是一種快樂,看到眾生懂得去施捨,造橋鋪路,幫助弱勢團體,他有這份悲心值得我們讚嘆。

見一切佛恭敬供養無有厭足,法界平等清淨喜

這個地方講到一切佛恭敬供養無有厭足,在一般眾生講供養佛,我們就買一些鮮花水果餅乾糖果來供養,用香、花、水果、燈來供養佛,甚至寺廟裡面一尊尊菩薩下面就寫某某人供養。真正的供養佛,在華嚴經裡面有七種的供養:

第一如說修行供養」,如佛陀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去做、去修、去行。第二是利益眾生供養」,去幫助眾生做義工利益眾生,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第三是攝受眾生供養」,去引導眾生、攝受眾生,也是供養佛。第四代眾生苦供養」,代一切眾生受苦。第五是勤修善根供養」,勤修善根也是供養,比如誦經、念佛、持咒、打坐、拜佛、做善事、布施、持戒,這些都是勤修善根,在增長我們的善根;忙著去做這些事情,忙得很快樂,樂在其中。第六不離菩提心供養」,時時刻刻心存成佛眾生,不離菩提。第七不捨菩薩業供養」,什麼是菩薩業?慈悲喜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是六度萬行,這都是供養。

供養不是說我們買一些香花水果去供佛真正的供養就是經典裡面所說: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這七種供養才是真正的供養佛。一般人不知道在這七種供養下功夫,只是用一些香花水果拜一拜。這個是要進一步,叫做法的供養,用法來供養佛。

有智慧的眾生瞭解十法界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在凡夫差別的心境裡面,看到這個世界千差萬別人比人氣死人,造善的人反而受苦貪官污吏能得榮華富貴,讓眾生氣憤不平,這是眾生用一種差別心去瞭解,因此看到的世界是差別的,所以產生了愛憎取捨。

菩薩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切一切都是平等平等,只是在業力的趨使之下,某人即使是作奸犯科而得榮華富貴,這不是不報只是時侯未到,只要時間到了自然就報了。所以菩薩只是用慈悲心、同情心,瞭解到眾生的愚癡無知,覺得眾生真的非常可憐罷了,不會憤憤不平,因為一切都是公平的,有業就有報,有因就有果,只是報的時間未到而已。

所以我們瞭解到一切都是業力的安排,我們見到世間的世間相就不會憤憤不平,這是法界平等清淨喜。

九、令一切眾生愛樂禪定,解脫三昧,遊戲入出清淨喜

這是指導眾生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有了這些基礎以後,才能夠修禪定禪定能夠使我們離欲離欲自然就能夠持戒。如果在禪定當中,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就可以引發智慧就能夠解脫。

我們講六波羅蜜不是單單講一個波羅蜜必須講六個,譬如布施當中就包含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持戒也是包括了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每一度都包括其他五種波羅蜜,這六個是結合在一起。為了方便,所以我們才會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事實上每一個波羅蜜都包括其他的波羅蜜,這六個是結合在一起的才叫做波羅蜜如果沒有結合在一起就不叫波羅蜜。所以這是我們修學佛法要注意的地方,六波羅蜜其實就是一個波羅蜜,只是它的內容以六向度、六個方面來觀察。它的內容有六方面,而事實上只有一個,那就是大菩提心無上的菩提心包含了六波羅蜜。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這個地方特別指出令一切眾生愛樂禪定解脫三昧,也就是在所有修行當中,把它濃縮成戒要有定的話,就要有持戒的基礎,還要有慧止觀,定才能成就。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講定的時侯,就是包括了戒跟慧,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佛法裡面叫做法不孤起,法不是單單一個法,它涉及了非常廣的層面。有些人說我修一個什麼法門就夠了,這都是有所偏。

十、心樂具行順菩薩道一切苦行,證得牟尼寂靜不動無上定慧清淨喜。

我們講修苦行,苦行不是說非常非常的苦,肚子餓了不吃,天氣冷了也不穿,不是這樣子的而是把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程度,以能維持生命維持溫飽就夠了,不像我們一定要穿綾羅綢緞,住高樓大廈。

釋迦牟尼佛當時在樹下一坐一臥,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就滿足了。人的生活愈單純,思想就會愈超越當我們追求越舒適的生活的時候,生命格調就越庸俗。所以我常常講︰﹁生活要單純化,思想要高明化﹂生活單純能夠維持生命,有一些固定收入能夠溫飽就足夠了。

一般講﹁富貴﹂就是指衣食不缺。知道用功讀書,能夠安心的去追求知識,讓自己的生命、知識豐富起來,這叫做富貴人家他的生命是非常富足尊貴的用功讀書的人能顯出那種貴氣,氣質不凡書讀多了,能知書達理,明因識果,出口成章,下筆千言,不是很尊貴嗎?窮人因書而富,富人因書而貴。古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顏如玉﹂並非一般人以為的讀書就能找到漂亮的太太、漂亮的對象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多讀書有骨氣的讀書人,他的氣質是非常莊嚴、高貴的。

所以,苦行不是說不吃不喝不睡,想盡辦法折磨自己的生理,我認為這是不對的。而是說能夠把物質生活的條件儘量降低,只求溫飽足已把多餘的時間去追求更高層次、更高格調的精神及心靈的領域。

這個地方說順菩薩道一切苦行,然後才能證得牟尼寂靜不動無上定慧,不是要想辦法折磨這個肉體以後,才能得到定,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把我們的生活需求降到能夠維持生命、維持溫飽,過得去就好了,不必多求。因為物質的欲望無窮,欲壑難填必須著重於精神上的昇華淨化,這也是能得到一種清淨喜。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喜」,上面所講的這些也就是修慈悲喜捨的﹁喜﹂這個法門。

接著講十種清淨捨這也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問題。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捨,何等為十?

一切眾生恭敬供養,不生愛著清淨捨

一切眾生輕慢毀辱,不生瞋恚清淨捨

常行世間不為世間八法所染清淨捨

於法器眾生待時而化,於無法器亦不生嫌清淨捨

不求二乘學無學法清淨捨

心常遠離一切欲樂順煩惱法清淨捨

不歎二乘厭離生死清淨捨

遠離一切世間語非涅槃語非離欲語不順理語惱亂他語聲聞獨覺語略說乃至一切障菩薩道語皆悉遠離清淨捨

或有眾生根已成熟發生念慧而未能知最上之法,待時方化清淨捨或有眾生菩薩往昔已曾教化,至於佛地方可調伏,彼亦待時清淨捨

菩薩摩訶薩於彼二人無高無下無取無捨遠離一切種種分別,恆住正定入如實法心得堪忍清淨捨。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捨

︽華嚴經卷第五十八||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一、一切眾生恭敬供養不生愛著清淨捨

當聽到眾生對你恭敬、拍馬屁、戴高帽的時侯,應將所有這些歌功德的事捨掉它,如如不動。在我們修行當中,如果有人來頂禮恭敬供養,不要以為自己了不起,來接受人家恭敬供養。這樣修行還差得很呢!對於美好的一切,不生愛著貪

二、一切眾生輕慢毀辱不生瞋恚清淨捨

這個地方都加一個清淨,就是跟智慧結合在一起

所謂﹁捨盡道方成﹂眾生來恭敬你,也不會貪念執著現在是眾生用輕慢毀辱瞧不起你、侮辱你、毀謗你,但是你不生瞋恨心不發脾氣不動怒,那修行的功夫就不錯了。

遺教經裡面還講得更有意思:「若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如果眾生來輕慢毀辱你,不但不能發脾氣,而且還像是在吃甘露甘露是一種不死藥就是說別人在輕慢毀辱你的時侯,還能夠發出慈悲的心接納他,化他。如果沒有這個工夫的話,那修行的工夫還早得很呢!

剛才恭敬供養是軟的,你也不會起貪執著後來「輕慢毀辱」是硬的你也不生瞋恨,軟硬都不接受。

三、常行世間不為世間八法所染清淨捨

我一再強調修道不是遠離人間到深山裡面才叫修道,不是這樣子而是在世間不被世間的種種所染著。

什麼叫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比如遭人毀謗、有人讚嘆或者得到什麼失去什麼得到別人稱讚時,會很高興;受到別人毀謗時,你會難過,這種得失、毀譽,乃至於世間的種種,會造成心理困惑的一切,都需修這個捨,捨掉它。

四、於法器眾生待時而化,於無法器亦不生嫌清淨捨

有些眾生業障深重,只能告訴他做善事,要跟他講無常無我,他聽都不聽,這還要等待一段時間以後才能去化,這個時侯你就要有耐心等待了。沒有法器的眾生,菩薩也不會生嫌討厭︰「這個人一點善根都沒有,講什麼都不相信想跟他結緣,他也不要不理不睬。」可是菩薩還是有信心,永不失望,並且用誠心去感動對方。

五、不求二乘學無學法清淨捨

我們不發那種厭離心︰「這輩子自身了了就好,什麼都不管,眾生的死活跟我無關,我一個人自尋解脫、轉凡成聖,不管眾生。」這種我們一定要把它捨掉。

六、心常遠離一切欲樂順煩惱法清淨捨

菩薩的心跟一般人的心不太相同般人的心只是喜歡追尋刺激,飲食男女,吃喝唱跳,這種心我們要捨掉它相反的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智慧、覺悟。

七、不歎二乘厭離生死清淨捨

不會去讚嘆那種自了的法門。

八、遠離一切世間語非涅槃語非離欲語不順理語惱亂他語聲聞獨覺語略說乃至一切障菩薩道語皆悉遠離清淨捨

我們在言語裡面不要講那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以及顛倒的話,也不要去讚嘆︰「我們一個人自了生死就好,不要去管這個世間,不要去管眾生」這個話我們也不要講。

九、或有眾生根已成熟發生念慧而未能知最上之法待時方化清淨捨;或有眾生菩薩往昔已曾教化,至於佛地方可調伏,彼亦待時清淨捨

有些眾生根性已經成熟了,但是還不能知道最上之法,就必須等待一個時間有些人開悟是有一個時間性的,現在他的業障還沒有清淨,就必須等待他的業障盡了,時機到了明眼的法師就知道這個人這時應該開悟了,一句話,他開悟了。時間還沒有到,你勉強跟他講這些東西沒有用。化眾生是有時間性,有些眾生就是要在適當時機而且要適當的法,才能開悟,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件事情。

這個地方講到捨是講﹁清淨﹂,也就是跟智慧相應的捨。所以有一句話說﹁捨盡道方成﹂,捨盡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金剛經所說的捨盡道方成。如果這個我捨不掉的時侯,煩惱都來了所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很值得我們研究。

十、菩薩摩訶薩於彼二人無高無下無取無捨遠離一切種種分別,恆住正定入如實法心得堪忍清淨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