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住品        偈頌:初發心住

見最勝智微妙身相好端嚴皆具足如是尊重甚難遇菩薩勇猛初發心

現在我們念的這一些都是講初發心菩薩他為什麼會發心信佛學佛理由在

第一個是見到佛陀清淨微妙的身相相好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相隨好佛陀的相好莊嚴引發他信佛學佛的一個動機。「如是尊重甚難遇菩薩勇猛初發心」,因為要見到這麼樣莊嚴相好的佛身那非得大善根不可所以有這麼一個機緣能夠見佛親自見到佛的相好光明很自然的菩薩勇猛初發心

這個地方用勇猛兩個字很有意思因為佛陀莊嚴的身相不是說你想要就得到的要勇猛精進累生累劫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為眾生拋頭顱灑熱血然後修慈悲喜捨十波羅蜜累生累世這麼修下去勇猛精進不退轉那才能得到的所以說菩薩勇猛初發心

 

見無等比大神通聞說記心及教誡諸趣眾生無量苦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講到發菩提心的因緣初發心住的菩薩因為見到佛的神通、聽到佛所說的教法也聽聞到佛陀為菩薩的授記又看到無量眾生的苦無明苦、生老病死苦無福德苦求不可得苦五蘊熾盛苦見到眾生無量的苦菩薩以此初發心

 

聞諸如來普勝尊一切功德皆成就譬如虛空不分別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也是聽聞如來這種殊勝一切功德成就─斷德成就煩惱;「恩德成就與眾生有恩;「智德成就能夠通達一切諸法的如實相一切功德皆得成就,「譬如虛空不分別」,虛空容納一切不會說這個髒那個不乾淨佛的心也是像虛空一樣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接納見到佛的功德,菩薩以此初發心。

 

三世因果名為處我等自性為非處欲悉了知真實義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個是佛陀的十力佛的十力第一個就是知道因果業報還有知道是處非處智。「三世因果名為處」三世因果宛然而有一點都絲毫不假我們說這個叫做處。「我等自性為非處」,非處就是空性的意思在我們五蘊和合身心當中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一個我我性不可得那麼我性不可得怎麼寫呢很簡單叫非處非處就沒有這個實體找不到實體。「欲悉了知真實義」,為了想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了解我空的道理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所有一切善惡業欲悉了知無不盡菩薩以此初發心

初發心住的菩薩為了要了解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善業惡業的這種果報為了要了解這些所以發心學佛。眾生因為對過去迷迷糊糊現在也是迷迷糊糊未來根本就是不知道我們就造業受苦所以通達過去未來現在的因因果果也是激發菩薩發心的一個增上緣

 

諸禪解脫及三昧雜染清淨無量種欲悉了知入住出菩薩以此初發心

講到禪定入禪住禪出禪比如我們要怎麼進入禪定進入以後怎麼安住安住以後我們要出定,不是隨隨便便急急忙忙的出定有一定的程序。比如說我們打坐打坐之前不可以跑不可以跳不可以吃太飽太餓也不可以睡眠不足那你勉強去打坐也不行這些準備動作都有了找一個適當的環境空氣流通也不要讓太陽直接的照曬然後按照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的依四念處來修

四念處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我們從身念處去修起去觀察身心的如實相。這不是我們想像,是我們身心當下是怎麼樣子的就了解怎麼樣子那我們一切都是停止了可是呼吸在動心臟在跳動血液在流動,可是血液我們看不到心臟我們也看不到但是我們馬上就容易感覺到是什麼呢鼻孔的地方有呼吸在進進出出,所以我們開始就注意呼吸不斷注意呼吸這個時候就叫做入禪(進入禪定)的前方便

安住在呼吸,什麼都沒有了就是心跟呼吸兩個結合在一起叫心息相依那麼這個叫做安住心息相依心跟吸呼相依為命息入息出知道息粗是長是短清清楚楚這叫安住了

那坐一段時間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準備出定了我們出定不能急急忙忙的就這麼出定那不行的先讓心從細變成粗的讓我們的呼吸清清楚楚的從細變成粗心也是由細變成粗慢慢慢慢地然後我們身體稍微的搖動搖動的時候知道它在搖動往前還是往後還是往左往右慢慢這一個動作都跟心念配合在一起然後手揉一揉整個面部搓一搓整個手腳搓一搓在搓的時候要了解到這個感覺再慢慢的改變姿勢盤腿的人就慢慢的放下改變姿勢的時候心還是安住在這個感覺上酸痛麻癢都要清清楚楚這是講到出定的程序

那如果是有人打坐你非要他起來不可的話不是鬧鐘,我們就用引磬在他耳朵旁輕輕的敲三下或者彈指三下他就會出定千萬不能大聲的去搖他去動他這個是傷害很大很大的音刺聲音像刺一樣把他刺出來這個傷害很大突然一個聲音那會讓他的心臟受傷所以人家在打坐的時候千萬不要有聲音那個是音刺用音聲刺他的心

所以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因為在打坐入定的過程很容易引發智慧被你這麼一吵一弄本來他可以轉凡成聖就這麼被你一干擾沒有了那是罪過很深的哦

那有些禪定可以得到解脫有些禪定不能解脫甚至有些是雜染的我舉一個例子來講過去有一個外道他一入定就可以八萬四千劫這麼深的定結果他入定死掉以後有人就問釋迦牟尼佛:「這個人入定入非想非非想天要經過八萬四千劫以後他的定才能出來他能不能開悟?」

佛陀說他不能開悟他入這麼深這麼深的定在定中享受那個快樂他沒有去觀查身心的無常無我所以他出定以後跟凡夫一模一樣

有人:「那經過八萬四千劫他出定以後他會怎麼樣子呢?」

釋迦牟尼佛說他會變水鳥就是在魚池旁邊的一種鳥嘴巴尖尖的飛行的速度非常快看到魚就捉起來吃

大家很奇怪他修道修道怎麼修到變成水鳥呢他入定可以入八萬四千劫耶

問題就在這個地方。佛陀這個修道的人他在深山入定每當他要打坐入定的時候就聽到這個魚出水面又跳下去的聲音,引起他的一個煩惱他想你們這些魚真可惡你們這麼碰碰跳跳做什麼呢製造聲音來干擾我我將來我變一隻鳥一隻一隻魚把你吃掉他動了這個惡念我們一般人動惡念動了就動了因為我們是散亂心動念那這個修道人他的心力很強很強他動了這一個念頭就會實現因為定中的定力很強的時候他所有的動念都會一一實現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諸禪解脫及三昧雜染清淨無量種」。我們不要以為說打坐會開悟就明心見性不是這樣子的哦方向對方法要對動機要純如果是你這麼打坐你去享受那個定境你一坐三天五天不吃不喝不睡人家覺得你不得了了有神通不吃不喝不睡只坐在那邊如如不動結果你沒有開智慧

因為這個定太吸引人了叫做三昧酒三昧像酒一樣非常非常的迷人你一吃一喝以後你就繼續想再喝什麼都不管了。入定的時候沒有煩惱整個身心通體快樂禪悅自在非常非常迷人尤其到第三禪人家講所有的樂不如第三禪樂那你一念的執著執著禪定的樂糟糕了你永遠就不能開悟

因為樂太迷人了所以佛陀要我們修初禪二禪三禪最多到四禪初禪就開始觀呼吸當中找不到我觀身心的無常無我這樣子才能引發智慧智慧來了就把你所有妄想妄念煩惱斷得一乾二淨你才能轉凡成聖生死自在輪迴自在然後開智慧以後就能夠廣度眾生所以這一條路這個路是很微細很微細的

我說過了我們人都是極端的起初覺得心不安就找人來安找一大群人吃喝唱跳好像很快樂可是人去樓空的時候又一片寂寞繫上心頭了我們眾生起初是想熱熱鬧鬧的來安住這個心麻醉這個心可是麻醉久了以後又討厭喜新厭舊了就想到一個地方寂靜沒有人認識我到那個地方寂寞的一個人可是在獨寂的時候寂寞的心靈產生了哎呀還是回到現實人生吧

眾生都是極端的不是熱烘烘的就是冷冰冰的結果都安不了這個心最後又來了一個方法打坐那麼一打坐入定的時候糟糕了又迷戀執著在這個定境當中忘記要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又迷失在這個定境當中這個是眾生的毛病叫做極端有所偏

所以諸禪一定要跟解脫有關就是在禪定當中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才能得到解脫這種三昧才是證真的三昧所以要很仔細的去分辨是雜染的呢還是清淨的呢這個都是很重要的

欲悉了知入住初」,菩薩為了全盤理解怎麼坐禪怎麼修止觀怎麼去斷煩惱怎麼入定住定出定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根利鈍如是種種精進力欲悉了達分別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了解眾生的根性為了了解眾生種種的根性必須精進的修學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種種解心所好樂各差別如是無量欲悉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講到為了通達眾生種種的解。眾生的解、眾生智慧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背景不同對法的認識對人生的種種認識是千差萬別我們這個世界是隨著眾生的心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我們了解到什麼層次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就什麼層次的世界

講一個輕鬆的故事好了有一個小孩子喜歡吃披薩那麼阿嬤帶他到寺廟去誦經拜佛拜懺這小孩子說:「阿嬤我要吃披薩啦。」小孩子吃習慣了阿嬤說:「你就是貪吃。」他說:「阿嬤不是我貪吃還那個師父也貪吃師父也一直再念披薩披薩耶。」阿嬤:「你胡說。」

因為他們是在做藥師法會藥師法會不是會念藥師咒嗎藥師咒裡面有「南謨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薜琉璃缽喇婆 喝囉闍也 怛陀揭多耶.....怛姪他鞞殺逝鞞殺逝」,那些師父念的很快,「鞞殺逝鞞殺逝」,小孩子聽起來披薩披薩」,他說師父們都在念披薩披薩耶小孩子心單純他心裡念是披薩所以聽到的聲音都是變成披薩

這是一個笑話讓各位了解說這個世界你了解到什麼程度你的智慧到什麼程度你的知識到什麼程度你所感受的這個世界完全不同當我們心情愉快的時候我們說月到中秋分外明;然後我們走到外面我們說鳥語花香可是一個遊子在他鄉看到見亮會怎麼樣子的呢見月就思故鄉,會引起鄉愁所以我們的心境就決定了我們的感受會完全不同

那麼眾生的心千差萬別所以他了解的世界也是千差萬別一切眾生的種種解那是心所好樂各差別眾生的知見眾生的享受眾生的想法眾生的看法千差萬別如是無量欲悉知菩薩以此初發心這就是佛的十力裡邊有種種解智菩薩為了要去了解眾生的種種解得到這種智慧所以菩薩以此初發心發心信佛學佛勇猛精進

 

眾生諸界各差別一切世間無有量欲悉了知其體性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了解種種界智種種界十法界各個差別一切世間無有量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有為諸行道一一皆有所至處悉欲了知其實性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至處道智比如說人有人道的修行方法天有天道的方法我們想到天上去我們去修布施持戒禪定就可以到天上去了如果我想到要到人道那你去修布施持戒你不修禪定沒有關係你就可以到人道如果是地獄惡鬼畜生呢那就是跟貪瞋痴相應如果想做阿修羅,那就一天到晚發脾氣拿刀拿槍你變阿修羅了。所以修什麼方法可以到這個叫做一切智處道

這個是讓我們了解你要想到那一道你就必須修什麼學分你不要以為說我做善事我拜拜祈求我就可以得到不是這樣子的升天有升天的方法墮地獄有地獄的行為截然不同一般不知道,以為做善事就會升天不見得你如果沒有持戒沒有修禪定沒有布施你要升天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切智處道智也是佛十力當中的一個

 

一切世界諸眾生隨業漂流無暫息欲得天眼皆明見菩薩以此初發心

眾生隨著業在漂流這個必須用天眼才得見。菩薩發菩提心來學天眼見到眾生死此生彼或者此死生彼就是一般講的,未來他會到達裏去投胎轉世

這個很有意思哦釋迦牟尼佛過去生過去世為了度化一個眾生千生萬世跟在他的身邊可是就是不能度化他那怎麼辦呢就用天眼通這一生我度化不了,佛用天眼通知道他投胎到一道去了又去找他這是佛陀悲心願力就這個人非度他不可。佛有這個耐性每生每世就用天眼去找他找他來做什麼呢作他的朋友然後感化他

所以菩薩必須修這個天眼通知道眾生我前輩子接引他接引到一半他退心了現在我用天眼找他一個一個把他找回來。菩薩要修天眼所以菩薩以此初發心發菩提心

 

過去世中曾所有如是體性如是相欲悉了知其宿住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講宿命通菩薩為度化眾生想了解他的過去世那就必須有宿命通了解這個人過去生的習氣習性他過去生做什麼行業你了解這個了,你去度化他比較簡單所以這個是為了得到宿命通才發菩提心

 

一切眾生諸結惑相續現起及習氣欲悉了知究竟盡菩薩以此初發心

為了攝化眾生必須了解眾生的煩惱。「結惑」,或者叫使我們形容煩惱有的時候叫結」有的時候叫做使」,有五鈍使五利使比如說貪瞋痴慢疑五種鈍這是很難斷的那麼身見邊見、邪見這個叫做利使比較容易斷就像一根刀刀背很粗刀鋒很尖很薄一砍就破了裂了

使」,都是指煩惱。比如說五分上結五分下結就是上面色界無色界的結跟下欲界的結不一樣

我們要斷什麼結斷什麼煩惱使在經典裡面有見惑思惑,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見惑斷了以後斷思惑修到什麼果位就必須斷了幾品比如初果一定是斷了見惑身見斷了如果二果三果那就更高了把煩惱斷的愈少了斷了無明就是證到法身了初地菩薩

所以我們修得愈高,不是得到什麼東西得的愈多而是煩惱愈少

菩薩為了了知眾生煩惱的相續、煩惱的現起、以及息氣,了知這些煩惱的斷除過程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所安立種種談論語言道如其世諦悉欲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發心是因為要了解眾生所安立的種種語言談論五明當中就屬於聲明了。「如其世諦悉欲知」,眾生在講經說法或者在溝通的時候是用世俗諦在溝通的你不能說一切是空那就不用溝通了嘛我們眾生的溝通都是用世俗諦長短大小方圓青紅赤白都是用相對性的來溝通那菩薩為了度化眾生就必須通達世俗諦世諦就是指世俗諦

通達世俗諦才能跟眾生溝通。比如我們說某一艘船在東經幾度北緯幾度南緯幾度失事了,事實上地球本身有沒有經緯度是我們劃出來的,大家公認以後就會按照經緯度去找那一艘船或者飛機失事了在東經幾度北緯幾度南緯幾度我們可以按照去找失事的飛機

所以,世俗諦是我們人為刻劃的但是還是有它的作用那菩薩不能違背世俗諦因為世俗諦才能辦事情勝義諦是轉凡成聖是空無我無相無願這一般人很難接受那是聖者的境界

 

一切諸法離言說性空寂滅無所作欲悉明達此真義菩薩以此初發心

是了解第一義。一義是講到諸法的空性有些地方寫空相心經就寫空相。菩薩為了明達第一義諦以此初發心因為通達第一義勝義諦才能轉凡成聖通達空性才是轉凡成聖的一個關鍵點。初發心住的菩薩為了通達諸法的真實相,以此初發心。

諸法的真實相是超越語言想像相對在我們凡夫的境界總有一個能知的我能說的我所說的道理,我能看見能知道這是能所雙存在一個聖者的境界呢認知一切真理的當下能所雙亡不會說有一個我了解一個境界有一個我證入一個真理在我們凡夫認識的境界都是有能有所有主觀有客觀菩薩在證入諸法的那一剎那沒有這種能所能知所知客觀主觀沒有。諸法的真實相是超越了語言文字,所以說「性空寂滅無所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