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修、副修、動修

梵行品,「梵」就是清淨的意思。我們之所以有苦惱、有煩惱、有生死、有輪迴,就是我們的身口意業不清淨,與佛法所說的戒定慧相違背了。所以我們講修行,就是讓我們的身口意業都能夠跟法隨順,順著法的道路來走。清淨的意思,也就是法的本來面目。按照法原來的真相去走,行住坐臥就跟法相應了。

我們研究佛法,簡單講,我把它分成三類:主修、副修、動修。就像我們在大學讀書,它一定有主修主科是什麼,副修是什麼。那我們學佛的人主修是什麼?副修是什麼?

佛法經過兩千五百年一直傳到現在,現在一般人談到修行的話,尤其是北傳的佛教,談到修行就是我一天念佛幾萬、誦經幾部,然後持咒、拜佛、拜懺、朝山、朝聖…;這些我們都隨喜功德,畢竟你誦經念佛持咒,比你在那邊喝咖啡聊是非好千萬倍。所以我都隨喜讚嘆。

現有的這些儀式,我認為對宗教情操的培養有很大的助益,但是我把它歸類為副修。如果你有副修的基礎,再修一個主修,也就是梵行品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對色受想行識、對生命的運作,你能夠清清楚楚。就像我們打籃球、踢足球,你把球傳過來傳過去,最後還要臨門一腳才能得分;你打籃球,球傳得再好,你不投籃的話,那不能得分的。

所以我們檢討一下子,佛法經過兩千多年來,現在我們看到的佛教都是在儀式上特別下功夫,比如幾萬人大法會,那真的是很感人,但是這個感動一下子過去了,感動是一時的。

我們還是贊成誦經念佛持咒,這個對宗教情操的培養幫助很大,但是往往因為我們沒有修到臨門一腳的主修,所以有的時候會退心。「我誦經念佛持咒,還是這麼多業障現前,老天爺對我真是太不公平了。我誦這麼多經,難道佛陀都沒聽到嗎?」往往對三寶就起了問號。

像我們念中學的時候,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這是主科,主科不及格就留級。至於副科,像唱歌、跳舞、賽跑、體育,你副科成績很好,可是主科不及格,你還是留級。如果你主科全部及格了,副科不及格,沒關係,補考一下就可以。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為什麼一直學佛卻沒有進步?因為我們都在副科上加強。你一天念一萬佛,我念兩萬;你一天五百拜,我一千拜,好像大家都比來比去。然後我們又分誦地藏經會消業障、金剛經會開智慧、法華經是成佛的,就自己去分類。台灣還有信徒問我:「師父,聽說晚上不能誦地藏經。」我說:「你晚上肚子餓,吃麵包可以,吃稀飯也可以,不一定規定吃麵包。你晚上有時間,你就晚上誦,沒有關係。」

有了主修、有了副修,還不夠,再給各位一個建議,就是動修。你吃飯、你走路、行住坐臥,隨時你身上都發出訊號││「我感覺很好」「我感覺不好」,甚至這個感覺出現你都不知道,那叫無明。感覺好的時候,你會起貪愛心;感覺不好的時候,你會起瞋恨心;或是感覺出現你也不知道,那叫無明。所以我們是一直在貪愛、瞋恨、無明,時時刻刻在培養貪瞋癡的念頭,你用誦經念佛持咒是打不過它的。所以主修、副修以外,還要有動修。

我要求我們吃飯的時候細嚼慢嚥,然後你吞到喉嚨,知道在喉嚨;吞到胸部,知道在胸部;吞到胃,知道在胃,這個感受你要去察覺。你走路,是左腳還是右腳;你吃飯,你的手碰到筷子、還是放下筷子,那個感覺你都要去察覺;這叫作動修,動態當中修行。

各位,你回家去以後,你家裡有孩子,孩子很高興爸爸回來了,他很天真地抱著你,你要不要抱他?你不抱他,你是違反人情,不懂得做人。孩子很熱情地抱著你,你也抱緊他,「哦,感覺真好!」那個感覺已經產生了。可是佛陀說感覺也是無常的。抱了幾分鐘,孩子的手也累了,他放下手來,回到座位了,「哦,感覺消失了」。這就叫作動修。

你回到家,你車子的鑰匙要放下來,你清楚覺察到「我的手拿著鑰匙,我放下,我的手離開了鑰匙,這鑰匙是在這個地方」,下次你要拿鑰匙,你一拿就來了;否則的話你會東找西找,老是丟三掉四的。

這就是說,學佛的人除了一個人在靜修(打坐、思維…),你還要在動態當中去進修。

我們煮開水,以前的人是用木頭,把木頭丟進去燒,燒一燒,水還沒滾你就停止丟木柴,火熄滅了。你必須一根木柴放進去,再放一根、再放一根,不斷地放,終於水煮開了。修行佛法也是這樣子。你誦經念佛持咒,就像你丟一根木柴進去,可是你一吃飯、一走路就什麼都忘光光了,那就像水還沒煮開,你就停止丟木柴進去,那水永遠煮不開。我們修行就是這樣間間斷斷,一下興趣來了,好像趕工一樣,我今天要誦多少經念多少佛,好像把它趕完就算了。

我們探討的結果是:離開生命而去談宇宙的大道理,那是不可能的。佛陀就是重視每一個人有很寶貴的生命,這個生命不斷接觸外在的訊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根門,不斷去接受很多的訊息,好的訊息、壞的訊息都引起我們的感受。你說我都沒有感受,那叫麻木不仁,那不是人喔。六個根門不斷接受訊息,你感受,你發現我的感受感覺產生了。幸好佛陀說「諸受無常」,感受也是無常的,一下子幾秒鐘幾分鐘這個感受也是會過去的。但是,如果你一直去貪戀執著那種感受,那就沒完沒了。「我為什麼這麼倒楣,我信佛念佛,我的錢被騙了,我的感情被騙了,種種受傷害,是不是佛沒有加持我?」不是!是你自己缺乏理性,貪一點小便宜,錢才被騙,這終歸是自己的貪念造成的。

所以,一切一切都回歸到我們的身心。學佛法,你離開身心就不要談佛法;你要談佛法,就談你的身心。那身心離不開五蘊。

 

修學佛法不離身心

我們來看整個歷史,是有事實而沒有思想。歷史上,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有什麼思想?我把你殺掉,然後侵占你的國家,你的妻子兒女都歸我的,這有什麼思想?世界上的戰爭,沒有什麼思想,就是滿足貪欲瞋恨而已。所以歷史是有事實,但是沒有思想。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上很多的哲學,唯心論、本體論、現象論、唯識論,一大堆論,有思想,但是沒有事實,都是人類一種空洞的理論。所以哲學是有思想而沒有事實。

那宗教呢?宗教是有思想、有事實。宗教離不開人生、離不開人性。人之所以千差萬別,貧富貴賤、窮通夭壽,依佛來看,這一切一切都是你自己所想要的,不管是好是壞,也許你判斷錯誤,「想當初……,我就不會……」,千金難買早知道。為什麼沒有早知道?沒智慧。所以,佛陀講三世因果、業報輪迴,它有思想、有事實。你這一生為什麼長這麼好看?我為什麼長這麼醜?我不能怪我的父母,要怪我自己沒有修。一切一切都是我自己去爭取的。

佛陀所說的法,總歸就是緣起法,緣起法就是大自然運作的規則。從緣起法當中,瞭解我們生命的種種遭遇,很自然的你也會去認同輪迴的現象。

這一生死亡、結束了,不是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一切都不會白費的。這生當中,我講的每一句話、我做的每一件事情、我所學習到的技術、我所交到的朋友,點點滴滴都保留下來,生生世世就陪伴著我們;我給它叫作passport。你拿著passport,你到處跑都可以。我們就帶著passport││過去的業力,去投胎轉世。有美國的簽證,就可以到美國,那你為什麼不可以到美國?因為你簽證上沒有美國,所以你不能去。你沒有造那個業,沒有那個因緣成熟。

這樣說起來人是不是很悲哀呢?不。佛陀所說的因緣、緣起,主要就是告訴我們因緣可以創造,我們可以創造因緣。有些人說隨緣,那你就等待嗎?不是,是叫我們去創造因緣,你創造一個機會,就可以達到我們心所想的。

所以,佛陀所說的法這麼多這麼多,離不開緣起、離不開因果、離不開輪迴。總的來說,就是離不開我的身心。那我們信佛學佛的人,離開身心去探討很深的理論,一大堆的理論,什麼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念三千、空才能建立因果、因果顯示空性…,好多好多的理論,我們怎麼去講都講得通,但煩惱還是煩惱。理論是一大堆,有些人就喜歡這些理論。

我是覺得我們必須理論也要通,但是你一定要回歸到自己的身心。佛陀為什麼一直強調五蘊、六入、十二緣起,然後修行的方法離不開四念處,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它都跟我們的身心有關。如果跟身心無關的,佛陀不談。而且,都是我們人人可以修的方法。佛陀所說的法不是專為出家人講的,是對一切眾生講的。只要他的意識清楚,他隨時瞭解自己生理的、心理的,感受的產生、變化、消滅,這個過程都能清清楚楚的話,那麼你就對四聖諦、五蘊、六入有了基礎。

學佛法離不開五蘊、六入、十二緣起、四聖諦、四念處,這是學佛法很基本的。你不要弄一大堆的理論。你也可以講一大部經論,可是你還是煩煩惱惱,這就麻煩了。所以離開身心去探討宇宙人生,沒有意義,叫作緣木求魚。

宗教的目的不是要引我們大家升天堂,記住這句話。天堂是什麼意思?是光明的、自由的、快樂的。宗教不是要把我們帶到天堂去享受一種理想的生活空間,宗教的目的是要把天堂搬到每個人的內心裡面。儒家有句話:「君子坦蕩蕩」。佛陀告訴我們,每一時每一刻你對身上發出的感覺、發出的訊息,你都要清清楚楚,也沒有什麼貪愛,也沒有什麼執著。所以,宗教是要把天堂搬到每個人的心中,這是佛陀所說的淨化人心、淨化人間,目的是在此。

你不要講說馬來西亞不好,我要搬到別的地方去。昨天有人告訴我,有些人搬出去,最後還是回到馬來西亞來。這個地方福報很大,早上太陽出來了,下午來一陣雨,然後物產這麼豐富,世界上哪有這麼好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心境;如果不改變心境,那你一天到晚就是想我要搬到台灣、我要搬到美國…。就在當地瞭解當中的文化、環境,適應它、超越它,學佛的人是這樣子的。境不改,心改。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那就沒救了。所以昨天送給各位一個「轉」字,轉個念就沒事了。

所以談佛法,總歸就是從我們的身心出發,回歸於自己的身心。

我們要瞭解,世界上很多宗教一直在追求我們的生命是從哪裡發生,那是沒有意義的。生命沒有一個故鄉、沒有一個原鄉,不是像你想像的說我找到原鄉我就自在;生命也沒有一個終點、沒有一個歸宿。生命是無始、無終。那在半途當中你想找一個適合歇腳的地方,也找不到。

事實上,每一時每一刻都是生命的起點、生命的終點、生命的歇腳點。當你去注意到你的呼吸、注意你的感受、注意你心念的起伏,而你不受外界一切干擾的當下,你就回到生命的原鄉。

你不要想說生命就是科學家說的進化論,最初是一個細胞,細胞分裂、再分裂,來個突變,變成人了;那個沒有意義,那是有思想而沒有事實。佛陀告訴我們,生命的原鄉就是當下、此時此刻,你有沒有清清楚楚此時此刻你身上發出的訊息,此時此刻你有沒有注意到你的呼吸。沒有呼吸,人就死亡了。你只要注意呼吸、注意感受,當下你的心寧靜下來了,你找到生命的原鄉,你找到生命中途的歇腳地方。

 

觀意業:生死輪迴無我性

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飢渴、苦樂、憂喜。

 

我們不斷去瞭解自己生命的原貌、生命的真相當中,我們往往會執著我能想的、我能辨別的、我能認知的、我能想像的,認為那個就是我。所以笛卡爾講過一句話:「我思故我在」。那我不思,我就不在嗎?

這個地方佛陀講的很清楚,你能去思考、你能去辨別,不是你獨立能思考,是有六根、六塵接觸,你才產生了感受;感受以後,才產生想像、分別;想像分別以後,又產生行為意志、習性反應,好的就貪愛執著,不好的就打擊排斥;然後你認為有一個主觀的我去給它價值判斷,那就是「識」。這個識就去瞭解「思想、寒熱、飢渴、苦樂、憂喜」。寒熱、飢渴是屬於生理的,苦樂、憂喜是心理上的,還有思想是對過去對未來充滿著想像。

那你會說那個能想像、能辨別、能知道飢渴、苦樂、憂喜的那個就是我。錯了!如果沒有六根、六塵,你怎麼會產生這些感受?你怎麼會有辨別認知的功能? 「識」不是單獨存在的一個東西,它必須有很多的條件排列組合,它才產生辨識的作用、價值判斷。

我們之所以煩惱痛苦、不能明心見性,就是把這個能認知作用的「識」當作是我,是我生命的本體;我用另一個名詞,叫作靈魂。好聽一點,說本性;更好聽的話,說佛性;怕你執著,就說空性;很多名詞出現了。不管你說是靈魂、本性、佛性、空性、本體、絕對精神,其實這個「識」不是單獨存在的,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根門,加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六塵接觸以後,產生感受、認知、想像、辨別、價值判斷。

這個「識」不是單獨存在的,是因緣所生法,是根塵接觸以後產生的認知判斷。所以佛經裡面才有這個名詞,叫「識食」。這個認知也是要有很多的條件,他才會有認知作用,而不是它單獨存在,我自然就會價值判斷,不是的。很多條件具足以後,產生了認知作用。所以這個認知是緣起法。

佛經裡面有一個名詞,叫「認賊作父」。我們幾千萬年、幾億萬年的生死輪迴,我們之所以不斷輪迴,就是認賊作父。我能感覺、我能想像、我能分辨、我能瞭解很多、我很了不起,這叫我執我慢。

《阿含經》裡面就講到一個故事:一個外道問一個佛的弟子:「比丘啊,剛才我們在談論輪迴的時候,我就問我們外道的師父,某某人死了以後到哪裡投胎?我師父說不知道。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某某人死後投胎到那裏?佛不是說無我嗎?無我怎麼會輪迴呢?」那個比丘說:「我們還是去問佛陀好了。」

佛陀說,一般人有兩種見解:一種是認為身跟命是不同的,「身異命異」,身是身,命是命,身和命各各不相干,身死了,命又去投胎轉世;這叫「常見」。另外一種見解認為身跟命是同一個,「身同命同」,身結束了,命也沒有了,人一死亡,什麼都沒有,歸空了;這叫「斷見」。

在印度當時就有這種「常見」思想,認為人死了永遠作人,鬼死了永遠當鬼,阿修羅死了永遠作阿修羅,永遠不會改變,那個靈是一樣的、固定的、不會改變。

佛陀說:「我所說的輪迴是非常非斷,不是常見,也不是斷見。」

「那你怎麼知道這個人投胎轉世到哪裡?為什麼你知道呢?」

佛陀說:「我們一個人有我執我見我慢,他生前已經養成很強烈去再招感一個生命的我執我見我慢,『我最重要,我最了不起,我長得最好看…』,我不斷去加強這個觀念,這個叫「我語取」。我不斷在塑造我生命的價值意義,我希望我永遠存在(後有愛),我希望我來生會很聰明、大富大貴、當科學家、當音樂家,我不斷給自己的生命培養未來生命的再現。

所以我不是常見,也不是斷見,生命不是永遠如此固定不變,是隨著你的習氣、隨著你的想法、隨著你的念頭不斷改變。眾生因為有我執我見,所以我說某某人去世以後投生到那裡、某某人死了又投胎到…。」

佛法說無我,但是我們這生養成的習性││我執我見我慢我愛,那個力量很強。因為有我執我見我愛,我們每一個人生前就不斷培養去招感未來生命的再現,那你的習性、你的業報就跟某一地的父母拉上線,就Line過去,出現生命了。這就是我們眾生「生此死彼」的現象。

我們眾生有三個愛:自體愛、境界愛、後有愛。自體愛,一個人最愛最愛的就是自己。有了自體愛以後,你會有境界愛││哇,這個地方環境真好,這個地方的人我很喜歡。有境界愛以後,你就會有後有愛││我永遠不要在這個世界消失;我雖然會老會病會死,我希望來生投胎到鶴鳴禪寺附近一個好的父母,我可以來學佛。

我們有這三個愛,平時一直在培養、一直在強化,臨終的時候,這個習氣、業力就帶你去投胎轉世。但是,要找一個去投胎的那個靈魂又找不到,但是又很事實的存在,你過去的個性延續到現在,會延續下來。所以,生命雖然是無常,但是是永遠相續的。

佛教所說的輪迴觀,跟印度原來的輪迴觀是不一樣的。印度的輪迴觀是說有一個精神本體,這個本體造了善業就到好的地方,造了惡業就到不好的地方。依佛法的觀念來看,找不到那個輪迴的主體,但是它又是不斷地輪迴。就像白天,沒有實在的白天,一下子又變黑夜;黑夜也不是永遠黑夜,它慢慢又變成白天;我們找不到白晝的一個主體在那邊,但是它確實是白天在那邊,讓我們生活很如意。

一個白天一個黑夜,不斷日出、不斷夜沒,沒有實際的白晝,也沒有實際的黑夜,但是它就是不斷出現白天黑夜、白天黑夜。我們也是這樣子,找不到一個輪迴的主體,但是生命就是不斷地輪迴;這是佛法的一個特色:無我,又是能夠輪迴。

真正證到無我的人,他不再參加輪迴的行列,因為他沒有再去招感生命再現的那個力量了。他覺得這個生命的出現,一定有老病死苦、人際關係的痛苦、家庭事業種種,你即使投生在再好的一個家庭,到最後這個身體送給你老病死。

講起來世界上最無情的是誰?我們的肉體。要吃好,要穿好,眼睛要讓它看電視,耳朵也要享受四聲道,睡的床舖要睡彈簧床,坐要坐沙發椅,你每天把它招待得這麼好,二十四小時要種種的享受,結果它送給我們三個禮物:老、病、死。世界上最無情的就是這個肉體。但是它又是最好的東西,可以讓你去拜佛誦經持咒、去做善事、去幫助人家,它可以讓你造善。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善用這個身心,去開創我們的福德智慧。人生是短暫的,但是是非常寶貴,值得我們珍惜的。

         對身心我們要有這種認識,千萬不能在身心的背後(能夠知道思想、寒熱、饑渴、苦樂、憂喜的身心背後),你去想像有一個單獨獨立存在的一個精神體,叫作佛性、本性、靈魂、絕對精神,你這麼一想就錯了,你認賊作父,那一大堆麻煩就沒完沒了,苦惱煩惱一大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