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要講「降伏其心」,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們學佛,第一個課題是「我跟世間」,我們怎麼看這個世間,包括有形的山河大地,包括無形的這種榮華富貴、物質的佔有。佛陀要我們修無常無我,從緣起無常當中,了解世間的萬象只是暫時的一個現象。

 

第二個課題是「我跟眾生」,我怎麼看待眾生,我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眾生。這個就是有關於發菩提心的部分———觀眾生苦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

 

第三個課題是「我跟自己」,我怎麼面對自我。我們的一切問題,我們會覺得是外在給我的,是外在的一切使我困擾、使我痛苦,是別人傷害我,社會讓我緊張,我的家庭、我的子女、我的事業讓我不得安寧。這些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可是仔細研究起來就會發現,沒有錯,外在的人事物干擾我們很大,然而真正問題的根源是我們的內心。

 

我們不善於處理內心的世界,內心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如果不從這根本來解決的話,外面的人事物是不斷地會傷害我們、干擾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假如我們的家庭裡面一大堆垃圾,那麼蒼蠅、螞蟻、蟑螂就不斷地跑進來;如果把這個家打掃乾乾淨淨,很自然的蒼蠅、螞蟻、蟑螂都不來了。

 

一切問題的根源是來自內心的世界,如果我們只對外表的世界去認識瞭解,想從外在的世界去解決我們的問題,這是治標不治本。所以今天開始來講降伏其心,怎樣把我們內心裡面那些垃圾、心結、貪瞋痴的種子掃除,然後我們會覺得心安理得,生命才落實下來。

 

我們平時所聽到的法門,譬如說持佛的名號、念咒、觀想、觀相,甚至我們也拜懺,也去朝聖、做善事、放生,也誦了不少的經,可是這一顆心始終就是安不下來。所以,在我們修學佛法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要從內心的深層把貪瞋痴掃除出來。

 

就像一個杯子裡面已經有毒了,再裝什麼好東西,你也都不敢喝。唯一的辦法是倒掉它,從新再來,把杯子洗乾淨了,再裝什麼都可以。我們怎麼樣來洗清內心裡面的這種煩惱、內心裡面這些無盡的種子,這是今天的一個課題。

 

《華嚴經·十地品》第三十六卷,裡面有四地菩薩所修的「念住法門」。我們一起來念:

 

觀內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觀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觀內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如是,

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

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

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

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這段經文對我們來說非常非常重要,就是講到修行的一個方向。

 

每天我們面對二件事情,一個是方向,一個是方法。早上起來了,準備去聽經,

這是一個方向;或者今天沒有空,不要去聽,這也是一個方向;或者今天的方向是去買東西,而不是聽經,這是方向。第二個是方法;我們要去聽經,走路去或騎腳踏車、騎摩托車、坐公車,這是方法。如果我們要去採購東西,是走路去呢?還是其他交通工具?這是方法。

 

所以,修行一個大方向要把它正確的定位下來。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修行的一個大方向,就是時時刻刻瞭解發生在我身心當中的一切狀況,這就是大方向。而這個發生在我身心當下的狀況,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是當下現在我的身心的變化是什麼,這是一個方向。然而,一般修行的時候,我們是轉了一個彎,透過其他的法門,譬如觀想、觀相,或者持一個名號,或者念一段經文,或者念許許多多的字句,或者觀想信仰的什麼。

 

觀想,這個不容易啊!各位,我要你想像阿里山現在在下雪,你可以想得很逼真,可是你想的跟我想的不一樣,是不是?每一個人的想像絕對會不同。而且阿里山離我們這麼遠,你怎麼去想像阿里山是什麼樣子?雪飄了多少,怎麼去想像?即使讓你想對了,阿里山還是阿里山,你還是你,根本與你無關。

 

那好了,面對我們的生理,我們來研究一個問題,手、腳是我們可以自主的;眼睛,我要睜開就睜開,要閉起來就閉起來;我的手要舉起、要放下,我的腳要走路、要坐下,我都可以自主。可是,各位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我們的心臟你可以叫它停止嗎?不能自主。我們的肺,我說你暫時不要呼吸,它還是照樣繼續交換氣體,是不是?胃腸,現在我吃東西下去,我覺得不對勁,請胃腸不要消化,它會不會聽你的?不行。

 

所以,我們的身體、器官,大致說來分成兩類,一類是我可以下命令,譬如我的手腳,我可以讓它動、讓它不動;我的眼睛、嘴巴,叫它張開或者閉起來,我可以自主。還有一類是我沒有辦法自主,像五臟六腑。

 

但是,有一個器官它可以讓我們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命令,那就是呼吸。譬如說我現在要呼吸,我要深呼吸、要淺呼吸,我要擴胸腹式呼吸、要胸式呼吸,我要吸很多、要吐很少,我可以自主,甚至我可以暫時停止一分鐘不呼吸。呼吸有這個特色。各位有沒有試驗過?暫停呼吸,頭好像會爆炸。

 

平時我們誦經、拜佛、持咒,那只是表層意識暫時安定下來,可是我們內心深處卻有百分之九十五裝滿了,內心整個裝滿了什麼?貪瞋痴的種子。所以我們不斷地在反應、反應,我們看到喜歡的就貪戀執著,看到不喜歡的就產生瞋恨。

 

那我們進一步研究,為什麼貪愛?為什麼瞋恨?因為我們會感受。好的、合我意的,我感覺很好;不好的、不合我意,我感覺很不好。這個感受很自然的就會讓我產生這種習性的反應,好的感受馬上就是貪愛執著,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不好的感受馬上就瞋恨、打擊、排斥。「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這種強烈的打擊排斥、貪戀執著,變成什麼呢?一個是向心力,我貪愛,我執著了;一個是離心力,我不要的就打擊排斥,把它掃除出去。

 

講一個故事,各位容易瞭解。有一個母親生了一個男孩,長得很漂亮。隔壁鄰居有個太太,她沒有小孩,等了好幾年就是不懷孕,看到別人的孩子她很想要,她就把別人的孩子偷抱來養,當作是自己生的孩子這麼疼他。有一天,男孩的親生母親路過的時候,看到這就是她走失多年的孩子啊!她請法官來了,判定到底誰是真的母親。

 

這個法官很聰明,他說:讓這個小孩子自己去判斷哪一個是他的母親。法官就讓孩子站在中間,一邊是生母,一邊是養母,兩邊都有感情,他站在中間不曉得如何是好。這個法官就說:「這樣好了,妳們兩個母親一個人拉左手、一個拉右手,誰有力氣,誰搶得過去,那個孩子就屬於誰的。」

 

一個拉右邊,一個拉左邊,兩個媽媽就拼命拉,拉得小孩子唉唉叫痛啊!這時候這個真的母親就想:「完了,要是手拉斷了,怎麼辦呢?」生母就把手放了,因為這是她親生的孩子,她怕傷到孩子。那個養母就把孩子抱在那邊,可是孩子一直哭,因為拉痛了,他就一直哭一直哭。

 

法官就判決了,判決是誰的孩子?生母的。那個養母不服,她說:「你怎麼知道孩子是她生的?」法官說:「因為是她親生的,她愛他,怕他受傷。妳呢?這只是別人的孩子,管他什麼死活,能拉到就拉到,拉不到就算了!所以妳拼命拉,就不管他死活。」

 

我舉這麼簡單的一個例子,讓各位瞭解:我們的內心就像這個小孩,知道吧。一個是貪戀執著,一個是瞋恨打擊,被這兩股力量拉扯著。因為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跟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一接觸,認知、辨別以後,馬上就會有那種感受,這個感受一產生,內心當中兩股力量就出現了,不是貪愛就是瞋恨,就像一個養母、一個生母,就把你的心拽過來拽過去,拽得你六神無主。我們的痛苦就是這樣子來的。

 

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我們都接觸外在的世界,就不斷地產生了向心力、離心力,這兩股力量不斷在我們內心當中,心海裡就捲起了兩股漩渦,把我們弄得六神無主。我們的心就是這麼散亂,前一念跟後一念根本就不能連貫,不是想過去就是想未來,不是想自己就是想別人,真是瘋了!所以,我們算是半個瘋子喔。

 


我再講一個以前念英文的時候,當中一篇「賣牛奶女孩」的故事。一個小女孩家裡很窮,只養了幾隻牛,就牛奶擠一擠,準備去市場賣牛奶。她把整桶牛奶放在頭上頂著,就走出門了。才走幾步路,她開始想:「牛奶賣了以後,我就要買一隻母雞;然後母雞生蛋,我不要吃蛋,蛋讓牠孵;孵出小雞以後,起碼又變成十幾隻的母雞;十幾隻母雞又生蛋,又變成幾百隻母雞;有幾百隻母雞以後,哇!越養越多、越養越多,我就可以賣掉雞,買很漂亮的衣服。買了漂亮的衣服,我就像天仙美女,我可以找到白馬王子,然後我們結婚,然後我們生子,我們可以過一輩子幸福快樂的日子…………」

 

想著想著,突然間牛奶翻倒下來,雞蛋也沒有了,雞也沒有了。就這麼幾秒鐘,在她踏出門口走幾步路而已,這桶牛奶從頭上掉下來,什麼都沒有了。

 

我們會說:唉呀!這個小女孩好可憐,怎麼不好好走路,不好好把這桶牛奶看緊,為什麼要想這麼多的妄想?因為她沒有辦法控制。

 

不要笑這個小女孩,我們本身也是如此啊!早上一起來就想了一大堆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一下子想當總統多好,一下想當立法委員多好,一下想當市長多好;一下想當電影明星,去到什麼地方都受人家歡迎;一下想中樂透有幾千萬,當王永慶多好。你看,我們想了多少,是不是。我們跟這個女孩差不多。所以我常常講「我們是半個瘋子」,我們幸好還能控制自己說「不對呀!我是我。」

 

我們的心如果是往外去追尋,往外去想追求答案,那是沒完沒了。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一個方向:時時刻刻瞭解發生在我身心上所有一切變化,是「當下」「身心」的「實相」,不是我們想像的、不是我想要的實相。各位要聽清楚喔,不是我要的實相,也不是我想像的實相。如果修其他法門,那是我想像的實相,我想要的實相。

 

舉個例子,有一次我跟密宗的同參道友,我問:「你怎麼修?」他說:「你要修的話,我告訴你,你就想像你的頭上有一朵白蓮花,雪白雪白的蓮花,蓮花上面出現一個梵文的字,那個梵文字是什麼樣子我寫給你看。」

 

我的天哪!我這麼觀想了老半天,似乎有這麼一朵白蓮花,可是這個字就是不浮現,怎麼觀想都不浮現。後來我發現經典裡面並沒有告訴我們這樣的修法,不是這樣修的。

 

那《華嚴經·十地品》就告訴我們,外在的世界你瞭解的再多再多,那還是外在的世界,是你的想像,是別人告訴你的,對我們的煩惱滅除沒有用。釋迦牟尼佛說:往內觀察!那內心怎麼去觀察?心沒有形相,怎麼去觀察?釋迦牟尼佛說:呼吸是一個管道。

 

剛才我們說過,一個瓶子裡面已經有毒的東西了,可是這個瓶口是很小很小的一個洞口,我們想要把瓶子裡面髒的東西倒出來,一定是非常非常的費勁,一定要讓這個洞口暢通。呼吸就像瓶子那個小小的洞口,它可以把我們從表層的意識帶進內在深層的阿賴耶識裡面,去探索貪瞋痴的現象是如何。

 

這是釋迦牟尼佛留給我們世間人最大最大的福音。它不是一種儀式,也不是什麼宗派,是每一個人身心的如實相,每一個人都有。你的呼吸跟我的呼吸不一樣,那你就觀察你的呼吸,我觀察我的呼吸。我的呼吸快,我知道快;呼吸慢,我知道慢。它是左鼻孔出,知道;它是右鼻孔出,知道;是兩個鼻孔出,我也知道。這種微細的變化,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身上發生。

 

它經過的地方在哪裡?就在「人中」的地方。它一天到晚就在這邊進進出出,可是我們從來沒有去察覺它,也不知道它吸進的氣跟吐出的氣有沒有什麼差別。有差別嗎?有。我們吸進的時候,是冷的感覺;吐出來的時候,溫度高一點,是熱的感覺。冷的感覺我們也不知道,熱的感覺也不知道,為什麼?無明,因我們的心太散亂、太散亂。

 

當我們的心注意呼吸一段時間以後,心慢慢變成很細很細。可是我們要瞭解,在我們內心深處熏習了許許多多貪愛跟瞋恨的種子,只要有貪愛瞋恨的種子,它就會造成我們生理上種種的感受。這個感受,簡單的說就是快樂的感受(樂受),還有痛苦的感受(苦受),還有許許多多的感受,無以名之,我們察覺不出來,因為我們的心太粗了,那個叫做捨受。不是苦也不是樂,太微細了,我們無法察覺,對捨受我們是一無所知,就叫做無明。

 

只要我們有貪瞋痴的種子,我們的生理隨時都會有感受,不只是鼻孔人中的地方,是全身都會有感受,但是我們都沒有去注意。我們會去注意的是很粗重的感受,譬如說我不小心被刀子劃了一刀,很痛,這個感受我們會察覺。我們是很粗的心念,所以察覺的只是很粗的感受。

 

如果心很細的時候,呼吸在人中的地方進進出出,我們會發現它真是千變萬化,酸痛麻癢、緊張或者是輕鬆、熱或者是冷,無所不有的。不單單是人中的部分,我們的頭部、手、胸背、大腿、全身,當心越來越細的時候,貪瞋痴的種子就開始在生理上產生許許多多的覺受、感受,讓我們產生貪愛、瞋恨。

 

所以,我們這麼一打坐,心慢慢變細了,越來越細、越來越細,我們開始觀察這種感受。開始感受的時候,不要再走老路子———過去我們對好的感受起貪念,對不好的感受起瞋恨,現在苦的感受出現了,我相應不理,我知道,但是不理它,我不反應。這裡癢、那裡癢,我也不抓癢。我只是瞭解我身體上某一部分有癢的感覺,有流汗的感覺、有熱的感覺、有痛的感覺、有麻的感覺,我發現這些感覺,但是我不理你。甚至有快樂的感覺,我也不貪愛、不執著。

 

那麼,這個就是佛陀告訴我們,如何把內心深處的貪瞋痴挖出來,甩掉它的方法、唯一的管道,就是透過呼吸,從表層意識慢慢直接到深層的阿賴耶識、潛意識裡面。

 

平時我們有痛有癢,我們就會去抓它,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但是這個時候我們不理它,它就拚命搗蛋。就像一個討厭的客人在我們家住久了,他把我們的家當成他的家,結果他有許許多多的惡習,現在我們要趕他走,容易嗎?不容易。他已經把這裡當作是他的家,你現在要趕他走,他要求你一千萬、兩千萬,不給,我就殺死你,他反而恐嚇你了。

 

我們的內心深處亦復如是!那種貪愛、瞋恨、無明的種子,現在我們要把它掃出去,它就想辦法來折磨你,第一個是來硬的。什麼硬的呢?讓你全身難過得要死,這裡痛、那裡酸、全身麻,甚至全身有粉碎的感覺,有萬箭穿心的感覺,

甚至有被五花八綁、透不過氣的感覺。如果硬的不成,它就用軟的,讓你全身像是有電流通過,全身很舒暢、輕安、法喜,用這個來誘惑你,讓我們起貪愛心。

 

每一個人的感受都不同,我們不要去注意別人的感受,只注意發生在我生理上的變化。當我們注意呼吸,心越來越細了,心到越細的程度,它就開始產生許許多多的感受,在我們的生理上發生變化。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記住,《華嚴經》有一句話叫做「善取其相,而不染著」。

 

「善取其相」,就是善於瞭解它的狀況,而不要做激情的演出。以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只當一個觀眾,不要當演員。當演員的話,就要表現出你的感情,表現出你的動作;當觀眾的話,只是坐著,呆呆傻傻這麼看,清清楚楚瞭解這個狀況,但是不反應。那演員就不同了,按照劇本要哭、要笑、要上吊,一哭二鬧三上吊,這是激情的演出。

 

在我們要把貪瞋痴的種子挖出來的時候,它不是一哭二鬧三上吊,它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怪招會出現,每一個人不同,那都是我們多生多劫來這種貪瞋痴的惡習,多生多劫來殺盜淫妄酒的業,一個一個呈現。所以,每當一個境界出現,你不理它,就消了一分業障,消了一分習氣。

 

如果我們有貪愛的習性,它大部分會現出樂的受;如果我們有瞋恨的習氣,過去有傷害眾生或者瞋恨心的話,大部分它會現出苦的受。不管是苦受,不管是樂受,我就是如如不動,我只是觀眾,不斷地觀察我的呼吸、觀察我的感受,這個叫做「止觀雙運」。

 

修止,就是觀呼吸;修觀,就是觀察感受。止觀雙運,這是兩隻腳互相增進,觀中有止,止中有觀。當我們心細的時候,就開始修觀,觀察這個受;可是一觀受,心又亂的時候,我們跳回來再繼續觀察呼吸,這就叫做「還」,還到呼吸的位置。然後,你觀呼吸,你的心定下來,能夠很靜,心息相依了,這個時候我們趕緊又回過來觀察我們的感受。

 

就像船隻遇到大風大雨的時候,趕緊靠港停下來,拋錨,等暴風雨過了,再開始航行。船隻走呀、走呀,又遇到暴雨,又停下來。我們調伏這顆心也是如此,有時候我們觀呼吸,心息相依了,我們觀察這個覺受、感受;因為觀察感受,你心又亂了,亂到你不能觀察這感受了,那麼你再回頭觀呼吸,這個就叫做「止觀雙運」,定慧齊修。

 

那麼,「止觀的船」一直開一直開,目的何在呢?慢慢的我們會發現到:呼吸也好,感受也好,它是剎那剎那之間不斷地生滅變化。尤其是我們內身這種生理,所有最微細的單位是細胞,比細胞還要小的話就叫做四大,叫做極微,我們會發現到全部身心所有,包括意識,包括生理,所有身心一切一切,都是快速的生滅當中,這時候我們瞭解佛陀說的無常、無我,到最後不生不滅。如果有這個體驗了,叫做轉凡成聖。所謂「見空成聖」,你見到一切法的空性。你只要有這個經驗,向內去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快速的生滅當中,到最後連生滅的念頭也沒有了,我們說你已經轉凡成聖了,我就會跟你恭喜。

 

有了這個基礎,你再修什麼法門都很快,比如你要往生西方,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十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你有這個功夫,基礎打好了,你要參禪、要念佛、要修天台、要修唯識、要修華嚴,每一宗每一派你都可以修得很快。因為你的內心裡面沒有貪瞋痴的種子,心淨國土淨,你一念想往生西方,你就往生西方。這樣瞭解嗎?不是我們現代人想的:「哦〜我造了什麼惡孽,造了什麼惡業,管它什麼的,我念十句阿彌陀佛,我就往生了。」世界上沒有這麼好的事情!

 

你要考台大,你的國文、英文、數學、地理、化學、物理,什麼成績都是考一百分,你不上台大還不行呢!你分數夠,自然人家就把你拉到台大去。或者你托福考試成績好,品性好,不要說什麼,美國人就會到台灣把你拉過去。新加坡就是這樣子,世界各國到處去找人,只要你有本事,他重金禮聘。

 

我們的內心裡面把貪瞋痴掃得乾乾淨淨了,你想到哪一個地方,第一志願,滿你的願。如果你的成績不好,你一直想讀第一志願台大,你上得了嗎?不行就不行。現在我們不知道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把這些垃圾掃掉,總希望說我念什麼經、念什麼咒,我就能到什麼地方;事情不是這麼樣用想像的。

 

所以,佛陀的「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最後一個「解脫知見」,我認為非常重要。一個人修行到什麼程度,不必要人家印證、證明,因為你的內心裡面有沒有貪瞋痴,你不要問別人,自己知道得清清楚楚。

我們有沒有解脫,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所以叫做解脫知見,解脫的人他就知道自己解脫,為什麼要人家來證明?你要人家證明,那就表示你對自己有疑問,你自己沒有信心嘛,本身就問題重重,所以你想叫人家證明你。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修行的大方向,就是:不是往外追求。我看過很多在家的、出家的,一天到晚這裡參訪、那裡參訪,這裡住、那裡住,書本也看一大堆,就是心安不下來,定不下來。今天跑這個道場,明天跑那個道場,到處跑。這裡學一點,那裡學一點,然後再去比較。這就像什麼呢?我們挖井,這裡挖五呎,沒有看到水,好啦,那邊再挖十呎。十呎也不好挖,再換一個地方挖二呎,二呎挖一挖,不曉得有沒有水,又在他處又挖一個三呎的。東挖挖西挖挖,最後就是看不到水,渴死了。

 

我們修這個佛陀臨終交代的法門,我常常說這是原味原汁。各位都喝過牛奶,如果你加上咖啡、加上木瓜,變成木瓜牛奶、咖啡牛奶,那已經不是原味的牛奶;是牛奶沒有錯,但是它要加一個名詞,叫咖啡牛奶、木瓜牛奶,不是原味的。釋迦牟尼佛最初最初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就是這個,那我們把這個修行方法改頭換面,叫做什麼宗什麼派的一大堆,變成木瓜牛奶、咖啡牛奶。所以,各位要修這個法門,千萬就是要維持它的單純性,不要參雜任何宗派的意識。

 

然後,我們去觀察的,不是外在的什麼,不是我想像的什麼,也不是我想要的什麼,而是我身心當下的實相。這個當下的實相,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它是不斷地自然發生的現象,我只是很清楚地瞭解當下的如實相。

 

請各位注意!這個當下的如實相,是我自己的身心,是發生在我身心上的如實相,所以不是想像的;如果是想像的話,那你的想像跟我的想像絕對是不一樣。

 

我們每一個人按照這個方法,很單純這麼修的時候,維持這種原味的修行方法,它一定當下會呈現效果,很快就會呈現效果,因為我們方向對,方法對。

 

譬如醫生判斷我們的病是這樣子,給與正確的藥,我們吃了一定會有效;吃了沒有效,就是他判斷錯誤,用藥錯誤。佛陀判斷我們眾生有貪瞋痴,我們也承認我們有貪瞋痴;佛陀知道我們有痛苦,我們會憂愁、會嫉妒、會恨人,那佛陀就告訴我們,他開的這個藥方叫做四念住。

 

這個藥方,如果我們把四念住背得滾瓜爛熟,「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任我們背誦這個藥方,而沒有實際去運作的話,不行。就像醫生開的藥方,你把它放在神桌、放在佛桌上,這麼頂禮膜拜,然後去跟人家炫耀說我的醫生多麼厲害,他開的藥方真高明,還跟人家辯說你們的醫生不行。

 

所以,當我們修這個法門的時候,不要批評其他的法門,也不要混雜其他法門,就是維持單純原味。越單純,它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摻雜其他的法門一起修,就像一個人要腳踩兩艘船上面,那很危險。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觀內身,你就循身觀,勤勇念知,結果會怎麼樣?除世間貪憂,就會斷除我們貪愛、瞋恨的煩惱。觀外身也是如此,觀內受、觀外受、觀內法、外法,就是這樣子觀,我們就能夠斷除所有的煩惱。

 

這是釋迦牟尼佛臨終的時候,交代我們修行的方法。不是要我們去想像、持誦什麼字句,然後去觀想我們想要的那個境界,不是的。只是很單純的,我身心當下的如實相,我只是當一個忠實的觀眾,而不做激情的演員,就可以斷除所有一切煩惱痛苦。這是釋迦牟尼佛對全人類提供了最佳的福音,值得我們來受持,依著這個法門修持。但是,慢慢這個方法「末」了,沒有人修了,叫做「末法」。如果很多人修的話,正法就會在世間重光。因為我們忘失了這個法門,就變成末法了。(收編於華嚴選集導讀57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